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所不可見的太陽磁場精細結構:強大而複雜

2020-11-22 環球網

據國外媒體報導,我們每個人一定都有這樣的經驗:從地球上看去,太陽基本上就是一個靜止的亮黃色圓盤,但實際上這是巨大的誤解,太陽的表面到處都在上演著劇烈的各種運動。在1950年代,天文學家們第一次目睹太陽表面激烈的物質運動場景,而在這些運動的背後,是太陽強大而複雜的磁場。現在,利用最新技術,科學家們揭示了肉眼所不可見的太陽磁場的複雜結構。

這張圖像展示的是由「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DO)在2016年3月12日拍攝的圖像背景基礎上疊加的太陽磁場結構圖。這些磁感線所展現出的複雜纏繞和布局能夠讓科學家們了解太陽磁場在太陽表面與內部物質運動環境下相應所發生的變化情況

這兩張圖像的對比展示的是2011年1月(左側)到2014年7月(右側)期間太陽磁場發生的變化。在2011年1月,當時是太陽極大年之後3年,太陽表面的磁感線基本形態還比較簡單,極區的磁線圈開放向外伸展;而2014年7月正值新一輪的太陽極大期,可以看到太陽磁感線的結構明顯變得更加複雜

太陽磁場極其重要,它在諸多方面都發揮著關鍵作用,從太陽爆發導致地球附近空間天氣環境的改變,並引發磁暴或極光等現象,再到行星際空間的磁場和太陽輻射強度等等。因此對太陽磁場有所了解將是我們理解太陽系空間性質的必要步驟

太陽磁場極其重要,它在諸多方面都發揮著關鍵作用,從太陽爆發導致地球附近空間天氣環境的改變,並引發磁暴或極光等現象,再到行星際空間的磁場和太陽輻射強度等等。因此對太陽磁場有所了解將是我們理解太陽系空間性質的必要步驟。

研究顯示,太陽大氣中的一些「亮斑」可以被作為太陽磁場的標記物。根據美國宇航局「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DO)探測器在2016年3月12日拍攝的圖像,科學家們繪製出了太陽磁場的結構圖。這些磁感線所展現出的複雜纏繞和布局能夠讓科學家們了解太陽磁場在太陽表面與內部物質運動環境下相應所發生的變化情況。

圖像顯示在太陽表面的那些「亮斑」附近,太陽磁場的強度是最高的——說明這些區域是強烈的磁場活躍區,並且可以看到有很多的磁感線將這類活動區域連接了起來。該磁場結構圖的構建使用了所謂PFSS,即「勢場源表面」模型,這是一種基於對太陽表面磁場強度測量數據構建的太陽磁場模型。作為背景的底圖則是在171埃波長的極紫外波段拍攝的太陽圖像。這一波長的光無法被人眼看到,這裡用金色的假彩色進行表示。

位於美國馬裡蘭州的美國宇航局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太空科學家迪恩·佩斯尼爾(Dean Pesnell)表示:「我們目前還不能肯定太陽磁場究竟是在太陽內部何處所產生的。太陽內部產生磁場的地方可能是在靠近表層的位置,但也有可能位於太陽內部的其他不同深度上。」

為了揭開這個問題的答案,科學家們對太陽表面物質的運動進行觀察。

太陽基本上是由等離子體物質組成的。所謂等離子體大致就是氣態物質在高溫等極端條件下,原子發生電離而形成的電子與離子分離的帶電粒子混合狀態。當帶電粒子發生運動,它們會自然而然地形成磁場,而反過來這又會影響到這些帶電粒子的運行路徑。太陽內部的等離子體不斷運動,形成一個複雜的因果循環流動模式,並最終形成了強大的太陽磁場。這一磁場形成機制被稱作「太陽發電機」(solar dynamo)。

人類目前對於太陽磁場還缺乏完整了解,包括理解它的產生原理以及在太陽深部的結構。但科學家們的確已經在這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舉例來說,我們已經注意到太陽磁場似乎存在著11年左右的活動周期。在每一次高峰期過後太陽都會重新恢復平靜,磁感線恢復到最為簡單而舒展的狀態,這一階段也就是所謂的「太陽極小」(solar minimum)。在這樣的年份,太陽表面的爆發現象非常少見。

然而就從此刻開始,太陽表面的磁感線再次隨著時間推移變得愈加複雜,直到最終完全纏繞在一起,並迎來新的一次太陽活動峰年,也就是所謂的「太陽極大」(solar maximum)。

佩斯尼爾指出:「在太陽極大時期,太陽表面的磁感線結構複雜,其中還可以找到很多微小的結構,而這些微小結構則恰恰對應於我們所看到的太陽表面活躍區。而在太陽極小時期,磁場強度減弱併集中在兩極地區。磁感線顯得非常簡單平滑,不會形成太陽黑子。」

目前,太陽正處於一個多世紀以來最平靜的時期。

相關焦點

  • 太陽磁場精細結構:怎麼是團毛線?!
    這些磁感線所展現出的複雜纏繞和布局能夠讓科學家們了解太陽磁場在太陽表面與內部物質運動環境下相應所發生的變化情況。因此對太陽磁場有所了解將是我們理解太陽系空間性質的必要步驟。  據國外媒體報導,我們每個人一定都有這樣的經驗:從地球上看去,太陽基本上就是一個靜止的亮黃色圓盤,但實際上這是巨大的誤解,太陽的表面到處都在上演著劇烈的各種運動。在1950年代,天文學家們第一次目睹太陽表面激烈的物質運動場景,而在這些運動的背後,是太陽強大而複雜的磁場。
  • 擁有兩個「頭」的彗星釋放幽暗輝光:肉眼不可見,又是太陽風作祟
    編者按:67P格拉西緬科彗星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該彗星有著非常明顯的雙頭特徵,沒有磁場的彗星也能形成極光,這是非常罕見的現象。67P彗星上的極光肉眼不可見,處於遠紫外線波段上,需要通過探測器的科學儀器才能檢測到,其形成機制涉及到太陽風,而不是之前認為的太陽光子。
  • 科學網— 揭示太陽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活動過程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
  • 太陽的大氣——結構,磁場
    我們所能接收到的電磁輻射,尤其是低頻輻射,絕大部分是來自於太陽大氣的,在進一步了解太陽大氣發射出怎樣的輻射,以及如何發射出這樣的輻射之前,需要對太陽大氣的具體情況有很詳細的了解。如圖這是一張太陽色球層的觀測圖(130.4nm 波長),圖中增亮的網絡所圈出來的米粒狀的結構就是超米粒組織,超米粒組織之所以叫超米粒組織就是因為,超米粒組織在尺度上遠遠大於米粒組織。米粒組織的邊緣,是增亮的網絡,這個網絡也被稱作是「色球網絡」,色球網絡上聚集了大部分來自於下層的磁力線。
  • 我國造出世界最大太陽望遠鏡,可測太陽精細結構,或可解三大謎題
    不過也有小型的日珥鏡可以看太陽(有巴德膜),但一般只能看到太陽表面的太陽黑子和耀斑等活動情況近日,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官網宣布,該所太陽高解析度成像技術研究團隊成功研製出1.8米太陽望遠鏡——中國大型太陽望遠鏡(CLST
  • 揭示太陽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活動過程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近期,中科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研究員閆曉理等人對活動區NOAA 12740中的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過程進行了詳細研究,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這裡的暗條(日珥)懸浮在高溫稀薄日冕大氣中,由相對低溫、高密度等離子體和相應支撐的磁場結構組成。一般來說暗條的等離子體溫度比周圍日冕環境低100倍,密度高100倍。暗條(日面上)和日珥(太陽邊緣)為同一活動體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稱謂。根據暗條在日面出現的位置不同可以分為活動區暗條、寧靜區暗條和中間暗條。
  • 雲南天文臺太陽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活動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研究員閆曉理等對活動區NOAA 12740中的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過程開展研究。暗條(日珥)是懸浮在高溫稀薄日冕大氣中由相對低溫(約104K)和高密度(電子密度109-1011cm-3)等離子體和相應支撐的磁場結構組成。一般來說,暗條的等離子體溫度比周圍日冕環境低100倍,密度高100倍。暗條(日面上)和日珥(太陽邊緣)為同一活動體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稱謂。根據暗條在日面出現的位置不同可以分為活動區暗條、寧靜區暗條和中間暗條。
  • 4232.複雜星際關係產生的複雜磁場現象
    初始系統類似光子結構,由正負電荷和不同偏電荷物質,主要是正反「氫」、「氦」元素對偶聚集形成龐大星雲。由於物理作用力存在一定的範圍和對偶關係,宇宙物質不可能全部聚集在一起,也就不會出現宇宙形成於奇點爆炸這種可能。我們看到的星系具有相對獨立的空間和星際關係,通過主星形成更為複雜的星際關係。
  • 成都家庭「潮」流新發現,直擊肉眼不可見的黴菌孢子
    在新一線城市消費者關注的灰塵類型[1]中,位居前三位的多為肉眼可見型,而對不可見的微塵及過敏原[2]欠缺關注。傳統清潔方式如掃地、溼拖等無法輕鬆高效地去除微塵及過敏原[2],但這些易被人們忽略的灰塵往往隱匿在家中各處並可能影響居住環境。近日,戴森委託專業實驗室[3]從成都真實家居環境中收集灰塵並進行研究分析。
  • 在遙遠的未來,宇宙將幾乎不可見
    那些星星離我們十分遙遠,卻足夠明亮,以至於能被我們用肉眼直接看見。然而那些體積過小且暗淡的小行星和紅矮星,在相同的距離卻不可見。那些你在夜空中能看見的星星,是銀河系中最大最亮的那些,最遠距我們不超過幾千光年,但在同樣距離範圍內,實際存在的星星數量遠多於幾千顆。有多達一百萬顆星星,它們都是肉眼不可見的。
  • 第41981號小行星命名為「姚貝娜」 肉眼不可見
    原標題:第41981號小行星命名為「姚貝娜」 肉眼不可見   據深圳晚報微博2015年1月16日報導,當日下午,著名歌手姚貝娜因乳腺癌復發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去世,年僅33歲。圖為2014年3月27日,鎮江市旅遊推介會現場,華語樂壇歌手姚貝娜正式籤約形象代言人。
  • 揭開太陽磁場的秘密
    我們這些太陽觀測愛好者都享受太陽的美麗。這些年裡,公眾和天文學家都以同樣的方式觀測到了太陽不穩定和不斷變化的大氣狀況。在我們的眼前,巨大的間歇泉噴射出的熱氣體以每小時數萬公裡的速度衝向日冕。每隔幾分鐘,它們就會爆發並達到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現在一組科學家已經利用日出號飛行器來尋找這些噴泉的源頭和前身天體——穿過太陽大氣層的巨大磁性結構。
  • 歐空局Swarm衛星繪製地球磁場變化圖:迄今最精細
    一段新公布的視頻揭示了數千個地球磁信號的微小變動,這些都是由海洋潮汐和地球剛性外層——稱為巖石圈——所引起的。「這是有史以來最高解析度的巖石圈磁場模型,」項目科學家、法國南特大學的Erwan Thebault博士說,「在250公裡的尺度上,我們可以看到以往無法看到的結構。」
  • 太陽內部什麼樣?科學家逐層「解剖」,滿足你的好奇心
    人的肉眼是無法看見「色球層」的,只有通過特殊的檢測儀器才能夠看到。經過對「色球層」反覆的研究,科學家們認為這個肉眼不可見的色球層,對行星能夠順利接收到太陽發出的熱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六、日冕太陽最外層結構被科學家命名為「日冕」。人類依靠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它,但是卻有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日全食,也就是說人類只有在全日食的情況下才能夠用肉眼觀察到它。正因為這個嚴苛的前提條件,導致人類對日冕的研究推進速度極為緩慢。
  • 走進太陽,一起解密太陽磁場的秘密
    現在一組科學家已經利用日出號飛行器來尋找這些噴泉的源頭和前身天體——穿過太陽大氣層的巨大磁性結構。 有時太陽黑子用肉眼即可觀察到,但觀察前應當做足保護措施 圖源:Wiki
  • NASA發布太陽磁場驚豔高清大圖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15日報導,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一組太陽磁場的高清大圖,詳細展示了太陽的磁力曲線,十分驚豔。圖中,太陽表面及周圍有許多複雜的線條,而耀斑(太陽表面最亮的地方)周圍這些磁力線最為密集,說明這些地方磁力最強,並且磁力線往往連著兩塊耀斑。
  • 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細胞,其實內部有著非常精密的結構
    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細胞,其實內部有著非常精密的結構!這個結構,比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造的機器都要複雜!這幅圖,是動物細胞結構圖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細胞,其實內部有著非常精密的結構!這個結構,比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造的機器都要複雜!
  • 我國科研團隊揭示「太陽風暴」中日珥的磁場結構
    「太陽風暴」是指太陽的劇烈爆發活動,會給地球衛星、通訊、電網等形成幹擾與破壞。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空學院科研團隊對日珥的研究發現,其磁場為磁繩與剪切磁拱共存的雙層結構,這對理解太陽爆發的機制,對地球的影響方式乃至預防具有重要意義。國際天體物理學學術期刊《天體物理雜誌》日前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 戴森深入成都家庭開展灰塵研究 直擊肉眼不可見的黴菌孢子 | 美通社
    面對肉眼不可見的黴菌孢子所帶來的隱形威脅,強勁吸力可有效去除過敏原。戴森獨有的Dyson Hyperdymium旋速馬達和氣旋技術,賦予戴森無繩吸塵器持久強勁的吸力,能夠將不易覺察的微塵及過敏原從家中高效清除,帶來安心赤足的清潔體驗。其清潔表現是傳統清潔方式所難以實現的。 自2001年開始,戴森科學家就開始在微生物學實驗室中研究塵蟎糞便、花粉、黴菌孢子等微小顆粒物。
  • 中國氣象局太陽磁場望遠鏡系統通過出臺驗收
    7月30至31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有關專家組成的出臺測試組,依據《太陽磁場望遠鏡系統出臺測試大綱和細則》,在懷柔太陽觀測基地對太陽磁場望遠鏡系統進行了詳細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