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360度觀測太陽,發現影響太空天氣的行星波

2021-01-20 太空聯盟

翻譯:譚凱傑

來源:NCAR/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責編:魏玲海

審校:鄭永春


太陽Credit: NASA/SDO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的科學家近期發現,太陽上存在一種大尺度的行星波。而之前,在地球的高層大氣中也發現了類似的行星波。


這次發現太陽上存在的一種行星波,在地球上也有它的孿生兄弟——我們也稱為羅貝波,是環繞地球高緯度的高空風。行星波水平尺度與地球半徑尺度相當,是一種大氣長波,波速與風速相當。


行星波這種大尺度波動能將熱帶地區的暖空氣帶到北方,同時把北極地區的冷空氣送到南方。因此熱帶與北極之間的熱帶中緯度地區的氣候會受到行星波很大的影響。


而這種太陽上的行星波,可能與太陽黑子的成因、太陽活躍區、以及太陽耀斑噴發存在聯繫。


論文的主要作者,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科學家Scott McIntosh表示,這種在太陽上發現的磁化的羅貝波,使將來更準確地預報空間天氣成為可能。

 

這項研究發表在3月27日的《自然-天文》雜誌,作者包括耶魯大學的William Cramer、德克薩斯理工大學的Manuel Pichardo Marcano和馬裡蘭大學帕克分校的RobertLeamon。

 

這項研究由美國宇航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供資助,後者也是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資助者。



在地球上,羅貝波與大氣急流的路徑和輪流影響地區性天氣的高低壓系統都存在關係。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高海拔天文觀測負責人McIntosh表示,類似羅貝波的這種行星波,是由旋轉的液體形成的。對地球來說,這種液體主要存在於大氣和海洋中。由於太陽也在自轉,佔太陽主要質量的等離子體,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磁化的大洋。因此,太陽上也能形成類似羅貝波這樣的行星波,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但在以往,科學家缺少強大的工具來發現在太陽上的行星波。因為在歷史上,科學家只能從地球這個角度來觀測和研究太陽,但對於地球,我們卻能利用太空中的衛星從無數個角度來觀測。

 

但在2011年到2014年,科學家終於有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機會,對太陽大氣做一次「全身檢查」。在此期間,美國宇航局放置在太陽與地球之間的太陽動力天文臺(SDO)、日地關係天文臺(STEREO)環繞太陽的兩個飛行器STEREO-A、STEREO-B,都對太陽進行了觀測。這三顆衛星的觀測,提供了一個360度全方位觀測太陽的機會,一直持續到2014年STEREO-B與地面控制臺失去聯繫(幸運的是,2016年8月,又成功找回)。McIntosh和合作者深入挖掘在此期間對太陽的全方位觀測數據,試圖尋找當中是否存在大尺度行星波。

 

Dean Pesnell說,通過整合這三顆衛星觀測的數據,我們看到了一個完整的太陽,這對像尋找行星波這樣的研究至關重要,因為科學家希望得到太陽在同一時刻的所有測量結果。Dean Pesnell是美國宇航局戈達德航天中心太陽動力天文臺項目組的科學家。他說,這些數據不僅是簡單的太陽觀測數據,我們可以藉此了解太陽內部,以及太陽磁場起源的地方。

 


研究團隊利用搭載在這三顆衛星上的儀器拍攝的圖片,識別並追蹤日冕。日冕這種小而明亮特徵,分布在整個太陽表面,可以用於追蹤太陽深層大氣層的運動。科學家把這些數據整合起來,繪製成霍夫默勒圖。霍夫默勒圖是一種氣象學工具,用於突出顯示波在地球大氣中的作用。繪圖分析的結果,顯示帶狀的磁化活動緩慢地擴散至整個太陽,看起來就與在地球上發現的羅貝波很類似。

 

這一發現能與許多太陽現象產生聯繫,包括太陽黑子的形成、壽命等太陽磁場活動或太陽活動11年周期的成因。McIntosh表示,這種行星波可能與這些現象都有關,但我們需要用全方位視角去觀測。我們相信,人們已經看到,這些類似羅貝波的行星波,在過去數十年中所產生的影響,但還不足以把他們聯繫在一起,拼成一幅完整的理論畫卷。

 

如果能對這幅大的完整畫卷有更深入了解的話,科學家離成功預測太陽活動就更近一步。

 

在太陽上發現類似羅貝波這樣的行星波,對太陽風暴預報相當重要。太陽風暴是影響地球空間天氣的主要因素。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大氣與地球空間科學部項目負責人Ilia Roussev如是說。當太空出現「壞天氣」時,衛星的操作、通訊或導航系統,都會受到影響乃至完全被損壞。空間天氣還會對地球上的供電系統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每年由空間天氣造成的損失估計超過100億美元。

 

為了提高預報能力,科學家必須首先對太陽上的行星波及其形成機制有更深入的認識。我們也需要再次以360度全方位觀測太陽。

 

McIntosh認為,將太陽的局部現象與全球現象聯繫在一起,需要我們拓寬觀測的視野,例如,我們需要發射一系列環繞太陽的飛行器,監測整個太陽磁場的變化。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3/170327114408.htm


往期經典:

▷終於,連黑暗都成了奢侈品

▷究竟要多強?火星上的「小強」才能活下來 

▷科學家提出「行星」新定義,冥王星、月球都將入列

▷ 土星環內出現UFO?

▷ 「露西」和「賽姬」:NASA熱門小行星探測任務解析

▷實用指南|如何在海拔三萬英尺與美麗星空不期而遇

▷走近仙女座:大星雲小幸運

▷星座課堂:震驚!面對救命白羊,他竟做出這種事情…… 

▷普通人的太空夢想——太空聯盟新年賀詞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在銀河系以外發現行星的蹤跡
    NASA / ESA距離地球2300萬光年,位於大熊座的「渦狀星系(Whirlpool Galaxy)」M51,可能會成為人類發現的首顆「河外行星」的所在地。雖然自1992年以來人們在銀河系內發現了數千顆行星,且估計銀河系內存在的行星總數超過400億,但是要在銀河系以外的星系中發現行星難度非常大。原因很簡單,因為河外星系距離我們十分遙遠,很難把其中的恆星區分開,更不要說在它們身旁尋找行星。
  • 簡單解釋:太陽活動與太空天氣
    太陽靠近其表面的外層就像一鍋高度沸騰的液體,帶有熱的帶電氣體(處於稱為等離子體的質子態的電子和質子)的氣泡從內部向外循環並爆發進入太空。從太陽吹來的穩定的粒子流稱為太陽風。太陽風以每小時1千3百萬到8千萬英裡的速度飛離,太陽每秒將一百萬噸的物質帶入太空,並可遠遠超越過太陽系的行星。它的速度、密度和與該等離子體相關的磁場會影響地球在太空磁層中的保護性磁屏蔽。
  • 葉永烜:類太陽恆星可產生超強耀斑,或影響周邊行星宜居性
    報告指出,藉助克卜勒望遠鏡的觀測,已發現的類太陽恆星可能產生超強耀斑,這種耀斑比人類有史以來發現的太陽耀斑強度都要大得多,這種惡劣的「太空天氣」會影響周邊行星的宜居性。在當今的世界,大家關注的流行性疾病(超級細菌)、人工智慧、氣候變化、核威脅等都是可能對人類未來發展產生重要威脅的因素,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對這類研究進行大力支持。而在天文學領域,可能影響人類文明的小行星、太空天氣、外星人等則是天文學家更為關注的課題,葉永烜談到。
  • 地球大氣層對天文觀測的影響及解決措施
    在正式開始之前,先一起瞻仰以下這位首次提出太空望遠鏡概念的人物:小萊曼·史莊·斯皮策,(Lyman Strong Spitzer, Jr.,1914年6月26日-1997年3月31日)。,它可以改變天體輻射的傳播方向,對天體的精確定位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2)大氣消光:大氣對天體輻射的電磁波進行吸收和散射,改變天體輻射電磁波的成分和強度;例如日出(日落)時太陽的顏色與中午時的幾乎完全不同,這便是大氣消光的緣故。
  • 地球大氣層對天文觀測的影響及解決辦法
    採用光學設備觀測天體輻射出的電磁波是實現天文觀測的一種有效方法,對天體輻射、大氣層對天體輻射的影響以及目前的主要觀測手段進行清晰認識是本文的主要科普內容,下面一起開始吧。在正式開始之前,先一起瞻仰以下這位首次提出太空望遠鏡概念的人物:小萊曼·史莊·斯皮策,(Lyman Strong Spitzer, Jr.,1914年6月26日-1997年3月31日)。
  • 人類將首次拍下太陽兩極的照片,這事關每個地球人
    這個飛行器最終的目的地,就是帶給地球黎明的太陽,它將首次拍下太陽兩極的圖像,開啟人類探索太陽的一段新徵程。有史以來離太陽最近的相機,將首次拍下太陽兩極照片 儘管人類對太陽的觀測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不久前世界最大的太陽望遠鏡還公布了首批高清太陽照片,但所有觀測太陽的成像儀器,都只能拍到黃道面(ecliptic plane)角度的太陽,從未觀測過太陽的兩極。所謂黃道面,就是地球以及其他行星圍繞太陽公轉的平面。
  • 太陽動力學觀測站十年來教會我們的關於太陽的十件事
    美國宇航局太陽動力學觀測站-SDO-將迎來它在太空的第十個年頭。在過去的十年裡,太空飛行器一直關注著太陽,研究太陽如何創造太陽活動和驅動空間天氣-太空中影響整個太陽系(包括地球)的動態條件。   自2010年2月11日發射以來,SDO(太陽動力學觀測站)已經收集了數百萬顆距我們最近的恆星的科學圖像,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對其工作原理的新見解。
  • 太空天氣:黑子,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
    儘管太陽距地球1.49億公裡,但其不斷的活動確保了對我們地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明顯的光和熱。從恆久的太陽風粒子流到不可思議的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的轟擊,地球經常感受到其恆星伴星的影響。儘管太陽黑子與更劇烈的相互作用有關,但它們很少穿過太陽表面。所有這些都屬於「太空天氣」的定義。
  • 太陽海嘯、嬰兒黑洞……2019你可能忽視的九大太空發現
    在這條星系間公路上,每一條道路(又叫「細絲」)都是由宇宙大爆炸留下的氫構成的;在大量氫交匯的地方,星系團出現在漆黑的太空海洋中。這張網過於模糊,因此無法用肉眼看到,不過今年10月,天文學家首次拍攝到了宇宙網的一角。該照片以遠處一個星系發出的微弱紫外光為背景光,展現了在120億光年之外的太空縱橫交錯的藍色氫線,它們在延伸的過程中把明亮的白色星系連接在一起。
  • 觀測黑洞的「事件視界望遠鏡」究竟多強大?盤點史上10大太空觀測...
    從觀測角度來看,這是基線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關於黑洞的射電成像;從科學的角度,這也是第一次高解析度的觀測黑洞邊界,也是一次激動人心的觀測驗證理論的大事件,重要性不亞於引力波被發現。根據質量,天文學家將宇宙中的黑洞分為恆星級質量黑洞(幾十倍-上百倍太陽質量)、超大質量黑洞(幾百萬倍太陽質量以上)和中等質量黑洞(介於兩者之間)三類。
  • 太陽活動如何影響天氣氣候變化
    但是,太陽活動通過什麼途徑影響天氣氣候變化?影響的具體物理過程及其機制又是什麼?直到目前,還沒有一個理論能夠很好地說明。天氣氣候變化與太陽活動的一些相關現象  太陽活動的重要現象是所謂太陽黑子,它有極明顯的11年周期變化。目前研究表明,太陽黑子數與地球上天氣氣候變化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關係。
  • 哈勃下一任繼承者:韋伯空間望遠鏡,開啟人類首次觀測宇宙邊界
    它將首次觀測到宇宙大爆炸後兩億年,出現的第一縷陽光,即首批誕生的星系景象。 當在太空中完全展開後,薄膜會有300平方米,面向太陽照射的溫度將會超過100度,同時也保證了面向望遠鏡的一面,會在零下220度,加上自身的冷卻系統,最終韋伯太空望遠鏡會在零下258
  • 人類將首次拍太陽兩極照片 這將如何影響我們生活?
    而遠在東海岸的佛羅裡達州,一枚Ariane 5號火箭從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的41號發射臺拔地而起,將名為「太陽軌道飛行器」(Solar Orbiter)的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這是歐洲航天局(ES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的最新太陽探測項目,幫助科學家以前所未有的視角觀測太陽,將為人類探測太陽拉開新的篇章。
  • 天文學家首次對「另一顆太陽」附近的多顆行星進行了直接成像
    |周四 · 觀測指南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天文學家首次對系外行星的直接成像圖片在今天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了,然而這次卻是人類第一次看到一個以類太陽恆星為中心恆星的多行星系統。
  • 50000度!探測器在180億公裡外,發現太陽邊緣的火牆,將人類束縛
    人在太空飛行的時間長了,會遇到很多挑戰,所以人去過的最遠的星球只有地球的近鄰——月球。但是,無人能取代人類飛向更遠的星球,甚至向太陽系外飛去。「旅行者2號」於1977年踏上美國宇航局史無前例的星際旅行。
  • 沒有自己的太陽觀測衛星,中國錯失前沿性原創發現
    靠近太陽的觀測帶來新發現1958年,太陽風的發現者尤金·帕克博士提出,由於日冕底部的高溫,日冕中存在著比較大的壓強梯度力,使太陽大氣中的等離子體逃脫了太陽引力的束縛,被逐漸加速並最終達到超音速,形成了太陽風。這一理論推測雖然一開始被學界否定,但很快便被探測器在太空中的實測數據所證實。
  • 盤點史上10大太空觀測望遠鏡
    從觀測角度來看,這是基線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關於黑洞的射電成像;從科學的角度,這也是第一次高解析度的觀測黑洞邊界,也是一次激動人心的觀測驗證理論的大事件,重要性不亞於引力波被發現。根據質量,天文學家將宇宙中的黑洞分為恆星級質量黑洞(幾十倍-上百倍太陽質量)、超大質量黑洞(幾百萬倍太陽質量以上)和中等質量黑洞(介於兩者之間)三類。
  • 人類首次發現彗星環繞一顆類太陽恆星運行
    目前,一支國際天文學家研究小組首次發現冰晶彗星環繞一顆類似太陽的鄰近恆星運行,通過研究環繞該恆星的殘骸物質,有助於揭曉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研究人員使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天線陣列(ALMA)的觀測數據研究宇宙中最寒冷天體釋放的光線,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採集到環繞HD 181327恆星周圍存在著少量一氧化碳氣體,該氣體數量等級類似於太陽系的彗星。據悉,HD 181327恆星距離地球160光年。
  • NASA宣布首次發現「新太陽系」:7大行星、3個有水
    美國宇航局(NASA)於美國東部時間2月22日下午1:00(北京時間23日凌晨2:00)舉行發布會,宣布其Spitzer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首次發現了第一個包含七個地球大小行星的行星系統。七個行星中的三個位於母恆星附近的可居住區,其中一個巖石行星上可能含有液態水。
  • 李會超:沒有自己的太陽觀測衛星,中國錯失前沿性原創發現
    與之前的兩艘太陽神飛船相比,帕克太陽探測器與太陽的接近程度已經打破了人類歷史上的記錄。靠近太陽的觀測的確讓科學家們看到了一些新現象。例如,對磁場的觀測表明靠近太陽的磁場中存在著磁場方向快速變化的現象,可能與等離子體的微不穩定性相關。此外,在磁場觀測中還發現了一些與阿爾芬波相關的磁場S形結構,以及比人們以前認為的更強的太陽風經向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