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是整個太陽系維持運行的核心,地球的生態系統是完全離不開太陽的,科學家通過觀測太陽物質的噴發情況來預測對地球的影響,由於太陽表面常常出現非常活躍的太陽黑子,雖然這些黑子只是太陽表面某片區域溫度異常降低形成的,但太陽黑子的出現會有劇烈的帶電粒子風噴發,到達地球時會對運行的電子設備造成很嚴重的幹擾和破壞,近日由我國的雲南天文臺發布了一條關於太陽消息,觀測到太陽表面出現了一種名為「暗條」的磁場結構。
暗條與太陽黑子特徵不同但造成的影響卻差不多,是等離子體在太陽日冕層異常活動形成的磁爆現象,雲南天文臺觀測到暗條在太陽表面出現的整個過程,直到被切斷後才出現爆發,這種爆發會迅速向太空釋放大量磁能,暗條爆發出現的機率並不多還屬於研究的初步階段,不過與太陽耀斑、太陽黑子、日冕物質拋射等一樣都會對地球產生危害。
NASA的科學家在今年1月份通過太陽望遠鏡完成了首張太陽的高清照片,也第一次看到了太陽表面的細節紋理,由於太陽是一顆高溫等離子體不斷上下翻滾的恆星,地球上觀測到噴發物就是從這些縫隙中拋射出來的,暗條噴發只是太陽活動的其中一種現象,科學家認為暗條噴發可能是太陽內部物質出現了大面積衰變,出現的次數越多就代表內部的物質衰變得越嚴重。
其實所有的恆星從形成開始就在不斷進行核聚變反應,當聚變反應把物質消耗殆盡的時候,恆星就會進入到衰變階段,而太陽黑子或暗條噴發就是在聚變反應的過程中出現的異常,此時恆星表面也會產生劇烈的物質活動,當這些不穩定的物質活動出現得越頻繁就意味著恆星開始衰弱,不過太陽還處於恆星的壯年階段,表面的這些異常活動還是處於正常的範圍內。
近幾年的觀測發現太陽表面的活動進入到一個高峰期,表面經常有大規模的日餌產生,而近些年地球每年都爆發嚴重的自然災難,通常認為這與太陽的活動有直接關係,有證據顯示在地球過去的46億年中有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與太陽活動有關,不得不說太陽的活動完全左右著地球整個生態系統的運行。
我國已經成功實現了「人造太陽」,不僅能解決未來人類的能源危機還能通過人造太陽了解恆星的運行機制,完全掌握恆星的核聚變反應就是人類文明進入到更高一級宇宙文明的標誌。
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這裡將帶給您一個全新的視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