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與諾獎失之交臂?

2020-11-28 21經濟網

北京時間2020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病原學研究所的馬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博士以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博士。

兩名女性科學家因共同發現了CRISPR Cas9基因編輯技術而名聲鶴立,這一技術為人們在人體和其他動物細胞上實現基因編輯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時間,基因編輯這項專業技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而同樣發明了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的華裔科學家張鋒卻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科學界在為之感到遺憾和惋惜的同時,也熱議其為什麼沒有得到諾獎。10月9日,MIT/Broad Institute張鋒實驗室的第一個博士生、現任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叢樂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諾貝爾獎對於基因編輯技術的認可,揭示了這一技術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他祝賀上述兩位科學家獲獎,但對於張鋒未能分享諾獎感到遺憾。

據了解,張鋒實驗室從2011年開始進行人體細胞的CRISPR基因編輯研究,從概念提出到技術設計、反覆試錯、最終實現人類細胞基因編輯,都早於且不依賴於2012年諾貝爾獎得主論文的發表。

「和很多領域中的成果一樣,有時會有不同研究組、不同科學家在不同地點、相近的時間,獨立發現/開發出類似或者相關結果。在諾貝爾獎歷史上,因為人數限制等原因,有大量的傑出科學家與之失之交臂,其中有不止一位華人科學家。」

叢樂指出,國內國外有很多華人科學家,不論是研究水平,還是對產業發展的推動,包括所獲產業投資機構的支持,都在最頂尖之列,所以他很期待繼續看到華人在這個領域的貢獻。

為什麼張鋒沒獲獎?

10月8日,叢樂在知乎上發表文章認為,兩位女性科學家的得獎實至名歸,但同時,他對張鋒未能分享諾獎也非常遺憾。

叢樂指出,和很多領域中的成果一樣,有時會有不同研究組、不同科學家在不同地點、相近的時間,獨立發現/開發出類似或相關結果。但由於人數限制等原因,會有大量的傑出科學家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事實上在CRISPR生物學領域,歐洲的Virginijus Šikšnys、Rodolphe Barrangou、Philippe Horvath等先驅者均作出了突出貢獻。

叢樂本科在清華生物系/電子系師從於饒子和院士,後到哈佛醫學院攻讀博士,是MIT/Broad Institute張鋒實驗室的第一個學生,畢業後在麻省理工學院Aviv Regev教授指導下完成博士後,現為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

據了解,2009年,叢樂剛到基因領域大牛、二代測序發明人之一的George Church實驗室做研究生的時候,張鋒剛好在該實驗室做junior fellow(屬於有獨立PI資質的職位)。就此過程中,叢樂發現了基因組學中更為前沿的基因編輯技術。

叢樂從2011年開始在張鋒實驗室做CRISPR研究,並首次實現了人類細胞中的CRISPR基因編輯(論文最終發表於2013年),也是一部分相關基因編輯專利申請中的共同發明人(CRISPR一系列專利存在爭議,法律範疇無法評論)。

叢樂剛開始接觸基因編輯這個領域時,很多早期文章並沒有發表在頂級雜誌,他們經常遇到找文獻原文都很困難的情況,但這些都是極重要的起點研究。日本、西班牙、匈牙利、奧地利、美國等早期研究組從1993年到2011年的一系列研究發現,幫助他們理解了CRISPR是什麼、在細菌中如何工作等。

叢樂介紹說,因為多年科學積累,這些開創性的CRISPR生物學研究讓他們早在2011年之前,就已知道了以Cas9為代表的CRISPR蛋白是DNA切割酶。比如2007年時,科學家已經發現CRISPR可以切斷噬菌體DNA保護細菌,從而防止酸奶變質。

「但這些早期工作和後來的基因編輯研究的一個本質區別是,它們並不著眼於將CRISPR用於基因編輯,所以這些生物學理解更多是為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打下了理論基礎,類似我們對於幹細胞的生物學理解,為誘導幹細胞iPSC這一技術打下了基礎。誘導幹細胞使用了著名的四個基因Oct4,Sox2,Klf4,cMyc(OSKM),雖然對於這四個基因的生物學研究極為重要,但是iPSC技術的關鍵一步是實現誘導幹細胞技術的科學家完成的。」叢樂指出。

2009年,叢樂在George Church實驗室和張鋒、Sriram Kosuri、Paula Arlotta幾位科學家共同工作時第一次接觸到基因編輯。最開始,他們主要研究ZFN/TALE基因編輯技術,這是早於CRISPR的前一代基因編輯技術。2011年,他們首次在哺乳動物/人類細胞實現了TALE基因調控編輯(論文2011年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而同期Miller等人的論文也開發了類似的TALEN技術。基因編輯領域的很多工作都是多個研究組獨立進行的。

2011年初,張鋒設想可以用CRISPR來代替TALE進行基因編輯,經過長期努力和試錯,團隊合作實現了這一預想。

叢樂稱,儘管CRISPR概念潛力巨大,在2012年之前,科學家僅在原核細胞或體外試管實驗中成功檢測到了CRISPR的編輯活性(包含本次諾貝爾獎得主們2012年的重要論文),但他們最感興趣的是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的基因編輯。

人類細胞的結構和環境複雜度遠高於細菌細胞,所以在生物學歷史上,大量技術雖然適用於細菌或體外,卻未能在人類細胞中實現。本屆諾貝爾獎獲得者杜德納也曾在其他場合提到其2012年發表的關鍵論文時,表示「從動物到人類的技術演進上存在巨大瓶頸(techniques for making these modifications in animals and humans have been a huge bottleneck)」,她們團隊當時在這個方向的嘗試遇到了「大量挫折」。

而在張鋒實驗室,團隊從2011年開始開發能在人體細胞進行基因編輯的CRISPR系統,2012年提交論文,最終於2013年在Science發表。事實上,張鋒實驗室在2011年2月就有了真核細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概念設計(有公開存檔證明)。

所以,這部分工作從概念提出到技術設計、再到反覆試錯、最終實現人類細胞基因編輯,都早於且不依賴於2012年諾貝爾獎得主論文的發表。

由於真核細胞中CRISPR基因編輯的複雜性、不可控性和工作的原創性,這篇2013年發表的論文收穫了大量關注和祝賀,也為之後一系列推動CRISPR基因編輯前進的研究鋪下了堅實基礎。張鋒團隊基於這一工作開發的基因編輯工具盒被大量實驗室和公司廣泛用於研究和基因治療中。截至目前,該突破性論文也是CRISPR基因編輯領域引用最高的文章。

因此,張鋒本是被學界很多同仁期待為最可能的諾貝爾獎得主之一。

挑戰與機遇並存

10月7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在其公眾號「饒議科學」中表達了以下觀點:

「獨到的原創比緊密的競爭更優雅,發現和發明較發表和展示更重要。」

實際上,早在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前夕(當年屠呦呦因青蒿素獲獎),就有媒體在猜測張鋒能否獲諾貝爾獎。

彼時饒毅看到微信朋友圈有人轉發《80後華人學霸:明天會得諾貝爾獎嗎?》,即認為張鋒迄今的工作恐怕並未達到獲得諾獎的程度,希望華人得獎是良好的意願,但不應該忽略客觀公正。

但饒毅也強調,張鋒年輕有為,聰明勤奮,因為以後的傑出研究工作而獲得諾獎等各種榮譽並非不可能。

在叢樂看來,諾貝爾獎對於基因編輯技術的認可,也是揭示了這一技術的影響力和重要性。

事實上,基因編輯為人類疾病治癒、動植物研究等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有報導稱,2015年6月,英國倫敦一名1歲大的女嬰因罹患白血病,進入了生命倒計時。在傳統療法全面失效的情況下,醫生嘗試將基因編輯過的血液細胞注入她體內,沒想到竟然創造了世界首例嬰兒白血病的治療奇蹟。

對於未來基因編輯的應用問題,叢樂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與大部分新技術的成長一樣,基因編輯雖然前景廣闊,但在待解決的技術和應用層面上依然有諸多挑戰。

「從科學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基因編輯還處在走向成熟的初期,所以也會開始有過熱、欲速而不達的潛在問題,比如長期安全性、編輯準確度、人類社會倫理等問題解決前,過快應用會可能產生反向作用。所以我很贊同國家對於這一新興技術的穩健、有序處理。」叢樂分析說。

另外,叢樂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基因編輯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比如對於農業、環境等基因編輯技術的科研支持,包括罕見病、嚴重疾病的基因編輯治療探索,中國科學家和一些初創企業已走在世界前列。據了解,中國一批基因編輯公司正在迅速成長中,如克睿基因、博雅輯因等。

「國內國外有很多華人科學家,不論是研究水平,還是對產業發展的推動,包括所獲產業投資機構的支持,都在最頂尖之列,所以我很期待繼續看到華人在這個領域的貢獻,作為青年科研工作者的一員,希望大家繼續關注和支持。」叢樂表示。

 返回21經濟首頁>>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痛失諾獎?
    原標題:獨家專訪│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痛失諾獎?北京時間2020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病原學研究所的馬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博士以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博士。
  • 獨家專訪│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痛失諾獎?
    一時間,基因編輯這項專業技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而同樣發明了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的華裔科學家張鋒卻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科學界在為之感到遺憾和惋惜的同時,也熱議其為什麼沒有得到諾獎。10月9日,MIT/Broad Institute張鋒實驗室的第一個博士生、現任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叢樂向21新健康記者表示,諾貝爾獎對於基因編輯技術的認可,揭示了這一技術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他祝賀上述兩位科學家獲獎,但對於張鋒未能分享諾獎感到遺憾。
  • 獨家專訪│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張鋒為何痛失諾獎?
    一時間,基因編輯這項專業技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而同樣發明了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的華裔科學家張鋒卻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科學界在為之感到遺憾和惋惜的同時,也熱議其為什麼沒有得到諾獎。10月9日,MIT/Broad Institute張鋒實驗室的第一個博士生、現任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叢樂向21新健康記者表示,諾貝爾獎對於基因編輯技術的認可,揭示了這一技術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他祝賀上述兩位科學家獲獎,但對於張鋒未能分享諾獎感到遺憾。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的華人科學家張鋒,卻與該獎失之交臂。因為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科學家通過它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地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Jennifer Doudna 和 Emmanuelle Charpentier做了什麼貢獻?
  • 特稿|追問諾獎:張鋒因何錯失化學獎?
    該酶可以在特定位點對 DNA 進行切割,從而進行 DNA 插入和編輯。諾獎組委會將 CRISPR/Cas9 稱作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它可以精確改變動植物和微生物的 DNA。相對於此前的基因技術,CRISPR/Cas9 更便捷、更便宜。基因編輯光環背後懸疑一地:明星科學家張鋒為何與諾獎擦肩而過?他究竟有沒有資格獲獎?
  • CRISPR三巨頭之一張鋒:失掉了諾獎,贏得了專利
    1、80後青年科學家張鋒之所以很多人聯想到張鋒,是因為他與這兩位獲得諾獎的女科學家被圈內稱為CRISPR三巨頭。張鋒是美籍華人,1982年出生於石家莊,從小就是妥妥的學霸。本科哈佛,博士斯坦福。,曾經和本次諾獎得主杜德納和卡彭蒂耶是並肩戰鬥的隊友,他們的研究對象便是CRISPR基因技術。
  • 「基因魔剪」背後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諾獎委員會說道,杜德納和卡彭蒂耶開發了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項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這將對生命科學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可以幫助研究者開發新的癌症療法,並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
  • 兩位女性科學家憑「基因魔剪」斬獲諾獎,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與之無緣?
    諾獎委員會說道,杜德納和卡彭蒂耶開發了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 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
  • 眾望所歸:兩位女科學家因為基因編輯獲化學諾獎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
    直到2003年,戴納·卡羅爾(Dana Carroll)等人利用鋅指蛋白解決了在特定位點引入雙鏈斷裂的問題,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編輯才真正成為可以實現的技術。今天,CRISPR技術已經使基因編輯變得非常容易,但我們不應忘記,正是賈辛早期的工作使基因編輯成為可能。
  • 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
    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而令人遺憾的是,CRISPR-Cas9技術研究另一先鋒——華裔科學家張鋒教授與諾獎失之交臂。而這背後還暗含著專利之爭。
  • 基因編輯技術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華人科學家失之交臂
    (原標題:基因編輯技術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華人科學家失之交臂)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諾獎委員會說道,杜德納和卡彭蒂耶開發了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項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利用CRISPR/Cas9技術,科學家可以對人造血幹細胞進行基因編輯,由此實現讓幹細胞在動物模型中長期穩定地重建造血系統,且其產生的外周血細胞具有抵禦愛滋和白血病能力。目前全球已有多個CRISPR-Cas9技術在臨床上的成功案例,中國科學家就曾利用CRISPR-Cas9完成了世界首例基於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的案例。
  • 張鋒贏得專利、憾失諾獎,細數CRISPR基因編輯三巨頭之間的愛恨情仇
    至此,自此,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最耀眼的技術正式宣告誕生。2015年,科學界最壕獎,也是諾獎風向標之一的科學突破獎授予了詹妮弗·杜德娜和埃瑪紐埃爾·卡彭蒂耶,此後每年CRISPR獲得諾獎的呼聲都很高。2016年唐獎、2016年蓋爾德納國際獎,則是三人共同獲得。2020年10月7日,諾貝爾化學獎公布獲獎名單,CRISPR眾望所歸摘下諾獎桂冠,詹妮弗·杜德娜和埃瑪紐埃爾·卡彭蒂耶收穫諾獎,然而,獲獎者中並無張鋒。
  • 張鋒:失去諾獎,贏得專利,這是筆划算的買賣嗎?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 (Jennifer Anne Doudna),獲獎原因是她們開發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方法——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 2020諾獎誕生最大懸疑:基因編輯技術獲獎,張鋒錯失
    Doudna),以表彰她們對「基因編輯」方法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貢獻。 在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中,張鋒幾乎是繞不過去的重要人物,他未能因所做的開創性貢獻入圍諾獎令人生疑,或許將成為近期討論的一個話題。這些基因剪刀把生命科學帶入了一個新時代,並且在許多方面給人類帶來了最大的利益。基因編輯是轉基因之後人類找到的又一種基因工程技術手段,它在本質上與轉基因並無不同,都是在分子水平上改變生物的遺傳特性,兩者在技術上各有長短;但因基因編輯不涉及外來基因,在公眾層面更易被接受。
  • 兩位女性科學家憑「基因魔剪」斬獲諾獎,「一哥」張鋒為何無緣?
    諾獎委員會說道,杜德納和卡彭蒂耶開發了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
  • 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華人張鋒,卻因「基因編輯」專利坐擁百億
    10月7日,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無緣科學大獎,卻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專利上佔據上風!華人科學家張鋒在這一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他是第一個將CRISPR應用在真核細胞上的科學家。
  • 與諾貝爾化學獎失之交臂的華人張鋒,卻因為專利已坐擁百萬
    發現了可以將CRISPR技術應用到生物醫學甚至農業等多個領域。之後,各個領域的科學家應用這些技術創造了很多科學奇蹟。對於以前的科學家來說,想要改變一定的基因序列那可是非常困難的,需要幾年時間,但是經過他們兩個人的技術改變,編輯基因僅僅需要幾周的時間。
  • 華人科學家張鋒:贏了專利,輸了諾獎
    全球及不同區域 CRISPR 技術市場預期發展趨勢 | 來源:Marketsandmarket救人的良藥,利益的寵兒先以本次與諾獎擦肩而過的張鋒為例她們與張鋒之間在科研、專利以及商業方面的競爭和糾纏似乎已成「宿敵」關係。誰該享有專利……和隨之而來的利益?張鋒與杜德納的交鋒,始於 對 CRISPR-Cas 9 核心專利的爭奪,即在哺乳動物細胞中使用 CRISPR-Cas 9 技術進行基因編輯的專利——人, 也是一種哺乳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