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和英國的3位科學家,表彰他們在理解細胞感知、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其中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Gregg L.Semenza 教授揭示了身體對低氧環境下,紅細胞生成素EPO 基因的調控機制,找到了轉錄因子——低氧誘導因子(HIF),如今HIF已經成為很多藥物,包括癌症藥物的熱門靶點。
大家不知道的是,這項偉大的研究工作,是Gregg L.Semenza 教授和他的中國學生王廣良在20世紀90年代共同完成的,在諾獎委員會列出的獲獎成果文獻中,王廣良是3篇論文的第一作者、1篇論文的第二作者。和諾獎失之交臂,廣大中國學者都替他表示惋惜。
王廣良是浙江天台人,1983年畢業於杭州大學生物系,1986年在中科院細胞所獲碩士學位,後來赴美留學,取得了博士學位後,又跟隨Gregg L.Semenza 教授從事博士後研究,為發現HIF做了大量具體工作。王廣良回憶道:「我是塞門扎先生的第一個博士後,當時整個實驗室就只有我們兩個人。在尋找HIF的絕大部分時間裡,都是我一個人在做具體的科研工作。」想起20多年前的科研往事,王廣良還是歷歷在目,因為Gregg L.Semenza 教授在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有教學任務,而且他還是一名從業醫生,因此大量的科研工作都壓在王廣良的肩上。
當時前沿熱點研究方向上,細胞如何應對低氧狀態是其中之一,已經有科學家發現氧氣不足的時候,腎臟會分泌EPO來促進紅細胞的產生,但是這個機制的開關在哪裡,還沒有人能夠解釋,當時Gregg L.Semenza 教授指出了以EPO為靶基因探尋背後生物分子機制的正確研究方向,並為開展研究整合多方資源,王廣良投入了Gregg L.Semenza 教授門下,開始了認真的研究。
經過了兩年的研究,王廣良培養了數百升人類細胞,不斷分離雜質,最終取得了幾毫克的HIF蛋白,他和導師發現,當細胞缺氧時,HIF濃度會上升,進入細胞核並激活EPO基因,隨後他們又進一步明確了HIF的蛋白結構,了解了細胞感知、適應氧氣的機制。
三位諾獎得主對細胞感知、適應氧氣變化機制的研究在2016年已經獲得了拉斯克獎,Gregg L.Semenza 教授獲獎之後寫了一篇文章講述取得這一發現的經過,其中他回憶了王廣良取得HIF蛋白後激動萬分的神情,隨後刊發的照片是王廣良和Gregg L.Semenza 教授以及Gregg L.Semenza 教授的導師等一群學者的合影,王廣良站在正中的位置。
如今王廣良在一家藥企從事開發工作,他表示,如果他當初繼續和Gregg L.Semenza 教授一起完成有關細胞感知氧氣機制的更多研究,也許今天就能和他一起分享諾貝爾獎了,但是他並沒有為此感到遺憾、後悔,不管是做基礎研究還是從事新藥開發,他們都在生物醫學領域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