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驗室裡造一個太陽:物理學家成功模擬太陽風

2020-11-22 騰訊網

來源 公眾號「原理」

撰文 不二北鬥

太陽的秘密

我們的宇宙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即使是熟悉如太陽這樣的天體也有著諸多的未解之謎。

在太陽的可見表面之上,由帶電粒子組成的熱氣會一直延伸到太空之中,形成太陽過熱的外層,其中就包括條紋狀的日冕在內。當日全食時,這些日冕看起來就像是獅子的鬃毛。某些過程將日冕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數百萬度的高溫,使它們以太陽風的形式遠離太陽。但我們仍無法確切的知道這些等離子體究竟是如何逃離太陽磁場的。

其實,與太陽有關的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最終都可歸結於它的磁場,因為磁場支配著太陽的大部分活動。太陽的磁場形成了巨大的磁環,將等離子體困住。其中有一些較小的磁環可以完全融入太陽的日冕中,而另一些磁環則能延伸到太陽系的邊緣。

太陽磁場會將等離子體困在磁環中。| 圖片來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太陽風幾乎影響著太陽系中的一切,比如它可以破壞人造衛星的正常運作,也能導致極光的產生。太陽風雖變化無常,但本質上可分為兩種類型——快太陽風和慢太陽風。隨著延伸到太陽系外圍的磁環而逃離太陽的等離子體成為了快太陽風。一些太空任務已經很好地記錄了快太陽風的來源。

科學家認為,等離子體團也可以從較小的磁環中爆發出來,從而產生慢太陽風。這些磁環會斷裂並在一個叫做「重新連接」的過程中再次相連,從而使一些原本被困住的等離子體脫落。但是,關於這種磁重聯是在哪裡發生的以及如何發生細節,我們卻不得而知。

因此,研究人員決定要在實驗室中用一個等離子體球來重現太陽的磁場結構。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物理學家就成功地在實驗室裡模擬了太陽風,證實了太陽風是如何發展的。研究結果發表於《自然物理》雜誌上。

如何在實驗室中製造太陽?

從本質上看,太陽是一個由熱等離子體組成的大球。當太陽自轉時,等離子體也隨之旋轉,運動的等離子體產生了磁場,充滿了太陽的整個大氣層。

條形磁鐵(或者說偶極子)是最簡單的太陽磁場模型,它具有南北兩極,磁場會從一極延伸到另一極。當然,太陽比條形磁鐵要複雜得多。太陽的旋轉會將它的磁場扭曲成一種被稱為帕克螺旋(Parker spiral)的漩渦模式。來自太陽的等離子體流會像橡皮筋一樣牽引著磁場的某些部分,將這些磁環一路拉到太陽系的邊緣。

太陽的旋轉會扭曲它的磁場,使它的變成一種名為「帕克螺旋」的形狀。| 圖片來源:Werner Heil

研究人員雖然可能無法直接接觸到太陽的等離子體,但他們卻在實驗室中建造了一個「微型太陽」。這是一個寬 3 米的空心「大紅球」,在球體的中心有一個寬 10 釐米、高 10 釐米的圓柱形磁體,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探針。接著,研究人員向球體中填充入用氦氣製成的等離子體,再施加電流和磁場以攪動等離子體。這些步驟創造出了與太陽的旋轉等離子體和電磁場完美近似的模擬。

等離子體「大紅球」實驗裝置。| 圖片來源:JEFF MILLER

利用這項技術,研究人員首先重現了帕克螺旋的形狀。雖然一些衛星任務已經探測到了與帕克螺旋模型非常一致的結果,但衛星一次只能在一個點上進行測量。但在新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可以在大紅球內的許多點進行測量,從而能同時繪製出大規模的帕克螺旋圖。

研究人員還用實驗模擬了太陽周圍的區域,那裡的等離子體處於不穩定的平衡狀態。在這個邊界內,等離子體被磁場所包含;但在邊界之外,由太陽旋轉而產生的離心力超過了磁場,因此等離子體會向外流動。如果等離子體旋轉得足夠劇烈,它們就能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旋轉出去。

帕克螺旋是太陽風繞太陽旋轉形成的形狀。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模擬了這種等離子體螺旋。右邊的動圖顯示了一個較小的帕克螺旋出現在一個等離子體球體中。| 圖片來源:ScienceNews

除此之外,在新的實驗中,物理學家還研究了太陽等離子體為什麼會「打嗝」。「打嗝」是一種周期性的小型等離子體噴射,它能為慢太陽風提供原料。過去的一些衛星任務探測到過這類噴射,但沒有人知道這種噴射是由什麼驅動的。而這次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發現了非常相似的打嗝現象,並確定了它們會如何演化。

為何研究真實的太陽會如此困難?

在新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將整個太陽系都裝進了一個 3 米寬的球裡,這使他們能更好地理解太陽的全局。因為對於衛星任務來說,一個探測器一次只能處於在一個地方。無論它是為了讓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太陽風的結構而拍攝太陽風的照片,還是測量磁場的強度和飄過的粒子,它都只能探測太陽環境的一小部分。這使得研究人員無法對太陽環境中的任何地方進行樣品採集。

雖然新的實驗是對衛星觀測的一個非常好的補充,但這絕不表明它可以替代衛星任務。實際上,由於地球上的實驗條件必然存在有別於太陽的地方,因此這個模型的某些方面並不能如實地反映太陽日冕和太陽風的組成,例如實驗中所具有的等離子體密度,以及帶電粒子和中性粒子的比例等等。

不過,這項實驗仍然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信息。它所重現的許多太陽的行為使它成為了一個非常有前景的實驗。它證實了太陽風是如何發展的,並為未來的太陽物理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實驗室模型,讓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也能了解太陽的一些過程的基本物理原理。

2018 年 8 月,帕克太陽能探測器發射升空,據預計,它有可能能抵達到阿爾文表面以下,從而對太陽風進行前所未有的直接觀測。在未來的幾年內,帕克太陽探測器將環繞太陽運行,它將會穿過日冕並收集數據,屆時,就可以將收集到的觀測數據與實驗室的結果進行比較了。如果在實驗室中看到的東西是對的,那麼帕克太陽探測器也將看到。

參考來源:

https://news.wisc.edu/researchers-recreate-the-suns-solar-wind-and-plasma-burps-on-earth/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suns-puzzling-plasma-recreated-in-a-laboratory-20190729/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physicists-solar-wind-inside-lab?tgt=nr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原理」

(ID: principia1687)

相關焦點

  • 在實驗室裡造太陽?科學家這樣做,是為了揭開太陽風暴的秘密
    章魚博士在實驗室裡造太陽太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天體了。在它的可見表面外層,是由帶電粒子組成的超熱氣體,這些氣體向太空擴散,形成了日冕。日冕中等離子體會被太陽加熱到數百萬度,使它們以太陽風的形式遠離太陽。
  • 在地球上「重現」太陽:太陽風和等離子體「打嗝」
    太陽風幾乎影響著太陽系的一切,強大的太陽風和劇烈的等離子體都是異常危險的,太陽風可以破壞地球人造衛星的功能,還能產生極光極光等等。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物理學家的一項新研究在實驗室裡模擬了太陽風,證實了太陽風是如何發展的,並為未來太陽物理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地球範圍內的模型。
  • 太陽也能吹風?太陽風是什麼?
    位於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西南研究所(SwRI)的太陽物理學家克雷格·德林(Craig DeForest)在一份聲明中說:當離太陽更遠時,磁場強度下降的速度比材料的壓力要快,最終,這些材料開始變得更像氣體,而不像一個磁性結構的等離子體。當風吹離太陽時,它攜帶帶電粒子和磁雲。一些太陽風向四面八方發射,不斷地衝擊著我們的星球,產生了有趣的影響。
  • 太陽風的誕生和帕克太陽探測器你知道多少?
    面對幾百萬華氏度的高溫,美國宇航局的帕克太陽探測器——以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學家尤金·帕克命名,他第一次預測了太陽風的存在——將直接對太陽粒子和磁場進行採樣,試圖解決當今太陽科學領域面臨的一些最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太陽風的起源是什麼?它是如何加速到每小時180萬英裡速度的?
  • 噴薄而出的太陽風,爆發的太陽耀斑,你可了解這些神奇的太陽現象
    根據太陽物理學家克雷格·德福雷斯特(Craig DeForest)的觀點,等離子體變得像氣體一樣的原因在於,當等離子體越來越遠離其源頭時,其磁場強度降低,並且它開始表現得像氣體,而不是磁性結構的等離子體。然而,太陽風到達地球的影響十分有意思。強大的太陽風使衛星和全球定位系統陷入混亂,導使得它們產生錯誤的結果:信號通常會偏離數十米。
  • 當太陽風到達地球時,其溫度是物理學推測的10倍!為什麼會這樣?
    當你在冬天裡吹出一口氣,隨著這些氣體的膨脹擴散,離你的嘴越遠的地方,溫度就會越低。這很好解釋,因為氣體的溫度會下降。當我們的太陽以太陽風(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的形式向外排出等離子體時,這些等離子體也會在空間中膨脹擴散,也會逐漸冷卻,但其冷卻的速度卻沒有物理定律所預測的那麼快。這個現象在之前一直都是物理學家們所爭論的話題,沒有人能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 科學家完成太陽風迄今最佳研究—新聞—科學網
    這是「帕克」太陽探測器的首批研究成果。該探測器於2018年發射升空,目前已經繞太陽運轉了3圈。   「我們從一開始就看到了非常棒的等離子體天體物理學的新應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離子體物理學家Stuart Bale說,「這是驚人的。」
  • 什麼叫做太陽風?
    但隨著太陽風攜帶的物質離開太陽,它變得更像氣體。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西南研究所(SwRI)的太陽物理學家Craig DeForest在一份聲明中說:「當你離太陽越來越遠時,磁場強度的下降速度就快於材料的壓力。」 「最終,材料開始更像是一種氣體,而不像磁性結構的等離子體。」
  • 揣測太陽的喜怒哀樂,實時模擬太陽風暴,這些就是科學家幹的好事!
    科學家研究了如何模擬太陽風暴,以便能夠更準確地預測它們對地球的影響,研究為實時模擬太陽風暴提供了一個更準確的模型。
  • 太陽磁場和太陽風源有新發現
    根據日本「日之出」衛星上的X射線望遠鏡和光學望遠鏡拍攝的照片,美國科學家對太陽磁場和太陽風的起源有了新發現。他們認為,在太陽風從太陽射向太空的過程中,磁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太陽活動之太陽風
    太陽風是一種連續存在,來自太陽並以200-800km/s的速度運動的等離子體流這種物質雖然與地球上的空氣不同,不是由氣體的分子組成,而是由更簡單的比原子還小一個層次的基本粒子——質子和電子等組成,但它們流動時所產生的效應與空氣流動十分相似,所以稱它為太陽風。當然,太陽風的密度與地球上的風的密度相比,是非常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況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中,每立方釐米有幾個到幾十個粒子。而地球上風的密度則為每立方釐米有2687億億個分子。
  • 帕克太陽探測器發射成功,這是人類了解太陽的重要一步
    (Cape Canaveral Air Force Station)進行發射,之後順利完成分離,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一次以「觸摸太陽」為名的行動,這次的成功發射將帶領著人們進一步揭開太陽的神秘面紗。
  • 太陽風為何比預期更「火熱」?最新研究成果給出了答案
    當太陽發散等離子體時,就形成了太陽風,當它向太空擴散時會經歷降溫,只不過降溫過程比物理現象原理所預期的要更晚一些。在《美國科學院學報》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物理學家們解釋了為何太陽風的溫度與預期溫度存在差異。
  • 美宇航局宣布:帕克號太陽探測器聽到了太陽風的「聲音」!
    太陽風是一股從太陽上層大氣釋放出來的帶電粒子流,也被稱為日冕。這種等離子體由電子、質子和其他帶電粒子組成,它們從太陽的大氣層以大約160萬公裡/小時的速度流入太陽系而美國宇航局的帕克太陽探測器於2018年8月發射,自2018年11月抵達太陽以來,它一直在近距離研究太陽。
  • 可真實地模擬太陽實時天氣,包括太陽黑子的出現!
    這一成果發表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上,它為未來的太陽模型提供了平臺,可以真實地模擬太陽自身的實時天氣,包括太陽黑子的出現,太陽黑子有時會產生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這些」火山式「的爆發會對地球產生廣泛影響,從擾亂電網和通訊網絡,到破壞衛星和危及太空人。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和洛克希德·馬丁太陽和天體物理實驗室的科學家領導了這項研究。
  • 振幅比地球還大,太陽風撞擊地球會引起湍流,湍流再引發浮力波!
    猛烈撞擊地球白晝側磁層的太陽風會引起湍流,就像機翼上方的空氣一樣,萊斯大學的物理學家已經開發出新方法來描述這如何影響夜間的太空天氣。那裡很少是安靜的,太陽風繞著地球流動,進入黑夜,但在離地球更近的地方,等離子體塊被湍流纏住,下沉到地球上。
  • 迄今最接近太陽的探測器發回首批成果:揭示詭異的太陽磁場
    在飛離地球的一年多時間裡,Parker 已經三次近距離接觸太陽,在不斷靠近太陽的過程中,為了不掉入太陽的熾焰中,Parker 也順手創下了人造太空飛行器最快的速度紀錄。,Paker 正在踏入一片人類未知的領域,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的太陽物理學家、負責該探測器相機的 Russell Howard 說,我們一年前假設的問題會被現在的觀測結果推翻。
  • 另一個費曼,她把一生的熱情獻給了太陽!
    她在太陽風粒子和太陽風場、地日系統以及磁層物理學的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她的研究為理解極光起源奠定了基礎。喬安建立了一個模型,能夠預測太空飛行器在其生命周期內可能遭遇的高能粒子的數量,並發現了一種預測太陽黑子周期的方法。在整個科學生涯中,她參與發表了近200篇科學論文。她是首位當選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官員的女性,並被NASA授予傑出科學成就獎章。
  • 太陽風暴不斷地從太陽流向地球 我們真該移民外太空了!
    像這樣的日冕物質拋射,是在2008年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陽和日球天文臺捕獲的,它可能會干擾太陽風太陽風是從太陽表面吹出的帶電粒子流,會影響整個太陽系。然而,它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個謎。
  • 能量是如何從太空中混沌電磁場轉化為太陽風的
    ▲美國耶魯大學克裡斯多夫__斯波爾丁(Christopher Spalding)模擬了太陽系早期狀況,並假設恆星的太陽風比現在更加強烈,因為太陽更加活躍,自轉速度更快,這可能有助於形成地球太陽風是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流,或被稱為等離子體,充滿了我們整個太陽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