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團隊揭示「太陽風暴」中日珥的磁場結構

2020-11-22 半月談

「太陽風暴」是指太陽的劇烈爆發活動,會給地球衛星、通訊、電網等形成幹擾與破壞。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空學院科研團隊對日珥的研究發現,其磁場為磁繩與剪切磁拱共存的雙層結構,這對理解太陽爆發的機制,對地球的影響方式乃至預防具有重要意義。國際天體物理學學術期刊《天體物理雜誌》日前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據了解,「太陽風暴」主要表現為日珥爆發、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3種緊密聯繫的爆發活動,對地球的空間環境有重要影響。會擾動地球磁場,影響衛星運行,幹擾無線電通訊,破壞電網設備,導致GPS(全球定位系統)失準等。

「日珥經常會爆發,它就像雲一樣,依靠磁場的『託舉』懸浮在太陽的大氣中。」科研團隊成員、中科大教授劉睿介紹,太陽的磁場活動被認為是導致「太陽風暴」產生的原因,弄清楚其磁場結構非常重要,但太陽的磁場難以觀測,只能通過觀測太陽大氣中的等離子體來推測其磁場的結構。

日珥位於太陽的表面,作為「太陽風暴」的3種形式之一,其爆發也與另外兩種密切相關。因此,觀察日珥的磁場結構和動力學演化,是研究太陽爆發活動的重要途經。

近期,中科大科研團隊利用我國雲南撫仙湖1米口徑的太陽望遠鏡對日珥進行觀測,並結合衛星提供的極紫外光觀測,發現沿日珥軸向的大幅度振蕩,推測相關的磁場結構為剪切磁拱。另一方面,他們利用都卜勒頻移研究發現物質繞日珥軸向的旋轉運動,因此相關的磁場結構也具有磁繩的性質。由於兩層磁結構之間並無明顯的分離,暗示這種雙層結構在日珥中可能普遍存在。

長期以來,國際學術界對日珥的磁場結構是磁繩還是剪切磁拱爭論不休。中科大科研團隊的研究表明,這兩種結構可能共同存在,為解決爭論給出了新的方向。這對理解太陽爆發的機制,爆發後對地球磁場的影響方式,乃至進行預報、防範具有重要意義。(記者 徐海濤)

相關焦點

  • 「太陽風暴」是啥?我國科研團隊揭示其日珥磁場結構
    「太陽風暴」是指太陽的劇烈爆發活動,會給地球衛星、通訊、電網等形成幹擾與破壞。
  • 中日合作團隊發現迄今最高能量宇宙伽馬射線 有助於揭示宇宙中極端...
    (新華社發)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3日訊(記者 沈慧、實習生 程曼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近日,中日合作西藏ASgamma實驗團隊利用我國西藏羊八井ASgamma實驗陣列發現迄今為止最高能量的宇宙伽馬射線,這些宇宙伽馬射線來自蟹狀星雲方向,能量超過100TeV(1TeV即10的12次方電子伏特),最高達450TeV,比此前國際上正式發表的75TeV
  • 揣測太陽的喜怒哀樂,實時模擬太陽風暴,這些就是科學家幹的好事!
    在2019年完成的一個項目中,由莫斯特爾領導的一個團隊,開發了一個特別詳細的太陽風暴傳播模型。目標是明確的,想要預測太陽風暴,有幾個太空探測器可以跟蹤離地球一定距離的太陽風暴。在20世紀90年代,SOHO探測器是第一個記錄下來的,今天還有帕克太陽探測器和另外兩個名為STEREO的探測器。所有這些探測器都在黃道面內或黃道面附近移動,黃道面是行星繞太陽運行的平面。
  • 我國巨型太陽望遠鏡突破光學 探測器 磁場測量等多領域技術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是我國首顆空間太陽專用觀測衛星,將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的形成及相互關係。先進地基太陽天文臺的科學目標,就是要觀測和研究太陽磁場、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三者之間的關係,簡稱「一磁兩暴」。
  • NASA發射「太陽軌道飛行器」 將揭示太陽磁場奧秘
    中新網2月10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當地時間9日,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歐洲航天局與美國航天局聯合進行了「太陽軌道飛行器」的發射,它被安裝在美國聯合發射聯盟公司Atlas V411型運載火箭上。
  • 太陽風暴可能消除大氣層部分電子:僅在特定區域
    在太陽風暴中,常常會發生日冕物質拋射,即從太陽表面釋放出大量的物質和電磁輻射進入太空,當拋射方向朝向地球時,會嚴重衝擊地球的磁場。2017年4月初,太陽出現了3次強烈的輻射爆發,導致世界許多地區出現了無線電中斷。NASA近日發布了太陽動力學天文臺拍攝的一組圖片,展示了這三次太陽耀斑事件發生時的情形。
  • 太陽風暴再抵地球 太陽耀斑是什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太陽風暴再抵地球 太陽耀斑是什麼 周日晚上,美國宇航局的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發現了一顆強大的太陽耀斑.這次噴發可能引發一場太陽風暴,預計最早將於周四上午襲擊地球. 太陽耀斑是一種強烈的輻射,就像太陽的明亮區域一樣,可以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
  • 第S12次香山科學會議研討超強太陽風暴和太陽周異常行為
    正因為如此,美國科學家提出警告,像「卡林頓事件」這樣的超級太陽風暴將會讓美國從發達國家變成發展中國家。 「人類社會面臨強太陽風暴的威脅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會議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汪景琇說。 太陽活動具有11年左右的周期。太陽活動周異常行為究竟會對地球產生何種影響是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 太陽磁場精細結構:怎麼是團毛線?!
    在2011年1月,當時是太陽極大年之後3年,太陽表面的磁感線基本形態還比較簡單,極區的磁線圈開放向外伸展;而2014年7月正值新一輪的太陽極大期,可以看到太陽磁感線的結構明顯變得更加複雜。現在,利用最新技術,科學家們揭示了肉眼所不可見的太陽磁場的複雜結構。   研究顯示,太陽大氣中的一些「亮斑」可以被作為太陽磁場的標記物。根據美國宇航局「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DO)探測器在2016年3月12日拍攝的圖像,科學家們繪製出了太陽磁場的結構圖。這些磁感線所展現出的複雜纏繞和布局能夠讓科學家們了解太陽磁場在太陽表面與內部物質運動環境下相應所發生的變化情況。
  • 太陽風暴,就在您身邊
    在科學家眼裡,太陽風暴就是太陽強烈爆發,會給地球帶來一系列影響。每次太陽風暴來臨,都要嚴陣以待,謹防產生的各種危害。在公眾眼裡,太陽風暴仍然一個神秘模糊的事物,有點像洪水猛獸,又有點像背後的幽靈,不時地帶來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威脅。它看不懂、摸不著,那到底距離我們有多遠?
  • 太陽的大氣——結構,磁場
    而6000K的「太陽表面溫度」,指的就是這個光球層的溫度。黑子是發生在光球層的典型事件,後面會更詳細的介紹,使用可見光可以在光球層中觀測到的結構是米粒組織(如圖二是一張放大很多倍的太陽表面的可見光觀測圖像,中間黑色的是黑子,背景裡黃色的米粒狀的結構就是米粒組織)。
  • 太陽風暴是什麼?太陽風暴的影響及風暴時間
    2、太陽風暴基本性質  在太陽系中,太陽風的組成和太陽的日冕組成完全相同。73%的是氫,25%的是氦,還有其他一些痕量雜質。目前還沒有精確的測量結果。2004年的Genesis的取樣分析還沒有結果。它在返回地球是因為緊急降落,被損壞了。這是因為它再次進入地球大氣層時,沒有打開降落傘。在地球附近,太陽風速為200-889km/s。
  • 中日團隊首次揭示:基因成簇排列是水稻抗雜草的關鍵
    近日,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樊龍江教授團隊聯合日本科學家團隊經過5年攻關,首次揭示了相關基因在基因組上成簇排列是水稻合成對抗稗草的「生化武器」稻殼素的關鍵,同時證實這樣的基因成簇進化事件,通過趨同進化在植物界已獨立發生了多次。
  • 帕克探測器「觸摸太陽」首秀成果 揭示古怪磁場和「滔天巨浪」
    參考消息網12月6日報導 外媒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帕克太陽探測器「觸摸太陽」任務的首批成果。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2月4日報導,初步成果顯示,太陽磁場會出現奇怪的活動,比如僅僅維持數秒的磁場反轉。
  • 地球磁場能夠抵禦太陽風暴,研究人員表現磁場在逐漸的減弱!
    如今人類更多的是習慣於在地球上生存,但是由於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讓地球背上了沉重的生存負擔,有科學家預言或許在十億年之後人類居住的地球將會被太陽吞沒,而對於最新的地球滅亡論又是怎麼來的呢?它們擁有哪些存在依據呢?
  • 肉眼所不可見的太陽磁場精細結構:強大而複雜
    現在,利用最新技術,科學家們揭示了肉眼所不可見的太陽磁場的複雜結構。這張圖像展示的是由「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DO)在2016年3月12日拍攝的圖像背景基礎上疊加的太陽磁場結構圖。在2011年1月,當時是太陽極大年之後3年,太陽表面的磁感線基本形態還比較簡單,極區的磁線圈開放向外伸展;而2014年7月正值新一輪的太陽極大期,可以看到太陽磁感線的結構明顯變得更加複雜太陽磁場極其重要,它在諸多方面都發揮著關鍵作用,從太陽爆發導致地球附近空間天氣環境的改變,並引發磁暴或極光等現象,再到行星際空間的磁場和太陽輻射強度等等。
  • 太棒啦,科學家繪製出:太陽附近星際磁場結構和星際物質分布圖!
    由芬蘭圖爾庫大學物理和天文學系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繪製了太陽附近的星際磁場結構和星際物質分布圖,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備受尊敬的歐洲期刊《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
  • 「追日夸父」-帕克太陽探測器揭示了太陽令人驚訝的細節
    這些細節對於理解太陽風是如何從太陽和整個太陽系中傳播能量的至關重要。 有一種類型的事件尤其引起了科學團隊的關注:磁場從太陽中流出,並嵌在太陽風中,磁場的方向會發生翻轉。這些逆轉稱為「回切」,在帕克太陽探測器上持續幾秒到幾分鐘。在回切過程中,磁場會自動返回,直至幾乎直接指向太陽。
  • 太棒啦,科學家繪製出:太陽附近星際磁場結構和星際物質分布圖!
    由芬蘭圖爾庫大學物理和天文學系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繪製了太陽附近的星際磁場結構和星際物質分布圖,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備受尊敬的歐洲期刊《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磁場在恆星和行星系統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項由Vilppu Piirola博士和Andrei Berdyugin博士領導的研究,基於高精度的偏振測量。通過星際雲的星光,被磁場排列的塵埃粒子散射而偏振。
  • 歐洲最大的太陽望遠鏡GREGOR揭示了太陽的磁性細節
    歐洲最大的太陽望遠鏡格雷戈(GREGOR)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太陽精細結構圖像,在對GREGOR的光學系統進行重大重新設計之後,可以從歐洲以比以前更高的解析度觀察太陽。歐洲最大的太陽望遠鏡GREGOR位於西班牙的泰德天文臺,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太陽精細結構圖像,在萊布尼茲太陽物理研究所(KIS)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對GREGOR光學器件進行了重大重新設計之後,可以從歐洲以比以前更高的解析度觀察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