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Leon
責編 | 雪月
上周五,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本庶佑(Tasuku Honjo)宣布將起訴位於日本大阪的小野製藥公司(Ono Pharmaceutical),原因是後者拖欠了220億日元(約合14.4億人民幣)的專利費用。
2018年,這位日本京都大學的免疫學家與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James Allison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發現了「通過抑制免疫的負調節信號來治療癌症的方法」。本庶佑的主要貢獻是對PD-1的研究,後來他和其他研究組發現,靶向PD-1可以用於腫瘤的治療。
本庶佑與妻子一起慶祝獲得2018年諾貝爾獎(圖源:KYODO VIA AP)
隨後,許多實驗室都開發出了靶向PD-1的藥物。本庶佑與小野製藥公司共同持有一些關鍵的專利,後來這家日本公司與美國的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 Myers Squibb)合作開發了PD-1單抗Opdivo(Nivolumab)。該藥於2014年在日本和美國獲得批准,用於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同年,默克公司(Merck)的PD-1單抗Keytruda(Pembrolizumab)也獲批上市。
腫瘤細胞上的PD-L1和T細胞上的PD-1的結合使T細胞不能殺傷腫瘤細胞(左),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則可以阻斷這種結合(右)(圖源: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小野製藥和百時美起訴了默克,認為後者侵犯了他們的專利。本庶佑作為專家證人出庭,為訴訟提供了支持。2017年,默克同意向小野製藥及其合作者支付6.25億美元的專利使用費,以及Keytruda在2017至2026年間的部分銷售收入。
事後,小野製藥承諾將賠償總額的40%分給本庶佑。然而,經過了3年的協商,本庶佑還是沒有收到這筆款項,無奈之下決定把小野製藥告上法庭。小野公司表示對此不予置評。
靶向PD-1的「O藥」和「K藥」(圖源:www.fiercebiotech.com)
這場風波始於21世紀初,當時本庶佑想為他的PD-1研究成果申請專利。但是當時包括京都大學在內的日本高校「沒有任何管理或申請專利的能力,甚至無法支付專利申請的費用」,於是本庶佑轉向了小野製藥公司。「我和小野製藥沒有在科學研究方面有過任何的合作,但是他們幫我申請到了專利」,本庶佑說。
現在,日本高校在處理智慧財產權方面積累了更多的經驗,儘管還是比不上美國的許多大學。本庶佑認為,日本企業仍在從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中獲益。這次訴訟不僅是為了本庶佑自己的利益,也是為了支持學術界的許多有類似遭遇的科學家。本庶佑已經承諾將這筆錢捐給京都大學,以支持青年科學家的發展。
之前也有日本諾獎得主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捲入訴訟的例子。21世紀初,日本材料學家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將前僱主日亞化學(Nichia)告上法庭,原因是他沒有獲得日亞化學的補償款。當時,日本專利法允許員工將專利轉讓給僱主,以獲得一筆合理的款項。2004年,日本一家法院指出,日亞化學從中村的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中獲利超過11億美元,因此需要向中村支付1.8億美元。第二年,日亞化學上訴,雙方後來達成了和解,而中村得到的補償款只有900萬美元。2014年,中村因發明了高效的藍色發光二極體,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庶佑認為,中村修二的訴訟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僱於公司的研究人員的地位,但並沒有影響工業界和學術界之間的平衡。
本庶佑和小野製藥將會在新的訴訟中成為對手,但他們在另一場案件中卻是盟友。2019年5月,美國一家法院裁定,要修改本庶佑和小野製藥共同持有的六項有關PD-1的專利。法院裁定,哈佛大學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Gordon Freeman和Clive Wood與本庶佑有過廣泛的合作,他們也是這些專利的共同發明者。本庶佑、小野製藥與百時美已經對判決提出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