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修二:被諾獎相中的「小人物」

2021-01-15 日本頻道

原標題:中村修二:被諾獎相中的「小人物」

資料圖片:10月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大屏幕顯示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頭像。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兩名日本科學家和一名美籍日裔科學家。 新華社發(石天晟攝)

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的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的中村修二,以表彰他們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

當人們在打聽被稱為「藍光之父」的中村修二的出身時發現,儘管中村修二現在是美籍日裔研究人員,而且鍍了一身金——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教授、日本愛媛大學客座教授,但是在發明藍光LED的時候只是在日本一家小公司——日本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工作。

按一般人的看法,這不該是什麼小公司技術員的發明,至少應當是世界名牌大學,或世界著名的研究機構的專家才會創造出來的東西。

一個小公司的技術員也能搗鼓出世界級的發明,正應了中國那句古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不過,儘管中國早有英雄不問出處的說法,但實際上卻總會以出身論英雄。要想從小研究所、小公司脫穎而出,恐怕比登天還難,更別說搗鼓出能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了。

不過,中村修二的創新能力和自信也是逼出來的。儘管中村修二接著藍光LED之後,又搗鼓了藍色雷射器(用於藍光DVD),但日亞化工如同其他公司定下的規矩一樣,藍光LED技術專利歸公司,中村修二隻獲得可憐的2萬日元獎勵。

中村修二意識到,自己的權利該靠自己去爭取,於是在2001年將自己的僱主日亞化學工業公司告上法庭,討要發明的收益。2004年,東京一家法院判決日亞化工向中村修二支付200億日元(1.83億美元)補償金。但在二審時,這一數字被降至8億日元。不滿這一結果的中村公開呼籲日本研究者移居美國,他自己在1999年加入美籍。

實際上,諾貝爾獎評委會已經兩次把大獎頒予日本的名不見經傳卻有大貢獻的「小人物」了。上一次是來自京都市島津製作所的田中耕一,與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一同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與中村修二相比,只有本科學位的田中耕一更是個「小人物」。這兩位小人物的獲獎對等級制度森嚴的日本社會和學術界都是巨大的諷刺。

作為「小人物」,要想逆襲,首先要有過硬的學術成果。同樣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研究結果發表出來,並轉化為實際運用。而且要像中村修二一樣,敢於為自己正當的權益抗爭。如是,即便以後沒有人給你打電話稱恭賀你獲獎,也會有人在你不知道的時候說,瞧,這東西是他發明的。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中村修二教授來成理講學了!一起去聽吧!
    中村修二,1954 年出生於日本伊方町,畢業於日本德島大學,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1993 年在日本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就職期間基於GaN 開發了高亮度藍色 LED,從而廣為人知。當時,開發一種藍色 LED 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此前的 20 年間只有紅色和綠色 LED。中村修二因發明「高效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 201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村修二在滬演講
    10月11日,在航空工業上電舉行的「固態雷射應用趨勢」報告會上,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藍光LED與藍色雷射二極體發明人中村修二教授應邀作了題為《藍色雷射二極體的發明及未來雷射照明》的報告,分享了雷射光源的發展歷史和廣泛的應用前景。
  • 固態照明的未來,藍光之父中村修二看好這四大領域
    、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中村修二。 在7月12日論壇上,中村修二做了主題為「藍光LED的發明和固態照明的未來」的精彩演講。演講中,他分享了自己研發高效藍色LED的技術歷程,並預測了固態照明技術的關鍵發展趨勢。 發明藍光LED,非常容易? 演講中,中村修二首先講述了自己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及開發藍色LED的過程。
  • 【科學家】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
    你也許沒有聽說過中村修二這個名字,但你一定見過色彩繽紛的LED燈飾,無論是電腦、電視、室外大屏幕還是車燈、照明燈、手電、手機都在迅速用LED取代傳統的光源,而這一切,都與中村修二這個名字有關。LED使用的能量只有白熾燈的七分之一,並能持續大約100倍長,可達10萬小時。如果能被推廣,可以節省大量的能源,減少碳排放。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已拿19個諾獎的日本,在憂患什麼?
    而事實上,這幾乎是所有日本諾獎獲得的共性。 比如因發現「綠色螢光蛋白,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下村修。 而讓下村修支持下去的是他的初心:「我做研究不是為了應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為什麼會發光。」 而日本另一位諾獎獲得者中村修二的動機是憤怒。
  • 11家諾獎實驗室深圳大集結
    深圳目前已建起11家諾獎實驗室,  這意味著11位諾貝爾科學獎或圖靈獎得主  每年至少在深圳工作一個月。  強化基礎研究,深圳從2017年正式啟動諾獎實驗室建設,決定依託大學、事業單位、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科技型企業等單位,邀請諾貝爾科學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共建實驗室。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共話未來科學  兩位諾獎得主和多位兩院院士將在論壇發言  記者了解到,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主辦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從這樣的架構,就能窺見此次「未來科技」的前沿性、權威性、專業性。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諾獎中隱藏的密碼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代表人物:中村修二❷超高精度工具機被稱之為工業之母,我國在超高精度工具機領域尚有核心技術未掌握。
  • 諾獎得主中村修二成電開講,獲獎只因「憤怒」?
    中村修二在講述完自己的曲折經歷後,把大量的時間留給了現場積極踴躍的大學生提問,而現場大多數問題都圍繞「如何成為一名研究型人才」展開。中村修二認為,做研究至少必須具備「冒險精神」和「深入思考」。他笑著向學生爆料:「我基本不看報紙,因為那是浪費時間的事情。
  • 17年拿17個諾獎,日本獲獎者及名古屋大學校長卻開始反思
    獲獎研究則大多在二三十年前完成。17位諾獎獲得者與名古屋大學相關的佔到6名(小林誠、益川敏英、赤崎勇、天野浩、野依良治、下村修)之多。這其中又有著什麼故事?澎湃新聞獨家專訪了名古屋大學校長松尾清一和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
  • 諾獎得主中村修二:高效藍色LED的發明與固態照明的未來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加州大學教授中村修二在演講中表示,LED照明將對改善全球的生態環境起到重要作用,「全球變暖確實是所有國家、政府亟待解決的挑戰,如果全世界都能使用LED照明會極大的減少能源的消耗。」   發言實錄全文如下:   我給大家介紹我們的未來還包括雷射照明。
  • 下村修:我本以為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可能性為零
    2008年10月8日三位科學家分享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這是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的資料照片。
  • 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東亞國家的教育模式,無疑是在浪費生命
    眾所周知,日本19年獲得了19個諾貝爾獎,中村修二就是其中一位諾貝爾獲獎者。中村修二是一位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如今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他出身在普通漁民家庭,上學的時候成績並不突出,只考上了日本三流大學德島大學。
  • 諾獎得主吐槽大學入學制度:年輕人不應為此浪費生命
    1901年首頒至今,諾獎累計頒發597次,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加冕。其中,大部分都落入歐美國家懷抱。刨除歷史原因,諾獎和國家教育到底有著什麼樣的聯繫?教育環境、教育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才的鍛造?中村修二
  • 諾貝爾得獎者中村修二:東亞國家的教育模式,無疑是在浪費生命
    今天要提到的這個人名為中村修二,他1954年的5月22日出生於日本伊方町,他畢業於日本德島大學,是一位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如今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而提到他就不得不提到他在1993年在日本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就職期間因為GaN開發了高亮度藍色LED而令大家熟知。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桑格爾是1958年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此後40年,再無科學家能在諾獎「梅開二度」。在現今曾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中,美國化學家巴裡·夏普萊斯(K.科睿唯安從這些論文的作者中甄選發布「引文桂冠獎」,迄今已成功預測54位諾獎得主。因此,引文桂冠獎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29位「引文桂冠」得主在兩年內獲得諾貝爾獎,從引文桂冠獎到諾貝爾獎的平均等待時間則是7年。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20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背後的高校故事(一)
    應該就是在校長上個世紀90年代末的超級飯局中的一場,楊祖佑當時請材料系的Herbert Kroemer教授(赫伯特·克勒默,因發展了用於高速電子學和光電子學的半導體異質結構而獲得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吃飯,談天談的是化合物半導體領域。Kroemer教授提了一個日本人,Shuji Nakamura(中村修二)。
  • 三位日裔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迄今已有22名日本人獲諾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物理學獎於今日揭曉,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赤崎勇,日本工程學、物理學家,曾任松下電器研究員,現任名城大學終身教授、名古屋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