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多篇關鍵論文的作者,卻和諾獎失之交臂!

2021-01-08 易美雲學術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和英國的3位科學家,表彰他們在理解細胞感知、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其中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Gregg L.Semenza 教授揭示了身體對低氧環境下,紅細胞生成素EPO 基因的調控機制,找到了轉錄因子——低氧誘導因子(HIF),如今HIF已經成為很多藥物,包括癌症藥物的熱門靶點。

大家不知道的是,這項偉大的研究工作,是Gregg L.Semenza 教授和他的中國學生王廣良在20世紀90年代共同完成的,在諾獎委員會列出的獲獎成果文獻中,王廣良是3篇論文的第一作者、1篇論文的第二作者。和諾獎失之交臂,廣大中國學者都替他表示惋惜。

王廣良是浙江天台人,1983年畢業於杭州大學生物系,1986年在中科院細胞所獲碩士學位,後來赴美留學,取得了博士學位後,又跟隨Gregg L.Semenza 教授從事博士後研究,為發現HIF做了大量具體工作。王廣良回憶道:「我是塞門扎先生的第一個博士後,當時整個實驗室就只有我們兩個人。在尋找HIF的絕大部分時間裡,都是我一個人在做具體的科研工作。」想起20多年前的科研往事,王廣良還是歷歷在目,因為Gregg L.Semenza 教授在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有教學任務,而且他還是一名從業醫生,因此大量的科研工作都壓在王廣良的肩上。

當時前沿熱點研究方向上,細胞如何應對低氧狀態是其中之一,已經有科學家發現氧氣不足的時候,腎臟會分泌EPO來促進紅細胞的產生,但是這個機制的開關在哪裡,還沒有人能夠解釋,當時Gregg L.Semenza 教授指出了以EPO為靶基因探尋背後生物分子機制的正確研究方向,並為開展研究整合多方資源,王廣良投入了Gregg L.Semenza 教授門下,開始了認真的研究。

經過了兩年的研究,王廣良培養了數百升人類細胞,不斷分離雜質,最終取得了幾毫克的HIF蛋白,他和導師發現,當細胞缺氧時,HIF濃度會上升,進入細胞核並激活EPO基因,隨後他們又進一步明確了HIF的蛋白結構,了解了細胞感知、適應氧氣的機制。

三位諾獎得主對細胞感知、適應氧氣變化機制的研究在2016年已經獲得了拉斯克獎,Gregg L.Semenza 教授獲獎之後寫了一篇文章講述取得這一發現的經過,其中他回憶了王廣良取得HIF蛋白後激動萬分的神情,隨後刊發的照片是王廣良和Gregg L.Semenza 教授以及Gregg L.Semenza 教授的導師等一群學者的合影,王廣良站在正中的位置。

如今王廣良在一家藥企從事開發工作,他表示,如果他當初繼續和Gregg L.Semenza 教授一起完成有關細胞感知氧氣機制的更多研究,也許今天就能和他一起分享諾貝爾獎了,但是他並沒有為此感到遺憾、後悔,不管是做基礎研究還是從事新藥開發,他們都在生物醫學領域耕耘。

相關焦點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
    聲名卓著的諾獎得主談到格雷格・塞門扎,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公布仿佛還在昨天。Semenza)三位科學家,因為「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突出貢獻」獲得了 2019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多篇涉及中國
    聲名卓著的諾獎得主 談到格雷格 塞門扎,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公布仿佛還在昨天。Semenza)三位科學家,因為「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突出貢獻」獲得了 2019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2019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增至41篇,1篇已撤稿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 Gregg Semenza。因其網站上討論的多半是論文中捏造或是改造數據,或是有抄襲他人論文的情形,所以也被稱為打假網站。該網站指出, 在 2001 年到 2018 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 38 篇論文中至少 32 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 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近日,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的得主之一格雷格 塞門扎(Gregg 因此他們在PubPeer上發現了Gregg20多篇出現問題的論文。 Gregg的作假行為,貫穿了從他主要負責文章到他的合作編寫文章。
  • 2019 諾獎得主陷入學術不端旋渦!30 餘篇論文被指涉嫌 P 圖造假...
    諾獎剛過,2019 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卻被質疑學術不端。1999 年,他成為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並自 2003 年以來擔任約翰·霍普金斯細胞工程研究所血管研究計劃的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兒科、放射腫瘤學、生物化學、醫學和腫瘤學。2008 年入選美國醫師協會和美國國家科學院。2010 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2012 年,塞門扎入選醫學研究所。2016 年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 又一諾獎得主被指論文存在造假!作者已回應
    來源 | 科研圈、PubPeer、牛津大學蘇州高研院編輯 | 學術君前不久,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之一的格雷格·賽門扎,遭到知名學術網站Pubpeer的質疑:格雷格作為通訊作者的多篇論文裡,都存在涉嫌造假的問題,手段包括但不限於偽造實驗圖片,一圖多用等等
  • 不敢相信:2019年諾獎得主論文被曝30多篇論文P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
    不敢相信:2019年諾獎得主論文被曝30多篇論文P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16年
  • 2019年諾獎得主30多篇論文被質疑造假!涉及中國學者團隊
    本文來源:科研大匠整理自PubPeer,科研圈、bioworld,hanson臨床科研 近日,相信很多科研人都被一條消息驚掉了下巴: 2019年諾獎得主被疑學術不端,發表的
  • 2019年諾獎得主30多篇論文被質疑造假!涉及中國學者團隊
    近日,相信很多科研人都被一條消息驚掉了下巴:2019年諾獎得主被疑學術不端,發表的32篇論文被曝涉嫌造假!去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Semenza)2019年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哈佛醫學院的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學的彼得·拉特克利夫(Peter J.
  • 觀點 |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有全球聲譽的科學家更要愛惜羽毛
    Semenza)20世紀90年代初期,塞門扎團隊發現了低氧誘導因子HIF-1,並在1995年對其純化和克隆。此後,拉特克利夫和凱林發現了HIF的降解機制。為此,塞門扎因"在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發現"而與拉特克利夫和凱林共同獲得201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諾獎周剛結束不久,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諾獎周剛結束不久,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原因卻著實不光彩——這位諾獎得主被指涉嫌在論文中P圖造假、學術不端。截至目前,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已經掛出了他在2001年到2018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38篇論文。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又發給了天體物理!與該獎再次失之交臂的華人科學家...
    從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頒發113次,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為25歲,最年長者為96歲,此前歷屆得主中有三位女性。最黑暗的秘密 據諾獎官方介紹,本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獲獎原因是其「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穩定預測」。
  • 2019年諾獎得主被曝多篇論文P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16年
    諾獎得主及其故事也長時間霸佔我們的眼球。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諾獎得主都值得尊重。當學術造假與功名利祿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即使科學家最有影響、也最嚴謹客觀的諾貝爾獎也無法獨善其身。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者有三位,他們分別是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 又一2019諾獎得主被指論文存在圖像問題,與賽門扎同獲生理學或醫學獎 | 科研圈日報
    ·學術誠信又一2019諾獎得主被指論文存在圖像問題,與賽門扎同獲生理學或醫學獎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根據「財新網」報導,繼 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Semenza)多篇論文圖片被指存在一圖多用、後期篡改等問題後,與他同時獲得該獎項的英國學者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Patcliffe)近日也有多篇論文在 PubPeer 上被匿名同行提出圖片等方面的質疑。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張鋒,卻與該獎失之交臂。實際上,人們第一次發現CRISPR序列是在1987年,由日本分子生物學家石野良純(Yoshizumi Ishino)在大腸桿菌中偶然發現,但是第一次證明CRISPR/Cas9可以進行基因編輯,是美國分子生物學家杜德納和瑞典于默奧微生物研究中心的法國微生物學家夏彭蒂耶在《科學》雜誌發表的第一篇研究論文。
  • 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與諾獎失之交臂?
    兩名女性科學家因共同發現了CRISPR Cas9基因編輯技術而名聲鶴立,這一技術為人們在人體和其他動物細胞上實現基因編輯奠定了重要基礎。一時間,基因編輯這項專業技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而同樣發明了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的華裔科學家張鋒卻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科學界在為之感到遺憾和惋惜的同時,也熱議其為什麼沒有得到諾獎。
  • 諾獎大預測: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會頒給誰?
    △ 2017年和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圖片來源:https://www.nobelprize.org,作者有改動)諾貝爾化學獎跨越學科範圍廣,21世紀以後,諾貝爾化學獎共授予46人平均年齡為67歲(20世紀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的平均年齡僅55歲),這說明諾貝爾獎委員會對重大科研突破的認可時間呈現延長趨勢,與此同時也越發加大了諾貝爾化學獎的預測難度。
  • 2019 諾獎得主陷入學術不端旋渦!30 餘篇論文被指涉嫌 P 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 17 年,網友:真·科研以 P 圖為本?
    2020 諾獎剛過,2019 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卻被質疑學術不端。1999 年,他成為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並自 2003 年以來擔任約翰·霍普金斯細胞工程研究所血管研究計劃的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兒科、放射腫瘤學、生物化學、醫學和腫瘤學。2008 年入選美國醫師協會和美國國家科學院。2010 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2012 年,塞門扎入選醫學研究所。2016 年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 株洲女婿楊培東與諾獎失之交臂 嶽父嶽母:他還年輕
    令人惋惜的是,湯森路透集團此前預測的熱門人選、華裔科學家楊培東未能斬獲此獎。不過,王嗲嗲與劉娭毑表示是否得獎不重要,順其自然就好,以後還有機會。原來,楊培東是他們的女婿。  這個株洲女婿為何成諾獎熱門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