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太陽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活動過程

2020-11-27 今日科學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近期,中科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研究員閆曉理等人對活動區NOAA 12740中的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過程進行了詳細研究,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

這裡的暗條(日珥)懸浮在高溫稀薄日冕大氣中,由相對低溫、高密度等離子體和相應支撐的磁場結構組成。一般來說暗條的等離子體溫度比周圍日冕環境低100倍,密度高100倍。暗條(日面上)和日珥(太陽邊緣)為同一活動體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稱謂。根據暗條在日面出現的位置不同可以分為活動區暗條、寧靜區暗條和中間暗條。

相關研究表明,暗條具有明顯的手徵性,太陽北半球暗條具有負螺度而南半球具有正螺度。暗條的磁場結構也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暗條的磁場結構由剪切的磁拱組成,另一種觀點認為暗條的磁場結構是扭纏的磁繩結構。暗條(日珥)爆發往往伴隨著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對暗條的研究成為太陽爆發活動的核心研究內容。

利用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的高解析度數據與SDO衛星多波段成像和磁場數據,閆曉理等人研究了一個暗條從準靜態到爆發的詳細過程。「我們通過重構的都卜勒圖像,發現暗條在爆發前存在明顯的翻滾運動,暗條在爆發過程中有明顯的解纏運動。」閆曉理說。

同時,閆曉理等人還發現暗條的磁場結構與周圍的磁場發生了重聯,一部分暗條物質被輸送到周圍的磁環當中。此外,他們通過分析暗條的纖維結構和磁場數據,發現暗條爆發之前的磁場結構是剪切的磁拱,爆發過程形成扭纏的磁繩結構,由此得出暗條扭纏的磁結構是爆發過程形成的。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3847/1538-4357/abba81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網— 揭示太陽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活動過程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
  • 雲南天文臺太陽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活動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研究員閆曉理等對活動區NOAA 12740中的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過程開展研究。暗條(日珥)是懸浮在高溫稀薄日冕大氣中由相對低溫(約104K)和高密度(電子密度109-1011cm-3)等離子體和相應支撐的磁場結構組成。一般來說,暗條的等離子體溫度比周圍日冕環境低100倍,密度高100倍。暗條(日面上)和日珥(太陽邊緣)為同一活動體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稱謂。根據暗條在日面出現的位置不同可以分為活動區暗條、寧靜區暗條和中間暗條。
  • 奇特的太陽暗條被磁力切斷並爆發:雲南天文臺記錄清晰過程
    太陽表面的細長暗條紋引人注目而又令人捉摸不透。它可能會突然消失,也可能突然爆發,像其他太陽活動爆發一樣給地球帶來磁場幹擾或美麗極光。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近日發表在國際頂尖天文學雜誌《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的一項研究,清晰地披露太陽表面一個小暗條被不對稱磁重聯切斷並爆發的完整過程。
  • 雲南天文臺清晰觀測到 太陽上一個小暗條被切斷並爆發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太陽爆發活動與空間災害性天氣密切相關,暗條就是其中之一。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員清晰地觀測到由不對稱磁重聯導致的一個小暗條被切斷並爆發。
  • 我國天文臺觀測到太陽出現「暗條噴發」,會對地球有什麼影響?
    ,近日由我國的雲南天文臺發布了一條關於太陽消息,觀測到太陽表面出現了一種名為「暗條」的磁場結構。暗條與太陽黑子特徵不同但造成的影響卻差不多,是等離子體在太陽日冕層異常活動形成的磁爆現象,雲南天文臺觀測到暗條在太陽表面出現的整個過程,直到被切斷後才出現爆發,這種爆發會迅速向太空釋放大量磁能,暗條爆發出現的機率並不多還屬於研究的初步階段,不過與太陽耀斑、太陽黑子、日冕物質拋射等一樣都會對地球產生危害。
  • 環形耀斑與日冕變暗有關?太陽爆發活動都是「團夥作案」
    「太陽耀斑是發生在太陽大氣局部區域,通常是黑子周圍活動區的一種劇烈能量釋放過程,是太陽大氣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張擎旻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耀斑的能量相當驚人,一個耀斑所釋放的總能量可達約1022—1025焦耳,相當於1.5億至1500億顆廣島原子彈同時爆炸釋放的能量。
  • 太陽磁場精細結構:怎麼是團毛線?!
    這些磁感線所展現出的複雜纏繞和布局能夠讓科學家們了解太陽磁場在太陽表面與內部物質運動環境下相應所發生的變化情況。          太陽磁場極其重要,它在諸多方面都發揮著關鍵作用,從太陽爆發導致地球附近空間天氣環境的改變,並引發磁暴或極光等現象,再到行星際空間的磁場和太陽輻射強度等等
  • 肉眼所不可見的太陽磁場精細結構:強大而複雜
    現在,利用最新技術,科學家們揭示了肉眼所不可見的太陽磁場的複雜結構。這張圖像展示的是由「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DO)在2016年3月12日拍攝的圖像背景基礎上疊加的太陽磁場結構圖。在2011年1月,當時是太陽極大年之後3年,太陽表面的磁感線基本形態還比較簡單,極區的磁線圈開放向外伸展;而2014年7月正值新一輪的太陽極大期,可以看到太陽磁感線的結構明顯變得更加複雜太陽磁場極其重要,它在諸多方面都發揮著關鍵作用,從太陽爆發導致地球附近空間天氣環境的改變,並引發磁暴或極光等現象,再到行星際空間的磁場和太陽輻射強度等等。
  • 我國造出世界最大太陽望遠鏡,可測太陽精細結構,或可解三大謎題
    不過也有小型的日珥鏡可以看太陽(有巴德膜),但一般只能看到太陽表面的太陽黑子和耀斑等活動情況近日,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官網宣布,該所太陽高解析度成像技術研究團隊成功研製出1.8米太陽望遠鏡——中國大型太陽望遠鏡(CLST
  • 首次觀測到:II型太陽射電爆發,與日冕物質拋射和太陽耀斑有關!
    II型太陽射電爆發被認為是由衝擊波激發的,通常與日冕物質拋射(CME)和太陽耀斑等太陽噴發事件驅動的衝擊有關,其特點是從高頻到低頻緩慢漂移,被認為反映了衝擊波遠離太陽的速度。衝擊激發的輻射表現出很小的頻率漂移或沒有頻率漂移,稱為「靜止的II型爆發」。靜止的II型爆發有時被解釋為太陽耀斑中的終止激波。
  • 天文學家在暗物質和宇宙大尺度結構領域成果豐碩
    新華網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從中科院等部門了解到,近年來,中國天文學界在暗物質和宇宙大尺度結構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據介紹,在天文學觀測研究方面,中國天文學家在宇宙物質分布、暗物質粒子性質、星系形成與演化的數值模擬、銀河系磁場的測量、銀河系化學演化,以及太陽活動機理研究等前沿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作。
  • 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日珥奧秘
    近日,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發表了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陳鵬飛課題組文章,揭示了太陽上的日珥精細結構及其動力學的形成機制。文章第一作者周雨昊於2019年在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通訊作者是其導師陳鵬飛。
  • 答:太陽日冕都有哪些結構?
    日冕(Corona)中有很多特別的結構,例如我們之前提到的「日冕洞」,這些結構的性質與背景的日冕有很大不同。 帕克太陽探測器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它們的特徵,從而更好的掌握太陽大氣的日冕中發生的各種物理過程。
  • 太陽爆發CME正面突襲地球|日冕物質拋射|cme|耀斑|黑子|太陽|地球
    12月8日零時左右,太陽中部偏西南區域的一個不起眼的活動區(黑子)12790爆發了日冕物質拋射(CME),正直衝著地球高速飛來,在此之前,太陽該區域曾發生了強度為C級的耀斑活動,持續時間較長,隨後,原本停留在該區域上空的暗條(日珥)消失,最終日冕物質拋射爆發。
  • 太陽的大氣——結構,磁場
    在大部分教科書中,太陽日冕的結構被劃分為光球,色球,日冕。這裡劃分日冕和色球的界限是一個溫度突變,在一個幾百公裡的區間內,溫度迅速從25000K升高到百萬度的數量級,學者把這個溫度突變的層稱作「過渡區」。
  • 科學家揭示海洋水層界面精細結構與時變特徵—新聞—科學網
    10月14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群署聯合英國三所高校的研究人員,在海洋水層界面的精細結構與時變特徵上取得新進展
  • 太陽 X 射線爆發瞬間
    2003年11月4日拍攝的照片,展示了巨型太陽黑子486(右下)。黑子是太陽表面的暗斑,溫度較低。NuSTAR未來拍攝的照片將幫助科學家了解太陽在活動周期內發生的變化。史密斯說:「未來幾年,太陽的活動減弱。」由於擁有極高的靈敏度,NuSTAR有望觀測到假設中存在的納米耀斑。耀斑是指太陽的帶電粒子噴發和高能輻射。研究指出納米耀斑應該存在,能夠解釋太陽的外層大氣層日冕為何溫度極高。這種神秘現象被稱之為「日冕加熱問題」。
  • 太陽附近的一顆恆星,正在慢慢變暗,爆發後會影響地球嗎?
    太陽的「鄰居」開始變暗,或即將爆發,是否會威脅到地球?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有壽命,不過壽命長短不一罷了,就連這片宇宙膨脹到一定階段也會向內收縮,一直變成一個奇點,除了星體之外,每一顆恆星也有走到終點的那一天,然而恆星在壽終正寢的時候,會發生一場超新星爆發,爆發的能量可以威脅到部分星球。科學家發現太陽附近的一顆恆星或要爆發,如果爆發後是否會威脅到太陽,從而影響人類在太陽系內的生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