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科學獎的孵化器」,業內許多人這麼稱呼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立至今,這裡共培養出29位諾貝爾獎得主,佔整個劍橋大學諾獎總數的三分之一。那麼,這樣一間神奇的實驗室是如何建成的呢?
8月27日,青騰長江商學院-未來商業學堂(三期)英國遊學的第二天,學員們走進劍橋大學最著名的物理實驗室——卡文迪許實驗室,通過劍橋大學聖體研究院主任、液晶彈性體領域創始人之一的Mark Warner 教授的講述,了解到這間享有盛譽、經久不衰的實驗室的歷史與研究成果。
圖:學員們與Mark Warner 教授合影
「科學怪人」卡文迪許把家改成實驗室
要了解這樣一間神奇實驗室的建成,不得不說到痴迷於科學研究的「富二代」亨利·卡文迪許。亨利家境殷實,但他從不屑於參與貴族間花天酒地的社交活動,只參加一種聚會,那就是皇家學會的科學家聚會。目的很明確:為了增進知識,了解科學動態。
圖:亨利·卡文迪許
當時,18歲的他考入劍橋,卻因不滿大學宗教考試輟了學。輟學後,亨利將父親在倫敦的幾處住所,一處改成了實驗室,一處變成了圖書館,還對外開放。他拆掉了富麗堂皇的裝飾,把客廳變成了大實驗室,把臥室變成了觀象臺。這個家底豐厚,終身未婚的科學狂人以極盡瘋狂的姿態,在化學和物理兩大學科上都做出了世界性的成果,被人讚譽為繼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為了紀念亨利·卡文迪許,他的近親威廉·卡文迪許在1871年任職劍橋大學校長時,私人捐贈了巨額英鎊用於建立卡文迪許實驗室。自此之後,這個科學聖地在一百多年間培育了無數先進人才,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無數的學者前來朝聖。
圖:卡文迪許實驗室舊址
全世界一半的物理諾獎獲得者都來自這兒
Mark Warner 教授說,實驗室鼓勵「想入非非,胡思亂想」,總是給研究人員很大的自主權,讓他們自由發展。作為一間承載著整個劍橋大學物理精神的實驗室,卡文迪許的歷任室(系)主任都是鼎鼎大名的科學巨匠,依靠他們的傑出貢獻,將「科學狂人」亨利·卡文迪許的科學精神經久不衰地傳承下去。
圖:Mark Warner 教授講解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歷史與研究成果
位於實驗室二樓走廊處的開放式博物館裡,收藏著第一任實驗室主任麥克斯韋用過的桌子、歷屆主任的親筆文稿,還有許多偉大的發明、古老的儀器,一一陳列,保存完好。
圖:卡文迪許博物館陳列物品
Mark Warner教授介紹,卡文迪許實驗室建成後,聘請的第一任主任,是作為電磁學理論奠基人的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在第三、四任主任約瑟夫·約翰·湯姆遜和盧瑟福的任期內,實驗室進入了科研成果的「豐收期」,共培養出1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因此被稱為「諾貝爾獎得主的搖籃」。但Mark Warner 教授說:「從來沒有誰整天想著獲獎,這裡只是一片自由的天地和一群真正熱愛科學的人們。」
盧瑟福去世後,「發現X射線第一人」W.L.布拉格繼任,在之後的幾十年裡,卡文迪許實驗室經歷擴建,研究方向上也有所改變,但仍然是世界最著名,且培養出最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實驗室之一。
圖:Mark Warner 教授帶領學員參觀卡文迪許實驗室
目前,Mark Warner 教授正在致力於做好物理線上教學。他表示,在知識經濟時代,在線教育能夠克服地域、時間的限制,為更多的人提供更便捷、更適合他們的學習機會。這也是卡文迪許實驗室建立的初衷——盡最大努力哺育莘莘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