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漏報22億專利收入!日本醫藥圈到底發生了什麼?

2020-09-15 禾才科技智慧財產權

今天,咱們來聊一點不一樣的內容。

柯北很少講諾貝爾獎,一是因為諾獎很專業,即使專利文本能看到,也搞不清楚在說些什麼;二是僅僅說專利,貌似沒什麼意思。

不過,今天這個很有意思,日本的一位諾獎得主居然因為漏報專利收入,而被告上了法庭。


1、 諾獎得主本庶佑的「專利風波」

本庶佑在日本醫學界有很高的地位,他是日本免疫學家、醫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並且在2018年因發現了抑制負免疫調節的癌症療法,與美國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共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本來是一件令人歡欣鼓舞的事情,但事情過去了一年多以後,本庶佑卻陷入了「專利風波」。

首先是在2020年年中,本庶佑宣布起訴小野製藥公司,要求其支付拖欠的針對PD-1抗癌藥物Opdivo的226億日元專利費用。

這一事件在當時的日本也引發了軒然大波,一是因為本庶佑諾貝爾獎得主的特殊身份,二是因為其與小野製藥此前合作得都非常愉快。

一對夥伴突然鬧掰,背後的原因不能不引人猜測。

兩方的合作可以追溯至2003年,本庶佑發現了一種名為PD-1的免疫球蛋白受體,將其專利授權給了小野製藥,2007年美國醫藥巨頭BMS加入進來,將PD-1推向市場。

後來,這一用於治療癌症的藥物讓BMS和小野製藥賺的盆滿缽滿,然而作為發明人的本庶佑得到的專利費卻少的可憐。

可能有人會問:難道沒有分配合同嗎?用合同辦事不就行了?

事實上,在PD-1被發現的1992年,日本大學還沒有申請專利的知識和能力。直到2003年,小野製藥向本庶佑拋來橄欖枝,約定雙方按照1比1的分成比例申請了專利,但根據本庶佑對法院的敘述,其得到的分配比例不到1%。

2019年5月,小野製藥按原協議支付26億日元專利款時,本庶佑拒絕接受款項並將資金委託給法務局,提出按國際慣例分配比例應該是到5-10%。


2、 一波未平,本庶佑被指控漏報專利費

專利分成問題還沒解決,本庶佑又遭遇了一次重擊。

9月10日,日本大阪國稅指出,本庶佑涉嫌在截止至2018年的4年間約有22億日元(約人民幣1.4億元)漏繳稅額,這部分所得稅應該由他本人承擔。

本庶佑應該非常無奈,因為本庶佑本人因為不滿意專利許可費的分成,所以沒有接受小野公司支付的專利款項。

本庶佑辯稱:「我從未得到過一分錢。」

但本庶佑沒有領取專利使用費,並不意味著可以少交稅款。日本國稅局認為該委託金是基於有效的合同,屬於本庶佑的收入,並應繳納相應所得稅。

的確,按照本庶佑與小野製藥在2006年籤訂的協議,這筆專利費用確實沒有少給,而協議上也有本庶佑白字黑字的籤名,從法務的角度上來說,找不出小野公司的任何漏洞。

反倒是拒收專利使用費的本庶佑欠繳的那22億日元專利費,究竟要如何解決呢?


3、 醫藥領域的專利摩擦愈演愈烈

本庶佑和小野公司之間的扯皮沒有孰是孰非。

小野製藥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盈利是其首要目的。按照協議支付款項的行為無可厚非,法律上無法找到任何漏洞;而本庶佑作為藥品的開發者,為之付出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也應該得到相應的回報。

其實,這一事件並不是個例。近些年來,由於醫藥領域的專利摩擦已經成為了常態。尤其是在一些重磅藥物的專利爭奪上,各方更是你爭我奪,毫不讓步。

因此,完善醫藥領域的專利法律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希望每一位研究者的努力都能夠得到應有的回報,也希望醫藥從業者和醫藥企業真正以治病救人為己任,能夠讓世間少一些疾病。

相關焦點

  • 已拿19個諾獎的日本,在憂患什麼?
    很快,NTT將磷酸鐵鋰在日本申請了專利,大概是顧及古迪納夫之怒,他們只敢在日本本土申請了專利。 古迪納夫只好到美國去申請專利。專利的分散導致了一場磷酸鐵鋰專利大戰。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而古迪納夫還在研究。
  • 晨報#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被指漏報22億日元專利收入;上海敲響知識...
    IPRdaily,連接全球百萬智慧財產權精英 全球影響力的智慧財產權產業媒體 #海外知產那些事兒# 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被指漏報
  • 關注|日本諾獎得主將把藥企告上法庭
    撰文 | Leon責編 | 雪月上周五,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本庶佑(Tasuku Honjo)宣布將起訴位於日本大阪的小野製藥公司(Ono Pharmaceutical),原因是後者拖欠了220億日元(約合14.4億人民幣)的專利費用。
  • CRISPR三巨頭之一張鋒:失掉了諾獎,贏得了專利
    本次諾貝爾獎依舊是六個獎項,分別是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1、80後青年科學家張鋒之所以很多人聯想到張鋒,是因為他與這兩位獲得諾獎的女科學家被圈內稱為CRISPR三巨頭。張鋒是美籍華人,1982年出生於石家莊,從小就是妥妥的學霸。本科哈佛,博士斯坦福。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被指漏報22億日元專利收入
    共同社9月10日消息,10日採訪相關人士獲悉,有關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從癌症免疫治療藥「歐狄沃」(OPDIVO)製造商小野藥品工業公司獲得的專利使用費,大阪國稅局此前指出截至本庶2006年與小野藥品籤訂了有關專利的合同。本庶方面以合同中存在無法接受的內容為由,未領取專利使用費,小野藥品將專利使用費委託給了法務局。據相關人士稱,國稅局認為,上述委託金是基於有效的合同,屬於作為徵稅對象的本庶的收入。關於所得稅的追徵稅額,包括過低申報附加稅在內約7億日元已進行修改申報,國稅局認為不屬於惡劣性質,因此未徵收重附加稅。
  • 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被指漏報22億日元專利收入
    共同社9月10日消息,10日採訪相關人士獲悉,有關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從癌症免疫治療藥「歐狄沃」(OPDIVO)製造商小野藥品工業公司獲得的專利使用費,大阪國稅局此前指出截至2018年的4年中漏報了約2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億元)。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TIKTOK為什麼說封殺就封殺,因為這些應用軟體根本就不涉及到基礎科學,很快就可以再複製一個出來,更不要談什麼XX算法,那不叫算法,不過是人性被計算的權重而已,跟算法一點關係都沒有。
  • 學渣逆襲諾獎,發明專利為公司賺上億,公司高興得獎勵他700元
    這樣的奇蹟在諾獎史上也是鮮有的,只屈居於美國之下,完全超過了歐美曾經的諾獎霸主英法德。那麼日本靠著什麼創造這樣的奇蹟呢?,日本出了兩個諾獎得主,而其中田中耕一這個「無名之輩」瞬間點燃了日本的輿論。當然,當時發現這一切的田中耕一併沒有覺得自己發現了什麼了不起的東西,雖然申請了專利,但並沒有得到公司的重用。而直到兩年後,他才在一次分子質量測定會議上口述了他的發現,而此時會議來了許多生物化學界的教授,在公司嚴重這個發現沒有得到重視,是因為公司也並不知道這個發現到底有什麼意義。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科學界的王炸實驗室:40年出了11位諾獎得主,每天一個專利
    科學界有沒有什麼王炸實驗室?當然有啊!比如說貝爾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有多牛呢?科學界都承認一件事,貝爾實驗室多次改變了人類的發展進程,在它存在的時代裡,把世界往前推動了上百年。,就連貝爾實驗室也拿到過有史以來第一個科學機構獎,由美國國家技術獎協會頒發!
  • 科學界的王炸實驗室:40年出了11位諾獎得主,每天一個專利
    科學界有沒有什麼王炸實驗室?  當然有啊!  比如說貝爾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有多牛呢?  科學界都承認一件事,貝爾實驗室多次改變了人類的發展進程,在它存在的時代裡,把世界往前推動了上百年。
  • 銳參考 | 諾獎新晉得主本庶佑的獨創秘訣?答案就是六個「C」
    此外,他每周同自己研究室的20多名研究員和學生開兩次會,讓他們報告自己本周做了什麼,一同進行討論。研究室的成員是一支「多國部隊」,包括來自中國的一名博士研究生。10月1日,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本庶佑在日本京都出席新聞發布會。
  • 諾獎又尷尬了:本屆和平獎得主ICAN組織遭質疑
    諾獎又尷尬了:本屆和平獎得主ICAN組織遭質疑 2017-10-12 14:38:22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這些年日本拿了不少諾貝爾獎,包括加入了美國國籍的兩位在內,日本人已經有了25名諾獎得主,而且獲獎的工作全是在日本國內進行的。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都獲獎,這個醫學生理學獎也已經是第四回了,結果到現在搞得弄來了諾貝爾獎也就是一個新聞,但不是什麼大新聞的古怪局面。
  • 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貝爾獎 你與諾獎之間差了什麼?
    新世紀以來已有18位日本人獲諾獎,距日本2001年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已實現大半。實際上,2000年後,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位。這個傲人的成績,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重視科學、重視教育密不可分,當然,還有基礎研究的累積和人才的大量培養。
  • 諾獎遇冷,日本緣何如此焦慮
    在諾獎設立後的近半個世紀裡,這個國際大獎並沒有光顧日本。上個世紀的近100年裡,日本也只有6人獲獎(自然科學領域,下同)。但在本世紀以來的19年裡,日本就有18人(包括兩名美籍日本人)上榜,被稱為「井噴式獲獎」。而且是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全面開花。
  • 張鋒:失去諾獎,贏得專利,這是筆划算的買賣嗎?
    ,得到了專利CRISPR究竟是什麼?同樣,另一位諾獎得主Charpentier也在2014年創立了CRISPR Therapeutics公司。對於2012年10月提交專利的張鋒而言,他必須想辦法證明自己是發明人,為此,他提供了他的實驗室筆記本的快照,表明自己在2012年年初就建立並運行CRISPR-Cas系統,這個時間早於諾獎得主Charpentier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生理學或醫學獎關鍵詞: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科學家通過它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地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Jennifer Doudna 和 Emmanuelle Charpentier做了什麼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