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湍流輸運模型展示加熱等離子體多尺度波動—新聞—科學網

2021-01-19 科學網

 

由通用原子公司運行的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所屬用戶設施——DIII-D國家聚變裝置的研究人員,利用物理性能降低的等離子體湍流流體模型解釋了託卡馬克試驗中意想不到的密度輪廓性質。為等離子湍流行為建模,或能幫助科學家優化諸如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等未來核聚變反應堆中的託卡馬克性能。

加熱託卡馬克會產生很多有趣的現象,比如等離子體旋轉和密度的變化。DIII-D研究人員建立了多種加熱方法,比如產生電子加熱的微波或者產生離子加熱的中性束,如何影響等離子體密度、雜質行為和湍流輸運的模型。不同的加熱方法會在長(離子)尺度和短很多(電子)的尺度上驅動湍流。

這項日前在美國物理聯合會(AIP)出版集團所屬《等離子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表明,加熱聚變反應堆中的電子導致等離子體中的密度梯度發生重要變化。該模型預測,加熱會在離子和電子尺度之間的波長上激起湍流,並且產生改變等離子體整體密度輪廓的粒子箍縮。研究人員還利用簡化的輸運模型預測了聚變反應堆中的雜質傳送。

利用DIII-D國家聚變裝置開展研究的普林斯頓大學等離子體實驗室物理學家Brian Grierson介紹說,當加熱等離子體時,改變的不只是溫度,還改變了對等離子體密度和旋轉產生二次影響的現有湍流種類。

通常,由加熱等離子體中心到冷等離子體邊緣的熱量流動驅動湍流擴散,而這應當會讓密度梯度變平。「不過,一件吸引人的事情是有時給聚變反應堆加熱導致其產生密度梯度而非令其變平。」Grierson表示。密度峰化很重要,因為託卡馬克內氘和氚粒子之間的聚變反應隨著等離子體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換句話說,「聚變能同等離子體密度的平方成正比」。(宗華)

相關焦點

  • 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科研人員參加美國等離子體輸運Task Force...
    此次會議共11個大會特邀報告,56個牆報報告,設立了非線性臺基湍流、高能粒子、三維效應、多尺度集成等9個工作組,各工作組共計28個口頭報告。會議期間,等離子體所研究員高翔的《EAST託卡馬克臺基湍流實驗》的報告介紹了EAST上運用微波反射儀研究臺基區域的湍流以及臺基內側漲落測量的最新進展。
  • 中國科學家:研究確定了湍流對太陽耀斑中等離子體加熱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確定了湍流對太陽耀斑中等離子體加熱的作用,該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湍流在爆發性太陽耀斑中加熱等離子體的作用」,發表在最近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磁流體力學將等離子體作為連續介質處理,要求其特徵尺度遠遠大於粒子的平均自由程、特徵時間遠遠大於粒子的平均碰撞時間,不需考慮單個粒子的運動。由於磁流體力學只關心流體元的平均效果,因此能夠解釋等離子體中的大多數現象,廣泛應用於等離子體物理學的研究。磁流體力學的基本方程是流體力學中的納維-斯託克斯方程和電動力學中的麥克斯韋方程組。
  • 中科院南海所首次測得水下熱通量數據—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利用海洋熱通量儀在三亞近海岸和南海北部進行了觀測,在國際上首次測量得到水下熱通量數據,發表的論文分析了風浪區海洋湍流渦旋對熱通量輸運的作用,並研究了垂向湍流通量(熱通量與動量通量)與潮汐的聯繫。
  • No.11 太陽風湍流的本質和挑戰的問題
    (1965), Dobrowolny et al. (1980);Goldreich and Sridhar,(1995)等理論;介紹太陽風湍流能量串級的證認,說明Tu et al. (1984), Tu (1988) 的「類-WKB湍流理論」模型首次表明,由於低頻拐點頻率降低,導致-1斜率頻譜提供串級能量,從而解釋觀測到的加熱和功率譜衰減現象,指出太陽風湍流與流體湍流的不同之處。
  • 日冕反常加熱之謎新解
    1948 年,Bierman 和Schwarzschild 分別獨立地提出太陽表面附近的湍流運動產生的聲波向上傳播可能加熱了日冕。隨後,人們又先後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加熱機制,這些機制可以分成兩大類:(1)波動加熱機制。太陽光球層附近的湍流運動驅動磁力線擾動,激發各種波動沿磁力線向上傳播,波動攜帶的能量在太陽色球和日冕中與等離子體相互作用而實現加熱。其中最重要的加熱波動模式有磁聲波和阿爾芬波。人們通過分析太陽光球附近的擾動特徵發現,它們激發的阿爾芬波確實能攜帶足夠的能量向上傳播。
  • 郗恆東課題組在JFM發文報導熱湍流中大尺度環流反轉機理突破性進展
    西工大航空學院郗恆東課題組在JFM發文報導熱湍流中大尺度環流反轉機理突破性進展近日,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郗恆東教授課題組在熱湍流系統中大尺度環流反轉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Reduced flow reversals in turbulent convection in the absence of corner vortices
  • 湍流研究中的困難與誤區
    >水體、大氣和等離子體這樣的流體介質可以有兩種運動狀態:一種是「層流」,儘管介質的分子仍是無規則運動的,但流體團卻在做有規則的運動。眾所周知,流體在運動過程中,相鄰流體之間會發生動量、能量和質量的交換和輸運。在層流狀態,這種輸運主要通過無規則的分子運動進行,在湍流狀態,則通過無規則的流體團運動進行。
  • 太陽風加熱的機理是什麼?朗道阻尼過程賦予其新解釋
    研究表明,朗道阻尼負責將太空中電磁等離子體湍流中的能量轉移到太陽風中的電子上,賦予後者能量。朗道阻尼是以物理學家的列夫·朗道(Lev Landau,1908-1968)的名字命名的,他曾獲得過諾貝爾獎。朗道阻尼過程是指當波穿過等離子體時,以同樣速度運動的等離子體粒子會吸收波的能量,導致波的能量(阻尼)降低。
  • 湍流與渦流的區別
    湍流肯定是渦流,渦流不一定是湍流。如層流邊界層流動,有渦量分布,是渦流。但在在轉捩之前,不能說是湍流。從渦量角度看,層流到湍流似乎是渦量場結構的變化,出現了各種尺度的離散的渦量集中的渦旋。渦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各種脈動量產生的原因,湍流和渦流可能形態相近。
  • 研究發現極光邊界波動是等離子體層頂表面波的光學表象
    許多極光現象都與磁層中的ULF波動相關,如亞暴膨脹相起始、極光弧、極光強度波動等。由磁層頂表面波激發的ULF波是向內傳播的(指向地球),在磁暴期間能穿透到內磁層,但相反的過程能否發生目前仍未知。  地球內磁層的主要部分是等離子體層,它是由繞地球共轉的緻密冷等離子體組成。
  • 湍流燃燒建模新進展
    燃燒,是一種具有強烈的非線性與時空多尺度特徵的化學反應,這一特徵也正是求解湍流燃燒問題的根本性挑戰。迄今為止,研究者們提出了多種湍流燃燒模型,包括火焰面類模型,概率密度函數(PDF)類模型,條件矩封閉(CMC)模型,以及渦耗散概念(EDC)模型等,但這些模型在構建的物理基礎及封閉的合理性方面一直沒有令人滿意的方案。
  • 新聞 | 浙大海洋學院與海洋二所合作在GRL發文 揭示深海熱液顆粒物的輸運與沉降模式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賀治國教授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韓喜球研究員關於深海熱液系統中礦物顆粒輸運機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深海熱液羽流在全球尺度的能量交換和物質循環中起重要的作用,海底熱液羽流的探測和海底熱液沉積物的尋找是多金屬硫化物勘探的重要內容。
  • 例如大木星,數學家在扁平流體中徵服湍流
    20世紀60年代,理論物理學家羅伯特·克萊希南首次從納維-斯託克斯方程中發現了一種名為逆級聯效應的奇特效應,即扁平流體中的湍流將能量傳遞到更大尺度,而不是傳遞到更小尺度。最終這些二維系統將自己組織成巨大穩定的流體,比如漩渦或河流狀的噴射流。這些流動就像吸血鬼一樣,通過從湍流中吸取能量來供給自身。木星上的水平雲帶與二維流體類似。
  • FLUENT常用的湍流模型及壁面函數處理
    使用混合函數將標準 k-e 模型與 k-w 模型結合起來,包含了轉捩和剪切選項Reynolds   Stress直接使用輸運方程來解出雷諾應力,避免了其它模型的粘性假設,模擬強旋流相比其它模型有明顯優勢2、湍流模型的選擇模型用法Spalart  Allmaras計算量小,對一定複雜的邊界層問題有較好的效果
  • 湍流模型選擇,必須方方面面都哇塞(RANS篇)!
    這些假定就導致了對於不同的流動問題可能需要不同的湍流模型,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你的模擬可選的湍流模型有多少?如果你的軟體缺失某些湍流模型,那麼你的模擬可能會因為湍流模型問題而失敗。下一步,如果用戶購買了50個湍流模型,並且其相信這50個湍流模型中一定存在著一個適用於其流動工況的湍流模型。
  • 螺旋湍流研究取得進展
    螺旋度的定義是速度與渦量的標量積,螺旋湍流指平均螺旋度或局部螺旋度不為0的湍流流動狀態,廣泛存在於龍捲風、颱風等自然現象及航空發動機、離心泵等旋轉機械流動中。螺旋度守恆性定理為系統研究三維湍流的時空演化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作為三維湍流僅有的兩個二次無粘不變量之一(另一個為動能),Noether定理決定螺旋度具有時空多尺度分布和多尺度多方向手性間的傳輸特徵。
  • 科研人員在太陽上觀測到運動等離子體放大磁場現象
    太陽上,熾熱的等離子體流動會驅動起發電機過程,產生各種尺度的太陽磁場。大尺度的磁特徵(如太陽黑子)被認為是起源於太陽內部、浮現至太陽表面的產物;小尺度的磁特徵(如網絡內磁場)被認為由近太陽表面的湍流引起,亦被稱為局地發電機過程。局地發電機時刻在發生,但很難區分該過程和浮現過程。
  • 研究構建用於高能多體系統的角動量守恆輸運模型
    輸運模型是用來描述非平衡多體系統中粒子微觀狀態(動量、位置、自旋)演化的重要理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