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面對缺氧,懂得「垃圾分類」的細胞才是好細胞
有一種懂得垃圾分類的細胞因子, 叫作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他們發現,如果氧氣濃度太低, 缺氧誘導因子-1α就會進入細胞核, 給相關的基因通報情況, 讓細胞趕緊做出反應。美國醫學家小威廉·凱林, 和彼得·拉特克利夫陸續發現, 這是因為在人體細胞中,還有一幫分子在默默地搞垃圾分類
-
「缺氧誘導因子」成熱搜,一文秒懂諾獎背後的故(八)事(卦)
」的貢獻,分享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有一種懂得垃圾分類的細胞因子, 叫作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 還有一幫分子在默默地搞垃圾分類。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威廉·凱林(William G.Semenza),以表彰他們革命性地發現讓人們理解了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氣的基本原理,他們主要是通過對低氧誘導因子hif水平調節機制的深入研究。他們分別是來自哈佛醫學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William G. Kaelin、來自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Peter J.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調控低氧誘導因子有望治癒癌症
記者 | 林子人1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美國哈佛醫學院教授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彼得·拉特克利夫(Peter J.塞門薩和他的團隊發現低氧誘導因子-1(HIF-1)所調控的基因能夠作用於線粒體呼吸,它能夠指導細胞對缺氧狀況的特殊反應和心血管系統的變化,「隨著體內氧含量降低到6%,低氧誘導因子-1就會大量生成。在含氧量為3-6%的時候,氧含量的降低可以促成低氧誘導因子-1大量生成。所以缺氧越嚴重,低氧誘導因子-1就生成得越多。」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環球時報駐瑞典特派記者 黃雲迪 甄翔】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等媒體7日報導,當地時間10月7日午時,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英國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以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格雷格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來源:網易新聞 / 中國醫學論壇報▍整理:賽柏藍器械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二者因在癌症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貢獻而獲獎。2015年10月8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獎的中國女性。
-
2019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因缺氧誘導因子,一位華人做出重要貢獻
2019年10月7日,北京時間下午5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獲得者有三位: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這三個獲獎人有何來歷?
三位獲獎人「發現了一種調節氧氣含量下降時細胞如何適應的分子開關」。全文3868字,閱讀約需7.5分鐘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英國《衛報》稱,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真正的生理學獎,其核心在於身體對低氧環境的反應。當人體處於缺氧狀態時,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就會增加,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紅細胞,而紅細胞則會帶來氧氣。但是,氧氣含量減少是如何觸發這種反應呢?這就是今年的諾獎得主們想要回答的問題。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獎/醫學獎、物理學獎公布!
>來源:科學網 作者 | 馮麗妃 梅進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6時許,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因「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有力預測」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德國和美國科學家Reinhard Genzel、Andrea Ghez因「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Roger Penrose將獲得一半獎金,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將分享另一半獎金。
-
剛剛,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17:30,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William G. Kaelin Jr、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Sir Peter J. Ratcliffe和約翰斯霍普金斯的Gregg L. Semenza因揭示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的機制而獲得此獎。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將為抗擊貧血、癌症等疾病助力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獎項授予了美國醫學家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醫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和美國醫學家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
-
他是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多篇關鍵論文的作者,卻和諾獎失之交臂!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和英國的3位科學家,表彰他們在理解細胞感知、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其中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Gregg L.Semenza 教授揭示了身體對低氧環境下,紅細胞生成素EPO 基因的調控機制,找到了轉錄因子——低氧誘導因子(HIF),如今HIF已經成為很多藥物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Semenza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北京時間2019年10月7日17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英的三位科學家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
解讀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幫助人類更清楚認識生命和疾病
北京時間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同授予William G.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10月8日,在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一個屏幕上顯示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攝10月7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現場。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攝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茜)10月8日,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獎項頒給「有助於我們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研究成果,總計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由三位宇宙探索者分享。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醫藥股將再迎風口?
(央視財經《交易時間》)瑞典卡羅琳醫學院7號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出 缺氧誘導因子被發現
他們為我們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系列成果,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氧氣的化學式為O2,約佔地球大氣的五分之一。氧氣對動物生命至關重要,幾乎所有動物細胞中的線粒體都會利用氧氣,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能量。193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奧託·沃伯格揭示出,這種轉換是酶促過程。
-
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揭開細胞與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新華社斯德哥爾摩2019年10月7日電 氧氣是我們生命活動的第一需要。
-
3名科學家奪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獲獎研究成果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7日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三名科學家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91萬美元)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