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中村修二教授來成理講學了!一起去聽吧!

2021-02-07 成都理工大學

講座名稱:The Invention of High Efficient Blue LED and Future Solid State Lighting

高效藍光LED器件的發明和固態發光器件的未來


時  間:2018年5月4日上午9:30-11:00 


地  點: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學術報告廳

中村修二,1954 年出生於日本伊方町,畢業於日本德島大學,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

中村修二1993 年在日本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就職期間基於GaN 開發了高亮度藍色 LED,從而廣為人知。當時,開發一種藍色 LED 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此前的 20 年間只有紅色和綠色 LED。

中村修二因發明「高效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 201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村修二教授被譽為 21世紀的愛迪生,獲得了一系列榮譽,包括仁科紀念獎(1996),IEEE Jack A.莫頓獎,英國頂級科學獎(1998);富蘭克林獎章(2002),2003 年中村教授入選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2006年獲得千禧技術獎。2000年中村教授加入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

備註:參加報告會的師生8:40-9:20憑票入場。

來源:教務處

編輯:新媒體工作室 徐沁雯 倪亮

責任編輯:王瀟

網站連結↓↓

相關焦點

  • 中村修二:被諾獎相中的「小人物」
    原標題:中村修二:被諾獎相中的「小人物」 新華社發(石天晟攝) 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的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的中村修二,以表彰他們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共話未來科學  兩位諾獎得主和多位兩院院士將在論壇發言  記者了解到,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主辦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從這樣的架構,就能窺見此次「未來科技」的前沿性、權威性、專業性。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
  • 「大咖」來了!11家諾獎實驗室深圳大集結
    深圳目前已建起11家諾獎實驗室,  這意味著11位諾貝爾科學獎或圖靈獎得主  每年至少在深圳工作一個月。  強化基礎研究,深圳從2017年正式啟動諾獎實驗室建設,決定依託大學、事業單位、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科技型企業等單位,邀請諾貝爾科學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共建實驗室。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這些年日本拿了不少諾貝爾獎,包括加入了美國國籍的兩位在內,日本人已經有了25名諾獎得主,而且獲獎的工作全是在日本國內進行的。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都獲獎,這個醫學生理學獎也已經是第四回了,結果到現在搞得弄來了諾貝爾獎也就是一個新聞,但不是什麼大新聞的古怪局面。
  • 2017諾獎得主理察•泰勒:股市中贏家的詛咒
    要聞 2017諾獎得主理察•泰勒:股市中贏家的詛咒 2017年10月15日 15:31:11
  • 從餐廳菜單設置玄機,學習諾獎得主理察.塞勒的「行為經濟學」
    因為消費者已經把最貴的菜價設定成參照物。——這就是「錨定效應」。同理,你要說服你的老闆同意你的方案,你也可以設置一些暗示來助推他做出你希望的決定。同理,所謂的「敝帚自珍」「怕麻煩」都是這樣。如果不理解「不想改變現狀」是處於「稟賦效應」的非理性行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煩。那麼,對方為了爭取你,再給你加2天年假時,你可能還是會拒絕。……以上是理察·塞勒有趣又有料的行為經濟學研究當中的幾個小小的案例而已。理察·塞勒是誰?
  • 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21世紀以來日本諾獎得主已有19人,獲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人數最多。21世紀初日本曾制定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
  • 趙宇吉:做出全球最亮LED,成諾獎得主得意門徒
    2014 年,因為發明了藍色發光二極體(LED),美國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教授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LED 的發光效率要高於白熾燈和螢光燈,但長期苦於沒有短波長的藍光來激發其他顏色光源,因此無法得到應用。自這項發明後,利用藍光 LED 激發螢光粉的黃光,來混合成白光源已成為主流。 由於這項貢獻,中村修二被稱為「藍光之父」。
  • 北大教授:每年1個諾獎,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嗎?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靠的是「帽子」「票子」和「位子」嗎?
  • 2020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背後的高校故事(一)
    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兩個學術機構——卡羅琳斯卡學院與瑞典皇家科學院內的諾貝爾委員,會選擇最新諾獎得主的工作,進入到了最後關鍵階段。他們要緊鑼密鼓地準備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宣布新一個年度的諾獎得主。在今年諾獎公布之前,我去了一趟浙江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唐曉武教授的辦公室。
  • 已拿19個諾獎的日本,在憂患什麼?
    而事實上,這幾乎是所有日本諾獎獲得的共性。 比如因發現「綠色螢光蛋白,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下村修。 而讓下村修支持下去的是他的初心:「我做研究不是為了應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為什麼會發光。」 而日本另一位諾獎獲得者中村修二的動機是憤怒。
  • 17年拿17個諾獎,日本獲獎者及名古屋大學校長卻開始反思
    向前回溯,2015年物理學獎獲得者梶田隆章對「中微子震蕩」的研究、2014年物理學獎獲得者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對「藍色發光二極體」的研究均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完成的。在戰後經濟崛起的大背景下,日本政府開始制定一系列促進科研的政策,並加大經費的投入。1960年,池田勇人內閣規劃並實施了被稱為「國民所得倍增計劃」的長期經濟計劃。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詳細介紹,我們就從每個獎項裡各找一位代表來介紹一下吧: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桑格爾是1958年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此後40年,再無科學家能在諾獎「梅開二度」。在現今曾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中,美國化學家巴裡·夏普萊斯(K.科睿唯安從這些論文的作者中甄選發布「引文桂冠獎」,迄今已成功預測54位諾獎得主。因此,引文桂冠獎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29位「引文桂冠」得主在兩年內獲得諾貝爾獎,從引文桂冠獎到諾貝爾獎的平均等待時間則是7年。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名家薈萃,專家鹹集,所為何事?原來是交流和探討分子科學與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成果。你看一看,前沿研究和成果。這個前沿絕對是世界級的。
  • 【「大學堂」講學計劃】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科爾來校講學
    羅伯特·科爾教授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與人文學院院士,並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Alexander Von Humboldt高級科學家獎、APS國際新材料獎、美國碳學會碳研究獎等諸多榮譽。科爾教授一生致力於碳納米材料及波譜方面的研究,發表過大量有重要影響的論文。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村修二在滬演講
    10月11日,在航空工業上電舉行的「固態雷射應用趨勢」報告會上,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藍光LED與藍色雷射二極體發明人中村修二教授應邀作了題為《藍色雷射二極體的發明及未來雷射照明》的報告,分享了雷射光源的發展歷史和廣泛的應用前景。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塞勒的發現吸引了大量研究者,他們的共同努力讓行為經濟學成為了當代經濟學研究中的主流領域之一。芝加哥大學「貢獻」三成經濟學諾獎得主芝加哥大學官網信息顯示,塞勒是芝加哥大學決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行為金融項目的共同負責人,另一負責人為美國經濟學家,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