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流燃燒建模新進展

2021-01-08 騰訊網

燃燒,是一種具有強烈的非線性與時空多尺度特徵的化學反應,這一特徵也正是求解湍流燃燒問題的根本性挑戰。迄今為止,研究者們提出了多種湍流燃燒模型,包括火焰面類模型,概率密度函數(PDF)類模型,條件矩封閉(CMC)模型,以及渦耗散概念(EDC)模型等,但這些模型在構建的物理基礎及封閉的合理性方面一直沒有令人滿意的方案。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王利坡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張健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上發表了題為「Non-premixed turbulent combustion modeling based on the filtered turbulent flamelet equation」的研究論文,對湍流擴散火焰模型提出了新的思路。文章發表於2020年第4期,頁碼為244711。

在大渦模擬(LES)框架下,根據濾波平均的火焰特性,研究人員推導出了新的濾波火焰面方程,並由此出發,構建了濾波火焰面模型。由於在LES概念上的自洽,濾波火焰面模型不再需要對標量耗散率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數和標量脈動方差做模化,與其他燃燒模型相比,在原理上也減小了數值模擬的不確定性。

圖1和2分別展示了幾種常用的湍流燃燒模型與濾波火焰面模型並在雪梨鈍體湍流射流火焰模擬中的結果對比。紅色實線表示濾波火焰面模型(簡化機理)的結果,粉色虛線表示火焰面/過程變量模型(詳細反應機理)的結果,藍色虛線表示火焰面/過程變量模型(簡化機理)的結果,綠色虛線表示層流火焰面模型(詳細反應機理)的結果,實心三角標為實驗結果。新模型與實驗結果符合更好。

圖1雪梨鈍體湍流射流火焰中主要產物H2O在不同軸向截面處的分布結果

圖2雪梨鈍體湍流射流火焰中主要產物CO2在不同軸向截面處的分布結果

該工作是濾波火焰面模型的初步應用,為LES框架下燃燒化學反應項的封閉問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法。該模型的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將會為湍流燃燒研究帶來新的啟發。

作者簡介:

張健

2001年和2007年分別獲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學士學位和流體機械及工程專業博士學位,2007年入職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10年晉升為副研究員,2011-2012年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近年來主要從事湍流燃燒相關方向的研究。

王利坡

1996年和2000年分別獲得清華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02年赴德國亞琛工業大學主攻湍流與湍流燃燒,並於2007年獲博士學位。2009年作為助理教授加入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現為長聘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湍流場結構分析、湍流火焰動力學和火焰模型、計算流體力學及相關工程應用。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將流體力學與人工智慧結合,使湍流建模自動化
    蘇黎世ETH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將流體力學與人工智慧相結合,成功地使湍流建模自動化。他們的項目依賴於在CSCSS超級計算機Piz Daint上通過湍流模擬進行擴增強化學習算法。   湍流建模和模擬對於設計汽車和心臟瓣膜、預測天氣,甚至追溯星系的誕生至關重要。希臘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工程師阿基米德大約在2000年前就忙於流體力學,而到今天,流體流動的複雜性還沒有完全被理解。
  • 螺旋湍流研究取得進展
    螺旋度的定義是速度與渦量的標量積,螺旋湍流指平均螺旋度或局部螺旋度不為0的湍流流動狀態,廣泛存在於龍捲風、颱風等自然現象及航空發動機、離心泵等旋轉機械流動中。螺旋度守恆性定理為系統研究三維湍流的時空演化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作為三維湍流僅有的兩個二次無粘不變量之一(另一個為動能),Noether定理決定螺旋度具有時空多尺度分布和多尺度多方向手性間的傳輸特徵。
  • 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慧計算湍流
    他們的項目依賴於在CSCSS超級計算機Piz Daint上通過湍流模擬進行擴增強化學習算法。 湍流建模和模擬對於設計汽車和心臟瓣膜、預測天氣,甚至追溯星系的誕生至關重要。希臘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工程師阿基米德大約在2000年前就忙於流體力學,而到今天,流體流動的複雜性還沒有完全被理解。
  • 揭秘湍流:流體如何從有序變為無序的新見解
    湍流無處不在——它讓我們的飛機發出刺耳的聲音,在我們的浴缸裡形成微小的漩渦——但它是經典物理學中最難以描述(解釋)的現象之一。當有序的流體流動分裂成小漩渦,這些小漩渦相互作用,甚至分裂成更小的漩渦,這些小漩渦再相互作用,如此不斷分裂下去,就形成了混亂無序的混亂大漩渦,讓湍流漂流變得有趣起來。但是,這種陷入混亂的機制困擾科學家們幾個世紀了。
  • 可壓縮湍流邊界層馬赫數效應研究獲進展
    採用新變換後的平均速度剖面具有全剖面馬赫數無關性,經典的van Driest變換僅在局部區具有馬赫數無關性。Lett. 109, 054502, 2012),報導了佘振蘇教授研究團隊在可壓縮湍流邊界層馬赫數效應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該研究豐富和發展了可壓縮湍流邊界層的經典Morkovin假設,提出了改進的van Driest新變換,對今後實現可壓縮湍流邊界層平均場的理論預測和航空航天飛行器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 新湍流輸運模型展示加熱等離子體多尺度波動—新聞—科學網
    由通用原子公司運行的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所屬用戶設施——DIII-D國家聚變裝置的研究人員,利用物理性能降低的等離子體湍流流體模型解釋了託卡馬克試驗中意想不到的密度輪廓性質
  • 瑞士首次將流體力學與AI技術建模 可對汽車製造/天氣預測帶來重要...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研究人員首次將流體力學與人工智慧技術相結合,成功將湍流建模實現了自動化。該項目將強化學習算法與CSCS超級計算機Piz Daint上的湍流模擬融合在了一起。
  • 觀察從水龍頭流出來的水,竟為湍流、過渡流的研究,帶來新突破!
    與有序的層流相比,比如水龍頭在低壓低速時的穩定流動,科學家們對湍流知之甚少。關於層流是如何變成湍流的更是知之甚少。過渡流是有序流動和無序流動的混合體,當流體以中等速度運動時就會發生過渡流動。,汲取了一種新的方法來研究過渡流,其研究發現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可能有助於對過渡流和湍流有一個更全面、更概念性的理解,並在工程上得到實際應用。
  • 郗恆東課題組在JFM發文報導熱湍流中大尺度環流反轉機理突破性進展
    西工大航空學院郗恆東課題組在JFM發文報導熱湍流中大尺度環流反轉機理突破性進展近日,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郗恆東教授課題組在熱湍流系統中大尺度環流反轉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Reduced flow reversals in turbulent convection in the absence of corner vortices
  • 湍流與渦流的區別
    湍流肯定是渦流,渦流不一定是湍流。如層流邊界層流動,有渦量分布,是渦流。但在在轉捩之前,不能說是湍流。從渦量角度看,層流到湍流似乎是渦量場結構的變化,出現了各種尺度的離散的渦量集中的渦旋。渦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各種脈動量產生的原因,湍流和渦流可能形態相近。
  • 過程工程所用介尺度科學探索湍流取得進展
    湍流是世紀性難題,湍流模型是解決工程湍流問題的一個主要途徑。工程湍流問題中往往存在湍動和非湍動(即層流)區域共存的特點,而傳統湍流模型假定計算網格內流體總是處於充分湍流狀態,忽視了流動中的層流部分,導致模擬的準確性不足。
  • No.11 太陽風湍流的本質和挑戰的問題
    (1965), Dobrowolny et al. (1980);Goldreich and Sridhar,(1995)等理論;介紹太陽風湍流能量串級的證認,說明Tu et al. (1984), Tu (1988) 的「類-WKB湍流理論」模型首次表明,由於低頻拐點頻率降低,導致-1斜率頻譜提供串級能量,從而解釋觀測到的加熱和功率譜衰減現象,指出太陽風湍流與流體湍流的不同之處。
  • 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LTCS)與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魏宇傑從固體變形破壞的非線性力學和流體運動的非線性規律兩個方面總結了LNM重要研究進展和科研成果,並介紹了重大研究項目及國家需求項目方面的申報和科研進展情況。李存標圍繞湍流基礎與應用、複雜流動、航空航天中的關鍵力學三個核心科研方向,梳理總結了實驗室在可壓縮湍流、氣體力學、納米材料、界面力學和材料力學、複雜網絡、導航控制等方面取得的若干高水平成果,著重介紹了實驗室在與國家重大需求結合方面取得的突出貢獻。
  • 我校承辦2018年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燃燒學學術年會
    哈工大報訊(趙義軍 文/圖)9月13日至16日,由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燃燒學分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工程科學三處主辦,我校能源學院等單位承辦的2018年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燃燒學學術年會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燃燒項目進展交流會在哈爾濱召開。
  • PNAS 報導基因調控網絡建模新進展
    近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PNAS》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和美國史丹福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的基因調控網絡建模的研究成果
  • Fluent 甲烷(ch4)燃燒模擬
    問題描述本教程中的圓柱形燃燒室如圖所示:湍流擴散火焰爐中的甲烷氣體燃燒。
  • 工程熱物理所風力機新型氣動模型研究取得新進展
    工程熱物理所風力機新型氣動模型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1-27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同時,尾流效應造成風場尾流速度降低和湍流度增加,使得風力機輸出功率減少,葉片的疲勞載荷提高、壽命減少,因此,風力機的近尾流場研究必不可少。  目前,數值研究分析採用最多的模型為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型,但CFD模型對風力機進行尾流特性模擬時對計算資源佔用大,耗時長。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成果 | 西安交通大學譚厚章教授團隊:亞微米顆粒物湍流團聚數值模擬研究
    工業用煤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亞微米顆粒物已成為大氣中亞微米顆粒物的主要來源。湍流團聚通過在傳統工業除塵設備前端增加團聚裝置以促進亞微米顆粒物的長大,進而提高傳統除塵器對亞微米顆粒物的脫除效率。前人研究多集中在理論分析和建模上,但鮮見擾流件的形狀對顆粒物團聚的影響。
  • 上海交大周岱研究組在《Physics of Fluids》撰文揭示尾跡湍流幹擾...
    Physics, AIP)主辦的流體力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流體物理》(Physics of Fluids)上,以「Modification of turbulent wake characteristics by two small control cylinders at a subcritical Reynolds number」(DOI: 10.1063/1.5046447)為題,在線發表了柱體尾跡湍流幹擾效應研究的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