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連結入會,或添加至會議列表:
https://meeting.tencent.com/s/ILRi7iysI8f7
會議 ID:376 767 244
會議直播:
https://meeting.tencent.com/l/KrSjwxegXPgL
講座信息
時間:周三(2020年09月09日)下午3:00
平臺:騰訊會議 會議ID:376 767 244
講座嘉賓:塗傳詒 院士
報告題目:太陽風湍流的本質和挑戰的問題
講座摘要
本報告介紹太陽風湍流的基本特性,包括功率譜、平穩隨機過程、間歇結構、Alfven波、磁場結構等,介紹以量綱法表述的MHD湍流能量串極理論描述,包括Kolmogorov (1941);Iroshnik-Kraichnan (1965), Dobrowolny et al. (1980);Goldreich and Sridhar,(1995)等理論;介紹太陽風湍流能量串級的證認,說明Tu et al. (1984), Tu (1988) 的「類-WKB湍流理論」模型首次表明,由於低頻拐點頻率降低,導致-1斜率頻譜提供串級能量,從而解釋觀測到的加熱和功率譜衰減現象,指出太陽風湍流與流體湍流的不同之處。討論4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1. 湍流隨尺度的變化是各向同性的還是各向異性的?2. 在1AU太陽風中觀測到向內傳播的Alfven波嗎?3.低速流磁場起伏是完全發展的湍流嗎?4. 湍流的耗散機制是波動還是間歇?
塗傳詒 院士
個人簡介
塗傳詒於1940年出生在北京,於1958年至1964年就讀於北京大學,畢業於地球物理系。1964年至1969年在西北核物理所任技術員,1972年至2019年任北京大學教師。2019年退休,仍做科研工作。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塗傳詒發現太陽風磁場和速度起伏中存在湍流串級過程;發現太陽風加熱的能源來自湍流串級能量;提出太陽風能量供給和傳輸機制;創建「類WKB湍流理論」,被認為是「開闢了更加完整的研究太陽風湍流的道路」(Mattchaeus等,1992)。基於該成果及其後繼發展,塗傳詒個人分別獲得得1989年和200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以塗傳詒為主的合作研究發現太陽風起源高度,並提出太陽風是由太陽光球和色球大尺度對流運動驅動的新觀點,被認為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果(landmark research)(Dwivedi et al. ,2006)。研究成果以「Article」形式發表於Science,308,519-525,2005,入選教育部2005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支持塗傳詒個人獲陳嘉庚科學獎(2006年)。
空間物理系列講座時間表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講座視頻)
平流層增溫期間的大氣波動
何茂盛 萊布尼茨大氣物理研究所
空間磁鏡結構的研究進展
葛亞松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研究所
等離子體層嘶聲的起源、傳播和耗散
蘇振鵬 中國科技大學
Foreshock transients
張慧 阿拉斯加大學
對流層雷暴在臨近空間環境中的瞬態電磁效應研究
陸高鵬 中國科技大學
磁尾瞬態結構及其微觀動力學
符慧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往期講座視頻:
https://space.bilibili.com/602143919
北大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
負責老師聯繫方式:
宗秋剛:qgzong@pku.edu.cn
周煦之:xzzhou@pku.edu.cn
何建森:jshept@pku.edu.cn
編輯:趙玖桐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2018級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