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格雷戈:HIF-1相關藥物對部分患者有效

2020-12-01 cnBeta

10月29日消息,今天,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本次論壇共持續4天: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論壇上,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格雷戈·塞門薩發表了題為「氧穩態:一種平衡行為(oxygen homeostasis:a balancing act)」的演講。

格雷戈表示,人體內有上億計的細胞,需要氧氣的供應才能正常運轉。我們發現缺氧越嚴重,HIF-1就生成的越多,2005年科學家發現HIF-1能被氧依賴的羥基化調節,看到這樣一個機制,我們能直接把氧含量與HIF-1聯繫起來。

在心血管疾病當中,一旦缺氧,心臟組織會受到影響。大約有4000個靶基因受HIF-1的調控,另外,在代謝方面,HIF-1也能發揮作用。

隨著科學家繼續研究,人體循環系統發育也是受HIF-1調控的,從肝臟、十二指腸到脊髓,都有HIF-1的身影存在。

有一個疾病叫先天性多紅細胞症,這個疾病會導致病人體內紅細胞異常增多,會引起中風等疾病的發生。他們在基因通路中有一個VHL和HIF-1和HIF-2α當中會先行性發生變化,這些都是先天控制紅細胞生成的一些因素。

格雷戈認為,HIF-1參與這麼多調控通路,我們可以含有HIF-1的抑制劑等藥物來治療相關疾病。研究結果發現,有些藥物可以對一些腫瘤有很好療效。(河雨)

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共設置了8大主題峰會,65位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菲爾茲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100餘位中國兩院院士、世界優秀青年科學家共同出席,深度對話。圍繞宇宙、空間、航天、光子、氣候、能源、生命、基因等將改變人類命運的話題,打造人工智慧算力算法、腦科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創新藥研發與轉化醫學、生命科學、碳氫鍵與新化學、新能源與新材料、黑洞與空天科技、經濟與金融等主題峰會。

以下為演講速記全文:

我想跟大家說人體有10的14次方的細胞,其中每一個細胞都需要氧氣持續的提供。我們過去30年當中一直需要理解氧氣的平衡是如何實現的?供給和需求是如何達到平衡的?

我們可以看到,氧氣作用是為了在細胞中的線粒體,能夠使得食物變成能量,需要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能夠不斷的進行作用。我們同樣也有轉錄因子,在不同層面不斷的發揮作用。我們先開始理解我們的血細胞是如何作用的,其中包括紅細胞是如何傳輸氧氣到身體各個部分。還有EPO(促紅細胞生成的因子),可以讓我們的骨髓能夠生成紅細胞,當身體當中氧的水平降的時候,EPO在腎臟中的生成就會提升。

我們如何去控制EPO的生成呢?我們發現,在EPO基因當中,有33個NDA的節選,可以把它進行更改。我們假設DNA節選的次序會發生變化,我們用DNA去進化DNA,叫做HIF-1(缺氧誘導因子1),它可以實現EPO基因在腎臟中的生成。同時,我們也發現,隨著體內氧含量降低到6%以後HIF-1就會大量生成。在3-6%的時候,氧含量的降低可以促成HIF-1大量生成,所以缺氧越嚴重,HIF-1就生成的越多。

調節這個機制的機理,可以在這張PPT上看到,在2005年的時候威廉·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他們對HIF受氧依賴性羥基化的調節,可以看到這張PPT上的描述。HIF-1當中的氧分子可以受到VHL的作用,可以實現HIF-1的降解,這是在常氧的情況下。在缺氧情況下,酶的作用受到抑制,HIF-1在細胞中大量積累,所以這樣一個機制可以讓我們能夠直接把氧含量和HIF的活動生成聯繫起來。缺氧可能會造成細胞消耗更多氧氣,比如說在癌細胞當中,在心血管疾病當中,心臟組織也受到影響,HIF-1有大量靶向細胞生成,大概有4000多個靶向基因是受到HIF-1的調節。其中一些基因它可以實現氧傳輸的增加,可以降低紅細胞數量的生成。另外,它也可以實現血管的生成。HIF-1能夠通過糖降解酶實現代謝的適應。

我們對於HIF-1α研究發現,循環系統發育是需要HIF-1,如果心臟沒有發育完全,它的血管和血液都會出現問題。這三個非常重要的身體機制都是取決於HIF-1。另外,還有一些相關的細胞基因,包括HIF-1α,HIF-2α,HIF-3α。HIF-2和HIF-3α僅僅存在於某些脊椎動物的物種細胞類型,而HIF-1α則是存在於幾乎所有後生動物物種所有有核細胞類型當中的。這些是在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之間的區別,它在反應的時候不僅僅是打開一個基因,如果有血液流失的情況,不僅僅腎臟會生成EPO,而且會有一系列的基因會從十二指腸吸收鐵,因為我們需要鐵才能有轉鐵蛋白,才會給我們身體帶來更多紅細胞。

我們把三價鐵還原成二價鐵之後,鐵轉運到血液當中,通過轉鐵蛋白與紅細胞結合起來。這邊展示基因都是由HIF-2調節,從肝臟到十二指腸,再到血液以及脊髓。

這個系統對於保證人類身體當中紅細胞的生成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這邊有一個非常罕見的疾病,叫做先天性紅細胞增多症,表示人體當中生成太多的紅細胞,這就會造成中風和心臟病,當我們檢查這些病人的時候會發現,他們在基因通路當中有這樣一個情況。他們有一個VHL和HIF-1和HIF-2α當中會出現一個先行性的狀況,這些都是先天控制紅細胞生成的一些因素。另外我們發現一個重要的現象,脯氨醯羥化酶抑制劑是可以刺激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紅細胞生成。

我們也從患者身上了解到,如果這兩種活動減少,紅細胞數量會增加,然後提高紅祖細胞存活、增殖和分化,這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你有腎臟病,特別是慢性腎臟病,它會使得身體停止生成EPO。可能會有一些副作用,如果注射幫助你生成EPO一種試劑,如果我們使用脯氨醯羥化酶抑制劑,現在正在進行三期臨床實驗,可以用於治療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貧血。

在腫瘤內缺氧也是晚期癌症的一種症狀,它與患者死亡率增加有關。這張圖是晚期癌症患者的情況,這裡面是已經凋亡的細胞,棕色的是HIF-1α抗體,我們可以看到這邊有HIF-1α大量生成的情況。我們所知道是大量化療是可以去殺死這樣細胞,但是沒有這樣一個療法可以直接針對這個細胞,我們現在正在開發的藥可能就會有助於治療癌症。我們已經看到有一些藥品可以在動物模型當中有效的去控制原發腫瘤的生長和轉移,通過HIF-1抑制劑地高辛(Digoxin)可以降低三陰性乳腺癌原位模型中原發腫瘤的生長和轉移,所以它對於癌症是有治療作用的。

我們做一個總結。通路在生物學和醫學當中有以下作用:

第一在發育過程當中,HIF-1α、HIF-1β、HIF-2α、PHD2和VHL都是哺乳動物正常胚胎發育所必須的。

第二對於生理學而言,即使通路成分功能的少量增加或者是喪失,也會干擾正常出生後對缺氧生理的反應。

第三對於在西藏以及安第斯那些處於高原地帶的人而言,遺傳證據表明,這些人以及其他物種能夠成功適應高海拔關鍵遺傳靶點,就是由於HIF-1α、HIF-1β、PHD和VHL的同源基因。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威廉 · 凱林:正參與 HIF-1 相關藥物研發
    10月29日消息,今天,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本次論壇共持續4天: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本論壇上,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發表了希佩爾·林道症候群相關研究的演講。
  • 諾獎給了HIF,國內藥企也瘋狂
    「HIF居然獲諾獎,太不可思議了!」國內一家創新藥企業掌舵人曾有過操作HIF項目的經驗,他表示「因為其操作十分特殊,現在想起來還記憶猶新。」 2018年12月18日,國家1.1類創新藥、全球首個口服HIF-PHI類藥物——羅沙司他(商品名:愛瑞卓®)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上市批准,用於慢性腎臟病(CKD)透析患者的貧血治療。
  • 致敬2020諾獎得主|諾獎得主發表在Cell Press各個期刊上的論文集錦...
    你們的研究讓基因組學和數據科學家在探索與基因組相關的基本問題時能夠創建並驗證相應的數據集,並為研究人員開發個性化治療方案和拯救生命的藥物鋪平了道路。Patterns的所有成員都衷心表示:幹得漂亮!」我們祝賀Houghton、Alter和 Rice,他們所作出的貢獻為肝炎的快速檢測和抗病毒藥物的開發鋪平了道路,這些發現改善了全球健康,拓展了治療C型肝炎的前景。」
  • 諾獎得主有話說
    Rice)因發現了C型肝炎病毒而共同成為了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發現C型肝炎病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人類與病毒性疾病鬥爭歷史上裡程碑式的成就,基於此項研究及後續的龐大的藥物開發市場,極大地推動了C型肝炎的逐漸消亡,C型肝炎甚至可能成為歷史上首次可以被「清零」的肝炎。   在1970年代,A肝和B肝病毒都得到了醫學界的鑑定。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Semenza)因為其與諾貝爾獎相關領域論文作假的事件被爆出。 Gregg是Johns Hopkins醫學院的教授,他關於能夠使癌症因子適應無氧環境的HIF-1的研究帶給了他巨大的榮耀,包括2019年的諾貝爾獎——為獎勵他們對「細胞如何感知並適應氧氣供應」的發現。
  • 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別著急,沒完呢,順勢療法的另一個理論叫 「最小濃度定律」,意思是治療的時候濃度一定要玩命的稀釋直到藥物不存在未知。也就說神志不清的時候,兩斤二鍋頭要無限稀釋到沒法檢測到乙醇分子才有效。聽到這兒估計你就暈乎了:那不就是喝白開水嗎?水之記憶告訴大家:當物質溶解到水裡之後,就可以作為模板來改變水的電磁特性,所以水就不再是水了,而是有了記憶的水。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諾獎得主也是瘋狂打工人,為科學打工
    沒有進過實驗室,卻是諾獎得主阿爾特最好的實驗搭檔黛安妮。圖|Gfycat黛安妮帶來了兩個繼女莉迪亞和艾琳,我將她們視為己出,她們又給我帶來了五個孫輩。我的直系親屬現在差不多有個小村子的人口規模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如何給每個成員足夠的時間,尤其是還要工作。時間是我永恆的敵人。我的時間從來都不夠用,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庭。
  • 他們接到獲得諾獎電話時都說了些什麼?
    三位從事丙型病毒肝炎(C型肝炎)的科學家醫生榮獲了今年諾獎桂冠。拉斯克獎得主再次榮獲諾獎三位科學家醫生也都是榮獲諾獎「風向標」——拉斯克醫學大獎的得主拉斯克獎評選委員會主席,諾獎得主約瑟夫·戈登茨坦說「想獲諾獎,還是爭取先獲拉斯克獎吧,之後獲諾獎就八九不離十了。」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你看,現在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就在這裡。今天有個青年科學家論壇,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可以直接和他面對面交流,我非常嫉妒他們。但是在我那個時代,我見不到任何諾獎大師,連講英語都很困難。現在在上海要做頂尖的科學研究環境和條件真的好太多了!提問:你當時作為一個中國學生去國外求學,有什麼感受?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揭曉!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消息,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被授予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原因是改進了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 諾獎得主漏報22億專利收入!日本醫藥圈到底發生了什麼?
    柯北很少講諾貝爾獎,一是因為諾獎很專業,即使專利文本能看到,也搞不清楚在說些什麼;二是僅僅說專利,貌似沒什麼意思。不過,今天這個很有意思,日本的一位諾獎得主居然因為漏報專利收入,而被告上了法庭。1、 諾獎得主本庶佑的「專利風波」本庶佑在日本醫學界有很高的地位,他是日本免疫學家、醫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並且在2018年因發現了抑制負免疫調節的癌症療法,與美國醫學家詹姆斯
  • 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今日揭曉:弗洛伊德「陪跑」該獎32次
    除此之外,諾獎得主在12月的頒獎典禮上,還能獲得一枚金質獎章、一份證書以及一筆獎金。2017年,諾貝爾單個獎項的獎金為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96萬元)。被這筆巨額獎金「砸中」可不簡單。事實上,每年諾獎候選人都要經歷約一年時間「錘鍊」。從9月起,第二年的諾獎評選程序就已啟動。之後,候選人都將經過嚴格篩選、審定,以及專家審查,才能成功「晉級」。
  • 100餘位諾獎得主手撕綠色和平,轉基因推廣迎來轉機?
    綠色和平為何被100多位諾獎得主點名批評這封公開信的開頭這樣寫道,「致綠色和平的領導,聯合國和全球各國政府」,能與聯合國和各國政府並列,可見綠色和平在諾獎得主們眼中的「重要地位」。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_讀書_澎湃...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揭曉!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消息,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被授予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原因是改進了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 對話諾獎得主哈維·阿爾特,對抗新冠,什麼和疫苗一樣有效?
    2020新晉諾貝爾獎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哈維·阿爾特近日接受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專訪,確認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並將參與主題演講和圓桌討論。 在專訪中,阿爾特針對目前困擾全球的新冠疫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學術頭條:唯一對新冠重症有效藥物,2019諾獎得主29篇論文疑造假...
    (remdesivir)、羥氯喹、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和幹擾素方案對於 COVID-19 住院患者的死亡率及住院情況影響較小。WHO宣布「團結試驗項目」測試的藥物均無效近日,WHO宣布,全球最大規模的、針對潛在新冠藥物的隨機臨床試驗——「團結試驗」(Solidarity Trial)中測試的藥物均無效。試驗共涉及來自400家醫院的1.1萬新冠病毒感染者。
  • 又一2019諾獎得主被指論文存在圖像問題,與賽門扎同獲生理學或醫學獎 | 科研圈日報
    ·學術誠信又一2019諾獎得主被指論文存在圖像問題,與賽門扎同獲生理學或醫學獎目前賽門扎名下受到質疑的論文已經上升至 42 篇,但兩位諾獎得主被質疑的論文並尚未涉及諾獎貢獻中提到的論文。(財新網、PubPeer)閱讀更多:2019諾獎得主論文被疑圖像操縱,涉及中日韓學者及團隊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生理學或醫學獎關鍵詞: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