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時期:全世界一半的物理諾獎發現都來自這個實驗室

2020-12-04 遨遊世界科學

發現電子、中子

發現原子核的結構、

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

發現X射線的散射現象、

發現脈衝星............

無數人類史上重大的科學發現,來自這個劍橋大學著名的實驗室。從1904年至1989年的85年間一共產生了29位諾貝爾獎得主,它就是以偉大的物理學家、化學家、劍橋大學校友亨利·卡文迪許命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

卡文迪許實驗室創建於1874年,是由當時的劍橋大學校長威廉·卡文迪許捐資近9000英鎊建立起來的,同時它也是是劍橋大學的物理系,在巔峰時期甚至獲譽「全世界二分之一的物理學發現都來自卡文迪許實驗室。」並且是近代科學史上第一個社會化和專業化的科學實驗室。

負責創建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是著名物理學家、電磁場理論的奠基人麥克斯韋。他還擔任了第一屆卡文迪許物理學教授,實際上就是實驗室主任或物理系主任,直至1879年因病去世(年僅四十八歲),同一年愛因斯坦誕生。歷任實驗室主任都是享譽盛名的著名教授,例如瑞利第三、J.J.湯姆遜、盧瑟福等,至今已傳至第九代。

提到卡文迪許實驗室,就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卡文迪許這個瘋狂實驗人。

卡文迪許把自己家改造成實驗室,50多年來,終身未娶,整日在自己家裡做實驗。他對科學達到痴迷瘋狂的地步,即使在七十九歲高齡逝世的前夕還做實驗。

卡文迪許在物理學上作出的最大貢獻是完成了測量萬有引力常量的扭秤實驗。他的測定方法非常精巧,在八九十年間竟無人能趕超他的測量精度,從而使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不僅只是一個比例性的陳述,而成為一項精確的定量規律,同時也為它提供了最重要的實驗佐證。後人把這個實驗命名為卡文迪許實驗。這是在他將近七十歲時才完成的。

在化學界,他是分離氫的第一人,又是把氫、氧合成水的第一人。他發現了二氧化碳、硝酸……後人稱他為「化學界的牛頓」。他還最早發現了庫侖定律和歐姆定律,電荷在導體上的分布……他被稱為繼牛頓以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因此,來自偉大科學家卡文迪許的近親校長就斥資建成實驗室時,就以卡文迪許命名,可以說當之無愧!

相關焦點

  • 培養了29名諾獎得主的卡文迪許實驗室是如何建成的?
    「諾貝爾獎科學獎的孵化器」,業內許多人這麼稱呼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立至今,這裡共培養出29位諾貝爾獎得主,佔整個劍橋大學諾獎總數的三分之一。那麼,這樣一間神奇的實驗室是如何建成的呢?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近百年歷史贏9次諾獎,這個實驗室給我國基礎科研帶來哪些啟示?
    1925年,這個工程部成為貝爾實驗室。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貝爾實驗室對人類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比如,電晶體、雷射、電荷耦合器件(CCD)、資訊理論、UNIX作業系統、計算機C語言等都誕生於此。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在貝爾實驗室孕育出的諾獎成果[3]。
  • 全世界排名前五的物理實驗室,原來那麼物理學家都在這個實驗室
    實驗室培養出的著名科學家 尼爾斯·玻爾 盧瑟福 布萊克特 約瑟夫·湯姆生。2.荷蘭萊頓大學低溫試驗室萊頓大學的低溫實驗室創造了只比絕對零度高千分之一度的低溫,因而可以稱之為「世界上最冷的地方」。該實驗室還第一次實現了氦的液化,及發現了金屬中的超導現象。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但彭羅斯的獲獎是諾獎歷史上第一次授予至今沒有、將來也基本上沒有直接實驗或觀測驗證的理論發現。幾個月後,霍金髮現,作為量子過程,黑洞蒸發後,可以留下裸奇點。但是他堅持與原先打賭內容不矛盾,因為當時說是被經典物理禁止。 所以,彭羅斯的諾獎是諾獎歷史上第一次授予至今沒有、將來也基本上沒有直接實驗或觀測驗證的理論發現。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cat=gk-articles - 導 讀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彭羅斯的理論工作。一個引起廣泛興趣的問題是:如果霍金健在,能否也獲諾獎?本文從這個問題開始,拓展到更深更廣的視野。
  • 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
    據新京報報導,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
  • 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
    據新京報報導,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羅傑·彭羅斯的獲獎理由是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雷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的獲獎理由則是發現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 天體物理再贏一次:三位物理學家因發現「黑洞」獲今年諾獎
    最黑暗的秘密據諾獎官方介紹,本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獲獎原因是其「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穩定預測」。另一半則授予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斯,獲獎原因是他們「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緻密物體」。他們的研究成果認為,一個隱形且非常重的天體控制著我們銀河系中心恆星的軌道。目前唯一已知的解釋是,那是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今年諾獎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這意味著羅傑·彭羅斯拿到500萬克朗,另外兩位物理學家分享500萬克朗。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預言」黑洞得獎
    ,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另一半則聯合授予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以表彰他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物體。」羅傑·彭羅斯將享有一半獎金,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烈亞·季姿將分享另一半獎金。「近幾年,黑洞的研究不僅是熱門,也取得了越來越多新的發現,這些新發現也在不斷填補原先的空白,包括超大質量黑洞的發現、中等質量黑洞的現身、黑洞『照片』等等。」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記者丨盧伊 李鵬亮 編輯丨段文繼3名英美科學家因發現C肝病毒拿下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諾獎開出第二份獲獎名單。3名分別來自德英美國的科學家,從300餘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憑藉揭示「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斬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獎得主們年輕時都有哪些特徵?擅長合作、論文高產是關鍵
    儘管諾獎得主和其他科學家都依賴合作開始自己的科研生涯,研究發現,未來的諾獎得主在生涯初期會在更大的團隊中工作,發表的合作論文平均數量是其他科學家的兩倍。而在他們這一時期發表的論文中,最終擠進高被引前 1% 的論文數量更是達到其他人的 6 倍之多。
  • 中國3大黑科技,是中國諾獎搖籃,正在悄悄向諾獎發起衝刺
    世界上研究中微子的大神很多的,其中因為中微子而獲得諾獎的也不少,比如日本人就曾憑藉發現中微子的兩種振蕩模式而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而我們中國對於中微子的研究的投入也非常大,為了探測中微子,我們中國在大亞灣核電站修建了一個實驗室,並打造了一個中微子探測器——大亞灣的中微子探測器。
  • 盤點有趣的物理諾獎故事:最年輕的僅為25歲
    1915年勞倫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和他的父親一起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他只有25歲,這使得其成為最年輕的諾貝尓物理學獎得主。 2020年諾貝爾物理獎公布結果出爐,由黑洞物理理論學家彭羅斯和另兩位天體物理學家共同獲得。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上的一些物理諾獎故事。
  • 《宇宙物理體系》對理論物理諾獎進行打假
    《宇宙物理體系》對理論物理諾獎進行打假: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了一百年,在這一百年中,理論物理是倒退的,即相對論量子力學相對於經典力學來說是退倒的,退倒到玄學巫術。也就是說,在理論物理方面諾獎頒發基本是錯發的,比如:1,萬有引力錯誤,那麼有關萬有引力方面的諾獎頒發為錯發。2,相對論荒謬,那麼有關相對論方面的諾獎頒發為錯發。3,量子力學荒唐,那麼有關量子力學方面的諾獎頒發為錯發。4,粒子物理由於電子顯微鏡顯微原理不成立,無法觀察到粒子尺寸,那麼粒子發現的諾獎頒發也為錯發。
  • 世界追上了居裡夫人和她女兒|物理諾獎
    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大學期間先修數學後轉物理。1992年獲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她在今天得知自己成為第四位女性物理諾獎得主感到非常高興,希望能夠激勵年輕人加入自然科學研究。自然科學著名科學家中,女性還是偏少。在物理學,第一位女性諾獎得主為1903年的居裡夫人,她與居裡先生獲獎。1935年,第二位女性獲得物理諾獎—— 居裡夫人的長女Irene與女婿共享。
  • 錢永健:諾獎的顏色
    1972年,錢永健在哈佛大學獲得化學和物理學士學位,然後去了英國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於1977年獲得博士學位。1981年,他來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翌年,錢永健與夫人溫迪(Wendy Globe Tsien)喜結良緣。1989年,他將自己的實驗室搬到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童年時代的錢永健就顯露出科學天賦,他的舉動似乎也與其他孩子大不相同。
  • 2018年諾貝爾獎首開,為何諾獎能成為學界最高獎項?答案讓人感慨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又到了頒獎的時刻,此時全世界都在關注著誰將戴上這頂科學界的桂冠。所有科研人以及關注科研的人們也都將目光投向了瑞典。一、諾獎:歷史驚人的相似,說明了什麼?疑惑的是:復旦大學和中植企業集團於2015年合作設立「復旦-中植科學獎」,用以表彰在數學、物理和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全球科學家。歷史總在上演驚人的巧合!2016年「復旦-中植科學獎」首次頒發,摘得桂冠的正是在本屆諾獎中拔得頭籌的日本學者本庶佑和美國學者詹姆斯·艾利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