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風為何比預期更「火熱」?最新研究成果給出了答案

2020-12-03 天文在線

回歸物理學基本原理,探索太陽風溫度差異背後的奧秘

當打開滅火器的閥門時,壓縮的二氧化碳在噴嘴上會形成冰晶,這正是氣體和等離子體在膨脹時經歷降溫後,其物理現象原理的可視例證。

當太陽發散等離子體時,就形成了太陽風,當它向太空擴散時會經歷降溫,只不過降溫過程比物理現象原理所預期的要更晚一些。

在《美國科學院學報》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物理學家們解釋了為何太陽風的溫度與預期溫度存在差異。他們發現並提出了在實驗室中研究太陽風現象的方法,以及如何通過其他恆星系統來了解太陽風的特性。

「自從1959年發現太陽風以來,人們就一直在研究太陽風,但仍然對等離子體的許多重要特性不太了解,」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物理學教授Stas Boldyrev說。「最初,研究者以為太陽風從太陽發散後應該會迅速降溫,而星測量結果卻表明,當它到達地球後,它的溫度比預期的要高出10倍。因此,我們有一個基本問題需要解答:為什麼它沒有冷卻下來?」

太陽風會引發類似極光這樣的現象,就像美國太空人與空間站對接後拍攝到的照片這樣。它還會干擾衛星通訊,扭曲地球磁場。

太陽等離子體是負電荷電子和正電荷離子產生的融熔混合物。由於這種電荷,太陽等離子體受到在太陽表面下產生並延伸到太空中的磁場的影響。當熱等離子體從太陽的最外層大氣—日冕溢出時,它流進太空中,成為太陽風。等離子體中的電子粒子比離子粒子輕得多,因此它們的移動速度快了將近40倍。

隨著更多負電荷電子的流失後,太陽呈現正電荷。這讓電子更難逃脫太陽的拉力。一些擁有巨大能量的電子將以無限距離遠離太陽,而那些能量較少的電子將因無法逃脫太陽的正電荷而被重新吸引回到太陽。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電子可能會因為被周圍環繞的等離子體碰撞而輕微脫離原來的運行軌道。

「一個基礎的動力學現象表明,當一個粒子的速度方向不與磁場線一致時,就無法進入強磁場區域。」 Boldyrev說,「這樣電子被反彈回來從而飛離太陽,但由於太陽的電場引力他們並不能繼續逃離。所以,他們註定來回彈動,從而產生了大量所謂的捕獲電子。」

為了解釋太陽風暴中的溫度觀測,Boldyrev及其同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物理學教授Cary Forest和Jan Egedal 藉助了等離子體物理學中一個相關又不同的領域來作可能的解釋。

在科學家們發現太陽風的時候,等離子體核聚變研究者正在考慮如何限制等離子體。他們開發了「鏡子機器」,一個充滿等離子體的磁場線圈,形狀像兩端收縮的管子,又像兩端都有開口的瓶子。

當等離子體中的帶電粒子通過磁場線到達瓶頸,瓶頸處磁感線收縮。收縮處就像一個鏡子,粒子被反彈回機器。

「但有一些粒子能夠逃脫,他們隨著瓶子外擴展的磁感線流出。因為物理學家想要保持等離子很熱,他們想要算出脫離瓶子的電子溫度在開口外是如何下降的,」 Boldyrev說,「這和太陽風中所發生的粒子遠離太陽很相似。」

鏡子機器是個線性核聚變反應器。它使得科學家們將機器中的研究應用到太陽風暴現象的理解上來。

Boldyrev和同事認為他們可以應用鏡子機器中同樣的理論到太陽風暴中,來觀察捕獲粒子和那些逃脫的粒子之間的不同。在鏡子機器研究中,物理學家們發現從瓶子逃脫的超熱電子能夠慢慢分散他們的熱能給捕獲電子。

「在太陽風暴中,熱電子從太陽飛離到很遠的地方,慢慢損失了能量並將其分散給捕獲粒子,」 Boldyrev說,「事實證明我們的結果與太陽風暴的溫度剖面測量很好地吻合,而且他們可能解釋為什麼電子溫度隨距離慢慢下降。」 Boldyrev說。

鏡機理論的準確度預測了太陽風的溫度,這為我們在實驗室環境中使用機器去研究太陽系開闢了新路徑。「也許我們會在這些空間科學家接下來的的實驗——探索太陽風中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波爾德列夫說,「你開始嘗試新鮮事的時候總是很有趣。你不知道會有什麼驚喜等著你。」

太陽風是一股由太陽系高層大氣釋放出的帶電荷的粒子,也被叫做「光暈」。這個等離子體主要由電子、質子和運動速度在0.5到10千電子伏特的α粒子組成。太陽風粒子的構成還包括發現於太陽系粒子的材料混合物:查找到大量的重金屬和碳、氮、氧、氖、鎂、矽、硫和鐵原子核。也有罕見追蹤到其它一些原子核和同位素,例如磷、鈦、鉻、鎳、鐵54和56、鎳58,60,62。嵌入太陽風粒子的是行星間的磁場。太陽風隨著時間和空間經度緯度的變化在密度、溫度和速度方面有差異。粒子由於光暈的高溫而產生的高速度使得它們可以擺脫太陽的重力,這反過來又是光暈磁場的結果。

太陽風和太陽之間的距離超過太陽系幾個半徑,太陽風達到了每秒鐘250到750千米的速度,並且是超聲速的,這意味著它的移動速度要比高速磁聲波的速度更快。在面對終端激波時,太陽風的流動就不再是超聲速的了。2007年8月30日至12月10日,旅行者二號宇宙飛船超過五次穿越了這場激波。旅行者二號在距離太陽將近10億千米的地方穿越了這場激波,比旅行者一號135億千米遇到終止衝擊的距離更近。宇宙飛船向外移動穿過終端激波到達日球層鞘,繼續駛向星際介質。另一個相關的現象包括極光(南極光和北極光),永遠指向背離太陽方向的彗星尾,還有可以改變磁場線方向的磁暴。

作者:Sarah Perdue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25年的太陽風科學研究
    日冕物質拋射是由太陽物質組成的巨大雲團,從太陽噴發而出,使太陽磁場也隨之發生變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已經提高了此項能力,能夠基於Wind衛星在CME經過時觀測到的內容,來判斷哪些CMEs會撞上地球,而哪些會錯過地球。這使得如今的空間氣象科學家們能夠製作出更精確的模型,使他們能夠通過觀察CME接近地球時的樣子來確定日冕物質將襲擊的位置。
  • 最新研究發現月球水可能起源於太陽風(圖)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導,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來自太陽的粒子——太陽風,可能是最近在月球土壤裡發現的水的形成原因。美國田納西大學的劉洋(Yang Liu)博士及其同事稱,太陽風攜帶的氫與月球土壤裡的氧結合在一起,也可能是月球上出現水的原因,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劉洋及其同事對「阿波羅11」號、「阿波羅16」號和「阿波羅17」號任務帶回的月球土樣進行研究後,得出上述結論。
  • NASA 最新研究:火星大氣層的流失可能肇因於強烈的太陽風
    一系列令人驚豔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 )動畫顯示出太陽是如何慢慢地剝奪掉火星的大氣層。過去試著解釋火星是如何逐漸失去其大部分的大氣層的研究都將主要原因指向火星表面巨大的塵暴。然而,最新的研究認為,火星微弱的磁層(magnetosphere)及以每小時100 萬英裡(約每小時160 萬公裡)的速度向外吹的太陽風(solar wind)之間的磁互動才是將火星的大氣層趕走的原因。
  • 科學家完成太陽風迄今最佳研究—新聞—科學網
    Wiessinger   一架掠過太陽的探測器對太陽風的誕生地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最佳觀測。   太陽風是從這顆恆星向外噴湧出的帶電粒子流。太陽風粒子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可能對太空人安全、無線電通信、GPS信號和地面電網等產生影響,但科學家尚不清楚太陽風中的粒子如何獲得加速度。
  • 辨析研究目標和預期研究成果,研究基礎和可行性
    有好友發來消息說讓我談談研究目標和預期研究成果,研究基礎和可行性的差別,我根據我的理解簡單寫了一下,不知是否準確,請多指教!一 研究目標和預期研究成果的差別研究目標要宏觀些和簡潔些,就像一個靶子。圍繞科學問題A,實現研究目標C(科學問題A和研究目標C的論述見文「研究內容」有內容中所述),其中間可簡要提及研究方法和過程成果。主要目的讓專家明確兩點:一是這個科學問題很值得做,二是這個項目要為解決科學問題做點工作。預期研究成果要具體化和定量化,是要預期射中靶上十環的箭。
  • 比預期熱10倍,到達地球的太陽風異常炎熱,或就是它導致全球變暖
    平時生活中大家都感受過,吹風機吹出的熱風會隨著距離的增大而變涼,而罐裝防曬霜噴出的噴霧也涼颼颼的,這是氣體或等離子會隨著膨脹而冷卻的直觀案例。太陽吹出的太陽風也不例外,按照「氣體膨脹製冷」的原理,太陽風的溫度應該會在星際空間中快速衰減,但是全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太陽風的溫度衰減速度並沒有預測的這麼快。
  • 冥王星是如何抵禦太陽風?
    今天我們繼續說那顆帶心形的星——冥王星,說的是它如何抵禦太陽風,雖然它距離太陽的距離比較遠,但是太陽風依然會侵蝕冥王星。
  • 能量是如何從太空中混沌電磁場轉化為太陽風的
    北京時間3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研究人員直接測量到能量如何從太空中混沌電磁場轉化為太陽風。之前科學家認為,「朗道阻尼(Landau damping)」過程負責給太陽風中的電子提供能量,並使星際空間溫度升高。目前來自美國宇航局人造衛星觀測數據已測量到該過程,並證實了該結論。
  • 能量是如何從太空中混沌電磁場轉化為太陽風
    之前科學家認為,「朗道阻尼(Landau damping)」過程負責給太陽風中的電子提供能量,並使星際空間溫度升高。目前來自美國宇航局人造衛星觀測數據已測量到該過程,並證實了該結論。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研究人員直接測量到能量如何從太空中混沌電磁場轉化為太陽風。
  • 當太陽風到達地球時,其溫度是物理學推測的10倍!為什麼會這樣?
    當你在冬天裡吹出一口氣,隨著這些氣體的膨脹擴散,離你的嘴越遠的地方,溫度就會越低。這很好解釋,因為氣體的溫度會下降。當我們的太陽以太陽風(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的形式向外排出等離子體時,這些等離子體也會在空間中膨脹擴散,也會逐漸冷卻,但其冷卻的速度卻沒有物理定律所預測的那麼快。這個現象在之前一直都是物理學家們所爭論的話題,沒有人能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 專家最新成果揭曉答案
    答案來了:西湖大學周強團隊的兩項最新成果,分別揭示了ACE2蛋白的全長結構,和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詳細過程。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員(中)。 西湖大學供圖(下同)ACE2與S蛋白都是什麼鬼?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團隊的最新解析結果顯示,新冠病毒S蛋白以三聚體形態存在,每一個單體中約有1300多個胺基酸,其中300多個胺基酸構成了「受體結合結構域」(RBD),即S蛋白與ACE2相聯結的地方。
  • 火星最新發現!洞察號周圍的磁場比科學家預期的強10倍!
    其中一項研究公布了一些關於火星磁場的相當有趣的發現。據「洞察號」背後的研究小組稱,「洞察號」著陸的隕石坑內的磁場強度是預期的十倍。這些發現可以幫助科學家解決火星形成和隨後演化的關鍵謎題。這些數據是由洞察號的磁傳感器獲得的,該傳感器研究了任務著陸區域內的磁場。
  • 新的研究表明,月球「生鏽」了,目前科學家還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
    很遺憾,目前科學家還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雖然目前科學家還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但是也給出了合理的解釋,簡單地講就是,科學家懷疑這是地球的錯,是地球的磁場讓月球「生鏽」了,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科學家指出,鐵「生鏽」並不一定需要氧氣,比如說在高溫條件下,鐵和水分子混合在一起時就會「生鏽」。
  • 新研究:地球在太陽風形成的 「氣泡」中
    北京時間5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有些人認為太陽的磁場就像尾巴一樣拖在身後,但一項涵蓋了11年太陽周期的研究顯示,太陽磁場的構造其實更像一個「氣泡」。有些人認為太陽的磁場就像尾巴一樣拖在身後,但一項涵蓋了11年太陽周期的研究顯示,太陽磁場的構造其實更像一個「氣泡」。結合NASA卡西尼號任務、兩次旅行者號探測器任務、以及星際邊界探測器任務收集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太陽系或許整個被包裹在一個近似球形的「套子」裡。這是太陽源源不斷吹出太陽風的產物,產生的「氣泡」直徑約2300萬英裡(約合3700萬公裡)。
  • APJL:太陽風反射粒子對近月表磁場擾動的影響
    通過建立由實時變化的太陽風電磁場確定的動態坐標系,月表磁場擾動展示出了全新的空間分布特徵:在月球的晨昏線附近,沿著電場方向存在磁場分布的不對稱性;在晨昏線之前(向陽面),電場指向的一側磁場增強更顯著(圖2a、圖2e);在晨昏線之後的尾跡區域(背陽面),電場指向的一側磁場減弱更顯著,並且發現尾跡結構發生扭轉(圖2a、圖2b、圖2f)。
  • 我國在太陽風起源方面研究獲一系列進展-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後來,有了更精良的觀測儀器,科學家發現這種太陽閃光和隕石毫不相干。有時,閃光過後地球上會一再出現奇怪的事情。一連幾天,極光都很強烈,甚至在溫帶地區都能看到。羅盤的指針也會不安分起來,發狂似的擺動。  隨著科技的進步,極光的奧秘也漸為人知,原來,這美麗的景象是太陽風與地球磁場合作表演的作品。
  • 課題開題論證:預期成果如何寫具體
    一線教師做課題,開題論證的環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開題論證要把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預期成果等一系列問題搞清楚。在這裡,想就「預期成果」這一問題交流一下個人體會。什麼是成果?什麼預期成果?為什麼把成果提前確定好?預期成果怎麼撰寫?
  • 國家基因庫參與沙鼠基因組研究 最新成果發表於PNAS
    國家基因庫參與沙鼠基因組研究 最新成果發表於PNAS 來源:金羊網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7-05   今日/總瀏覽:1/1624
  • 研究顯示宇宙首批恆星形成時間比預期更晚
    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最新觀測顯示,宇宙最早期恆星形成時間比預期的更晚。
  • APJL:太陽風反射粒子對近月表磁場擾動的影響
    前人的研究普遍認為,這些磁場增強是由於行星際磁場在月面剩磁上遊堆積壓縮而產生,但是,後續研究發現增強特徵和剩磁區域並不存在一一對應的位置關係。月球周邊這種區域性磁場增強的成因是長期困擾該領域的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