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來了!11家諾獎實驗室深圳大集結

2021-01-11 網易

2020-06-16 08:02:29 來源: 荊祭徒愛娛樂

舉報

  如果給諾貝爾科學獎得主

  製作一張活動地圖,

  深圳實驗室集群會是一個新熱點。

  深圳目前已建起11家諾獎實驗室,

  這意味著11位諾貝爾科學獎或圖靈獎得主

  每年至少在深圳工作一個月。

  強化基礎研究,深圳從2017年正式啟動諾獎實驗室建設,決定依託大學、事業單位、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科技型企業等單位,邀請諾貝爾科學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共建實驗室。按照管理辦法,統稱為諾獎實驗室的科研機構可獲高額資助,準入條件十分嚴格

  ◆ 科學家本人要求活躍在科研一線,每年在實驗室工作不少於30日;

  ◆ 實驗室必須是其在國內唯一固定機構,首個協議期原則上應為5年;

  ◆ 人才引進不僅要有明確的核心團隊,而且規定從市外新引進的高水平核心成員不少於5人。

  2016年10月入駐南方科技大學的格拉布斯研究院,是深圳官方認定的首個諾獎實驗室。作為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格拉布斯站在烯烴複分解領域的頂峰。和格拉布斯一起入駐深圳的,還有10位中外院士。在成立當天的報導裡,研究院稱其定位為「培養諾獎級人才,做出諾獎級成果」。

  對於落戶深圳的諾獎得主,深圳格外高看。2017年4月11日,市委書記王偉中履新深圳的第一次公開報導,就是會見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蓋姆爵士。蓋姆是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學術界公認為石墨烯之父。在王偉中發出邀請的8個月後,蓋姆石墨烯研究中心入駐清華深圳研究生院。

  格拉布斯研究院中村修二雷射照明實驗室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蓋姆石墨烯研究中心,深圳在2017年底前建成5家諾獎實驗室。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相繼發布,深圳諾獎實驗室建設進入快車道。在這一年間,傑曼諾夫數學中心內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索維奇智能新材料實驗室等4家諾獎實驗室,以及斯發基斯可信自主系統研究院帕特森RISC-V國際開源實驗室等2家圖靈獎實驗室相繼落成,深圳諾獎實驗室數量達到11家

  

  需要指出的是,2007年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成立的勞特伯生物醫學成像研究中心,是公開報導中深圳首個以諾獎得主命名的實驗室。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之父勞特伯是200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2007年辭世時並未見證實驗室落成。經過13年發展,這個實驗室已是世界一流醫學成像研究中心。

  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南科大)

  中村修二雷射照明實驗室(深圳中光工業技術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港中大)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港中大)

  深圳蓋姆石墨烯研究中心(清華)

  南方科技大學傑曼諾夫數學中心(南科大)

  內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先進院)

  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深大)

  索維奇智能新材料實驗室(哈工大)

  斯發基斯可信自主系統研究院(南科大)

  帕特森RISC-V國際開源實驗室(清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深圳高校人才家底雄厚:鵬城11家諾獎實驗室 9家紮根高校
    原標題:深圳高校人才家底雄厚鵬城11家諾獎實驗室其中9家紮根高校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29日訊>(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2019年11月,帕特森RISC-V國際開源實驗室揭牌。實驗室依託清華-伯克利深圳研究院開展工作。2017年圖靈獎得主、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享譽世界的科學家大衛·帕特森教授擔任該實驗室主任。至此,深圳的諾獎實驗室數量達到11家。其中,除了中村修二雷射照明實驗室、內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外,其餘9家都依託高校展開工作。如果說諾貝爾獎得主是科學界的「巔峰」,那麼,深圳在追求「高峰」之餘,也在積極打造「高原」。這一點,從深圳高校的師資力量就可見一斑。
  • 深圳高校人才家底雄厚 鵬城11家諾獎實驗室 其中9家紮根高校
    2019年11月,帕特森RISC-V國際開源實驗室揭牌。實驗室依託清華-伯克利深圳研究院開展工作。2017年圖靈獎得主、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享譽世界的科學家大衛·帕特森教授擔任該實驗室主任。至此,深圳的諾獎實驗室數量達到11家。其中,除了中村修二雷射照明實驗室、內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外,其餘9家都依託高校展開工作。
  • 五問諾貝爾獎為什麼,拒領諾獎的大咖都有誰?
    拒領諾獎的大咖是真清高還是假清高,是真君子還是偽君子?諾貝爾獎是世界範圍內非常權威的一個獎項,如果獲得諾貝爾獎,可謂名利雙收。又如1927年被諾獎提名的魯迅,當年他果斷拒絕了瑞典勘探家斯文赫定的邀請,不希望被提名。
  • 科學界的王炸實驗室:40年出了11位諾獎得主,每天一個專利
    作為有史以來最牛的實驗室,沒有之一,貝爾實驗室在科學界幾乎是如雷貫耳的,畢竟下面這些數據不是一般實驗室可以做到的:實驗室出過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出過16位美國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美國國家技術獎章,均由總統親自頒獎)!
  • 科學界的王炸實驗室:40年出了11位諾獎得主,每天一個專利
    作為有史以來最牛的實驗室,沒有之一,貝爾實驗室在科學界幾乎是如雷貫耳的,畢竟下面這些數據不是一般實驗室可以做到的:  實驗室出過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出過16位美國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美國國家技術獎章,均由總統親自頒獎)!出過4位圖靈獎獲得者(很多人可能不了解這個獎項,這個圖靈獎堪稱「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
  • 中國3大黑科技,是中國諾獎搖籃,正在悄悄向諾獎發起衝刺
    這個問題我們有請下面這三位黑科技中的大神來回答!世界上研究中微子的大神很多的,其中因為中微子而獲得諾獎的也不少,比如日本人就曾憑藉發現中微子的兩種振蕩模式而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而我們中國對於中微子的研究的投入也非常大,為了探測中微子,我們中國在大亞灣核電站修建了一個實驗室,並打造了一個中微子探測器——大亞灣的中微子探測器。
  • 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成深圳技術大學(籌)客座教授
    &nbsp&nbsp&nbsp&nbsp日前,諾獎得主梶田隆章接過了深圳技術大學(籌)聘書,正式成為該校客座教授。聘任儀式結束後,梶田隆章還為深技大(籌)全體師生帶來了題為《中微子振蕩與中微子質量》的精彩講座。
  • 知乎成諾獎第二現場眾領域大咖現身解讀硬核科研
    今年,知乎繼續攜手中國科普博覽舉辦「2019諾貝爾獎巡禮」圓桌,邀請高校、科研院所的一線研究人員和科普機構,為科學愛好者帶來「諾獎第二現場」,聚焦前沿科學,通俗解讀諾獎,分享科學的樂趣。2019年的諾獎 從細胞呼吸開始聊今年諾貝爾獎的生理學或醫學獎項,授予了威廉·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及格雷格·塞門扎,用以表彰他們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2020-08-31 0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時佔祥 全球醫生組織 諾獎風向標
  • 最新諾獎得主,原來是復旦大學這個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
    CFIC導讀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與上海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過去曾多次來到上海諾獎得主賴斯是怎樣的人?聽聽兩次到賴斯實驗室訪問工作的袁正宏、在賴斯實驗室三年從事博士後的易志剛怎麼說。北京時間10月5日,2020諾貝爾獎揭曉。
  • 諾獎黃金周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大量需要實地操作的科研活動陷入停滯,這包括了物理、生物、醫藥領域的實驗室操作,還有基于田野調查或需要與人接觸的社科研究。同時,由於航班限制和入境管控,一些研究人員無法回到所在機構或外出參與交流。
  • 新科諾獎得主將飛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腦洞大開
    當時他們還非諾獎得主,雖然邀請對象多為諾獎得主,結果這一邀請,他們就得獎了!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為何有齊聚當今科壇大咖的魅力?又為何花落上海?大江東工作室略知端詳。   首屆論壇主辦者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何以能夠「神預測」?
  • 多名學術大咖被曝造假!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
    近年來,論文造假事件屢屢曝出,涉及人物不乏重量級學術大咖。於是,人們質疑,「大科學」時代讓論文越來越難管嗎?在動輒數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大團隊裡,經常以通訊作者身份出現的學術帶頭人如何做到為每一篇論文負責?當有人說「我們的圖片放錯了,但結論是對的」時,他們的辯護成立嗎?
  • 諾獎黃金周,知識分子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大量需要實地操作的科研活動陷入停滯,這包括了物理、生物、醫藥領域的實驗室操作,還有基于田野調查或需要與人接觸的社科研究。同時,由於航班限制和入境管控,一些研究人員無法回到所在機構或外出參與交流。
  • 培養了29名諾獎得主的卡文迪許實驗室是如何建成的?
    「諾貝爾獎科學獎的孵化器」,業內許多人這麼稱呼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立至今,這裡共培養出29位諾貝爾獎得主,佔整個劍橋大學諾獎總數的三分之一。那麼,這樣一間神奇的實驗室是如何建成的呢?
  • 深圳再添兩所諾獎科學家實驗室
    Arieh WARSHEL)領銜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和由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布萊恩·科比爾卡教授(Prof. Brian K. KOBILKA)領銜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同時成立。這是港中大(深圳)組建的首批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
  • 諾獎大預測: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會頒給誰?
    諾貝爾化學獎難預測,但還是有跡可循雖然諾貝爾化學獎可以說是最難預測的諾獎,但是縱觀歷年來的經驗和獲獎名單,發現其實也是有跡可尋的。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化學界的學術領域,化學界的學術領域主要是: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理論化學。1.隔年領域不重複。現任化學獎委員會主席Gustafsson曾說過,連續兩年相近領域獲獎的可能性很低。
  • 南科大3家重點實驗室在列!2021年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籌建啟動擬資助...
    原標題:南科大3家重點實驗室在列!2021年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籌建啟動擬資助(第一批)項目公示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9月18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王海榮)9月18日,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對外公布了2021年市重點實驗室籌建啟動擬資助(第一批)項目的公示名單,來自南方科技大學的3家重點實驗室擬獲得1500萬元的籌建啟動資助。
  • 國內外科技大咖雲集溫州迎盛會,各界人士殷切寄語
    和小布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大咖閃亮「登場」吧~國內外科學大咖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龍·切哈諾沃(以色列)、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格雷格·塞門扎(美國)將線上出席本次峰會,還有一大批中外科學大咖將雲集開幕式現場。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