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諾貝爾科學獎得主
製作一張活動地圖,
深圳實驗室集群會是一個新熱點。
深圳目前已建起11家諾獎實驗室,
這意味著11位諾貝爾科學獎或圖靈獎得主
每年至少在深圳工作一個月。
強化基礎研究,深圳從2017年正式啟動諾獎實驗室建設,決定依託大學、事業單位、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科技型企業等單位,邀請諾貝爾科學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共建實驗室。按照管理辦法,統稱為諾獎實驗室的科研機構可獲高額資助,準入條件十分嚴格:
◆ 科學家本人要求活躍在科研一線,每年在實驗室工作不少於30日;
◆ 實驗室必須是其在國內唯一固定機構,首個協議期原則上應為5年;
◆ 人才引進不僅要有明確的核心團隊,而且規定從市外新引進的高水平核心成員不少於5人。
2016年10月入駐南方科技大學的格拉布斯研究院,是深圳官方認定的首個諾獎實驗室。作為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格拉布斯站在烯烴複分解領域的頂峰。和格拉布斯一起入駐深圳的,還有10位中外院士。在成立當天的報導裡,研究院稱其定位為「培養諾獎級人才,做出諾獎級成果」。
對於落戶深圳的諾獎得主,深圳格外高看。2017年4月11日,市委書記王偉中履新深圳的第一次公開報導,就是會見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蓋姆爵士。蓋姆是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學術界公認為石墨烯之父。在王偉中發出邀請的8個月後,蓋姆石墨烯研究中心入駐清華深圳研究生院。
格拉布斯研究院、中村修二雷射照明實驗室、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蓋姆石墨烯研究中心,深圳在2017年底前建成5家諾獎實驗室。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相繼發布,深圳諾獎實驗室建設進入快車道。在這一年間,傑曼諾夫數學中心、內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索維奇智能新材料實驗室等4家諾獎實驗室,以及斯發基斯可信自主系統研究院、帕特森RISC-V國際開源實驗室等2家圖靈獎實驗室相繼落成,深圳諾獎實驗室數量達到11家。
需要指出的是,2007年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成立的勞特伯生物醫學成像研究中心,是公開報導中深圳首個以諾獎得主命名的實驗室。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之父勞特伯是200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2007年辭世時並未見證實驗室落成。經過13年發展,這個實驗室已是世界一流醫學成像研究中心。
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南科大)
中村修二雷射照明實驗室(深圳中光工業技術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港中大)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港中大)
深圳蓋姆石墨烯研究中心(清華)
南方科技大學傑曼諾夫數學中心(南科大)
內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先進院)
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深大)
索維奇智能新材料實驗室(哈工大)
斯發基斯可信自主系統研究院(南科大)
帕特森RISC-V國際開源實驗室(清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