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5日,一年一度的科學界最高盛典——諾貝爾獎「開獎周」拉開了序幕。
本次諾貝爾獎依舊是六個獎項,分別是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
10月7日下午,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法國科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獎。
這一結果一經公布,化學圈內人馬上升起了一個疑問:同為CRISPR三巨頭之一的張鋒呢?
之所以很多人聯想到張鋒,是因為他與這兩位獲得諾獎的女科學家被圈內稱為CRISPR三巨頭。
張鋒是美籍華人,1982年出生於石家莊,從小就是妥妥的學霸。本科哈佛,博士斯坦福。2017年,年僅35歲的張鋒被史丹福大學升為終身教授,成為麻省理工最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
可以說,用「年少有為」四個字形容他最是貼切的。
張鋒研究的領域是遺傳學和神經科學領域,曾經和本次諾獎得主杜德納和卡彭蒂耶是並肩戰鬥的隊友,他們的研究對象便是CRISPR基因技術。
CRISPR究竟是什麼?如果不弄清楚這個,就很難理解後面的內容。
根據百科解釋:CRISPR是存在於細菌中的一種基因組,該類基因組中含有曾經攻擊過該細菌的病毒的基因片段。細菌透過這些基因片段來偵測並抵抗相同病毒的攻擊,並摧毀其DNA。這類基因組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透過這些基因組,人類可以準確且有效地編輯生命體內的部分基因,也就是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兩位科學家的頒獎詞中寫道: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正在為新的癌症療法做出貢獻,並可能使治癒遺傳性疾病的夢想成真。
因此CRISPR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給治癒遺傳性疾病提供了可能,也正因如此,這一科學研究才如此被推崇,並在科學領域不斷獲獎。
1993年,CRISPR第一次被發現。
2012年,杜德娜和卡彭蒂耶共同在Science雜誌發表了論文,成功解析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工作原理。
2013年2月,張鋒在Science雜誌發表論文,他改進了技術,首次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改進並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
2013年11月,埃迪塔斯醫藥公司在美國成立,杜德納和張鋒同為創始人,該公司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包括CRISPR-Cas9基因編輯在內的新技術,通過修改致病基因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本來,這兩位夥伴能夠共同走下去,沒想沒過多久,兩人就決裂了。
埃迪塔斯公司成立沒多久,杜德納就單飛出去開了一家與之性質相同的公司——Intellia Therapeutics的公司。
為何要這樣?原因顯而易見:為了利益。
沒錯,科學界也有利益,尤其是像CRISPR這樣具有廣闊前景的技術,其價值更大,也就更容易引起紛爭。
張鋒與杜德納最主要的紛爭焦點就是專利。
這項技術的專利權究竟應該屬於誰?
按照學術界誰先發現就歸誰的原則,專利權屬於杜德納和卡彭蒂耶應該是板上釘釘的事,因為他們發表論文在先,申請專利在先,從哪方面看都比張鋒有優勢。
但是張鋒卻扭轉了自己被動的局面,他用了三招:
第一,專利拆分。
CRISPR雖然被申請了專利,但其實並未做好專利布局。張鋒就將其拆分成幾十份專利,形成了一個專利包。
第二,政策利用。
申請專利時,美國總統歐巴馬對於專利有一項新政策,即:專利有效性基於「誰先完成研究」,而非「誰先申請專利」。張鋒就將其過去幾年的實驗記錄作為證據,證明自己的研究先於杜德納的研究。
第三,快捷通道。
雖然杜德納專利申請早,但張鋒走了專利審核的快速通道,讓自己的專利早早地被授權。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張鋒成功拿下了該技術的專利。
其實,任何科學研究,其主要目的都是為了造福人類。而科學家們的研究,無論結果如何,都值得我們為之點讚。
三位科學家為CRISPR技術做出的貢獻都是不可估量的,而張鋒更是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宣布對學術界開放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專利,只要研究不是出於商業目的,就可以隨意免費地使用。
這一決定,讓CRISPR的研究更為公開化和透明化,也讓這一技術有了更快的發展。
目前,張峰所在團隊已經成功利用CRISPR療法開始了先天性黑蒙症10型患者的臨床試驗,相信不久就會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