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諾獎誕生最大懸疑:基因編輯技術獲獎,張鋒錯失

2020-10-07 DeepTech深科技

北京時間 10 月 7 日下午 5點 45 點左右,2020 諾貝爾化學獎評選結果揭曉——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艾曼紐·卡彭特(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對「基因編輯」方法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貢獻。

在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中,張鋒幾乎是繞不過去的重要人物,他未能因所做的開創性貢獻入圍諾獎令人生疑,或許將成為近期討論的一個話題。

Emmanuelle Charpentier 和Jennifer A. Doudna 發現了基因技術中最尖端的工具: 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項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 DNA。這項技術不僅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為開創新的癌症療法做出了貢獻,還可能使治癒遺傳性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

「這種基因工具具有巨大的力量,它將會影響我們所有人。」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 (Nobel Committee for Chemistry) 主席克拉斯•古斯塔夫松 (Claes Gustafsson) 表示: 「它不僅徹底改變了基礎科學,可以創造新型作物,還能開創性新的醫療方法。」

自從 Charpentier 和 Doudna 在2012年發現 CRISPR/Cas9基因剪刀以來,相關的應用呈爆炸式增長。這項工具在基礎研究中的許多重要發現中做出了貢獻,例如,植物學研究中,植物研究人員已經能夠開發抗黴菌、害蟲和乾旱的作物,而在醫學上,新的癌症療法的臨床試驗也正在進行中,治癒遺傳性疾病的夢想或許在不遠的未來實現。這些基因剪刀把生命科學帶入了一個新時代,並且在許多方面給人類帶來了最大的利益。

基因編輯是轉基因之後人類找到的又一種基因工程技術手段,它在本質上與轉基因並無不同,都是在分子水平上改變生物的遺傳特性,兩者在技術上各有長短;但因基因編輯不涉及外來基因,在公眾層面更易被接受。可以預期,未來在合成生物、育種技術等領域,將形成轉基因與基因編輯兩種技術交相輝映的格局。

Jennifer Doudna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以 CRISPR/Cas9 為主的基因編輯技術是近幾年生命科學領域的熱點。Jennifer Doudna 和 Emmanuelle Charpentier 在 2012 年首先取得重大突破,被看作諾貝爾化學獎熱門人選。

2012 年,科學家 Jennifer Doudna 和 Emmanuelle Charpentier 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論文中指出,細菌用以對抗病毒的 CRISPR-Cas9 系統可以作為簡單、靈活的基因組編輯工具。兩人曾因此共同獲得了 2015 年生命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 in Life Sciences)。

Jennifer Doudna 於 1985 波莫納學院(Pomona College) 畢業,1989 年於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94 於耶魯大學擔任教授,1997 年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研究員,2003 年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儘管 Doudna 和 Charpentier 早在 2012 年便在《科學》雜誌上首次發表了 CRISPR-Cas9 相關的論文並更早地遞交了專利申請,但是博德研究所的張鋒則通過向專利局證明自己的實驗記錄而第一個得到了相關的專利。由於在現行的市場制度中,擁有專利的一方就可以阻擋所有競爭者進入市場。因此,在巨大的商業前景面前,誰應該擁有這項技術的專利成為了各方爭論的焦點。

其實,張鋒和 Doudna 並不總是這種對立關係,他們曾經一起創立了 Editas Medicine。然而在張鋒取得 CRISPR-Cas9 的專利後,Doudna 便離開了公司。這家公司也是現在擁有相關專利最多的公司,投資人包括了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去年,Doudna 所在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向國家專利局提出了申訴,希望重新審定 CRISPR-Cas9 的發明者。

同樣是 CRISPR 技術的先驅者,Doudna 團隊和張鋒團隊都對這一技術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但是,Jennifer Doudna 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看法是,他們是 CRISPR 技術的原創者,張鋒和他的麻省理工團隊只是將他們發明的技術進一步應用到老鼠和人類細胞上。

而張鋒團隊認為,Jennifer Doudna 提出了 CRISPR 可能會在人類細胞上起作用,張鋒團隊是首個將 CRISPR 運用到真核細胞中的組織。雙方的爭議點可以簡單理解為,Doudna 團隊提出「原創想法」和張鋒團隊將其「付諸實踐」,而無論想法還是實踐,二者都是獲得科學發明專利的兩個關鍵要素,其中究竟哪一方對該技術的貢獻更大,確實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但有一點是雙方的共識,CRISPR 專利的重要意義之一在於它能幫助推廣 CRISPR 的應用。雖然各方會從 CRISPR 的專利獲得了一些金錢,但這些金錢都是用來支持和發展下一階段的研究以及一些新工具的開發,也將用於一切能夠推動 CRISPR 發展的研究。比如,在同時獲得了博德研究所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許可的情況下,陶氏化學公司正在利用 CRISPR 技術種植玉米和大豆作物,這些作物可以在不使用化學殺蟲劑的情況下驅除昆蟲,且對除草劑的耐受力更強。

Emmanuelle Charpentier

艾曼紐·卡彭特(Emmanuelle Charpentier)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卡彭特發現了基因技術中最尖端的工具——CRISPR/Cas9基因剪刀。

在卡彭特研究對人類造成最大傷害的細菌之一化膿性鏈球菌時,她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知的分子,叫tracrRNA。她的研究工作表明,tracrRNA是細菌古老免疫系統CRISPR/Cas的一部分,該系統通過切割病毒的DNA來解除病毒武裝。利用CRISPR/Cas9基因剪刀技術,研究人員可以精確的改變動植物和微生物的DNA。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用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主席克拉斯•古斯塔夫松(Claes Gustafsson)的話說:「這種工具不僅徹底改變了基礎科學,而且催生了開創性醫療方法的出現。」

艾曼紐·卡彭特生於1968年11月,是法國微生物學、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的教授和研究人員。她曾在巴黎的皮埃爾和瑪麗居裡大學(現為索邦大學理學院)學習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和遺傳學。從1992年到1995年,她是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生,並獲得了研究博士學位。Charpentier的博士項目研究了抗生素耐藥性的分子機制自2015年以來,她一直是德國柏林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學研究所的主任。2018年,她成立了一個獨立研究機構——馬克斯·普朗克病原體科學研究所(Max Planck Unit for the Science of pathogen)。

1901 年-2019 年最受歡迎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歐內斯特·盧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生於:1871 年 8 月 30 日,紐西蘭納爾遜

卒於:1937 年 10 月 19 日,英國劍橋

獲獎時所在單位:英國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

獲獎原因:「表彰他在元素衰變和放射性物質的化學性質的研究上做出的貢獻」

領域:核化學

獲獎情況:單人獲獎

成就:1908 年諾貝爾化學獎:1896 年放射現象的發現引發了一系列更深入的研究。1899 年,歐內斯特·盧瑟福證實至少有兩種顯著類型的輻射:Alpha 粒子和 Beta 粒子輻射。他發現放射現象產生時有氣體生成。他和助手弗雷德裡克·索迪共同提出了放射性物質可以產生氦氣的假設。1902 年,他們陳述了一個革命性的理論:元素通過衰變形成其他的元素。

瑪麗·居裡

(Marie Curie, née Sklodowska)

生於:1867 年 12 月 7 日,波蘭華沙

卒於:1934 年 7 月 4 日,法國上薩瓦省

獲獎時所在單位:法國巴黎,索邦大學

獲獎原因:「表彰她在鐳和釙元素的發現,鐳的分離,以及對鐳的性質和鐳的化合物的研究上做出的貢獻,這些研究推動了化學的進步。」

領域:核化學

獲獎情況:單人獲獎

生平:瑪麗·斯卡洛多斯卡出生于波蘭王國華沙市一個中學教師的家庭,她的父母深信教育的力量。後來,她搬到巴黎繼續深造,遇到了皮埃爾·居裡。皮埃爾·居裡後來成為了她的丈夫以及在放射領域的同事。1903 年居裡夫婦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06 年,皮埃爾去世,居裡夫人繼續他們的研究,並在 1911 年成為首位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居裡夫人組織了移動的 X 射線小組救護傷員。居裡夫人的女兒伊雷娜和她的丈夫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後來也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成就:190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亨利·貝克勒爾在 1896 年發現了放射現象,這激發了居裡夫婦對此進行進一步的探索。他們檢測了很多的物質和礦物質來追蹤放射的跡象,發現瀝青鈾礦比鈾具有更強的放射性,因此推斷出瀝青鈾礦中必定含有其他的放射性物質。最終他們從中成功提取出兩種當時未知的元素,釙和鐳,它們都比鈾的放射性要強。

1911 年諾貝爾化學獎:居裡夫婦在首次發現釙和鐳元素之後,瑪麗繼續研究它們的性能。1910 年瑪麗成功地提取出金屬單質鐳,確定了鐳的存在無疑。另外,她還證實並記錄了放射性元素以及它們的化合物的性能。放射性化合物無論在科學研究還是在醫學領域(主要用於治療腫瘤),都已經成為了重要的輻射源。

馬裡奧·莫利納

(Mario J. Molina)

生於:1943 年 3 月 19 日,墨西哥城

獲獎時所在單位: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麻省理工學院

獲獎原因:「表彰他們在大氣化學領域做出的貢獻,尤其是在臭氧的形成與分解相關方向」

領域:大氣與環境化學

獲獎情況:與其他兩人共同獲獎

生平:馬裡奧·莫利納出生在墨西哥城,從小夢想成為化學家。考慮到對一個化學家來說理解德語很重要,他 11 歲就去了瑞士寄宿中學讀書。隨後,他回到墨西哥國立大學學習化學工程,其後又去了歐洲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繼續開展他的工作。他在伯克利大學的工作令人鼓舞,在那裡他發現了氟利昂是如何破壞臭氧層的。馬裡奧·莫利納現在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工作。他在 2006 年與第二任妻子瓜達盧佩·阿爾瓦雷斯結婚,與前妻路易薩·譚·莫利納育有一子。

成就: 1995 年諾貝爾化學獎:地球周圍的大氣層中含有少量的臭氧,臭氧分子是由三個氧原子組成的,它在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如果沒有臭氧,太陽將會對地球上的生命造成負面影響。1974 年,馬裡奧·莫利納和舍伍德·羅蘭證實了 CFC 氣體(也就是氟利昂)對大氣層中的臭氧有破壞效應。而氟利昂有很多用處,包括冰箱的製冷劑和壓縮噴霧器的噴霧劑等。控制氟利昂的使用可以減緩臭氧層的破壞。


萊納斯·卡爾·鮑林

(Linus Carl Pauling)

生於:1901 年 2 月 28 日,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

卒於:1994 年 8 月 19 日,美國加州大蘇爾

獲獎時所在單位:美國加州帕薩迪納市,加州理工學院

獲獎原因:「表彰他在化學鍵的本質的研究,以及將研究結果應用於複雜物質的結構的闡述上做出的貢獻」

領域:化學鍵、理論化學

獲獎情況:單人獲獎

生平:萊納斯·鮑林出生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他的家族來自普魯士農民一脈,他的父親是一名藥劑師兼藥品推銷員。他在位於科瓦利斯的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獲得學士學位之後,繼而在位於帕薩迪納市的加州理工學院獲得了博士學位,在他以後的職業生涯中一直與加州理工學院保持著聯繫。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萊納斯·鮑林捲入到反核運動中,因此被貼上了可疑共黨分子的標籤,這使得他的護照不時地被吊銷。萊納斯和艾娃·海倫·鮑林一共育有四個孩子。

成就:1954 年諾貝爾化學獎:20 世紀 20 年代量子力學的發展不僅對物理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化學界也同樣受到了衝擊。20 世紀 30 年代萊納斯·鮑林在用量子力學理解和描述化學鍵(原子組成分子的方式)方面走在了時代前沿。萊納斯·鮑林在化學領域內的研究興趣非常廣泛,比如,他致力於生物領域重要的大分子的化學結構的解析,1951 年他發表了 α 螺旋的化學結構,α 螺旋是蛋白中常見的結構組成成分。

1962 年諾貝爾和平獎: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的爆炸成為了萊納斯·鮑林事業的轉折點,他和其他科學家一起,通過演講和寫作抗議核武器戰爭。萊納斯·鮑林是帕格沃什運動中的一股驅動力,帕格沃什運動的目的是削弱核武器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發起此運動的個人和組織在 1995 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在 1959 年,萊納斯·鮑林起草了著名的「廣島呼籲」,這篇總結性聲明在禁止原子彈與氫彈的第五次世界會議之後發布。萊納斯·鮑林在核大國(包括美國,前蘇聯和英國)籤訂「禁止核試驗條約」上也是主要的推動者,該條約在 1963 年 10 月 10 日生效。在該條約生效的同一天,諾貝爾委員會宣布萊納斯·鮑林獲得 1962 年推遲頒發的諾貝爾和平獎。

萊納斯·鮑林,一個人獲得了兩次完整的諾貝爾獎。

伊雷娜·約裡奧-居裡

(Irène Joliot-Curie)

生於:1897 年 12 月 12 日,法國巴黎

卒於:1956 年 3 月 17 日,法國巴黎

獲獎時所在單位:法國巴黎,鐳研究所

獲獎原因:「表彰他們在新的放射性元素的合成上做出的貢獻」

領域:核化學

獲獎情況:與另一人共同分享

生平:伊雷娜·居裡出生在巴黎,是皮埃爾·居裡和瑪麗·居裡的女兒,瑪麗·居裡是諾貝爾物理學和化學獎得主。伊雷娜·居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跟隨她的母親在 X 射線救援隊工作,負責提供X射線行動裝置。戰後,她回到巴黎大學繼續學業,隨後到她的父母創辦的研究所工作。1926 年,她和弗雷德裡克·約裡奧結婚。在鐳研究所,他們一起開展了後來獲得諾貝爾獎的工作。這對夫婦在政治上也非常活躍,他們致力於反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他們一生育有兩個孩子。

成就:放射性物質的輻射在研究原子上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工具。1934 年,當伊雷娜·約裡奧-居裡和弗雷德裡克·約裡奧用 α 粒子(氦原子核)轟擊一張薄的鋁片時,在雲室中發現了一種新的輻射留下的痕跡。這對夫婦發現即使把輻射源移去,鋁片的輻射仍然存在。這是因為經過α 粒子的轟擊後,鋁原子轉變成了一種磷的放射性同位素。這意味著,歷史上第一次人工創造出了放射性元素。1935 年,約裡奧-居裡夫婦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錢永健

生於:1952 年 2 月 1 日,美國紐約

卒於:2016 年 8 月 24 日,美國俄勒岡州尤金

獲獎時所在單位: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

獲獎原因:「表彰他們在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與研究上做出的貢獻」

領域:生物化學

獲獎情況:與其他兩人共同獲獎

生平:錢永健 1952 年生於美國紐約,祖籍浙江杭州臨安,是吳越國國王錢鏐三十四世孫。1972 年,錢永健獲得哈佛大學化學及物理學最優等學士學位。1977 年,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生理學博士學位。1977 年-1981 年,擔任劍橋大學研究員。1982 年至 1989 年,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副教授。1989 年開始,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直至他於 2016 年 8 月 24 日離世。

成就:2008 年諾貝爾化學獎:顯色手段在生物學研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錢永健從 1992 年開始投入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工作,陸續開發出了綠、紅、黃、藍等顏色的螢光,使得科研人員可以將不同顏色的螢光打入蛋白細胞,發現以往難以觀測的生物程序。錢永健因此被譽為「螢光蛋白改造之父」。

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

(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生於:1910 年 5 月 12 日,埃及開羅

卒於:1994 年 7 月 29 日,英國斯託爾河畔希普斯頓

獲獎時所在單位:英國牛津市,英國牛津大學 &皇家學會

獲獎原因:「表彰其在用X-射線技術確定生物大分子結構的研究上做出的貢獻」

領域:生物化學、結構化學

獲獎情況:單獨獲獎

生平: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的研究生涯始於童年時她獲得的一本化學課本,這本書裡包含有晶體學相關的實驗。從牛津大學畢業後,儘管她學業優秀,霍奇金作為一名女性依然很難找到工作。最終,劍橋大學的約翰·德蒙·伯納爾教授給了她一個機會,當時,伯納爾教授已是現代分子生物學領域的先驅。從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在 1934 年回到牛津大學工作,並在那裡度過了她之後的職業生涯。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在分子生物學領域貢獻卓著。

成就:1964 年諾貝爾化學獎:當X射線穿過晶體結構時,會呈現出清晰而準確的衍射峰圖譜,通過這些圖譜可以確定晶體的結構。在 20 世紀 30 年代,科學家們越來越多地用這種方法來確定複雜的大分子的結構,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通過大量的X射線衍射圖像,大量的計算以及對數據敏銳的分析,在 1946 年成功地確定了青黴素的結構。1956 年,她又分析確定了維生素 B12(所有維生素中結構最為複雜)的結構。

諾貝爾化學獎的那些事兒

(1901-2019)

1895 年 11 月 27 日,阿爾佛雷德·諾貝爾籤署遺囑,將其遺產最大一部分用於頒發各種獎項,其中包括後來的諾貝爾化學獎。正如諾貝爾先生中遺囑中講到,這些財產用於獎勵:「在化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的發現或突破的人。

◆ 諾貝爾化學獎的數量

從 1901 年至 2019 年,共頒發了 111 屆諾貝爾化學獎。1916 年, 1917 年, 1919 年, 1924 年, 1933 年, 1940 年, 1941 年和 1942 年,八年中諾貝爾化學獎空缺。對於諾貝爾化學獎空缺的原因,諾貝爾基金會解釋道:」諾貝爾化學獎被用來獎勵最偉大的化學突破,如果當年沒有產生相匹的研究的話,諾獎獎金將會被留待第二年,如果第二年仍未產生相應諾獎,這筆錢將會被納入諾貝爾基金會的特殊基金內。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的諾貝爾獎相對較少。

◆ 諾貝爾化學獎得獎人數

1901-2019 年期間共有 184 人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由於弗雷德裡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曾獲得兩次諾貝爾化學獎,1901 年來共有 183 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圖丨1958年、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弗雷德裡克·桑格

◆ 最年輕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迄今,最年輕的諾獎得主為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居裡(Frédéric Joliot-Curie),年僅 35 歲的他和妻子伊雷娜·約裡奧-居裡(Irène Joliot-Curie)獲得 1935 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圖丨居裡夫婦

◆ 最年長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John B. Goodenough 是迄今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獲獎時97歲。他在推動鋰電池發展上有著重要貢獻。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性

在 183 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共有 5 名女性。其中瑪麗·居裡,多羅西·克勞宣特·霍奇金兩人獨得諾獎。

1911 年,瑪麗·居裡(Marie Curie 同時也是 1903 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

1935 年,伊雷娜·約裡奧-居裡(Irène Joliot-Curie 瑪麗·居裡的長女,約裡奧·居裡的妻子)

1964 年,多羅西·克勞宣特·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2009 年,阿達·尤納斯(Ada Yonath)

2018 年,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

圖丨1964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多羅西·克勞宣特·霍奇金

◆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家族

居裡家族是最聞名的「諾貝爾獎家族」。1903 年,瑪麗·居裡和皮埃爾·居裡夫婦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瑪麗·居裡還在 1911 年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獎。他們的長女,伊雷娜·約裡奧-居裡和她的丈夫約裡奧·居裡獲得 1935 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的小女兒艾芙·居裡,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工作。她的丈夫亨利·拉波易斯,1965 年代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圖丨居裡一家

其他「諾獎家族」(其中至少有一名成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化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的發現或突破的人。

漢斯·馮·奧伊勒-切爾平(Hans von Euler-Chelpin,父),1929 年諾貝爾化學獎;烏爾夫·斯萬特·馮·奧伊勒(Ulf von Euler ,子),1970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圖丨漢斯·馮·奧伊勒-切爾平(左)和烏爾夫·馮·奧伊勒-切爾平(右)

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父),195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羅傑·科恩伯格(Roger D. Kornberg,子),2006 年諾貝爾化學獎。

圖丨阿瑟·科恩伯格(左)和羅傑·科恩伯格(右)

◆ 被迫拒絕諾貝爾化學獎的人

有兩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由於當局壓力被迫拒絕諾貝爾化學獎。希特勒禁止德國的科學家接受諾貝爾獎,其中有兩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裡夏德·庫恩(1938年)和阿道夫·布特南特(1939年)。此外,1939 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格哈德·多馬克也由於同樣的原因拒絕了諾貝爾獎。後來他們的諾貝爾獎證書和獎牌得到補發,但是沒有相應獎金。

◆ 上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約翰·古迪納夫
(John B. Goodenough)

出生:1922 年 7 月 25 日,德國耶拿
獲獎時所屬機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獲獎原因:「開發鋰離子電池」。
獎金份額:1/3

M·斯坦利·惠廷厄姆

(M. Stanley Whittingham)

出生:1941 年 12 月 22 日,英國

獲獎時所屬機構: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分校

獲獎原因:「開發鋰離子電池」。

獎金份額:1/3

吉野彰
(Akira Yoshino)

出生:1948 年 1 月 30 日,日本吹田市
獲獎時所屬機構:日本名城大學,東京旭化成公司
獲獎原因:「開發鋰離子電池」。
獎金份額:1/3

◆ 諾貝爾獎證書

諾貝爾獎證書是一項獨特的藝術品,由最著名的挪威和瑞典藝術家和書法家製作。

圖丨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的獲獎證書

相關焦點

  • 特稿|追問諾獎:張鋒因何錯失化學獎?
    該酶可以在特定位點對 DNA 進行切割,從而進行 DNA 插入和編輯。諾獎組委會將 CRISPR/Cas9 稱作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它可以精確改變動植物和微生物的 DNA。相對於此前的基因技術,CRISPR/Cas9 更便捷、更便宜。基因編輯光環背後懸疑一地:明星科學家張鋒為何與諾獎擦肩而過?他究竟有沒有資格獲獎?
  • 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與諾獎失之交臂?
    兩名女性科學家因共同發現了CRISPR Cas9基因編輯技術而名聲鶴立,這一技術為人們在人體和其他動物細胞上實現基因編輯奠定了重要基礎。一時間,基因編輯這項專業技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而同樣發明了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的華裔科學家張鋒卻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科學界在為之感到遺憾和惋惜的同時,也熱議其為什麼沒有得到諾獎。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的華人科學家張鋒,卻與該獎失之交臂。因為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科學家通過它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地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Jennifer Doudna 和 Emmanuelle Charpentier做了什麼貢獻?
  • 張鋒贏得專利、憾失諾獎,細數CRISPR基因編輯三巨頭之間的愛恨情仇
    至此,自此,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最耀眼的技術正式宣告誕生。2015年,科學界最壕獎,也是諾獎風向標之一的科學突破獎授予了詹妮弗·杜德娜和埃瑪紐埃爾·卡彭蒂耶,此後每年CRISPR獲得諾獎的呼聲都很高。大家一致認為,如果CRISPR獲諾獎,詹妮弗·杜德娜和埃瑪紐埃爾·卡彭蒂耶必然獲獎,為CRISPR發展、應用和推廣做出最大貢獻的張鋒同樣被認為是熱門獲獎人選。
  • 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痛失諾獎?
    原標題:獨家專訪│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痛失諾獎?北京時間2020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病原學研究所的馬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博士以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博士。
  • 張鋒:失去諾獎,贏得專利,這是筆划算的買賣嗎?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 (Jennifer Anne Doudna),獲獎原因是她們開發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方法——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 獨家專訪│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張鋒為何痛失諾獎?
    一時間,基因編輯這項專業技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而同樣發明了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的華裔科學家張鋒卻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科學界在為之感到遺憾和惋惜的同時,也熱議其為什麼沒有得到諾獎。10月9日,MIT/Broad Institute張鋒實驗室的第一個博士生、現任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叢樂向21新健康記者表示,諾貝爾獎對於基因編輯技術的認可,揭示了這一技術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他祝賀上述兩位科學家獲獎,但對於張鋒未能分享諾獎感到遺憾。
  • CRISPR基因編輯獲諾貝獎,兩位女科學家獲獎,張鋒痛失諾獎
    獲獎理由:闡述和發展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成功解析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工作原理。Science 雜誌發表了,首次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張鋒雖然沒能獲得諾獎,但是張鋒在CRISPR專利站中始終處於上風,且創辦的公司也更加成功。三巨頭在CRISPR基因編輯領域接連取得重要進展,發表了大量重磅論文。
  • 獨家專訪│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痛失諾獎?
    一時間,基因編輯這項專業技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而同樣發明了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的華裔科學家張鋒卻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科學界在為之感到遺憾和惋惜的同時,也熱議其為什麼沒有得到諾獎。10月9日,MIT/Broad Institute張鋒實驗室的第一個博士生、現任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叢樂向21新健康記者表示,諾貝爾獎對於基因編輯技術的認可,揭示了這一技術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他祝賀上述兩位科學家獲獎,但對於張鋒未能分享諾獎感到遺憾。
  • 兩位女性科學家憑「基因魔剪」斬獲諾獎,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與之無緣?
    諾獎委員會說道,杜德納和卡彭蒂耶開發了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 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
  • 張鋒憾失諾獎,細數CRISPR基因編輯三巨頭之間的愛恨情仇
    2013年2月15日,張鋒在 Science 雜誌發表論文,首次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改進並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至此,自此,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最耀眼的技術正式宣告誕生。2015年,科學界最壕獎,也是諾獎風向標之一的科學突破獎授予了詹妮弗·杜德娜和埃瑪紐埃爾·卡彭蒂耶,此後每年CRISPR獲得諾獎的呼聲都很高。
  • 高彩霞:CRISPR技術獲諾獎「絕對不意外」;張鋒沒有名列其中確實有些遺憾
    Doudna獲獎,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作為開展CRISPR植物基因組編輯技術前沿研究的一名科學家,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高彩霞時常在國際會議上與兩位獲獎者碰面、交流。得知獲獎消息,她第一時間就給兩人寫Email祝賀。「CRISPR技術獲得諾獎絕對不意外。」
  •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基因編輯」,華裔科學家張鋒未能一同加冕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兩位基因編輯技術科學家。而她今天獲得諾獎的研究CRISPR/Cas9分子機制即基因編輯手段,則是她2011年在一次研究會議上認識了Jennifer Doudna之後,一同開展的研究。
  • 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
    CRISPR-Cas9技術從默默無聞到如今獲獎,為世界所關注,是對基礎科研工作的肯定,也是對兩位女性在化學領域所作出貢獻的肯定。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
  • 「基因魔剪」背後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北京時間2020年10月7日下午,諾貝爾獎化學獎正式揭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和德國馬普感染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埃馬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成為該獎項歷史上第六、第七位女性獲得者,獲獎理由是「發明了一種基因組編輯的方法」。
  • 張鋒贏得專利,憾失諾獎
    2013年2月15日,張鋒在 Science 雜誌發表論文,首次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改進並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自此,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最耀眼的技術正式宣告誕生。大家一致認為,如果CRISPR獲諾獎,詹妮弗·杜德娜和埃瑪紐埃爾·卡彭蒂耶必然獲獎,為CRISPR發展、應用和推廣做出最大貢獻的張鋒同樣被認為是熱門獲獎人選。
  • 2020化學諾貝爾獎誕生,但因為張鋒的失利可能造成懸疑!
    北京時間 10 月 7 日下午 5點 45 點左右,2020 諾貝爾化學獎評選結果揭曉——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艾曼紐·卡彭特(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對「基因編輯」方法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貢獻。
  • 2020化學諾貝爾獎誕生,但因為張鋒的失利可能造成懸疑
    北京時間 10 月 7 日下午 5點 45 點左右,2020 諾貝爾化學獎評選結果揭曉——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艾曼紐·卡彭特(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對「基因編輯」方法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貢獻。
  • 張鋒錯失諾貝爾化學獎,西方國家是在歧視華裔科學家麼?
    Doudna),獲獎理由是開發了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Cas9。基因編輯光環背後懸疑一地:明星華裔科學家張鋒為何與諾獎擦肩而過?他究竟有沒有資格獲獎?諾獎漏掉的英雄人物眾多,但張鋒是其中備受關注的那個。《自然》雜誌(Nature)的報導也稱,張鋒錯失諾獎是最大的意外之一。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  截至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共有185位獲獎者,此前只有5名女性,包括獲得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雙料諾獎的居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