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女性科學家憑「基因魔剪」斬獲諾獎,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與之無緣?

2020-10-09 21新健康

來源: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創作品

作者:唐唯珂

實習生:潘展鵬

編輯:李欣夷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北京時間2020年10月7日下午,諾貝爾獎化學獎正式揭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和德國馬普感染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埃馬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成為該獎項歷史上第六、第七位女性獲得者,獲獎理由是「發明了一種基因組編輯的方法」

諾獎委員會說道,杜德納和卡彭蒂耶開發了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項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這將對生命科學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可以幫助研究者開發新的癌症療法,並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

作為這項研究的先驅女性化學家,杜德納早在2012年就和另一位科學家卡彭蒂耶率先提出了CRISPR-Cas9用於基因組的可編程編輯,被認為是生物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2014年在波多黎各的一次研究會議上,卡彭蒂耶認識了杜德納,隨後兩人一同開展研究。CRISPR-Cas9技術從默默無聞到如今獲獎,為世界所關注,是對基礎科研工作的肯定,也是對兩位女性在化學領域所作出貢獻的肯定。

01.「魔剪」CRISPR-Cas9的前世今生

CRISPR是Clustered Regularly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的首字母縮寫,為基因組DNA上的一段特殊序列,源於細菌及古細菌中一種獲得性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出入侵細菌的病毒,並通過一種特殊的酶破壞入侵病毒。

早在1987年,CRISPR就被日本科學家發現,但直到杜德納和卡彭蒂耶開始研究,發現了一種名叫Cas9的蛋白,CRISPR才顯示出它作為基因組編輯工具的巨大潛力,在農業、生物醫藥和人類健康方面發揮著極大的功用。

2012年,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第一篇研究論文,提出兩人帶領的團隊純化了Cas9蛋白,首次在體外證明了使用Cas9的CRISPR系統可以切割任意DNA鏈,指出CRISPR在活細胞中有修改基因的能力。

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

02.CRISPR–Cas9如何運作?

成簇、規律間隔的短回文重複序列——CRISPRs中分布著細菌從侵入體內的病毒上獲取的特殊DNA片段,用於對入侵病毒進行基因標記識別。

科學家如果想改變或去除一個基因,最先進的方法,是定製一種能找到特定DNA位點並對其進行切割的酶。每修飾一次基因,科學家都不得不設計一種新的蛋白,專門針對想要修飾的DNA序列。但杜德納和卡彭蒂耶意識到,Cas9蛋白——這種鏈球菌用於免疫防衛的酶,會用RNA來引導自己找到目標DNA。為了探測作用位點,Cas9-RNA複合物會在DNA上不停「掃描」,直到找到正確的位點。

Cas9蛋白的每次掃描,都是在搜索同一段短小的「信號」序列。Cas9會附著到DNA上,檢測鄰近序列是否和充當嚮導的RNA匹配。這種RNA叫做嚮導RNA(guide RNA,簡稱gRNA),而只有當gRNA和DNA匹配時,Cas9蛋白才會對DNA進行切割。

通過設計導向RNA,使之與細胞基因組的特定位點相結合,研究者們可以將Cas酶定位到他們感興趣的基因位點進行切開,常用的Cas酶類型是Cas9。DNA切開將引發DNA的修復,從而使我們能夠對這一興趣位點進行精確編輯。

03.CRISPR-Cas9帶來的影響與倫理問題

CRISPR-Cas9被研究人員運用在探索愛滋病、阿爾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治療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術,科學家可以對人造血幹細胞進行基因編輯,由此實現讓幹細胞在動物模型中長期穩定地重建造血系統,且其產生的外周血細胞具有抵禦愛滋和白血病能力。

目前全球已有多個CRISPR-Cas9技術在臨床上的成功案例,中國科學家就曾利用CRISPR-Cas9完成了世界首例基於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的案例。但隨著該技術將生物體的基因修飾過程變得相當簡單與廉價,研究人員和倫理學家甚至開始擔心,這會催生負面效應的發生。此外,基因編輯潛在的基因脫靶風險也成為其臨床應用的最大障礙。

杜德納對此表示:「科學的進步不應該因為擔心倫理問題而停滯不前,相反,基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幫助科學家解釋很多根本性的問題。我總是希望我們科學家能夠以負責任的態度來推進科學的發展。」

截至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共有185位獲獎者,此前只有5名女性,包括獲得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雙料諾獎的居裡夫人(瑪麗·居裡)。如今杜德納和卡彭蒂耶的加入,使女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增加到了7名。而令人遺憾的是,CRISPR-Cas9技術研究另一先鋒——華裔科學家張鋒教授與諾獎失之交臂。而這背後還暗含著專利之爭。

2012年8月17日,夏彭蒂耶和杜德納合作在《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成功解析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工作原理,首次在體外證明使用Cas9的CRISPR系統可以切割任意DNA鏈,指出CRISPR在活細胞中修改基因的能力。

7個月後,華人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博德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張鋒於2013年2月在《科學》雜誌發表文章,首次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小鼠和人類細胞。

理論需要實踐來證實。張鋒不但首次實現了CRISPR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的基因編輯,還就此申請並早於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得到了專利。與後者不同,張鋒還申請了「適用專利加速審查機制」,適用程序的專利申請可在12個月內獲批。2014年4月,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批准了張鋒所在的博德研究所的專利請求,其中包括多項廣泛涉及CRISPR-Cas9在真核細胞中進行修改的基礎專利。

杜德納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隨即提出異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表示,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團隊先於博德研究所提交專利申請,其專利申請的優先日期是2012年5月25日,但由於博德研究所尋求了加速審核流程,後者被首先授予了一些重要專利。

2016年,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團隊向美國聯邦法院提起上訴,被駁回。此後該團隊繼續申訴,美國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PTAB)介入,最後裁定博德研究所張鋒團隊在其已獲準的專利中,擁有將CRISPR系統用於真核細胞的「優先權」,同時也肯定了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團隊是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關鍵發明者。


CRISPR的專利戰並未就此結束。2017年4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再次提起上訴,申請撤銷PTAB的判決,博德研究所也就此提出訴訟,爭論持續到美國時間2018年9月10日,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CAFC)最終裁定麻省理工學院張鋒教授及其所屬的博德研究所擁有的CRISPR專利有效,維持了PTAB在2017年2月的判決。判決電子文件中表示,美國專利及商標局認為,博德研究所的發明與伯克利的申請涵蓋不同範圍,二者並不存在衝突。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不認可這一結果,提出「博德研究所只是使用常規現成的工具」、在植物和動物中應用CRISPR-Cas9的六個研究小組之一,並表示下一步可能「要求聯邦巡迴區上訴法院重新考慮決定或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出請願」。

裁定獲益方博德研究所則發表聲明說:「博德研究所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專利和申請涉及不同的主題,因此不會相互幹擾,除了訴訟之外,我們應當共同努力,確保這項變革性技術能夠廣泛、開放地獲取。」

相關焦點

  • 兩位女性科學家憑「基因魔剪」斬獲諾獎,「一哥」張鋒為何無緣?
    CRISPR-Cas9技術從默默無聞到如今獲獎,為世界所關注,是對基礎科研工作的肯定,也是對兩位女性在化學領域所作出貢獻的肯定。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
  • 「基因魔剪」背後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諾獎委員會說道,杜德納和卡彭蒂耶開發了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項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這將對生命科學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可以幫助研究者開發新的癌症療法,並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
  • 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
    CRISPR-Cas9技術從默默無聞到如今獲獎,為世界所關注,是對基礎科研工作的肯定,也是對兩位女性在化學領域所作出貢獻的肯定。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作為這項研究的先驅女性化學家,杜德納早在2012年就和另一位科學家卡彭蒂耶率先提出了CRISPR-Cas9用於基因組的可編程編輯,被認為是生物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CRISPR-Cas9技術從默默無聞到如今獲獎,為世界所關注,是對基礎科研工作的肯定,也是對兩位女性在化學領域所作出貢獻的肯定。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02CRISPR–Cas9如何運作?
  • 「基因魔剪」原創者獲諾貝爾化學獎,華人學者張鋒與之無緣
    法國科學家埃馬紐爾·夏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Doudna)因「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而共同獲得這一獎項。這兩位科學家發現了基因技術最鋒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
  • 為基因編輯提供「魔剪」兩位女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
    導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了兩位女性科學家伊曼紐爾·夏彭蒂埃和珍妮弗·A·杜德娜,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50分許,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兩位女性科學家——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病原體科學部主任伊曼紐爾·夏彭蒂埃(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珍妮弗·A·杜德娜(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對基因組編輯方法的貢獻」。
  •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2位歐美女生物學家,基因魔剪有望攻克醫學難題
    10月7日下午,兩位來自法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埃瑪紐爾·夏彭蒂埃(Emmau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因「研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斬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女性科學家的勝利。
  •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2位歐美女生物學家,基因魔剪有望攻克醫學難題
    10月7日下午,兩位來自法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埃瑪紐爾·夏彭蒂埃(Emmau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因「研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斬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女性科學家的勝利。
  • 眾望所歸:兩位女科學家因為基因編輯獲化學諾獎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
    在2012年6月發表的論文中,兩位女性科學家帶領的研究團隊純化了Cas9蛋白,發現它是雙RNA引導的DNA內切酶,首次在體外證明使用Cas9的CRISPR系統可以切割任意DNA鏈,指出CRISPR在活細胞中修改基因的能力。這是最早發表的把細菌天然免疫系統演變成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的工作。因為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
  • 因「基因剪刀」,兩位女科學家斬獲2020諾貝爾化學獎,張鋒呢?
    再說說張鋒當然,在兩位科學家開展CRISPR/Cas9基因編輯相關研究的同時,一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年僅30歲的華人科學家也敏銳地意識到了CRISPR的光輝前景,並著手進行研究。他的名字,叫做張鋒。由此,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正式成為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最耀眼的技術,三位科學家也被譽為「CRISPR基因編輯三巨頭」。一般認為,Doudna和Charpentier最先發現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這座金庫,而張鋒則最先找到了金礦中的金子。
  • 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與諾獎失之交臂?
    兩名女性科學家因共同發現了CRISPR Cas9基因編輯技術而名聲鶴立,這一技術為人們在人體和其他動物細胞上實現基因編輯奠定了重要基礎。一時間,基因編輯這項專業技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而同樣發明了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的華裔科學家張鋒卻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科學界在為之感到遺憾和惋惜的同時,也熱議其為什麼沒有得到諾獎。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的華人科學家張鋒,卻與該獎失之交臂。因為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科學家通過它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地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Jennifer Doudna 和 Emmanuelle Charpentier做了什麼貢獻?
  • 專家談諾獎:化學獎為什麼頒給了生物學工具「基因編輯」
    這幾年,有非常多的實驗室都在改進這個技術;現在甚至還可以對 RNA 進行編輯。而且,應用範圍也在不斷擴寬。2017年,張鋒開發了基於這一技術的病原體檢測技術,類似的技術也應用到了今年的新冠疫情中。和 CRISPR 技術密不可分的另一個人是 MIT 的張鋒,他這次沒有拿獎挺可惜的,但也說得過去。從科學原創性上,張鋒不如這次的兩位諾獎得主,但他將這項技術發揮到了極致。
  • 「基因魔剪」摘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四年前預測終應驗
    「基因魔剪」摘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四年前預測終應驗,但缺了張鋒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2020年10月7日,新一屆諾貝爾化學獎揭曉,這次獲獎的是此前呼聲很高的「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說絲毫不讓人覺得意外。
  • 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痛失諾獎?
    兩名女性科學家因共同發現了CRISPR Cas9基因編輯技術而名聲鶴立,為人們在人體和其他動物細胞上實現基因編輯奠定了重要基礎。一時間,基因編輯這項專業技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而同樣發明了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的華裔科學家張鋒卻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科學界在為之感到遺憾和惋惜的同時,也熱議其為什麼沒有得到諾獎
  • 女性歷史記錄年|兩位女科學家因基因編輯獲化學諾獎
    在2012年6月發表的論文中,兩位女性科學家帶領的研究團隊純化了Cas9蛋白,發現它是雙RNA引導的DNA內切酶,首次在體外證明使用Cas9的CRISPR系統可以切割任意DNA鏈,指出CRISPR在活細胞中修改基因的能力。這是最早發表的把細菌天然免疫系統演變成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的工作。 因為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該獎,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該獎,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 2020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基因剪刀」,張鋒錯失諾獎,CRISPR三巨頭...
    關於兩位獲獎科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素有「基因編輯之母」之稱,1968年生於法國奧爾維河畔尤維斯,已經獲得10項久負盛名的科學獎項,目前擔任德國馬普學會感染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過去20年在5個不同的國家、9所不同的大學工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