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熱物理所風力機新型氣動模型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工程熱物理所風力機新型氣動模型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1-27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近年來,儘管風力機尾流研究受到了業界的普遍關注,但是由於流場的多尺度性和來流複雜性等原因,風力機流場特性仍難以完全了解清楚。在風力機尾流區域內,葉片旋轉效應顯著,尾渦的運動發展與風力機氣動性能存在較強的幹涉,給風力機研究帶來了困難。同時,尾流效應造成風場尾流速度降低和湍流度增加,使得風力機輸出功率減少,葉片的疲勞載荷提高、壽命減少,因此,風力機的近尾流場研究必不可少。

  目前,數值研究分析採用最多的模型為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型,但CFD模型對風力機進行尾流特性模擬時對計算資源佔用大,耗時長。近日,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國家能源風電葉片研發(試驗)中心採用自主研發的工程應用新模型(改進致動面模型),對不同排布下的多颱風力機尾流場分析,研究幹涉效應影響、流場耗散和摻混現象。該方法採用計算域中的體積力空間分布替代葉片在流場中對流體的作用,不需要對葉片表面粘性邊界層流動進行求解,減少了葉片附近的網格數量,大大節省了建模和數值求解所需時間,最大程度上提高了三維流場的分析能力。圖1所示為改進致動面模型的計算流程圖,通過三維CFD計算,提取葉片展向不同位置的當地攻角及相對入流速度;根據流場信息,對葉片進行氣彈計算,得到當前氣彈響應;計算當地翼型的壓力係數分布並轉換成翼型平面的法向作用力,以體積力源項的形式添加到流場中進行迭代計算。

  圖2所示為不同排布方式下的多風力機軸向切面渦量雲圖及渦量等值面圖。結果表明,改進致動面模型對尾流場進行模擬預測的結果與已有模型結論相吻合,具有較高的三維計算精度,適應於多風機尾流研究,能有效地模擬尾流摻混和能量耗散等現象;同時,分析表明改進致動面模型廣闊的應用場合,為風力機近尾流場的氣動特性研究及氣動模型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51376180)的大力支持,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工程熱物理學報》上發表。

 

圖1 改進致動面模型計算流程圖 

  

圖2 改進致動面模型縱排(左)及錯排(右)排布下軸向切面渦量雲圖分布及等值面 

  近年來,儘管風力機尾流研究受到了業界的普遍關注,但是由於流場的多尺度性和來流複雜性等原因,風力機流場特性仍難以完全了解清楚。在風力機尾流區域內,葉片旋轉效應顯著,尾渦的運動發展與風力機氣動性能存在較強的幹涉,給風力機研究帶來了困難。同時,尾流效應造成風場尾流速度降低和湍流度增加,使得風力機輸出功率減少,葉片的疲勞載荷提高、壽命減少,因此,風力機的近尾流場研究必不可少。
  目前,數值研究分析採用最多的模型為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型,但CFD模型對風力機進行尾流特性模擬時對計算資源佔用大,耗時長。近日,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國家能源風電葉片研發(試驗)中心採用自主研發的工程應用新模型(改進致動面模型),對不同排布下的多颱風力機尾流場分析,研究幹涉效應影響、流場耗散和摻混現象。該方法採用計算域中的體積力空間分布替代葉片在流場中對流體的作用,不需要對葉片表面粘性邊界層流動進行求解,減少了葉片附近的網格數量,大大節省了建模和數值求解所需時間,最大程度上提高了三維流場的分析能力。圖1所示為改進致動面模型的計算流程圖,通過三維CFD計算,提取葉片展向不同位置的當地攻角及相對入流速度;根據流場信息,對葉片進行氣彈計算,得到當前氣彈響應;計算當地翼型的壓力係數分布並轉換成翼型平面的法向作用力,以體積力源項的形式添加到流場中進行迭代計算。
  圖2所示為不同排布方式下的多風力機軸向切面渦量雲圖及渦量等值面圖。結果表明,改進致動面模型對尾流場進行模擬預測的結果與已有模型結論相吻合,具有較高的三維計算精度,適應於多風機尾流研究,能有效地模擬尾流摻混和能量耗散等現象;同時,分析表明改進致動面模型廣闊的應用場合,為風力機近尾流場的氣動特性研究及氣動模型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51376180)的大力支持,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工程熱物理學報》上發表。
 
圖1 改進致動面模型計算流程圖 
  
圖2 改進致動面模型縱排(左)及錯排(右)排布下軸向切面渦量雲圖分布及等值面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科技獎勵 | 水平軸風力機尾流結構影響及渦聲關係的研究 提升了風力機研究水平
    內蒙古工業大學汪建文教授研究團隊進行了水平軸風力機尾流結構影響及渦聲關係研究,項目從氣動力著手,研究它與結構、噪聲、能效等的交互關係。該項目獲得2019年度自治區自然科學一等獎。,找到了提高聲源識別方位角解析度、動態旋轉噪聲聲源位置識別、尾流流場與聲場計算等新方法。
  • 工程熱物理所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壓縮機測試取得進展
    工程熱物理所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壓縮機測試取得進展 2019-12-27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新工質發電團隊從2016年開始開展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關鍵技術實驗研究,在中科院先導專項、衡水高新區院地合作項目支持下,於2018年9月建成我國首座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壓縮機測試平臺,並投入運行。
  • 太原市科技局及企業考察工程熱物理所
    5月10日,太原市企業家十餘人在太原市科技局領導的帶領下到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考察訪問,並與相關實驗室進行了項目對接洽談。工程熱物理所副所長呂清剛等接待了客人。科技發展處喬曉輝介紹了研究所科技進展、對外合作及成果,並針對企業需求,安排參觀了傳熱傳質中心、循環流化床等實驗室。企業家與科研人員面對面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 中科院院士王恩哥一行到工程熱物理所訪問交流
    ,工程熱物理所副所長陳海生接待了來訪客人。  王恩哥一行先行參觀了分布式與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除溼脫鹽實驗平臺、儲能研發中心的壓縮空氣儲能實驗平臺及儲熱基礎研究實驗平臺,與相關技術負責人進行了技術交流。  座談會上,王恩哥談到希望在技術研發及應用、平臺建設等方面同工程熱物理所開展務實合作。
  • 工程熱物理所黨員代表大會舉行
    工程熱物理所黨員代表大會舉行 2020-12-04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所長朱俊強作《研究所現狀分析與未來發展思考》報告,講解研究所在科研任務完成、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緊迫形勢和嚴峻任務,深入剖析問題產生的主客觀原因,明確下階段工作思路;代表所行政班子對上一屆黨委和紀委的工作表示感謝,表示將一如既往地支持黨委工作,與新一屆黨委、紀委密切配合,攜手推動研究所各項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 工程熱物理所壓縮空氣儲能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提出並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臨界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具有效率高、儲能密度大等優點,解決了傳統壓縮空氣儲能系統受地理條件限制和需要消耗化石燃料等問題。不同於傳統壓縮空氣儲能系統,超臨界壓縮空氣儲能系統關鍵特徵之一在於,系統採用高壓蓄冷蓄熱裝置實現壓縮熱和低溫冷能的回收與再利用,從而明顯提高了系統效率。
  • 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熱機氣動熱力學和流體機械學術會議召開
    大連海事大學教授鍾兢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陸利蓬、西北工業大學教授王丁喜等作為特邀報告人就各自領域的研究成果作了精彩的匯報。與會人員圍繞熱機氣動熱力學和流體機械領域的學術問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進展情況展開了熱烈的研討。  會議期間,還召開了青年學者論壇。
  • 工程熱物理所在新型壓氣機流動控制研究中獲進展
    新型高性能航空發動機對核心部件之一的壓氣機提出高負荷的設計需求。高負荷壓氣機葉片表面易產生流動分離,進而喪失做功能力並造成氣動損失,其中損失主要是葉型和端壁損失。前期,研究人員針對如何降低端壁流動損失開展了較多研究,但較少研究如何降低高負荷壓氣機葉型損失。
  • 工程熱物理所南京未來能源系統研究院揭牌
    4月30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南京未來能源系統研究院揭牌,同時在北京和南京兩地,工程熱物理所南京未來能源系統研究院暨工程熱物理所南京分所(以下簡稱「研究院」)首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通過視頻會議系統召開。
  • 工程熱物理所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獲2017國際儲能創新大賽儲能...
    工程熱物理所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獲2017國際儲能創新大賽儲能技術創新典範TOP10 2017-05-27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研究所儲能研發團隊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在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等物理儲能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研發成果:在國際上原創性地提出了基於超臨界過程的壓縮空氣儲能新技術,突破了1-1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關鍵技術;發表論文250餘篇,其中SCI收錄90餘篇,EI收錄130餘篇,SCI他引3000餘次;申請專利130餘項,授權專利114項,其中國際專利授權4項,在壓縮空氣儲能領域的專利數列全球科研機構第
  • 【本期關注】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在單晶熱電纖維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為此,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儲能研發中心聯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研究團隊報導了一種新型的基於纖維熱拉法和雷射重結晶效應的單晶SnSe熱電纖維製造技術,突破了高品質單晶柔性熱電纖維的製備困難,實現了纖維單晶材料的大規模生長,為研發複雜而高效的熱電單晶纖維及其織物提供了新思路。
  • 工程熱物理所科研人員參加2017年全球動力與推進論壇
    工程熱物理所科研人員參加2017年全球動力與推進論壇 2017-01-22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語音播報   1月15日,應全球動力與推進協會(GPPS)邀請,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工業燃氣輪機實驗室張宏武
  • 工程熱物理所召開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論壇由高端學術論壇、學術沙龍和青年學者論壇三個環節組成,來自40餘個高水平大學、研究機構的5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研討工程熱物理領域的學術進展、科學問題及國家需求,對我國未來工程熱物理領域的科學研究、產業發展及人才培養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2020年「環境 能源 動力——走近工程熱物理所」暑期夏令營招募通知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位於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內,前身系國際著名科學家吳仲華院士1956年創立的中國科學院動力研究室。
  • 工程熱物理所超臨界流體湍流傳熱特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儲能研發中心對定壁溫條件下超臨界流體豎直圓管內向上湍流流動的傳熱特性開展了研究。該研究採用數值模擬方法,在圓柱型坐標系下使用SST k-ω湍流模型。研究結果表明(見圖1),超臨界流體在加熱段內可以分成3個階段——進口段、跨臨界段和過臨界段。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在超臨界能源系統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它的出版顯示了已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為代表的中國科研機構在該領域的重要研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近年來,工程熱物理所在該領域的重點方向上,特別是在大型跨臨界設備、布雷頓循環及電力循環中適用的緊湊式超臨界換熱器設計、超臨界系統裝備製造、超/近臨界環境化工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成為中科院在超臨界流體戰略技術的重點突破方向之一。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在超臨界能源系統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它的出版顯示了已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為代表的中國科研機構在該領域的重要研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近年來,工程熱物理所在該領域的重點方向上,特別是在大型跨臨界設備、布雷頓循環及電力循環中適用的緊湊式超臨界換熱器設計、超臨界系統裝備製造、超/近臨界環境化工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成為中科院在超臨界流體戰略技術的重點突破方向之一。
  • 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年會舉行
    本報訊 「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2010年工程熱力學與能源利用、熱機氣動熱力學和流體機械學術會議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進展交流會議」近日在東南大學舉行。會議由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主辦,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承辦。
  • 新型類石墨烯二維晶體材料——鍺烯的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曹更玉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研究組合作,在新型類石墨烯二維晶體材料——鍺烯的製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結果與中科院物理所以共同第一作者單位合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 工程熱物理所舉辦第十一屆吳仲華獎勵基金頒獎儀式
    2018年學術活動月閉幕式,活動現場邀請了3位吳仲華獎勵基金優秀青年學者進行了學術報告,並為吳仲華優秀青年學者、吳仲華優秀研究生頒獎,同時頒發工程熱物理所2018年學術活動月研究生論壇獎、優秀博士後獎、青年學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