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的「攻防」全景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捕捉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的「攻防」全景

  本報記者 唐 婷

  天聞頻道

  太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太陽系天體。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們一直使用望遠鏡對木星兩極的極光進行觀測。近日,他們發表論文稱,太陽風對木星兩極加熱的程度超過預期,太陽風對木星的影響是「空間天氣的極端例子」。

  受到太陽風影響的還有地球。日前,歐洲空間局理事會正式批准中歐聯合開展的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劃(簡稱「微笑衛星」計劃)啟動工程實施。而實現首次對地球空間大尺度結構的整體成像,揭示太陽活動影響地球空間環境的變化規律,為預測及減輕地球空間天氣災害發揮重要作用,是「微笑衛星」計劃的主要任務。

  從「盲人摸象」到一覽全貌

  太陽活動是日地空間系統中災害性天氣事件的驅動源。典型的太陽爆發活動包括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其產生的帶電粒子流以太陽風的形式在行星際旅行,對地球空間環境產生擾動。

  來自太陽的「風」可並不溫柔。在地球上,12級颱風的風速是每秒32.5米以上,而太陽風的風速,在地球附近卻經常保持在每秒350—450千米,是地球風速的上萬倍。

  幸運的是,地球大氣之外的地球磁層撐起了一把「保護傘」。地球磁層可以使大量來自太陽的高能粒子偏轉方向,對地球生物、人造衛星和空間站等形成有效的保護。

  如果沒有「保護傘」,地球大氣將被太陽風吹走,液態水也難以保存。「用科學的語言來講,這把傘主要指『磁層頂』,即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的分界區。通過研究,我們知道『保護傘』是存在的,但對於它的整個形貌並不清楚。」 「微笑衛星」計劃中方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說。

  探索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的相互作用機理,是國際空間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起步較早的歐洲空間局曾實施Cluster(星簇)計劃,發射了4顆衛星對地球磁層進行觀測。

  「此前開展的相關計劃,從精細尺度,對了解地球空間系統的動力學過程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這些衛星都是對局地空間環境進行探測,有些類似『盲人摸象』。」王赤指出,還需要從宏觀尺度,對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的相互作用進行整體成像。

  據介紹,「微笑衛星」計劃將首次利用軟X射線成像技術,結合衛星實地探測,首次對太陽風和地球磁層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全球成像。「微笑衛星」計劃預期於2023年底發射,運行壽命3年。

  尋找「保護傘」的漏洞

  事實上,地球磁層形成的「保護傘」並非密不透風。部分太陽風能量會進入地磁「保護傘」,進而引發空間天氣。

  為什麼會有「漏網之魚」?對此,王赤打了個形象的比方。「之所以能進來,是因為傘上有破洞,科學術語叫『磁重聯』。當太陽風的磁場和地球磁場發生重聯,高能粒子會沿著重聯的磁力線進入地球空間。」

  具體而言,部分太陽風能量和物質會通過磁場重聯等過程進入地球磁層內部,引起電離層和地磁的劇烈擾動,表現為磁暴或磁層亞暴等。強磁暴會對航天系統、無線電系統、電力和能源系統等產生嚴重影響。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989年一次日冕物質拋射所引發的強磁暴襲擊了加拿大魁北克地區的電網,導致該地區出現大範圍的斷電事故,受直接影響的居民人數達到600萬人。

  磁重聯是偶然發生的,還是一直存在的?它在什麼條件下會出現?「破洞」的位置和形態是相對固定,還是在不斷變化?王赤認為,要回答這些問題,僅靠局地觀測難以實現,因為磁重聯很可能發生在進行局地觀測的衛星視野之外。

  事實上,學界對磁重聯現場發生機制有著不同的認識。有理論認為,磁場重聯是穩態的重聯,即「保護傘」上的破洞是一直存在且相對固定的。還有理論認為,磁場重聯是間歇發生的現象,即「保護傘」上的「破洞」會不斷地出現並演變、消失。

  在王赤看來,上述兩種現象可能會同時存在。「磁重聯是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相互作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全景式的觀測將豐富人們對於磁重聯的認識,同時揭開更多關於空間天氣的謎團。」

相關焦點

  • 第一個詳細模型誕生:揭開水星磁化風和磁層之間的相互作用!
    ​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也是太陽系中兩顆具有全球磁場的巖態行星之一,可以屏蔽宇宙射線和太陽風。現在,由普林斯頓大學太陽物理中心的物理學家董傳飛(音譯)和美國能源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PPL)物理學家董傳飛領導的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第一個詳細模型,描述了磁化風和圍繞水星磁場或磁層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火星周圍的更強磁場。
  • 地質地球所揭示地磁場百年衰減導致磁層收縮
    磁層的最外邊界層稱為磁層頂,它定義了磁層的大小。磁層可以使來自太陽的高能粒子偏轉方向,對地球生物、人造衛星和空間站等形成有效的保護(圖1)。磁層頂的位置是由地磁場壓力和太陽風壓力平衡決定的。通常情況下地球磁層頂日下點距離位於10個地球半徑附近。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六章 地球磁層
    與地球磁層類似,在行星周圍也會形成磁層,稱行星磁層,如木星磁層、土星磁層、水星磁層、火星磁層等。行星磁層的形成和結構形態,主要取決於行星磁場的強弱、分布及其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形態。地球地面上1 000千米到大氣頂界之間的稀薄電離氣體層。層內電子和離子的運動受地球磁場支配。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六章 地球磁層
    與地球磁層類似,在行星周圍也會形成磁層,稱行星磁層,如木星磁層、土星磁層、水星磁層、火星磁層等。行星磁層的形成和結構形態,主要取決於行星磁場的強弱、分布及其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形態。地球地面上1 000千米到大氣頂界之間的稀薄電離氣體層。層內電子和離子的運動受地球磁場支配。
  • 來自太陽和月球的禮物——太陽風和潮汐
    有人問「太陽風是什麼?和潮汐有關係嗎?」在這裡我要說的是,這兩者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太陽風中是大量的帶電粒子,抵達地球時,被地球磁場所束縛,充其量引起地球的地磁擾動而已。而潮汐與萬有引力相關,所以和太陽風沒有直接的關係。既然提到了太陽風和潮汐,本文將為您科普一下太陽風和潮汐是什麼。什麼是太陽風?
  • 地球磁場是一個無情的太陽風粉碎機器
    英裡(108000公裡/小時)的速度移動時,地球磁場將太陽風(太陽噴射出持續的等離子粒子流)推到一邊,就像高速行駛的汽艇船頭把水推開一樣。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懷疑,我們應該感謝這次弓形震波,因為它將灼熱的太陽風減弱為我們在地球上感受到的微風,但並不知道這是如何發生的。現在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給這個難題增加了幾十億個電子大小的碎片。地球的磁場穿過強烈的太陽風,就像一艘船在水中航行一樣。
  • 首張火星大氣電流分布全景圖繪成
    在地球上,人們在南北極可以看到絢麗的極光,這是由於地球內部熔融的鐵鎳核心轉動產生的磁場。紅色星球同樣也具有磁場,但其與地球磁場的形成機制大為不同——火星本身並不產生磁場,而是太陽風在火星電離層產生的電流導致磁場堆積、增強,並形成火星上所謂的「感應磁層」。
  • No.25 土星磁層
    時間:周三(2020年12月23日)下午3:00平臺:騰訊會議 會議ID:582 1418 5131講座嘉賓:賴海容 副教授報告題目:土星磁層與地球磁層活動極大地受太陽風影響不同,由於內磁層中等離子體環的存在,土星磁層中的動力學過程主要受內部磁流體不穩定性驅動
  • 振幅比地球還大,太陽風撞擊地球會引起湍流,湍流再引發浮力波!
    猛烈撞擊地球白晝側磁層的太陽風會引起湍流,就像機翼上方的空氣一樣,萊斯大學的物理學家已經開發出新方法來描述這如何影響夜間的太空天氣。那裡很少是安靜的,太陽風繞著地球流動,進入黑夜,但在離地球更近的地方,等離子體塊被湍流纏住,下沉到地球上。
  • 太陽磁層和地球磁層之間的關聯,是什麼導致了太陽的不斷變化?
    從最大的行星,到軌道上最小的碎片顆粒,太陽的引力將太陽系固定在一起,其表面和大氣也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其廣泛、動態的太陽大氣,環繞著地球和其他行星,並且延伸到整個太陽系之中。科學家門通過觀察整個太陽系中能量和粒子的流動情況,以解開恆星對在地球上生活的我們可能造成的各種影響。
  • 航空迷:航空航天知識科普—夜光雲、散逸層、磁層,魅力自然現象
    航空迷:航空航天知識科普—夜光雲、散逸層、磁層,魅力自然現象上次我們一起分享了地球大氣層有多高(1000公裡)及大氣分層中的對流層和平流層。今天小航就和大家一起學習下大氣中的中間層熱成層散逸層及電離層和磁層。
  • 深度科普:太陽風,空間氣象的幕後推手
    與地球大氣被束縛在地球附近,只有很少量空氣的逃逸不同,太陽的大氣不斷向太陽外面膨脹。儘管太陽引力可以吸引住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和各種太陽系內的天體,卻依然無法吸引住太陽大氣。這是因為太陽大氣實在太熱了,熱壓驅動其向外膨脹。觀測表明,日冕的溫度可以高達幾十億度以上,這就產生了很大的向外的熱壓力。
  • 美探測器捕捉到震撼瞬間 太陽風暴撞擊地球磁場
    藝術想像圖:NASA的IBEX飛船探測太陽系邊界  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顆專門設計用於考察太陽系邊界地帶的探測器轉身回眸,觀測到太陽風迎面撞擊地球磁層的震撼場面  美國宇航局的官員在一份聲明中稱:該機構所屬的星際邊界探測器(IBEX)首次記錄到太陽風與地球磁場猛烈相撞的場面。太陽風是太陽發出的時速數百萬公裡的高能粒子流。如果地球磁場未能使這些高能粒子的路徑偏轉,那麼這些粒子將衝進地球大氣層。  探測器的觀測顯示在地球磁層頂,即地球磁場與外部宇宙空間的分界處,出現了太陽風粒子的堆積現象,位置大致位於太陽方向5.6萬公裡處。
  • 今年地球將受特大磁暴襲擊 造成全球性磁層的劇烈擾動
    眾人皆知,磁暴是一種自然現象,大部分人知道磁暴這個名詞是通過絢麗的北極光,地球的極光是來自地球磁層或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或電離)而產生,而極光大多為天文愛好者和旅行記錄者所喜愛,當然,今天的主角不是極光,而是磁暴。
  • 地球的保護罩——磁層
    極光(圖片來源:網絡)太陽是個脾氣暴躁的大火球,總是向宇宙中亂「扔」東西,這些東西包括由電子和質子等帶電粒子組成的等離子。它們又熱又快,有著很大的殺傷力,而太陽幾乎一直向外界發射物質,影響著宇宙空間。但幸運的是,我們的地球身穿「鎧甲」,能夠抵禦得住這些東西的襲擊,那就是磁層——由流動的地球外核形成的強大磁場。為什麼地球會有磁層呢?或者說,地球的磁層如何產生呢?在地球深處,有著由鐵、鎳等金屬元素組成的熔融液體。當地球旋轉時,地核會產生電流,電可以生磁,因而產生了磁場。
  • NASA 最新研究:火星大氣層的流失可能肇因於強烈的太陽風
    然而,最新的研究認為,火星微弱的磁層(magnetosphere)及以每小時100 萬英裡(約每小時160 萬公裡)的速度向外吹的太陽風(solar wind)之間的磁互動才是將火星的大氣層趕走的原因。
  • 空間中心等提出由X射線成像圖反演磁層頂位形的新方法
    太陽風中的高價重離子和地球大氣逃逸出的中性成分碰撞,發生電荷交換(solar wind charge exchange, SWCX),從而輻射X射線。以此為原理對地球磁層進行X射線成像探測,將有望首次在大尺度上揭示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
  • 科研人員提出由X射線成像圖反演磁層頂位形的新方法
    太陽風中的高價重離子和地球大氣逃逸出的中性成分碰撞,發生電荷交換(solar wind charge exchange, SWCX),從而輻射X射線。以此為原理對地球磁層進行X射線成像探測,將有望首次在大尺度上揭示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在成像探測過程中,視線方向的X射線信號將被疊加,損失掉了一個維度上的信息,因此最終觀測到的二維圖像將無法提供視線方向的信息。
  • 天王星磁層或每日經歷一次太陽風的洗禮
    但是對於這種姿勢會對行星造成怎樣的日常影響,此前一直缺乏相關的探究,直到我們見到了近期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上的這篇新文章。科學家解釋稱,基於行星及其磁層模型的新研究,可知太陽風會闖入並流過天王星的磁層,而不像其它行星那樣繞著磁層流動。
  • 冥王星是如何抵禦太陽風?
    今天我們繼續說那顆帶心形的星——冥王星,說的是它如何抵禦太陽風,雖然它距離太陽的距離比較遠,但是太陽風依然會侵蝕冥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