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面對缺氧,懂得「垃圾分類」的細胞才是好細胞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這是Sheldon的第119篇漫畫,所有圖片大約1.3MB。

感到缺氧時, 人體細胞就會分泌一種激素, 讓身體多生產點兒紅細胞, 儘快恢復氧氣的供應。

可見,缺氧並不可怕, 因為人體細胞能夠探測氧氣的濃度, 並隨時作出反應。

那麼,人體細胞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美國醫學家格雷格·塞門扎, 和英國醫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發現, 這是因為在人體細胞中, 有一種懂得垃圾分類的細胞因子, 叫作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

他們發現,如果氧氣濃度太低, 缺氧誘導因子-1α就會進入細胞核, 給相關的基因通報情況, 讓細胞趕緊做出反應。

那麼,當人體不缺氧時, 缺氧誘導因子-1α又在做什麼呢? 它完全不發揮作用,

因為它被人體當作垃圾分解掉了。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美國醫學家小威廉·凱林, 和彼得·拉特克利夫陸續發現, 這是因為在人體細胞中,還有一幫分子在默默地搞垃圾分類。當人體不缺氧時,氧氣和一種叫作VHL的分子,會將缺氧誘導因子-1α,標記成了「易腐垃圾」。於是,細胞就會把它分解掉,防止人體過度反應。

這種缺氧保護機制十分重要。

正常細胞固然離不開它,

但癌細胞更加離不開它! 科學家推測,

如果用藥物打破癌細胞的缺氧保護,

就有可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

甚至殺死癌細胞!

註:這些藥物研究仍在進行中,請不要相信非專業人員的虛假宣傳。 為了表彰他們發現細胞感知 和適應環境含氧量的相關機制, 諾獎委員會授予小威廉·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和格雷格·塞門扎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註:

1.缺氧誘導因子-1α進入細胞核後,需要先與另一種叫作ARNT的分子結合,形成一種蛋白複合物,然後才能發揮激活相關基因的作用。

2. 除了癌細胞之外,缺氧保護還與很多人體疾病有關。

參考文獻

1.諾貝爾獎官方資料

作者:Sheldon

對白、美指:牛貓

繪製:賞鑑

排版:MX

鳴謝:odette

相關焦點

  • 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懂得垃圾分類的細胞因子
    , 有一種懂得垃圾分類的細胞因子, 叫作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 還有一幫分子在默默地搞垃圾分類。 當人體不缺氧時, 氧氣和一種叫作VHL的分子, 會將缺氧誘導因子-1α, 標記成了「易腐垃圾」。 於是,細胞就會把它分解掉, 防止人體過度反應。
  • 「缺氧誘導因子」成熱搜,一文秒懂諾獎背後的故(八)事(卦)
    」的貢獻,分享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不過生物學家對氧氣感受的認識是最近十幾年才逐漸清楚。上世紀90年代,William G. Kaelin Jr. 和Gregg L. Semenza革命性地發現讓人們理解了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氣的基本原理。
  • 2016諾貝爾生理學獎|大隅良典和「吃掉自己」的細胞
    太長不看版:自噬,就是細胞降解回收自己零部件的過程;這個過程能快速提供能量和材料用於應急;還能用來對抗病原體、清除受損結構;自噬機制的受損和帕金森病等老年疾病密切相關;雖然人們早就知道自噬的存在,但是只有在大隅良典的精巧實驗之後,人們才意識到它的機制、懂得了它的重要性。
  • 2019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因缺氧誘導因子,一位華人做出重要貢獻
    2019年10月7日,北京時間下午5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獲得者有三位: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環球時報駐瑞典特派記者 黃雲迪 甄翔】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等媒體7日報導,當地時間10月7日午時,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英國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以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格雷格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17:30,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William G. Kaelin Jr、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Sir Peter J. Ratcliffe和約翰斯霍普金斯的Gregg L. Semenza因揭示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的機制而獲得此獎。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這三個獲獎人有何來歷?
    三位獲獎人「發現了一種調節氧氣含量下降時細胞如何適應的分子開關」。全文3868字,閱讀約需7.5分鐘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英國《衛報》稱,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真正的生理學獎,其核心在於身體對低氧環境的反應。當人體處於缺氧狀態時,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就會增加,刺激骨髓生成新的紅細胞,而紅細胞則會帶來氧氣。但是,氧氣含量減少是如何觸發這種反應呢?這就是今年的諾獎得主們想要回答的問題。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Semenza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北京時間2019年10月7日17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英的三位科學家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 解讀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幫助人類更清楚認識生命和疾病
    北京時間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同授予William G.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威廉·凱林(William G.氧氣對細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細胞如何應對外界環境氧氣變化的機制仍不清楚,三位研究者發現了一種關鍵的分子,從而能夠幫我們了解多細胞動物體如何應對氧氣的變化。他們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並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47萬元)的獎金。截至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110次,其中有39次是授予單個科學家。曾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共計12位。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將為抗擊貧血、癌症等疾病助力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獎項授予了美國醫學家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英國醫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和美國醫學家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3位科學家獲獎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7日中午11時30分(北京時間17時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授予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以及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出 缺氧誘導因子被發現
    他們為我們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系列成果,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氧氣的化學式為O2,約佔地球大氣的五分之一。氧氣對動物生命至關重要,幾乎所有動物細胞中的線粒體都會利用氧氣,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能量。193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奧託·沃伯格揭示出,這種轉換是酶促過程。
  • 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印證德國Active Air原理:優化細胞利用...
    2019-10-09 16:25圖文來源:德得租微信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獲獎人為:威廉·凱林(William G.而這三位科學家的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以及對氧氣供應的適應性。他們憑什麼獲得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這一發現的影響是非常廣泛深遠的。據介紹,人體對氧氣含量變化的反應涉及從運動到胚胎發育的所有過程。它還與多種疾病有關。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來源:網易新聞 / 中國醫學論壇報▍整理:賽柏藍器械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二者因在癌症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貢獻而獲獎。2015年10月8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獎的中國女性。
  • 3名科學家奪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獲獎研究成果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7日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三名科學家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91萬美元)獎金。
  • 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揭開細胞與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新華社斯德哥爾摩2019年10月7日電 氧氣是我們生命活動的第一需要。
  • 深度解讀諾貝爾生理學獎:細胞是如何感知並適應環境氧含量的?
    昨天我們已經給大家通俗地介紹了一下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可戳下方藍字回顧。 今天,果殼繼續帶你深入了解細胞是怎樣感知並適應環境氧含量的。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小威廉·G·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醫藥股將再迎風口?
    (央視財經《交易時間》)瑞典卡羅琳醫學院7號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 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率先頒出,揭秘血與氧關係,抗擊腫瘤和癌症
    2019年諾貝爾獎,昨天開始一一揭曉。 剛剛,率先頒出的是生理學\醫學獎,旨在表彰年內在生理學\醫學領域對人類貢獻最大的科學家。 此外,本次獲得諾獎的三人組之前也是獲獎頻頻。 2010年,三位曾一起獲得了「加拿大版小諾貝爾獎」蓋爾德納國際獎,基本上拿到這個獎的科學家有四分之一之後都會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六年之後,三位科學家也一同獲得了醫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美國諾貝爾獎」拉斯科基礎醫學研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