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在超臨界能源系統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09-15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9月15日電(記者 張之豪)近日,由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儲能研發中心陳林研究員主持編輯的超臨界流體能源系統方面的英文專著《Handbook of Research on Advancements in Supercritical Fluids Ap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兩卷本)順利在美國IGI Global出版社出版。該書是國際上第一部關於超臨界流體應用於能源化工系統方面的專著,是由中國科學家領銜、各國權威專家通力合作的成果。它的出版顯示了已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為代表的中國科研機構在該領域的重要研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近年來,工程熱物理所在該領域的重點方向上,特別是在大型跨臨界設備、布雷頓循環及電力循環中適用的緊湊式超臨界換熱器設計、超臨界系統裝備製造、超/近臨界環境化工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成為中科院在超臨界流體戰略技術的重點突破方向之一。

超臨界流體技術憑藉其在能源動力領域的重大潛力,被稱作是下一代「戰略技術」。以布雷頓循環為代表的超臨界動力循環及高溫熱利用等技術近年來在國際上已成為前沿熱點,並逐步從基礎數據積累進入到兆瓦級商業系統開發的階段。不僅如此,流體在跨越臨界區域時的相變過程和機理研究對許多關鍵領域的突破都十分重要,如超臨界發電、太陽能熱利用、新一代核能系統、航空航天工程、規模化儲能、精細化工及材料工程等。具體而言,絕大多數跨臨界熱力和化工系統都需要面對流體跨越臨界區域發生相態轉變的過程。特別是在靠近熱力工質臨界點附近區域,由於流體熱物性的強烈非線性震蕩所引起的一系列複雜熱力過程,是影響跨臨界和超臨界系統穩定性和能量轉化、存儲效率的關鍵因素。

該書共包含四個板塊共22章,匯集了國內外在超臨界流體領域的代表性團隊近年來的系列研究成果,系統介紹了超臨界流體熱物理基礎理論、小尺度對流傳熱及器件設計、超臨界和跨臨界熱力循環系統設計以及超臨界流體在代表性能源動力系統中應用等。該書的出版獲得了包括來自法國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院(居裡夫婦的母校)的Daniel A. Beysens教授、日本同志社大學Hiroshi Yamaguchi教授、東京大學Eiji Hihara教授、俄羅斯科學院Yuri A. Zeigarnik教授和Vladimir I. Anikeev教授、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學Igor Pioro教授、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Thomas Schulenberg教授等專業領域國際學術權威的大力支持。同時,該書也包含了來自西安熱工研究院、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重慶大學及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等國內領先團隊的研究成果。日本京都大學Akira Onuki教授應邀為本書撰寫序言並指出本書「匯集了最優秀的學者」、並且「是超臨界流體領域非常及時而且重要的著作,因為它包含了從流體基礎到能源系統應用等幾個極其重要的課題」。

超臨界流體領域的核心難點在於流體跨越臨界區域時的相態變化及能質傳遞機制,是亟待突破的前沿領域。陳林研究員近年來的工作集中於這一特殊流體參數區域的熱力學分析。這一區域內流體跨臨界過程中同時受到熱-聲作用的影響,表現為密度、比熱容及其他參數獨特的演化特性。本書第3章介紹了我所團隊在微小通道內超臨界CO2流體流動傳熱特性方面的結果。在微通道等受限制的幾何條件下,流體氣相、液相和超臨界相之間的相態相互轉化過程對外部參數條件、變化的始-終路徑以及流體特殊的熱物理性質參數具有較大的依賴。通過構建微小通道內瞬態熱擾動模型,研究團隊獲得了超臨界流體的小尺度反饋規律並進一步總結了超臨界流體微尺度熱-機械作用產生擾動強化和換熱強化的機制。本章的研究中將其歸結為可壓縮流體微槽道Kelvin-Helmholtz流動不穩定性,為進一步理解微尺度下超臨界流體流動傳熱穩定性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另外,在超/跨臨界熱力系統研究中,往往具有高熱流密度、大溫差區間和複雜對流情景,使得臨界區域流體傳熱與相變過程細節掩蓋在臨界區域震蕩和對流傳熱不穩定現象當中。本書第5章介紹了陳林研究員和印度理工學院P.K. Basu教授合作針對局部浮力效應與熱加速現象對超臨界區域流動換熱,特別是湍流流動換熱的影響。本書第7章介紹了工程熱物理所團隊進一步針對該問題在超臨界流體自然循環及其在能源系統中基礎傳熱和循環流動規律的探索: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密閉迴路中近臨界流體自然對流流動、傳熱穩定性的規律及機制和預測關聯式,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穩定性反饋、安全控制及優化管理方法。

近期,陳林研究員正集中於發展多相位重構雷射測試等方法用於超臨界系統的高精度定量測量方面(近期論文Kanda & Chen, et al. Int. Commu. Heat Mass Transf., 89, 2017, pp. 57-63; Chen et al., Int. J. Heat Mass Transf., 155, 2020, 119684; Tran and Chen, ASME - J. Fluids Eng., 142(11), 2020, 111503),期望通過對超臨界流體界面傳遞的可視化研究,進一步解決跨臨界系統機理「看不清」、「測試難」的課題。

(編輯:富文佳 呂佳珊)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在超臨界能源系統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日報9月15日電(記者 張之豪)近日,由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儲能研發中心陳林研究員主持編輯的超臨界流體能源系統方面的英文專著《Handbook of Research on Advancements in Supercritical Fluids Ap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 工程熱物理所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壓縮機測試取得進展
    工程熱物理所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壓縮機測試取得進展 2019-12-27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新工質發電團隊從2016年開始開展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關鍵技術實驗研究,在中科院先導專項、衡水高新區院地合作項目支持下,於2018年9月建成我國首座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壓縮機測試平臺,並投入運行。
  • 中國科學家領銜推出國際首部超臨界流體應用能源化工專著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 供圖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9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儲能研發中心陳林研究員主持編輯的超臨界流體能源系統方面的兩卷本英文專著《超臨界流體在可再生能源系統中的應用手冊》(《Handbook of Research on Advancements in Supercritical Fluids Applications for
  • 【本期關注】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在單晶熱電纖維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為此,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儲能研發中心聯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研究團隊報導了一種新型的基於纖維熱拉法和雷射重結晶效應的單晶SnSe熱電纖維製造技術,突破了高品質單晶柔性熱電纖維的製備困難,實現了纖維單晶材料的大規模生長,為研發複雜而高效的熱電單晶纖維及其織物提供了新思路。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在水泥窯爐低氮脫硝技術研發方面取得新突破
    該示範工程對我國燃煤水泥窯爐低氨甚至無氨脫硝技術領域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水泥工業氮氧化物排放量佔到全國排放總量的10%以上,對環境影響非常突出。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在中科院A類潔淨能源戰略性先導專項支持下,系統研究了水泥窯爐條件下煤粉、半焦與熱解氣對NOx的不同還原特性及相關機理。獲得了煤粉對NOx均相、異相還原機理,揭示了水泥生料對於促進焦炭異相還原的機理,獲得了溫度與氧氣濃度等關鍵參數對NOx還原特性的影響機理。在此基礎上提出並開發了適用於燃煤水泥窯爐的低氮脫硝技術。
  •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節能減排」系統研究獲重大成果
    該所緊密結合國家能源可持續發展與節能減排的迫切需要,針對常規能源動力系統中的主要弊端,經過系統研究,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汙染等問題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創新成果,形成了相關的能源系統關鍵技術,為我國急需發展的多聯產系統、太陽能熱動力系統以及CO2零排放等能源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對我國節能減排的重大能源需求提供了關鍵理論指導,在相當程度上提高了我國能源科學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 工程熱物理所超臨界流體湍流傳熱特性研究獲進展
    該特性使得超臨界流體具有「傳熱惡化」、「傳熱強化」等特殊的傳熱規律,對系統的性能具有重要影響,因此超臨界流體的傳熱特性一直被研究者所重視。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儲能研發中心對定壁溫條件下超臨界流體豎直圓管內向上湍流流動的傳熱特性開展了研究。該研究採用數值模擬方法,在圓柱型坐標系下使用SST k-ω湍流模型。
  • 工程熱物理所召開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論壇由高端學術論壇、學術沙龍和青年學者論壇三個環節組成,來自40餘個高水平大學、研究機構的5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研討工程熱物理領域的學術進展、科學問題及國家需求,對我國未來工程熱物理領域的科學研究、產業發展及人才培養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工程熱物理所壓縮空氣儲能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提出並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臨界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具有效率高、儲能密度大等優點,解決了傳統壓縮空氣儲能系統受地理條件限制和需要消耗化石燃料等問題。不同於傳統壓縮空氣儲能系統,超臨界壓縮空氣儲能系統關鍵特徵之一在於,系統採用高壓蓄冷蓄熱裝置實現壓縮熱和低溫冷能的回收與再利用,從而明顯提高了系統效率。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在水泥窯爐低氮脫硝技術研發中獲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日,中科院先導專項水泥窯爐低NOx關鍵技術與示範課題寧夏勝金2500t/d水泥窯爐示範工程實現試運行並進行了第三方測試,在SNCR正常投運條件下該示範工程對我國燃煤水泥窯爐低氨甚至無氨脫硝技術領域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水泥工業氮氧化物排放量佔到全國排放總量的10%以上,對環境影響非常突出。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工程熱力學與能源利用學術會議暨國家自然科學...
    12月4-7日,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工程熱力學與能源利用學術會議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工程熱力學與能源利用領域項目進展交流會在上海舉行。會議由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承辦。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近700位知名專家、學者和師生代表參會。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兩項清潔能源技術產業化應用加速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獲悉,採用該所研發循環流化床煤氣化技術和氣化飛灰焚燒發電技術的全球迄今最大煤制清潔工業燃氣項目,本月中下旬起已在江西全面進入試運行期,從而為這兩項清潔能源核心技術的產業化應用按下「加速鍵」。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兩項清潔能源技術產業化應用加速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兩項清潔能源技術產業化應用加速 2020-12-29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字體:大 中 小】
  • 工程熱物理所南京未來能源系統研究院揭牌
    4月30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南京未來能源系統研究院揭牌,同時在北京和南京兩地,工程熱物理所南京未來能源系統研究院暨工程熱物理所南京分所(以下簡稱「研究院」)首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通過視頻會議系統召開。
  • 中國-芬蘭可再生能源研討會在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舉行
    發表於:2009-10-14 09:00:10     作者:索比太陽能來源:Solarbe.com工程熱物理所承辦中國-芬蘭可再生能源研討會近日,中國-芬蘭可再生能源座談會在北京融金國際酒店召開。本次會議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芬蘭科學院聯合主辦,由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承辦。
  •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在Z型光催化劑產氫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召開2020年第一次理事會
    4月14日上午,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2020年第一次理事會以視頻形式召開。大同市委副書記、市長武宏文,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朱俊強、副所長呂清剛,副市長馬安全,大同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任希傑等分別在我市和北京會議室參加。
  • 中科院院士王恩哥一行到工程熱物理所訪問交流
    中科院院士王恩哥一行到工程熱物理所訪問交流 2019-03-16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王恩哥一行先行參觀了分布式與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除溼脫鹽實驗平臺、儲能研發中心的壓縮空氣儲能實驗平臺及儲熱基礎研究實驗平臺,與相關技術負責人進行了技術交流。  座談會上,王恩哥談到希望在技術研發及應用、平臺建設等方面同工程熱物理所開展務實合作。
  •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以創新研髮帶動技術產業化應用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以創新研髮帶動技術產業化應用 2021-01-09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