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卡文迪許實驗室
即英國劍橋大學的物理學系。籌建於1871年,是世界上最有聲望的物理學研究和教育的中心之一;對近100年來物理學的發展起過非常出色的作用,前後培養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共達26人。 卡文迪許通過扭秤實驗驗證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確定了引力常數和地球平均密度。 實驗室培養出的著名科學家 尼爾斯·玻爾 盧瑟福 布萊克特 約瑟夫·湯姆生。
2.荷蘭萊頓大學低溫試驗室
萊頓大學的低溫實驗室創造了只比絕對零度高千分之一度的低溫,因而可以稱之為「世界上最冷的地方」。該實驗室還第一次實現了氦的液化,及發現了金屬中的超導現象。該大學曾有四位教授獲得過諾貝爾科學獎。
3.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位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佔地81公頃,毗鄰舊金山灣。是1939年諾 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歐內斯特.奧蘭多.勞倫斯先生於1931年建立的,早期關注於高能物理領域的研究,建起了第一批電子直線加速器,發現了一系列超重元素, 開闢了放射性同位素、重離子科學等研究方向,成為美國乃至世界核物理學的聖地。它是美國一系列著名實驗室:Livermore,Los Alamos,
Brookhaven等實驗室的先驅,也是世界上成百所加速器實驗室的楷模。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現在研究的領域非常寬泛,下設18個研 究所和研究中心,涵蓋了高能物理、地球科學、環境科學、計算機科學、能源科學、材料科學等多個學科。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建立以來,共培養了5位諾貝爾物理 學獎得主和4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4.德國柏林大學物理實驗室
它是由馬格努斯創建的,開始他也是在自己的住宅裡分出幾間房屋當作實驗室,讓最優秀的學生參加研究工作,由於規模逐漸擴大,柏林大學給予適當的財政資助,於是這所私人實驗室轉變成了大學機構的一部分,1863年正式成為柏林大學物理實驗室,是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一所正規物理實驗室。 1871年,赫姆霍茲繼任物理實驗室教授,他是著名的聲學和生理學教授,對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的形成有過貢獻。在他的引導下,他的學生H.赫茲做了著名的電磁波實驗。
5.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
麻省理工學院(MIT)於1951年在麻省的列克辛頓(Lexington)創建了林肯實驗室。它很快在防空系統的高級電子學研究中贏得了聲譽,其研究範圍又迅速擴展到空間監控、飛彈防禦、戰場監控、空中交通管制等領域,是美國大學第一個大規模、跨學科、多功能的技術研究開發實驗室。 1957年該實驗室建成全固態、可編程數字計算機控制的雷達系統(Millstone Hill radar),實現了對空間目標的實時跟蹤,既能跟蹤蘇聯衛星的活動,也能監控卡那維拉爾角的火箭發射。
後來,這發展成彈道飛彈戰略防禦系統,其中關鍵性的技術是數位訊號處理和模式識別。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林肯實驗室開發了衛星通信系統,導致8顆實驗通信衛星的發射。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實驗室開始研究民航交通管制,強調雷達監控,進行惡劣氣象的檢測,開發了航空器的自動化控制裝置。在20世紀80年代,實驗室為克服大氣紊流的影響,開發了大功率雷射雷達系統。20世紀90年代,為NASA等開發了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