諾獎新得主塞門薩: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2021-01-21 中華網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原標題: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張唯 張若婷

10月29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戈·塞門薩(Gregg Semenza)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主旨演講環節介紹了缺氧誘導因子(HIF)在生物學和醫學中的應用。

2019年10月,格雷戈·塞門薩因「發現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氣的基本原理」而與威廉·凱林和彼得·拉特克利夫共享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塞門薩對生命系統如何利用、調節氧氣作出突破性的研究。1992年,格雷戈·塞門薩在動物細胞內首次發現一種在低氧條件下可增加促紅細胞生成素(EPO)轉錄的蛋白—HIF-1,動物細胞內在氧氣調節機制HIF首次進入人類視野。

賽門薩在演講現場首先強調了的氧的地位。它是動物生命所必需的:被存在於幾乎所有動物細胞中的線粒體所利用,從而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能量。他提到,缺氧的一個關鍵生理反應是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水平的升高,EPO會使骨髓增加紅細胞的生成,當身體中的氧水平降低的時候,EPO水平會升高。

雖然這種激素控制紅細胞生成的重要性在20世紀初就已為人所知,但這一過程本身是如何被氧調控仍是一個謎。塞門扎即研究了EPO基因,以及它是如何被不同的氧水平調控。通過基因修飾小鼠,塞門扎發現位於EPO基因旁的特定DNA片段介導了對缺氧的反應。

值得一提的是,氧感知機機制對於研究人類諸多疾病存在深遠的意義。

塞門薩在主旨演講環節表示,,HIF-1a、HIF-1p、HIF-2a、PHD2和VHL都是正常哺乳動物胚胎發育所必需的。此前的研究已經證明,若缺少了HIF-1基因,將導致胎兒死亡。此外,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常因EPO表達減少而導致嚴重貧血。在腫瘤中,氧調節機制被用來刺激血管的形成和重塑代謝,以有效地增殖癌細胞。

他表示,HIFs在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相關臨床試驗正在計劃或進行中,以評估針對HIFs的抑制(癌症、視網膜病變)或激活(貧血、心血管疾病)的新療法。

此外,賽門薩還介紹,進化領域,HIF-1a、HIF-1B、PHD和VHL同源基因在所有多細胞動物中均有發現。遺傳證據表明,HIF通路是中國西藏和其他高原人群以及其他物種成功適應高海拔的關鍵遺傳特徵。

相關焦點

  •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張唯 張若婷 2019-10-29 11:39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調控低氧誘導因子有望治癒癌症
    在過去30年的時間裡,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理解人體內氧氣的供給平衡是如何實現的,血細胞中的紅細胞如何將氧氣輸送到人體各個部分很快被發現。缺氧的關鍵生理反應是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在腎臟中的生成提升,這會促進紅細胞的生成。然而這一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呢?
  • 「缺氧誘導因子」成熱搜,一文秒懂諾獎背後的故(八)事(卦)
    , 叫作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 他們發現,如果氧氣濃度太低, 缺氧誘導因子-1α就會進入細胞核,
  • 2019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因缺氧誘導因子,一位華人做出重要貢獻
    今年,諾貝爾獎官方稱三位科學家的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並適應不斷變化的氧氣供應:他們發現了分子機制,可以調節基因的活性以應對不同水平的氧氣。他們的發現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壹這項研究究竟是什麼東東?
  • 諾獎給了HIF,國內藥企也瘋狂
    HIF——缺氧誘導因子,一個讓大眾甚至醫學界人士都感到陌生的詞彙,成為2019年諾獎的「新寵」。 近日,瑞典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三位科學家因「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獲此殊榮。
  • 醫學諾獎剛花落缺氧誘導機制,默沙東(MRK.US)早押注22億美元,還有...
    要聞 醫學諾獎剛花落缺氧誘導機制,默沙東(MRK.US)早押注22億美元,還有10個可投標的在這裡 2019年10月9日 06:33:43 晨哨併購
  • 缺氧誘導因子-2019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Semenza),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  HIF(缺氧誘導因子)是轉錄因子,可響應細胞環境中可用氧的變化,具體而言,是對氧的減少或缺氧作出反應。 HIF信號級聯反應介導低氧(低氧濃度狀態)對細胞的影響。缺氧常使細胞不分化。然而,低氧促進血管的形成,並且對於胚胎和癌症腫瘤中的血管系統的形成是重要的。傷口中的缺氧還促進角質形成細胞的遷移和上皮的恢復。
  • 專訪新晉諾獎得主賽門扎:對未來癌症治療充滿信心
    但是,生物體內的細胞如何適應氧含量的變化曾經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而今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格雷格·賽門扎(Gregg L. Semenza)與其他兩位科學家的發現,開創性地揭示了人體內部的氧氣調解機制——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之一。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出 缺氧誘導因子被發現
    他們為我們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系列成果,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氧氣的化學式為O2,約佔地球大氣的五分之一。氧氣對動物生命至關重要,幾乎所有動物細胞中的線粒體都會利用氧氣,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能量。193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奧託·沃伯格揭示出,這種轉換是酶促過程。
  • 新獲「諾獎」的氧氣感知研究:人類抗癌再多「利器」?
    其中一位專家,還是這次「諾獎」的幕後英雄。缺氧誘導因子的發現為氧氣感知機理的研究打下基礎王廣良缺氧誘導因子(HIF-1)發現者大家都知道氧氣是生命之源,但以前並不知道細胞感受氧氣濃度的分子基礎。動物細胞的基因表達根據其周圍的氧氣濃度而變化。而基因表達的變化會改變細胞的代謝,直至心跳和呼吸等生理現象。
  • 美國科學家重新定義缺氧誘導因子在腎癌中的特性
    美國科學家重新定義缺氧誘導因子在腎癌中的特性 2020-09-21 2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我國發現類泛素蛋白酶控缺氧誘導因子1a功能機制
    新華網上海電 (仇逸、閔建穎)  11月2日出版的世界著名生物學期刊《細胞》上,刊載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程金科博士關於類泛素蛋白酶1調控缺氧誘導因子1a功能領域的研究成果。這一研究成果因具有腫瘤診斷與防治上潛在的應用前景而備受國際醫學科學界的關注。
  • 2019 諾獎得主陷入學術不端旋渦!30 餘篇論文被指涉嫌 P 圖造假...
    諾獎剛過,2019 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卻被質疑學術不端。可以說,諾獎的軍功章,塞門扎佔了一大半。根據公開資料得知,20 世紀 90 年代初,塞門扎發現轉錄增強因子 HIF 的表達會隨著氧濃度的改變發生相應的改變,還可以控制 EPO 的表達水平。
  • 2019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增至41篇,1篇已撤稿
    「上世紀90年代初,塞門扎發現並探究低氧誘導因子HIF-1的一系列工作,是整個領域的基石。可以說,沒有塞門扎對HIF的發現,後續的研究都無從談起。」韓通說道。2010 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2012 年,塞門扎入選醫學研究所。2016 年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2019 年與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和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獲獎原因是他們發現了細胞是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的。可以說,諾獎的軍功章,塞門扎佔了一大半。
  • 2019 諾獎得主陷入學術不端旋渦!30 餘篇論文被指涉嫌 P 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 17 年,網友:真·科研以 P 圖為本?
    2020 諾獎剛過,2019 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卻被質疑學術不端。可以說,諾獎的軍功章,塞門扎佔了一大半。根據公開資料得知,20 世紀 90 年代初,塞門扎發現轉錄增強因子 HIF 的表達會隨著氧濃度的改變發生相應的改變,還可以控制 EPO 的表達水平。
  • 揭秘血與氧關係,抗擊腫瘤和癌症
    他們為我們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發現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氧感機制是治療許多疾病的核心,今年的這項發現對人體生理機能具有重要貢獻,並有望對治療貧血、癌症和其他疾病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 諾獎得主格雷戈:HIF-1相關藥物對部分患者有效
    在心血管疾病當中,一旦缺氧,心臟組織會受到影響。大約有4000個靶基因受HIF-1的調控,另外,在代謝方面,HIF-1也能發揮作用。我們過去30年當中一直需要理解氧氣的平衡是如何實現的?供給和需求是如何達到平衡的?我們可以看到,氧氣作用是為了在細胞中的線粒體,能夠使得食物變成能量,需要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能夠不斷的進行作用。我們同樣也有轉錄因子,在不同層面不斷的發揮作用。我們先開始理解我們的血細胞是如何作用的,其中包括紅細胞是如何傳輸氧氣到身體各個部分。
  • PNAS:缺氧誘導因子介導乳腺癌細胞RhoA-ROCK1表達
    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PNAS雜誌上,強調了缺氧誘導因子在促進乳腺癌轉移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低氧條件下,缺氧誘導因子提高RhoA和ROCK1的生成。由於腫瘤細胞增殖,腫瘤內部開始耗盡氧氣,Semenza解釋說:氧氣的缺乏激活缺氧誘導因子,後者開啟許多基因,幫助細胞適應於氧的缺乏。他解釋說,缺氧誘導因子開啟基因,有助於腫瘤癌細胞缺侵入血管,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Daniele Gilkes博士分析了在低氧條件下實驗室培養的人類轉移性乳腺癌細胞。
  • 缺氧誘導因子可調控心肌肥厚
    哈爾濱醫科大學一項研究首次證實,當機體輕度缺氧時,HIF-1α(缺氧誘導因子-1α)可以調控心肌肥厚,該誘導因子有望為生理性或病理性心肌肥厚的防治提供新的靶點和藥物幹預策略。相關研究論文已於近期在國際著名雜誌《細胞分子醫學》上發表。
  • 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懂得垃圾分類的細胞因子
    , 叫作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 他們發現,如果氧氣濃度太低, 缺氧誘導因子-1α就會進入細胞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