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磁層和地球磁層之間的關聯,是什麼導致了太陽的不斷變化?

2020-12-06 環球科學貓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

作者:文/虞子期

在銀河系中,有數十億顆像太陽一樣的恆星散落,地球之外的空間並非完全空洞,正如我們生活在太陽的擴展氛圍中。太陽與地球之間相互作用,驅動了季節、洋流,輻射帶和極光等現象的產生。從最大的行星,到軌道上最小的碎片顆粒,太陽的引力將太陽系固定在一起,其表面和大氣也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其廣泛、動態的太陽大氣,環繞著地球和其他行星,並且延伸到整個太陽系之中。科學家門通過觀察整個太陽系中能量和粒子的流動情況,以解開恆星對在地球上生活的我們可能造成的各種影響。

是什麼導致了太陽的不斷變化

太陽釋放能量的方式有兩種,一種就是我們常見的光線,在照射地球時使生命成為可能; 而另一種則表現得更加暴力,它會發出光線、粒子和磁場的爆發,以產生波紋效應,一直到太陽系的磁邊。從幾毫秒內發生的微小變化,到持續數小時或數天的太陽火山爆發,再到27天的旋轉,在每個時間尺度上,太陽的活動和條件幾乎都有所不同。太陽磁場每22年左右就會完全改變方向並返回,這便是導致太陽活動周期大約為11年的緣由,隨著磁場變得更加複雜,它會隨之在太陽表面附近釋放能量。

這些太陽爆炸,可以表現為太陽耀斑或日冕物質拋射的形式,甚至光速般地從太陽中衝出快速帶電粒子的釋放。下圖便是在整個太陽周期的過程中,即太陽活動持續的11年中,大約每年一次顯示的「極紫外波長」狀況。對我們的眼睛而言,這種類型的光通常都是不可見的,但在這裡以綠色著色。隨著太陽周期向太陽最小角度傾斜,明亮的活動區域會變得越來越小,而活躍區域是大多數太陽爆發的來源,這意味著太陽活動和活動區域的數量都呈現出下降趨勢。然後,隨著活動周期的回升,這些明亮的活動區域又越來越多地覆蓋太陽的面部,太陽活動隨之開始變得越來越頻繁。

太陽的扭轉磁場,由帶電材料的運動引起,被科學家們稱為等離子體,從幾毫秒到數十億年,正是它導致了太陽在時間尺度上的不斷變化。巨大的太陽火山爆發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如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太陽的磁極大約每11年翻轉一次,我們看到太陽黑子用數周的時間在其表面形成、生長和消失。幾千年來,在任何給定時間,已知太陽的總能量輸出都會發生變化。而生活在這顆恆星的擴展大氣層中的我們,則更加需要了解驅動這種變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有關太陽能力的知識,有助於科學家們創建更好的模型,以預測它可能傳遞給我們輻射和能量的方式。

太陽具有獨特的結構體構造

太陽的巨大質量通過引力吸引在一起,並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和溫度。太陽和許多其他行星一樣,也是一個氣體星球。就原子數這個角度而言,它由91.0%的氫和8.9%的氦組成。如果按質量來劃分,太陽的氫含量約為70.6%,氦含量約為27.4%。太陽有六個區域,它們分別是核心、輻射區、內部的對流區、光球、色球,以及最外面的日冕區域。核心溫度大約為1500萬攝氏度,這樣的溫度足以維持熱核聚變。這是一個原子結合形成較大原子,並在該過程中釋放出驚人能量的過程,具體來說,在太陽的核心,氫原子融合成氦,核心產生的能量為太陽提供能量,並產生太陽發出所需要的熱量和光。

太陽的光球體是一個500公裡厚的區域,大部分輻射都向外逃逸,這不是一個像其他行星那樣的堅固表面。光球層的上方是脆弱的色球層和日冕(冠),它們一起構成了薄薄的太陽大氣層,這也是我們看到太陽黑子和太陽耀斑等功能的地方。太陽釋放出恆定的粒子和磁場,被稱為太陽風。這種太陽風在太陽系中肆虐太陽系統的粒子和輻射 ,若沒有受到大氣、磁場或兩者的阻礙,它們可以一直流向行星表面。太陽本身不是一個生物寄存的好地方,因其充滿了熱量,充滿活力的氣體和等離子體。但太陽卻使地球上的生命成為可能,提供了植物等有機體用來形成食物鏈基礎的溫暖和能量。

太陽磁層和地球磁層的關聯

太陽的磁場由太陽風通過太陽系進行,從太陽向周圍散播帶電的氣體流,再加上太陽的旋轉,磁場隨之旋轉成一個大的旋轉螺旋,科學家們稱之為帕克螺旋。太陽中的電流所產生複雜的磁場,會延伸到太空以形成行星際磁場,而由太陽磁場控制的空間體積稱為日光層,在太陽周期階段中,太陽的光球、色球和日冕經歷了從寧靜到劇烈活動的變化。太陽磁場的不規則性,引起了大量的能量和粒子釋放,而其中一些甚至還能夠傳播到地球上。磁層是圍繞地球的磁場氣泡,由地球的自然所磁性產生,磁層的存在,保護了地球上的我們免受來自太陽的入射能量的影響,但太陽的能量依然會根據這樣的空間天氣,來改變自己的形狀和大小,而這些波動會降低通信信號,甚至是致電網中出現意外的電湧。

太陽發出恆定的帶電粒子流,即太陽風,在被星際介質阻擋之前,它最終會穿過所有的行星,並向冥王星延伸三倍。這會導致太陽及其行星周圍形成一個巨大的泡沫,也就是所謂的日光層。而電離層是地球大氣層中的一層,從地球表面上方約50至300英裡處延伸,該層填充有帶電粒子,並與中間層和熱層的中性粒子重疊。電離層對來自太陽的入射物質很敏感,因此它可以對空間天氣做出顯著反應。由於電離層是低地球軌道太空飛行器的所在地,以及無線電通信所通過的空間區域,因此該地區的意外變化,可對人類技術產生巨大影響。

太空天氣對人類有哪些影響

若一個行星來要孵化生命,需要的不僅僅是和太陽保持正確的距離。通過將近地空間和太空系統中的空間環境觀測,與日益複雜的計算機模擬相結合,科學家們對太陽物理學研究的重點是放在繪製出太空環境的細節。空間並不是空的,不管是地球周圍的空間,還是行星之間的空間、又或是恆星之間的空間,它們與我們在地球上經常遇到的環境都大不相同,但它們遠非平靜的狀態。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其中的電流產生磁場,反之亦然,而空間輻射在巨大的風中流動,粒子幾乎可以加速到光速。來自太陽的能量輸入和太陽系外部的宇宙射線,地球的磁場、甚至地面天氣都可能導致系統發生其他變化。

雖然陽光從根本上促成並維持了生命的存在,但同時也可以產生大量輻射和磁能,甚至可以破壞行星的大氣層、衛星甚至生命。當地球周圍的空間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時,它被科學家們稱為空間天氣。嚴重空間天氣的潛在影響範圍也是廣泛的,磁暴可能會干擾高頻無線電通信和GPS導航,甚至在電網中產生強電流,從而破壞公用事業服務;無線電通信則可能會在極地受到影響,這對於跨極航線上的客機來說是一個問題;空間天氣輻射會損壞太空飛行器太陽能電池陣列並幹擾通信,嚴酷的太空天氣輻射更可能給太空人帶來風險;而磁暴可則能會在電網中產生強電流,破壞公用事業服務,這種電流也可能出現在石油和天然氣管道中,導致早期腐蝕;近地空間的變化可能使某些衛星受到比預期更多的阻力,導致早熟的軌道衰減,那些來自太空天氣事件的快速移動粒子,可以在衛星電子設備上跳閘。

就像上個世紀陸地天氣的監測和預報有所改善一樣,科學家現在正致力於提高我們對空間天氣的認識,以更好地了解太陽的能量和物質,如何驅動地球附近的太空天氣。當然,研究太空天氣是一項複雜的任務,包含了許多系統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比如太陽、太陽風、地球的磁場,以及地球的大氣層。了解我們的太空環境,有助於了解太空飛行器所經過的區域,並為構成行星和其他恆星的力量提供線索。太陽是我們唯一可以近距離進行研究的恆星,它的可變輻射會影響地球的可居住性。而恆星是如何影響整個宇宙中行星的可居住性,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對太陽和太空天氣的研究提供重要線索。

相關焦點

  • 捕捉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的「攻防」全景
    受到太陽風影響的還有地球。日前,歐洲空間局理事會正式批准中歐聯合開展的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劃(簡稱「微笑衛星」計劃)啟動工程實施。而實現首次對地球空間大尺度結構的整體成像,揭示太陽活動影響地球空間環境的變化規律,為預測及減輕地球空間天氣災害發揮重要作用,是「微笑衛星」計劃的主要任務。
  • 地質地球所揭示地磁場百年衰減導致磁層收縮
    磁層的最外邊界層稱為磁層頂,它定義了磁層的大小。磁層可以使來自太陽的高能粒子偏轉方向,對地球生物、人造衛星和空間站等形成有效的保護(圖1)。磁層頂的位置是由地磁場壓力和太陽風壓力平衡決定的。通常情況下地球磁層頂日下點距離位於10個地球半徑附近。
  • 天王星磁層或每日經歷一次太陽風的洗禮
    科學家解釋稱,基於行星及其磁層模型的新研究,可知太陽風會闖入並流過天王星的磁層,而不像其它行星那樣繞著磁層流動。研究配圖 - 4這種奇怪的組合,可能導致太陽粒子在行星磁場內部滑動,然而又不太恆定。為了了解太陽風與磁層之間的耦合機制,研究人員特地創建了一套數值模擬模型,以預測潛在有利於重新連接的位置。
  • 宇宙一直在變化?科學家: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在不斷擴大
    在宇宙誕生之後,人類就認為宇宙是無限的,是永恆的,是沒有起點和終點的,人類也不知道,宇宙是否還會發生第二次爆炸。在最近這幾年,有科學家對宇宙進行了更多的研究,竟然發現,人類都以為宇宙是靜止不動的,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其實宇宙處在一個膨脹的狀態中,而月亮和地球上距離也不是穩定不變的,相反,它們越來越遠了。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六章 地球磁層
    太陽激烈擾動時,導致太陽風密度和速度大為增大,磁層也隨之大大被壓縮,這時向陽側的磁層頂可能離地心只有6~7個地球半徑。即使在太陽寧靜時,地球軌道附近的太陽風平均速度也高達300~400千米/秒,當受到磁層阻擋時,在磁層的上遊方向約幾個地球半徑處,形成一個相對磁層頂靜止的弓激波與磁層頂之間的空間,形成磁鞘,其厚度為3~4個地球半徑(見圖)。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六章 地球磁層
    太陽激烈擾動時,導致太陽風密度和速度大為增大,磁層也隨之大大被壓縮,這時向陽側的磁層頂可能離地心只有6~7個地球半徑。即使在太陽寧靜時,地球軌道附近的太陽風平均速度也高達300~400千米/秒,當受到磁層阻擋時,在磁層的上遊方向約幾個地球半徑處,形成一個相對磁層頂靜止的弓激波與磁層頂之間的空間,形成磁鞘,其厚度為3~4個地球半徑(見圖)。
  • 第一個詳細模型誕生:揭開水星磁化風和磁層之間的相互作用!
    ​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也是太陽系中兩顆具有全球磁場的巖態行星之一,可以屏蔽宇宙射線和太陽風。現在,由普林斯頓大學太陽物理中心的物理學家董傳飛(音譯)和美國能源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PPL)物理學家董傳飛領導的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第一個詳細模型,描述了磁化風和圍繞水星磁場或磁層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火星周圍的更強磁場。
  • 天王星磁層或每日經歷一次太陽風的洗禮 - 科學探索 - cnBeta.COM
    科學家解釋稱,基於行星及其磁層模型的新研究,可知太陽風會闖入並流過天王星的磁層,而不像其它行星那樣繞著磁層流動。研究配圖 - 4這種奇怪的組合,可能導致太陽粒子在行星磁場內部滑動,然而又不太恆定。為了了解太陽風與磁層之間的耦合機制,研究人員特地創建了一套數值模擬模型,以預測潛在有利於重新連接的位置。
  • 地球的保護罩——磁層
    極光(圖片來源:網絡)太陽是個脾氣暴躁的大火球,總是向宇宙中亂「扔」東西,這些東西包括由電子和質子等帶電粒子組成的等離子。它們又熱又快,有著很大的殺傷力,而太陽幾乎一直向外界發射物質,影響著宇宙空間。但幸運的是,我們的地球身穿「鎧甲」,能夠抵禦得住這些東西的襲擊,那就是磁層——由流動的地球外核形成的強大磁場。為什麼地球會有磁層呢?或者說,地球的磁層如何產生呢?在地球深處,有著由鐵、鎳等金屬元素組成的熔融液體。當地球旋轉時,地核會產生電流,電可以生磁,因而產生了磁場。
  • 今年地球將受特大磁暴襲擊 造成全球性磁層的劇烈擾動
    眾人皆知,磁暴是一種自然現象,大部分人知道磁暴這個名詞是通過絢麗的北極光,地球的極光是來自地球磁層或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或電離)而產生,而極光大多為天文愛好者和旅行記錄者所喜愛,當然,今天的主角不是極光,而是磁暴。
  • 來自太陽和月球的禮物——太陽風和潮汐
    有人問「太陽風是什麼?和潮汐有關係嗎?」在這裡我要說的是,這兩者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太陽風中是大量的帶電粒子,抵達地球時,被地球磁場所束縛,充其量引起地球的地磁擾動而已。而潮汐與萬有引力相關,所以和太陽風沒有直接的關係。既然提到了太陽風和潮汐,本文將為您科普一下太陽風和潮汐是什麼。什麼是太陽風?
  • 地震的產生和太陽有關聯,太陽活動會影響地球內部的變化!
    地球的表面每年都要發生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而對人類生產和生活影響比較大的就應該是地震了,那麼是什麼樣的原因會引起地球上的地震呢?在之前的研究當中,我們會發現地震的產生是由於地球當中地殼的變化而產生的。而對於這一理論也是大家比較認同的。
  • 太陽風暴不斷地從太陽流向地球 我們真該移民外太空了!
    現在,一項新的工作提供了對太陽風的最詳細的長期測量,可幫助研究人員模擬其日新月異的性質,同時協助執行NASA 最近發布的旨在進一步研究太陽風秘密的任務,例如NASA 帕克太陽探測器。自1959年以來,太陽物理學家一直在觀察太陽風,當時蘇聯的Luna 1太空飛行器在前往月球的途中直接對其進行了測量。現代的工作依賴於諸如太陽和日球天文臺(SOHO)之類的探測器,它們不斷監測行星際空間的天氣。
  • 什麼原因導致的地球正在遠離太陽?
    有的說是太陽內部核聚變正在衰減,對地球的引力作用正在逐漸削弱,地球也就不斷掙脫而去;有的說因為世界的膨脹效應,整個世界都在膨脹,星際之間互相間隔變大也是正常操作;而日本科學家則宣布,真實原因是潮汐的相互作用,導致地日相互推離
  • 地球磁場在不斷減弱,磁場的秘密是什麼?如果磁場消失會怎樣?
    地球磁場居然在一直減弱,而且歷史上南極北極還發生過位置互換,是什麼因素導致這種情況發生,如果磁場完全消失,會是人類的末日嗎?地球磁場的秘密是什麼?地球磁場是提供動力的傳送帶,它可以保護地球免受破壞。近幾十年來,南大西洋的異常現象,已經導致多架太空梭甚至國際太空站的電腦損壞。這就是為什麼當衛星設備穿過異常區時,需要額外的屏蔽保護。另外還有哈勃太空望遠鏡,進入一場異常區域後,也停止了觀測工作,直到離開區才恢復作業系統。日本最先進的尖端衛星瞳x光觀測衛星,他的任務是研究超新星和黑洞,但是南大西洋異常區卻打亂了他的形象機制。結果衛星只能靠迴旋儀來找到方向。
  • 地球跟太陽之間的距離正在不斷的擴大,每年增加15釐米
    其實地球跟太陽之間的距離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雖然地球不斷的在圍繞著太陽做公轉運動,但是地球其實每年都在逐步的遠離著它所圍繞的這顆恆星運轉,而且有科學家探測到地球跟太陽之間的距離,每年最起碼要增加15釐米,雖然不知道科學家是如何精確的計算出這個距離,但是真的非常擔心地球是不是有一天真的會遠離太陽,成為宇宙之中一顆飄忽不定的行星呢?那麼到那個時候,或許我們人類就無法在地球上生活了,也許最終會走向滅絕吧。
  • 揭開地球磁層內:等離子體粒子的溫度和密度!
    巨大的帶電粒子環環繞著地球和其他行星,現在一組科學家已經完成了對電磁波的研究,這些電磁波穿過這個被稱為磁層的帶磁性、帶電的環境,加深了對這個區域及其與地球之間相互作用的了解,並為研究銀河系其他行星開闢了新途徑。
  • 原創 | ICON——探索地球大氣與空間環境關聯的秘密
    電離層是地球上空60-1000km範圍內的區域,它之所以單獨命名是因為它含有豐富的自由電子,這些自由電子是因為中性大氣接收到太陽的極紫外和X射線發生電離而形成的,雖然電子密度不到中性成份的1%,但足以影響無線電波的傳播。對於現代社會的導航衛星、通信衛星來說,電離層的變化對於衛星信號的質量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會引起通信信號質量下降、導航定位精度增加,因此電離層一直是空間環境應用研究的重要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