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沈春蕾)近期,中科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研究員閆曉理等人對活動區NOAA 12740中的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過程進行了詳細研究,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
這裡的暗條(日珥)懸浮在高溫稀薄日冕大氣中,由相對低溫、高密度等離子體和相應支撐的磁場結構組成。一般來說暗條的等離子體溫度比周圍日冕環境低100倍,密度高100倍。暗條(日面上)和日珥(太陽邊緣)為同一活動體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稱謂。根據暗條在日面出現的位置不同可以分為活動區暗條、寧靜區暗條和中間暗條。
相關研究表明,暗條具有明顯的手徵性,太陽北半球暗條具有負螺度而南半球具有正螺度。暗條的磁場結構也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暗條的磁場結構由剪切的磁拱組成,另一種觀點認為暗條的磁場結構是扭纏的磁繩結構。暗條(日珥)爆發往往伴隨著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對暗條的研究成為太陽爆發活動的核心研究內容。
利用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的高解析度數據與SDO衛星多波段成像和磁場數據,閆曉理等人研究了一個暗條從準靜態到爆發的詳細過程。「我們通過重構的都卜勒圖像,發現暗條在爆發前存在明顯的翻滾運動,暗條在爆發過程中有明顯的解纏運動。」閆曉理說。
同時,閆曉理等人還發現暗條的磁場結構與周圍的磁場發生了重聯,一部分暗條物質被輸送到周圍的磁環當中。此外,他們通過分析暗條的纖維結構和磁場數據,發現暗條爆發之前的磁場結構是剪切的磁拱,爆發過程形成扭纏的磁繩結構,由此得出暗條扭纏的磁結構是爆發過程形成的。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3847/1538-4357/abba81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