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印證德國Active Air原理:優化細胞利用...

2020-12-05 南報網

2019-10-09 16:25圖文來源:德得租微信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獲獎人為: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以及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

而這三位科學家的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以及對氧氣供應的適應性。

他們憑什麼獲得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這一發現的影響是非常廣泛深遠的。據介紹,人體對氧氣含量變化的反應涉及從運動到胚胎發育的所有過程。它還與多種疾病有關。

據《衛報》報導,許多生理學方面的專家對這一獎項表示歡迎,認為這是對生理學基礎研究的認可。英國生理學會主席布裡吉特·蘭姆稱,「今年的諾貝爾獎將生理學放在了首要的、核心的位置,這是對生理學家重要研究的認可。諸如此類的尖端生理學研究正在增進我們對身體運作機制的了解,而這將幫助我們保持健康」。

劍橋大學生理學、發展和神經科學部的安德魯·莫裡博士表示,三人的研究獲獎當之無愧。莫裡介紹稱,「氧氣是生命的基礎,它允許線粒體從所攝入的食物中提取能量」,三人的研究「揭示了細胞感知氧氣含量並響應波動的機制,從而增強了氧氣向人體組織的輸送並改變了我們的新陳代謝」。這三位科學家及其團隊的工作為更好地理解威脅生命的疾病,和尋找治療這些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西英格蘭大學癌症生物學博士埃裡克斯·格林豪評價稱,今年諾獎對於「了解細胞如何感知和響應氧氣含量的變化至關重要」,同時這「對於血液供應受損的相關疾病具有重大意義」。

跨越20年光陰,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印證德國Active air原理

早在20年前,德國Active Air®就氧氣對於細胞健康的積極作用進行深入研究,並研發出「讓呼吸更有效率」單線態氧專利技術,優化人體細胞對氧氣的利用率,第一次使用了空氣中自然氧氣以前未被利用過的生化習性並使其能在技術上為人類所用。

自從2000年以來,Air Natural Capacity Solution GmbH一直致力於預防、治療和醫療輔助人體能量機呼吸裝置的製造。這種形式的療法第一次使用了空氣中自然氧氣以前未被利用過的生化習性並使其能在技術上為人類所用。該治療方法對人類自愈過程具有出乎意外的良好效果。

Air Natural Capacity Solution GmbH勇敢的進入了新醫學領域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由於這一治療手段的原創性和天然性,其作用的最大潛力在於其簡易性。在呼吸活力療法概念中,天然效能的最高水平反映在其可用的治療水平上——這一機制在所有天然的情況下均可發現並且無需任何其他化學藥物或者改變即可發揮其完整的功效。

呼吸設備通過置於後方的一個外部空氣過濾器來吸取周圍的空氣,這種過濾器同樣可以作為灰塵和細菌的過濾器,通過特殊包被的催化劑使空氣作用於確定波長的光照之下。

該過程可描述為一種化學發光過程並且將空氣中的氧氣從三重態(3O2,非活性狀態)轉變為單線態氧(1O2,活性狀態)。

然後將空氣通過充滿水的玻璃瓶使空氣變得溼潤。之後將潮溼空氣再次通過 Active Air裝置。在 0.23毫秒之內,水中的氧氣便可恢復到原始的三重態狀態。氧分子回到三重態狀態時所釋放的能量被水分子所吸收,這是形成 1O2狀態的良好的反應伴侶。雖然在空氣中單線態氧分子可存在數小時,但在水中只能存在幾毫秒,單線態氧可與水中的 OH 基團發生反應。因此能量是直接傳遞給水分子的。所以,水分子在 Active Air工作原理中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

概括的來說可描述為,由於在水環境中單線態氧只能極短時間內存在,因此活化的氧氣吸入則可以排除。期間釋放的能量被周圍水分子所吸收。結果是,大氣中的氧氣被吸入以及富含能量化的水分子(Hottenrott 等(7))。在 Active Air裝置中,含水(H2O)的潮溼的空氣以大約 4 升/分鐘的流速流過外殼前端的不鏽鋼轉接器,該轉接器可連接到輸氧鼻導管被人體吸收。

有氧呼吸-德國Active Air全球健康呼吸的領航者

有氧呼吸(細胞呼吸,內呼吸)被定義為生物細胞的代謝過程,是因為各種氧化代謝過程中引起的氫原子被氧化了。這裡的氧分子和氧元素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氧化媒介還原成水。有氧呼吸的目的是以 ATP的形式生產能量。

「有氧呼吸」這個術語主要用在線粒體內膜呼吸鏈的生化過程中或合成 ATP 的最後階段。呼吸鏈是大部分生物能量代謝的一個重要部分,一方面,它是一個代謝途徑和一連串連續不斷的生化氧化還原反應,為生物體提供能量;另一方面,它也用於描述所有參與代謝途徑的蛋白質複合體。

氧氣分子結合到血紅蛋白是其從肺部進入線粒體這一漫長旅途的開始。在肌肉細胞中,氧氣分子被轉運到肌紅蛋白上,該蛋白比血紅蛋白具有更強的氧分子結合常數。氧氣分子最終被轉運到細胞色素酶C氧化酶(CcO)中,其對氧分子的親和力最高。在CcO的活性中心,也就是呼吸鏈的最終酶蛋白上,氧分子被還原為水分子。

在一項由杜塞道夫大學實施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從全血中分離出來的中性粒細胞(PMNs)和人上皮細胞在含有或不含有微生物毒素或活性病原體和致病微生物的情況下對其進行培養孵育。免疫細胞採用Active Air進行預處理或者不經處理作為試驗對照。對ATP形成、白介素8產生和反應性氧物質形成的參數測定作為試驗終點。試驗結果顯示,相比於安慰劑對照組細胞,採用預處理的細胞明顯表現出Active Air的作用效果。

結果同樣表明,Active Air能夠顯著提高細胞內ATP的形成,通過顯著增加白介素8的形成並模擬免疫防禦過程中反應性氧物質的產生來促進對微生物病原體的防禦。

Von Hulten等的工作為單核細胞的研究做出了進一步的貢獻。該研究小組關注於在基本三重態的鬆弛階段中,活化的單線態氧所釋放的能量(已知的單線態氧能量)。該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探索單線態氧採用光照或在空氣中進行能量傳輸對利用Isoluminol強化的化學發光輔助下人體單核細胞反應性氧化物(ROS)產生的影響。結果表明,單線態氧能量孵育的單核細胞在PMA(十四醯佛波乙酸酯)刺激下,與對照細胞群相比,所分泌的反應性氧自由基(ROS)數量顯著降低60%。

具體表現在PMA刺激導致其他失活的NADPH氧化酶發生活化。當競爭性物質比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或過氧化氫酶加入到單線態氧處理的細胞中以解毒超氧化物陰離子和過氧化氫時,獲得了令人意外的結果。當兩種物質都加入時,對照組細胞和採用單線態氧能量處理的細胞之間未觀察到明顯差異,這表明單線態氧能量抑制了NADPH氧化酶的活性,而NADPH氧化酶主要負責形成超氧化物陰離子。單線態氧能力傳輸降低了氧化壓力,從而抑制了由NADPH氧化酶所激活的單核細胞氧化爆發(在細胞吞噬過程中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所釋放的ROS)。

2001 年,U. Kramer醫學博士報告了一項有趣的發現,當患者採用呼吸活力治療時對高膽固醇血症有積極作用。在包含30 名患有不同程度高膽固醇血症女性患者的小組研究中,其測定了起始空腹的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數值。然後患者接受每周兩次的呼吸動力治療,每次30分鐘,總共持續五周。結果發現,在所有三十名患者中總膽固醇降低約21%,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24%,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40%。在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係數方面的變化特別值得注意,在所有三十名患者中均顯著降低超過50%,並降低為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正常範圍之內。

2019諾獎理念產品 再獲邀參展第二屆進博會

繼參展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德國Active Air®獲邀參展今年11月5日-10日舉辦的第二屆進博會。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盛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一大創舉,是全世界唯一一個要求展品100%進口的大型博覽會,吸引的是一流的企業、一流的產品,「一席難求」!

之所以能連續兩屆參展國際盛會——進博會,與德國Active Air®旗下高新技術產品的地位和實力的背景分不開,德國Active Air®位於德國本土的新技術工廠可以說是工業4.0的標杆,是世界上著名的精密設備生產廠商。被德國業界稱為技術標杆工廠,主要表現在技術高科技、生產智能化和德國血統的產品設計、生產經久耐用的產品。通過高效率的完成以及全球化的服務聞名遐邇。

以2019諾貝爾獎理念為核心的德國Active Air®,立足於進博會這一面向全國的平臺樞紐,勢必將給無數中國家庭帶去健康福音。

部分參考資料來源:中新網、China Daily

距離

諾獎產品德國Active Air 參展

第二屆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還有27天

相關焦點

  • ...Air原理:優化細胞利用氧氣的關係,為人類長壽打開希望之門!
    2019-10-09 16:25圖文來源:德得租微信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獲獎人為:威廉·凱林(William G.而這三位科學家的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以及對氧氣供應的適應性。他們憑什麼獲得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這一發現的影響是非常廣泛深遠的。據介紹,人體對氧氣含量變化的反應涉及從運動到胚胎發育的所有過程。它還與多種疾病有關。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來源:網易新聞 / 中國醫學論壇報▍整理:賽柏藍器械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二者因在癌症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貢獻而獲獎。2015年10月8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獎的中國女性。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威廉·凱林(William G.氧氣對細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細胞如何應對外界環境氧氣變化的機制仍不清楚,三位研究者發現了一種關鍵的分子,從而能夠幫我們了解多細胞動物體如何應對氧氣的變化。他們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並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47萬元)的獎金。截至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110次,其中有39次是授予單個科學家。曾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共計12位。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環球時報駐瑞典特派記者 黃雲迪 甄翔】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等媒體7日報導,當地時間10月7日午時,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英國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以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格雷格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當地時間10月5日11:30,北京時間10月5日17:3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哈維·阿爾特 (Harvey J.十年回顧2010~2019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根據諾貝爾獎官網顯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
  • 剛剛,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
  • 過去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都頒給了誰?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瑞典語:Nobelpriset i fysiologi eller medicin)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每年頒發一次,用於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作出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第一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章於 1901 年授予德國生理學家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用於表彰他在血清療法及白喉疫苗等方面所做的貢獻。1947 年獲獎的美國生物化學家格蒂·科裡(Gerty Theresa Cori)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她的貢獻在於闡釋了葡萄糖的代謝作用,這對治療糖尿病以及解決眾多醫學問題有重要作用。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來了!三位科學家獲此殊榮!
    每年一到這個時候,除了國慶長假讓我們按耐不住,我們這些科(吃)研(瓜)人(群)員(眾)更操心的是——今年又是哪位科學家「喜提」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呢?
  • 三名科學家分享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華社記者鄭煥松 攝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7日電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7日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 2019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
    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是:William G.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細胞氧感應機制發現者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時32分,在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一間中等大小的階梯教室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了它的得主: 1.自1901年以來,共頒發過109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頒發,跳過了1915、1916、1917、1918、1921、1925、1940、1941和1942年。除了受一戰和二戰影響,還因為在這些年中「所提名的作品,沒有達到章程中所指明的重要性」。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17:30,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William G. Kaelin Jr、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Sir Peter J. Ratcliffe和約翰斯霍普金斯的Gregg L. Semenza因揭示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的機制而獲得此獎。
  • 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揭開細胞與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新華社斯德哥爾摩2019年10月7日電 氧氣是我們生命活動的第一需要。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10月8日,在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一個屏幕上顯示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攝10月7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現場。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攝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茜)10月8日,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獎項頒給「有助於我們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研究成果,總計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由三位宇宙探索者分享。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 感受氧氣基本原理研究者獲獎...
    據人明日報官方微博報導,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17:30,2019年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了獲獎者: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 以及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Semenza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北京時間2019年10月7日17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英的三位科學家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盤點近10年得主及成就
    【回顧近10年得主及其成就】  2019年  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獲獎,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2016年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因發現細胞自噬的機制,榮獲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5年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為「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療法」,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同時,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因「發現對一種由蛔蟲寄生病引發的感染採取了新的療法」同獲該獎。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歷史趣聞
    1968年,瑞典銀行(瑞典中央銀行)為了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設立了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即後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7日新鮮「出爐」,所謂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百年歷史中,有人過世3天獲殊榮,有人陪跑32載終成空。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瑞典當地時間10月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斯卡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威廉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他們發現了C肝病毒
    而諾貝爾基金會規定,諾獎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包括美國醫學家凱林在內三名科學家獲獎。2016年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因發現細胞自噬的機制,榮獲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