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太陽風起源方面研究獲一系列進展-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2020-11-22 科教臺

極區冕洞的太陽風初始外流在漏鬥狀開放磁結構的高度形成

  過去幾年中,美國宇航局多次發出警告:2013年太陽會再次甦醒,達到其活動高峰,可能會爆發更多強太陽風暴。如果一切成真,人類又沒有得力的應對措施,它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太陽打「噴嚏」 地球就「發燒」

  1859年,英國天文學家卡林頓在觀察太陽黑子時,發現太陽表面出現了一道小小的閃光,它持續了幾分鐘。卡林頓認為自己碰巧看到一顆大隕石落在太陽上。

  後來,有了更精良的觀測儀器,科學家發現這種太陽閃光和隕石毫不相干。有時,閃光過後地球上會一再出現奇怪的事情。一連幾天,極光都很強烈,甚至在溫帶地區都能看到。羅盤的指針也會不安分起來,發狂似的擺動。

  隨著科技的進步,極光的奧秘也漸為人知,原來,這美麗的景象是太陽風與地球磁場合作表演的作品。另外彗星的兩條尾巴中的離子彗尾(另一條被稱為塵埃彗尾)也由太陽風造成,當彗星靠近太陽時,周圍的氣體會被太陽風吹到後面,形成長長的離子彗尾。

  太陽風是來自太陽的一種稀薄而熾熱的等離子體物質流,主要成分是質子和電子。它的速度可達800公裡/秒,是影響日地空間環境和空間天氣的主要原因之一。

  「太陽風和太陽爆發的概念與我們日常天氣中的風和風暴有點類似。」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教授夏利東對《科學時報》記者說,「相對時有發生的太陽爆發而言,太陽風在行星際空間中屬於常態存在,它有高速風和低速風之分,高速流和低速流相互作用可以形成所謂的『共轉相互作用區』,它和地球磁層相互作用也能產生磁暴等影響太空飛行器和航天員安全的殺手電子。特別是在太陽活動周的下降和極小期,較大的爆發比較少,影響地磁活動的主要因素便是冕洞高速太陽風及由此形成的『共轉相互作用區』。」

  太陽的活動對地球至關重要。資料表明,太陽風暴會引起地磁暴、電離層暴,並影響通訊,對地面的電力網、管道發送強大地磁感應電流,影響輸電、輸油、輸氣管線系統的安全。一次太陽活動導致的輻射增強對人體來說很容易達到多次X線檢查的輻射量。它還會引起人體免疫力下降,情緒波動,甚至造成車禍增多,氣溫增高。

  科學家形象地把太陽風暴比喻為太陽打「噴嚏」。太陽一打「噴嚏」,地球往往會發「高燒」。

  逐日觀風

  自人類觀測到太陽風以來,太陽風的形成機制就成為人類想揭開的自然秘密。

  儘管太陽風研究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但是太陽風起源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最後解決。主要原因是沒有衛星能靠近太陽去觀測,所有對其起源的研究都是基於模型得來的假說。為了了解太陽風起源和加速的本質,美國計劃在不久的將來發射一顆太陽觀測衛星,它能到達七八個太陽半徑的位置去實測太陽風。

  幾年前,在空間天氣預防方面,我國除使用部分國內資料外,絕大部分要依靠國外資料。因此提高我國對日地空間天氣及其引發的磁暴、高能粒子等危害的預報能力迫在眉睫。

  2003年1月,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學部「關於推動空間天氣研究座談會」上,中科院院士塗傳詒等人提出的「夸父計劃」科學思想和基本概念得到了很多單位和專家的支持。

  隨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等的支持下,多個科研單位和高校在「夸父計劃」的科學背景、科學目標以及為實現科學目標要求配置的有效載荷等方面展開了預先研究。「夸父計劃」現已列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探測先導性專項計劃。

  「夸父計劃」的實施將使我國自主深空探測距離從「嫦娥計劃」的38萬公裡推進到150萬公裡,將顯著提高中國在國際航天領域的地位和形象,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空間天氣業務主要依賴國外數據的現狀,使我國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空間天氣數據源之一。

  「太陽風源區遍布太陽表面,其起源過程中可能發生多個關鍵物理過程,這些物理過程控制著日冕的加熱和太陽風的加速。因此,研究太陽風起源的物理過程是空間物理學的關鍵課題之一。但限於觀測手段,很多理論都沒有確認。」夏利東說,「對太陽風起源、源區的瞬態活動進行多溫度的高時空和譜解析度的診斷也是『夸父計劃』的科學目標之一。」

  風生何處

  過去十年中,我國學者對太陽風在幾種源區,包括極區和赤道冕洞、寧靜區、冕流和活動區邊緣的起源特徵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空間物理學界曾普遍認為,太陽風來自太陽表面日冕輻射較弱的開磁場區域,這種區域被稱為冕洞。我國學者利用衛星觀測資料及日冕三維磁場構建技術,獲得了冕洞源區的物理特性,發現太陽風初始流動起源於色球網絡組織單極磁場凝聚區,並且形成具有約10 公裡/秒的初始速度。

  2005年,以塗傳詒為首的中德科學家小組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研究論文,首次重構極區冕洞開放磁場的三維結構,確定太陽風初始外流的形成高度,由此提出了三維太陽風起源新圖像:太陽風起源所需的物質和能量由周圍的中尺度閉合磁圈被對流攜帶與位於色球網絡的開放漏鬥狀磁結構發生重聯而供應。

  隨後,我國學者還進一步分析了過渡區以上低日冕的都卜勒藍移隨溫度的變化趨勢,找到了太陽風外流初始加熱、加速的證據,與太陽風沿多個磁漏鬥外流並在日冕裡匯合的圖像相吻合。此外,創建了物質和能量由流管中部供應的太陽風起源新模型,重現觀測得到外流加熱和回流冷卻。

  「對太陽風起源的新構想得到學術界的重視。國外有學者評價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果』,使人們對太陽風源區有了更好的理解。」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何建森說。

  《空間研究進展》雜誌指出,如果這一概念正確,它將挑戰舊的概念,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於太陽風形成的觀點。

  此外,過去10年來,我國學者在冕洞太陽風源區的瞬態現象研究中;在寧靜區的太陽風起源特徵研究方面;在作為低速太陽風源區的冕流區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國際高水平雜誌發表論文近40篇,其中,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1篇,論文總的SCI引用近500次,先後獲陳嘉庚地球科學獎等多項獎勵。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我國太陽風起源研究獲系列進展
    為了了解太陽風起源和加速的本質,美國計劃在不久的將來發射一顆太陽觀測衛星,它能到達七八個太陽半徑的位置去實測太陽風。 幾年前,在空間天氣預防方面,我國除使用部分國內資料外,絕大部分要依靠國外資料。因此提高我國對日地空間天氣及其引發的磁暴、高能粒子等危害的預報能力迫在眉睫。
  •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走進青海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走進青海 發布時間:2017-02-20 19:23:12.0新華網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頻道呼號:CCTV-10科教)於2001年7月9日開播。是以教育、科學、文化為主體內容的專業電視頻道。
  •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2017-04-13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其中,近63%的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我國西南地區及中南半島是現代蘇鐵科植物兩大分布中心之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龔洵研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並結合地質活動和氣候變遷探討其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起源、演化,為其有效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 我國科學家在磁斯格明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我國科學家在磁斯格明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2020-10-30 01:29:04 來源 :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合肥10月27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強磁場中心磁性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團隊利用洛倫茲透射電子顯微鏡研究了Kagome晶體Fe3Sn2中的磁結構,澄清了該類材料中的複雜多拓撲態的起源,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 No.11 太陽風湍流的本質和挑戰的問題
    塗傳詒發現太陽風磁場和速度起伏中存在湍流串級過程;發現太陽風加熱的能源來自湍流串級能量;提出太陽風能量供給和傳輸機制;創建「類WKB湍流理論」,被認為是「開闢了更加完整的研究太陽風湍流的道路」(Mattchaeus等,1992)。基於該成果及其後繼發展,塗傳詒個人分別獲得得1989年和200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基於機器學習的太陽風分類及其空間天氣預警應用研究獲進展
    1959年,蘇聯的Luna-1號衛星上天,人類首次得以對太陽風進行就地觀測。此後數十年的觀測和研究表明,近地太陽風有著不同的特性,起源於不同的源區。太陽風可大致分為四類:冕洞風、冕流風、扇區反轉區風和日冕拋射風。根據源區對太陽風進行分類對於太陽和日球物理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 我國科學家發現成年視神經仍具可塑性-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中科院腦功能與腦疾病重點實驗室周逸峰小組與成都光電所張雨東小組合作研究發現,正常成年視覺神經系統仍具有相當程度的可塑性,使用人眼自適應光學矯正儀提高人眼光學系統質量後,再進行知覺學習訓練,可以大幅度提高正常成人的視覺功能,甚至可能達到2.0及以上的「超視力」。
  • 天文望遠鏡選址學問:最重要指標視寧度-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作者:包星明 鄧元勇  日前,中國科學家正計劃研製一臺巨型太陽望遠鏡,期望以空前高的空間解析度和磁場靈敏度看清太陽的細節,測量太陽的磁場,研究發生在太陽大氣中的物理過程。
  • 《自然傳奇》自然類紀錄片《貢嘎》登陸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螢屏
    自然類紀錄片《貢嘎》將於2017年12月27日至29日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自然傳奇》欄目首次播出。紀錄片《貢嘎》由甘孜州委州政府、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北京三多堂傳媒聯合攝製。從海拔一千八百米的低地河谷直至六千米以上的雪山之巔,在中國西南部腹地,貢嘎攝製組經過為期兩年的不間斷拍攝,將貢嘎山豐富的自然和生命奇觀,第一次呈獻給觀眾。第一集:自然的恩典貢嘎雪山,海拔7556米,是橫斷山脈的最高峰,也是四川的最高峰。
  • ...斯裡蘭卡聯合科教中心、中國-巴基斯坦地球科學研究中心召開...
    11月2日,中國科學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加德滿都科教中心、中國-斯裡蘭卡聯合科教中心、中國-巴基斯坦地球科學研究中心聯席理事會會議在京召開。中科院副院長、上述四個中心理事長張亞平出席會議並作總結講話。
  • 紀錄片《創造》官方網站 - 創造_科教臺_央視網(cctv.com)
    &nbsp&nbsp&nbsp&nbsp為弘揚「中國智慧」、「中國創造」、「中國精神」,根據中央領導指示精神,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特別策劃推出百集系列科技紀錄片《創造:科技的力量》,精心挑選中國從古至今、在各個領域內誕生的、產生一定影響的科技發明和創造項目,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主創人員為核心,邀請國內外有經驗的實力團隊加盟,採用統一策劃、分批製作
  • BBC《冰凍星球》紀錄片涉嫌造假-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中新網12月13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13日報導,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又爆出造假風波,其耗時逾4年拍攝的大自然紀錄片巨獻《冰凍星球》(Frozen Planet),其中一集播放北極熊媽媽照料剛出生小熊的片段,主持人稱是在冰天雪地下拍攝,獲觀眾讚賞,但事實上是在德國一個動物園內拍攝。觀眾批評節目混淆視聽,但BBC方面堅持從沒說過該片段是在北極拍攝。
  • 科學網—捕食性子囊菌起源進化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肖潔)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獲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所研究員劉杏忠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安志強共同領導的團隊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與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 據研究人員介紹,捕食性真菌是一類特殊菌群,通過營養菌絲形成的特化捕食結構來捕獲線蟲、變形蟲等微小生物作為營養源。由於其獨特的生態特性,捕食性真菌的起源與進化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興趣。
  • 日冕物質拋射及其對地有效性研究獲系列成果
    耀斑發生時,強烈的輻射可以覆蓋從γ射線、紫外線、可見光,到射電波整個電磁波譜。 CME是太陽低日冕中的物質瞬時向外膨脹並噴射的現象。一個大的CME可含有10億乃至百億噸物質,這些物質被加速到每秒幾百甚至上千公裡。太陽活動最大年,太陽每天產生大約6 次CME,而活動最小時,大約每2天產生1次。
  • 板塊構造理論無法適用於30億年前的地球-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不同的地球動力學機制  (化石網/歆塬 編譯)來自哥本哈根大學所屬的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北歐地球演化中心的Tomas Næraa通過研究發現Tomas Næraa的研究表明這一運用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理論模型也存在其無法滿足的方面,他說,地球歷史長達45.67億年,在30億年前,地球動力學機制一定存在著一次巨變。  自2006年起,Tomas Næraa就對來自西格陵蘭島努克地區的38.5億年前的巖石進行研究,利用鉿同位素測量,他成功地解開了這個困惑地質學家長達30年的難題。
  • 青藏高原首次成功自然繁育非洲斑馬-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劉傳惠說,此次在青藏高原成功自然繁育非洲斑馬,進一步證明了我國在高海拔地區進行動物保護繁育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獲取的相關經驗對於保護青藏高原各類動物具有重要意義。  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西山林場境內,佔地面積100公頃,有動物180餘種3000餘頭,是青藏高原首個採用放養方式管理,集遊覽觀賞與野生動物保護於一體的動物園。
  • 中央電視臺《地理中國》欄目組探訪來鳳之謎
    來鳳新聞網訊(通訊員莫北釗)11月29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走進來鳳,對江南第一古佛——仙佛寺、土家民俗文化、酉水河喀斯特地貌溶洞群進行探訪揭秘為進一步傳播土家文化,深入解密酉水溶洞群奇觀、佛教文化傳播之謎,中央電視臺攝製組一行將歷時半個月從當地民俗、文物專家,國內著名地質學者等多角度進行採訪,深入峽谷秘境進行探訪、科考拍攝。據了解,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是我國唯一一檔以揭示地質、地理、地貌形成現象及演變奧秘的電視欄目。
  •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團隊在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對熱液阿爾文蝦的起源與演化路徑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分析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新華社南京2月8日電 題: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新華社記者邱冰清、王珏玢中國古人和歐洲古人之間有基因交流嗎?……8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反映了我國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