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發現太陽磁場「放大器」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太陽活動多波段觀測與研究團組博士徐喆和研究員季海生等人,對一例運動黑子的磁流體動力學過程進行了觀測與分析。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例由運動等離子體所造成的局地磁場放大的現象。正如無線網絡信號可以被放大器放大、增強,這一效應堪稱太陽表面的天然磁場「放大器」。它對人類認識黑子、耀斑、日珥等一系列太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
在地球上「重現」太陽:太陽風和等離子體「打嗝」
太陽本質上是一個由熱等離子體組成的大球:一種由電離氣體構成的物質高能狀態。當太陽自轉時,等離子體也在自轉,太陽核心等離子體運動產生的磁場充滿了太陽大氣層,在離太陽表面一定距離的地方,也就是阿爾文表面,磁場減弱,等離子體脫離太陽,產生太陽風。伊森·彼得森是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物理系的一名研究生,也是2019年7月29日發表在《自然物理》上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
-
科學家首次發現太陽的「放大器」,它將磁場放大,讓黑子快速運動
據報導,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科研團隊,在天文學權威刊物《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通過研究發現,太陽中電離氣體竟然是「天然放大器」,可以放大太陽黑子的磁場。一直到2016年,當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陽動力學衛星和太陽界面區成像光譜儀,為地球傳回了全新的太陽活動圖像,通過圖像分析,科研人員發現,在這次太陽活動之中,太陽黑子的運動速度非常快,似乎有什麼東西在吸引著它。
-
太陽上的「終結者」引發等離子體海嘯,並將開始新的太陽周期!
研究人員首先研究日冕亮點的運動——太陽大氣中極紫外光的短暫閃爍。通過觀察亮點,科學家們認為已經對太陽周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而不是僅僅關注太陽黑子的活動。亮點首先出現在比太陽黑子高緯度的地方(大約55度)。並以每年大約3度的緯度向赤道移動,幾十年後到達赤道。這些亮點所追蹤的路徑與中緯度地區(約35度)太陽黑子活動重疊,直到它們都到達赤道並消失。
-
中國學者發現太陽磁場「放大器」
新華社南京9月28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28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學者通過重新分析一例過往太陽黑子,發現太陽大氣中流動的電離氣體,能夠顯著放大黑子磁場。正如無線網絡信號可以被放大器放大、增強,這一效應,堪稱太陽表面的天然磁場「放大器」。它對人類認識黑子、耀斑、日珥等一系列太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黑子是太陽光球層上出現的黑色小斑點。
-
中國學者發現太陽磁場「放大器」
新華社南京9月28日電 記者28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學者通過重新分析一例過往太陽黑子,發現太陽大氣中流動的電離氣體,能夠顯著放大黑子磁場。正如無線網絡信號可以被放大器放大、增強,這一效應,堪稱太陽表面的天然磁場「放大器」。
-
等離子體被太陽磁場塑造成有形狀的狀態
等離子體被太陽磁場塑造成有形狀的狀態即使太陽看起來非常結實,但它實際上更像一片滾燙的海洋,溫度高到可將原子分解,釋放出的電子和原子核相互環繞流動形成等離子體,等離子體被太陽磁場推動並塑造成一定的形狀,就像太陽的重力場延伸向各行星並將它們束縛在公轉軌道上一樣,但是磁力和重力有很大的區別。
-
我國科研團隊揭示「太陽風暴」中日珥的磁場結構
「太陽風暴」是指太陽的劇烈爆發活動,會給地球衛星、通訊、電網等形成幹擾與破壞。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空學院科研團隊對日珥的研究發現,其磁場為磁繩與剪切磁拱共存的雙層結構,這對理解太陽爆發的機制,對地球的影響方式乃至預防具有重要意義。國際天體物理學學術期刊《天體物理雜誌》日前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
雲南天文臺清晰觀測到 太陽上一個小暗條被切斷並爆發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太陽爆發活動與空間災害性天氣密切相關,暗條就是其中之一。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員清晰地觀測到由不對稱磁重聯導致的一個小暗條被切斷並爆發。
-
「太陽風暴」是啥?我國科研團隊揭示其日珥磁場結構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空學院科研團隊對日珥的研究發現,其磁場為磁繩與剪切磁拱共存的雙層結構,這對理解太陽爆發的機制,對地球的影響方式乃至預防具有重要意義。國際天體物理學學術期刊《天體物理雜誌》日前發表了該研究成果。據了解,「太陽風暴」主要表現為日珥爆發、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3種緊密聯繫的爆發活動,對地球的空間環境有重要影響。
-
科學家第一次觀測到了太陽能量從內部傳遞到大氣層的過程
科學家們此前認為,從太陽內部因受熱發出的等離子體射流,被稱作「針狀物」,是其產生熱效應的源頭。現在,最新的研究首次直接觀測到了這一過程。新的觀測結果顯示,當太陽表面的磁場反轉和調整時,「針狀物」就形成了。磁場能量轉換成為動能和熱能,隨即產生了這些「針狀物」。這些「針狀物」穿過色球層,來到太陽大氣的最外層,也就是日冕層。
-
太陽的大氣——結構,磁場
首先是光球層,通常意義上說。光球層就是我們平常在無遮擋情況下看到的部分,是輻射出絕大部分額可見光的部分。而6000K的「太陽表面溫度」,指的就是這個光球層的溫度。黑子是發生在光球層的典型事件,後面會更詳細的介紹,使用可見光可以在光球層中觀測到的結構是米粒組織(如圖二是一張放大很多倍的太陽表面的可見光觀測圖像,中間黑色的是黑子,背景裡黃色的米粒狀的結構就是米粒組織)。
-
首次觀測到450光年外恆星的巨大日冕物質拋射!
研究人員首次以完整的方式確定並表徵了活躍恆星HR 9024大氣中的一次強烈噴發,其特徵是x射線的強烈閃光,隨後釋放出一個巨大的等離子體氣泡,即含有帶電粒子的熱氣體。這是首次在太陽以外的恆星上觀測到日冕物質拋射,日冕是恆星的外層大氣。
-
數次拍到17500華氏度等離子體雨降落日表,有助揭示太陽謎團!
在此前被忽視的小規模日表磁環中,科學家發現了這種現象。研究指出太陽外層大氣層的加熱區域要比此前預計的狹窄。此外,這項研究還揭示了等離子體逃離太陽磁場線並成為太陽風組成部分的一種新方式。「太陽也會下雨,雖然聽起來有些可笑,但這種我們熟悉的天氣現象與太陽表面的一些過程極為相似。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拍到的「日冕雨」。此前,科學家曾在太陽爆發後觀測到這種現象,當時與耀斑有關的加熱過程突然中斷,導致等離子體冷卻並墜落日表在地球上,雨是水循環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
-
科學網—巨大等離子體「炮彈」繞太陽飛馳
> 圖片來源:SDO/GSFC/NASA 本報訊 科學家發現,巨大的熱等離子體團從太陽的色球層——太陽表面和外層大氣之間的區域「飛馳而出」。這有助於解釋太陽大氣是如何變得如此灼熱的。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 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Shuhong Yang和同事在2017和2018年的一系列觀測中發現了所謂的「色球炮彈」。 平均而言,這些等離子體「炮彈」的大小約為15億立方千米,略超過地球上所有水的總體積,同時平均質量幾乎是「鐵達尼號」的3倍。它們還以平均每秒56公裡的速度橫穿太陽。
-
太陽磁場和太陽風源有新發現
根據日本「日之出」衛星上的X射線望遠鏡和光學望遠鏡拍攝的照片,美國科學家對太陽磁場和太陽風的起源有了新發現。他們認為,在太陽風從太陽射向太空的過程中,磁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太陽磁場線驚人一幕:變成「毛線團」
如果我們使用磁力線觀測太陽的磁場運動情況,那麼可以欣賞到這個富有變化的星球所發生的各種奇妙景象。 也就說,雖然造成太陽各種現象的磁場是我們人眼看不到的,但是使用一種磁力線概念以及結合與磁場有直接關係的現象,可以觀察和理解太陽的運動情況。 科學家使用各方面的觀測數據,用線條和顏色來描繪太陽表面磁場狀態。
-
關於太陽黑子的認知被推翻 等離子體的流動成就了神奇的太陽黑子
太陽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宇宙中的天體,而對於發生在太陽的各種奇特現象,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太陽黑子想必就是其中一個。太陽黑子是太陽最基本最明顯的活動太陽黑子(sunspot)是太陽最基本和最明顯的活動之一,它發生在太陽的光球層上。太陽黑子一般被認為是發生在太陽表面的巨大高溫熾熱氣體漩渦,溫度大約在3000到4500攝氏度之間。
-
看科研望遠鏡如何觀測太陽
觀測太陽對於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哪些幫助呢?帶著這個疑問,讓我們一起走進懷柔太陽觀測基地一探究竟。 在懷柔觀測基地,有兩臺觀測設備,一臺是多通道太陽磁場望遠鏡,一臺是全日面太陽光學和磁場監測望遠鏡。多通道太陽磁場望遠鏡安裝在太陽觀測塔頂部。適合觀測的日子,觀測人員都會開啟望遠鏡的圓頂,對太陽進行觀測。
-
觀測到一次前所未有的太陽爆炸,科學家這次將有何收穫?
在進行太陽天文學研究的過程中,科學家們注意到,太陽磁場錯綜複雜的磁場線會呈現斷裂-重組的周期性變化。這個過程被稱為磁重聯,其中一個物體的磁拓撲結構被重新排列,磁能轉化成動能、熱能和粒子加速度。然而,在觀察太陽時,一個由印度天文學家組成的團隊目睹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現象——由附近的一次太陽爆發引起的磁重聯。這一觀測結果證實了十年前關於磁重聯及其外部驅動的理論,並可能引發一場對空間天氣的理解以及可控核聚變和等離子體實驗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