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黑洞的「事件視界望遠鏡」究竟多強大?盤點史上10大太空觀測...

2020-12-05 前瞻網

「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仍在刷屏。為了完成這張特寫,科學家們調動了全球從兩極到赤道共8個天文臺的力量進行圖片數據拍攝,之後,又有來自全球的62家科研機構共同參與了照片的合成。

有人形容,觀測黑洞的難度,就像讓站在地球上的你尋找月球上的一枚硬幣一樣。目前,我們人類最強大的光學望遠鏡能夠拍攝到最清晰的月球表面,其畫面為1.3萬像素,而每個像素裡能容納150萬個硬幣。難度可想而知。

而且,如果沒有機器學習等相關的數據處理技術,這人類史上第一張照片可能要推遲個幾十年面世了。

從觀測角度來看,這是基線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關於黑洞的射電成像;從科學的角度,這也是第一次高解析度的觀測黑洞邊界,也是一次激動人心的觀測驗證理論的大事件,重要性不亞於引力波被發現。

根據質量,天文學家將宇宙中的黑洞分為恆星級質量黑洞(幾十倍-上百倍太陽質量)、超大質量黑洞(幾百萬倍太陽質量以上)和中等質量黑洞(介於兩者之間)三類。

要對黑洞成像,最好的工具莫過於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技術。VLBI利用廣為分布(距離可達上萬或幾十萬公裡)的射電望遠鏡,通過各臺站獨立記錄信號和後期對信號的綜合相關處理,獲得一個大小相當於各臺站之間最大間距的巨型(虛擬)望遠鏡。該技術可取得天文研究中最高的分辨本領。

隨著新的、高靈敏度亞毫米波臺站(尤其是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等)加入到全球1.3毫米-VLBI陣列,黑洞的成像觀測成為可能。

由於需要極高的靈敏度,組成全球網絡的8個射電望遠鏡分布在多個高海拔地區,包括夏威夷和墨西哥的火山、西班牙的內華達山脈、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南極點等。「這些望遠鏡的解析度相當於能在黑龍江漠河閱讀南沙群島上的一張報紙。」中方科學家、上海天文臺研究員路如森說。

「看」得遠、「看」得清仍然不夠,給黑洞拍照還要「看」得準(最佳波段在1毫米附近)。黑洞周圍氣體的輻射在短毫米波段變得透明(「光學薄」),這一點對黑洞成像至關重要。

臺站的布局、靈敏度的提升等很多重要因素也需要考慮。

組成EHT望遠鏡分別是:南極望遠鏡(South Pole Telescope);位於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陣(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Array,ALMA);位於智利的阿塔卡馬探路者實驗望遠鏡(Atacama Pathfinder Experiment);墨西哥的大型毫米波望遠鏡(Large Millimeter Telescope);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Submillimeter Telescope);位於夏威夷的麥克斯韋望遠鏡(James Clerk Maxwell Telescope,JCMT);位於夏威夷的亞毫米波望遠鏡(Submillimeter Array);位於西班牙的毫米波射電天文所的30米毫米波望遠鏡。

(圖源:SCMP)

EHT項目此前宣布,用這一虛擬望遠鏡「拍照」的重點對象是兩個黑洞,一個是位於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另一個位於代號M87的超巨橢圓星系中心。黑洞照片是由此望遠鏡網絡收集的數據,拼湊而成。

在這次拍照前,天文學家是通過各種間接的證據來表明黑洞的存在,主要有三類代表性證據:一是恆星、氣體的運動透露了黑洞的蹤跡。黑洞的強引力對周圍的恆星、氣體會產生影響,科學家可以通過觀測這種影響來確認黑洞的存在;二是根據黑洞吸積物質發出的光來判斷黑洞的存在;三是通過看到黑洞成長的過程「看」見黑洞。此外,還有很多類似證據,無不說明黑洞真實存在。

但安徽省合肥市中國科技大學天體物理學家楊偉教授表示,即使在最高解析度的情況下,圖像仍會留下一些未解決的基本問題。

例如,黑洞的正中心被認為小於原子。然而,亞原子世界受量子物理學的支配,量子物理學是一套完全不同於愛因斯坦為宇宙規劃的方程式的規則。「最終的真相仍將留在黑暗中。」他說。

EHT也表示,後續還會給更多黑洞進行拍照及研究,人類將能更深入地理解宇宙。

「黑洞」之謎還有待深入,人類歷史上那些頂級觀測望遠鏡在探索太空的徵程上卻永不止步:

1)中國

首個X射線太空望遠鏡

2017年6月15日早上,中國發射了首個X射線太空望遠鏡,該望遠鏡將被用於觀測諸如黑洞、脈衝星和伽馬射線暴、暗物質、中子星、超新星等高能實體,以更好地理解它們的能量來源。同時我國成功發射首顆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慧眼」,填補了我國空間X射線探測衛星的空白,實現我國在空間高能天體物理領域由地面觀測向天地聯合觀測的跨越。衛星的4個主載荷觀測能段基本覆蓋整個X射線譜段,具有全天球掃描、目標定點凝視、小天區深度掃描和伽瑪暴探測等多種探測模式。

「天眼」(FAST):全球最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

中國在貴州建造了地球上最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之一,其直徑超過500米。這個球面射電望遠鏡被當地人稱為「天眼」。2017年10月,在剛剛啟用一年之際,「天眼」發現了兩顆新脈衝星,距離地球分別約4100光年和1.6萬光年,是中國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脈衝星。作為世界最大的單口徑望遠鏡,FAST將在未來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

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光譜獲取率最高

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是一架橫臥南北方向的特殊的中星儀式反射施密特望遠鏡。其有效通光口徑為4米,視場角直徑為5度。在5度視場、直徑為1.75米的焦面上放置4000根光纖,可同時獲得4000個天體的光譜,使其成為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

LAMOST的建成,突破了天文望遠鏡大視場與大口徑難以兼得難題,成為目前國際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是我國光學望遠鏡研製的又一裡程碑,顯著提高了我國在大視場多目標光纖光譜觀測設備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西藏羊八井望遠鏡(CCOSMA):北半球檯址最高

經過幾年來中德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成功將位於瑞士阿爾卑斯山海拔3100米Gornergrat的3米口徑KOSMA亞毫米波望遠鏡技術拆移至中國西藏當雄縣海拔4300米的羊八井,並更名為中德亞毫米波望遠鏡(CCOSMA),同時該望遠鏡歸屬於國家天文臺及中國天文界。

這是中國第一架可用於常規天文觀測的亞毫米波望遠鏡,也是目前北半球檯址海拔最高的亞毫米波望遠鏡,建成後的羊八井天文觀測站也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建於西藏的第一個專業天文臺站。

2)美國

費米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GLAST)

費米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發射於2008年,運行於近地低空軌道,隸屬於美國宇航局、美國能源部和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及瑞典等國。這臺世界上最強大的望遠鏡通過高能伽馬射線觀察宇宙,最初被稱作「伽馬射線廣域空間望遠鏡」(Gamma-ray Large Area Space Telescope),但是當這臺望遠鏡建成後開始正常運行時,人們又根據義大利科學家恩裡科·費米的名字給它重新命名。

費米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能夠探測到宇宙中最強大的射線。超大質量黑洞、中子星碰撞以及超新星爆炸都可能發出超強能量輻射。因此,費米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黑洞和暗物質。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退役前發現了2662顆系外行星

2018年10月30日,NASA官方宣布,克卜勒望遠鏡因燃料耗盡而無法繼續開展作業,它會在當前所在軌道停止工作,9年的探索工作畫上句號。NASA說,克卜勒望遠鏡發現了2662顆系外行星,其中許多行星可能孕育著生命。其繼任者是2018年4月發射升空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

NASA「寬視場紅外巡天望遠鏡」(WFIRST)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規劃的「寬視場紅外巡天望遠鏡」(WFIRST)有望為人類提供有史以來最大、最深層、最清晰的宇宙圖像,發現超過1000顆行星,進一步揭示宇宙的奧秘。

WFIRST由NASA和諸多天文學家設計,旨在發現新行星並研究暗能量(可能是破解宇宙膨脹之謎的關鍵)。WFIRST項目於2018年5月開始規劃,預算約32億美元,俄亥俄州立大學參與了該項目的啟動、研究設計等工作。

據NASA Exoplanet檔案顯示,自天文學家開始搜索以來,已發現了3,917顆確認的系外行星。新的研究估計,WFIRST可以識別出太陽系以外的1400顆行星,包括大約100顆質量與地球相似或更低的行星。

克卜勒發現的行星與其恆星間的距離小於地日間距離;而WFIRST則相反。WFIRST將藉助引力微透鏡效應來尋找新行星,微透鏡效應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關,它使望遠鏡能在距地球數千光年遠(比其他行星搜尋技術遠得多)的地方找到繞恆星旋轉的行星。但該效應僅在行星或恆星的引力使另一顆恆星的光線彎曲時才起作用,所以任何給定行星或恆星的微透鏡效果每幾百萬年才能看到幾個小時。有鑑於此,WFIRST將對銀河系中心的1億顆恆星進行長期連續監測。

哈勃望遠鏡

哈勃太空望遠鏡1990年進入近地軌道,之後不斷向地球傳回驚人的天文發現。

美國航天局大型軌道天文臺計劃包括的4顆大型空間望遠鏡:哈勃望遠鏡、康普頓γ射線天文臺、錢德拉X光天文臺、斯皮策空間望遠鏡,分別工作在可見光和紫外線、伽瑪射線及硬X射線、軟X射線、紅外線、這些不同的波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是哈勃望遠鏡的「接班人」。實際上是由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歐洲空間局(ESA)與加拿大宇航局(CSA)聯手打造的。望遠鏡與2018年升空。哈勃的工作頻率以可見光為主,延伸到近紅外和近紫外,而JWST則集中於紅外線波段,它用更大的鏡片聚光,見圖15-3a,以拍攝到太空遠處的照片,希望能比哈勃極深空再深入下去。韋伯望遠鏡比較特別的是它的軌道。它不是像哈勃那樣繞著地球轉圈,而是位於太陽-地球系統的「拉格朗日2」(L2)點上。

3)智利

ALMA望遠鏡:史上造價最昂貴

位於智利北部阿塔卡馬沙漠,能看清500公裡外的一枚硬幣。

「ALMA」的全稱是「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天線陣」,它的建設工程始於2002年,是一個以歐洲、北美和日本等國家為主的大型國際合作項目。

整個天線陣有總計66面高精度天線,其觀測在毫米/亞毫米波段,比可見光長了近千倍。天文學家由此能研究宇宙中最寒冷的天體——比如孕育恆星、行星的稠密的塵埃氣體雲,以及極早期宇宙中的天體以及探尋宇宙中是否存在能進化成生命的物質等。這是人類歷史上至今為止造價最昂貴的地基天文望遠鏡設備。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的「事件視界望遠鏡」究竟多強大?盤點史上10大太空觀測望遠鏡
    「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仍在刷屏。為了完成這張特寫,科學家們調動了全球從兩極到赤道共8個天文臺的力量進行圖片數據拍攝,之後,又有來自全球的62家科研機構共同參與了照片的合成。有人形容,觀測黑洞的難度,就像讓站在地球上的你尋找月球上的一枚硬幣一樣。
  • 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即將出爐!用了功率是哈勃1000倍的望遠鏡才觀測...
    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即將出爐!它們所施加的引力是如此之大,連光都無法逃脫它們的控制。儘管目前人類的太空觀測技術已經十分強大,甚至能夠尋找到系外的類地行星,但人們仍然無法拍下黑洞的照片。銀河系中已知有約25個5-1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但是沒有一個能夠被直接觀測。
  • 黑洞照片的背後英雄 事件視界望遠鏡
    雖然被稱為「望遠鏡」, 但事件視界望遠鏡(EHT,Event Horizon Telescope)其實是2016年天文學家們發起的一項國際觀測項目, 由全球分布的8個射電望遠鏡組成觀測陣列。這些望遠鏡從南到北橫跨7000千米左右,從東到西跨越的距離也差不多,就是如果將它們彼此連線串聯起來,它們組成的面積將和地球的視直徑差不多,這些望遠鏡通過甚長基線幹涉測量技術(VLBI) 同時觀測某個黑洞,基本上可以看作以地球的視面積範圍上觀察,因此事件視界望遠鏡(EHT)也被稱為「地球一樣大的望遠鏡」。
  • 黑洞公告!事件視界望遠鏡將於周三首次公布「黑洞圖片」
    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的科學家們日前宣布,世界上第一張黑洞圖片將在兩天之後向公眾公布。黑洞:有史以來第一張黑洞圖片將於本周公布。這一突破性的成就將於4月10日星期三在一系列同時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天文學家將首次展示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這一壯舉直到最近才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 科普:「事件視界」和「事件視界望遠鏡」——探尋黑洞的蛛絲馬跡
    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記者郭爽)在黑洞周圍,光線不能逃脫的臨界範圍被稱為黑洞的半徑或「事件視界」。對這個特殊區域,人類動用口徑相當於地球直徑的「虛擬望遠鏡」,探尋黑洞留下的種種「蛛絲馬跡」。根據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的理論,黑洞「事件視界」並非「有去無來」的單行車道。儘管物體一旦被吸入黑洞就會永遠消失,但如果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黑洞可能會「滲出」一些被吸入物質的蛛絲馬跡。由於黑洞非常遙遠且半徑很小,以往設施沒有足夠的解析度來直接觀測黑洞,而是用觀察周圍恆星運動、吸積盤和噴流乃至引力波等間接方法來進行探測。
  • 事件視界望遠鏡獲取到的黑洞是長什麼樣的?有什麼意義?
    黑洞視界外到底什麼樣明天就會揭曉了,事件視界望遠鏡的組建代表人類觀測水平的又一次提升,不僅可以用來觀測黑洞,還可以觀測很多難以觀測天體事件。事件視界望遠鏡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望遠鏡或者望遠鏡矩陣,由於單個超大口徑望遠鏡建造難度大,而射電信號擁有可組合起來的特點,科學家就利用近幾十年建設在世界各地的射電望遠鏡,將獲得的信號組合起來,經過去除背景雜質信號等方式,將獲得的信號放大,可以得到比單一望遠鏡更強的信號。
  • 史上第一張黑洞的照片!事件視界望遠鏡將宣布結果!
    天文學家們精心策劃了一項大膽的新實驗,將世界各地的碟形射電望遠鏡組合成一個地球大小的虛擬攝像機---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試圖提供有史以來第一張黑洞圖像。望遠鏡合作項目將於本周4月10日公布一項重大成果!
  • 「事件視界望遠鏡」拍下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
    北京時間4月10日21點,全球多國科研人員合作的「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向世界公布了人類有史以來獲得的第一張宇宙黑洞照片。
  • 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史上最強伽馬射線暴
    這次伽馬射線暴所發出的某些輻射能量是人類觀測史上最強的,這也成為了天文學史上的一個裡程碑。黑洞(藝術渲染圖)| Credit:NASA/JPL最近,描述這些發現的一項研究發表在了《自然》雜誌上(題為《在一次長時間伽馬射線暴中對逆康普頓效應的觀察》),該研究還將發表在《天文與天體物理學》期刊上。
  • 拍下黑洞的「事件視界望遠鏡」究竟是什麼?一顆旋轉的迪斯科球
    圖片來源:South Pole Telescope記者 | 潘金花北京時間4月10日21點,全球多國科研人員合作的「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向世界公布了人類有史以來獲得的第一張宇宙黑洞照片。從地球上看,人馬座A*大概與月球上的一個橘子一樣大,由於衍射現象,我們能看到的最小物體是有限制的,想看到的東西越小,需要的望遠鏡就越大,如果想看到人馬座A*,我們需要的望遠鏡要和地球一樣大。
  • 知乎牆 | 「地球一樣大的」事件視界望遠鏡是什麼?
    這是因為物質與輻射經過黑洞時,會坍縮入黑洞內部密度趨於無限的「奇點」(singularity),受引力影響,這些彌散物質會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個「吸積盤」,它們的明亮襯託會給黑洞留下一個圓形的暗影,而處於明暗之間的時空區隔界線便是「事件視界」。這張在全球多地同步公布的「大片」,證實了神秘天體黑洞的存在,也使得愛因斯坦的百年猜想終得檢驗。
  • 百度今日Doodle:事件視界望遠鏡公布第一張「黑洞」影像
    作為天文愛好者和科技迷的小編緊張激動得直搓手,因為今天21點整,全球六地(比利時布魯塞爾、智利聖地牙哥、中國上海和臺北、日本東京以及美國華盛頓)同步召開新聞發布會,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宣布一項重大成果:與超大質量「黑洞」的照片有關,人類將第一次看到「黑洞」的樣子,這有可能是今年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好嗨喲,感覺人生已經達到了巔峰。
  • 黑洞照片怎麼拍的 黑洞照片具體拍攝手法 事件視界望遠鏡是什麼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研究所所長安東·岑蘇斯對記者說,集合全球射電望遠鏡給黑洞拍照,有助於探索宇宙形成之謎。人類首次拍攝到的黑洞照片10日將在全球多地同時發布,岑蘇斯作為項目協作委員會主席及照片數據分析機構的負責人主持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新聞發布會。發布會前夕,岑蘇斯在德國波恩接受記者專訪時介紹,這個項目的主要任務是拍攝兩個黑洞。
  • 能目睹黑洞真容的事件視界望遠鏡有多強?能看清月亮上的一個棒球
    ,所以科學家們想了一個辦法,組建了一個被稱為「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的專門觀測黑洞的系統,那麼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事物呢?其實事件視界望遠鏡並不是一個傳統觀念的觀測平臺,而是由位於美國、墨西哥、智利、法國、格陵蘭島和南極的天線組成觀測陣列,包括8處獨立的大型天文望遠鏡陣列。
  • 科普:「事件視界」和「事件視界望遠鏡」
    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記者郭爽)在黑洞周圍,光線不能逃脫的臨界範圍被稱為黑洞的半徑或「事件視界」。對這個特殊區域,人類動用口徑相當於地球直徑的「虛擬望遠鏡」,探尋黑洞留下的種種「蛛絲馬跡」。根據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的理論,黑洞「事件視界」並非「有去無來」的單行車道。儘管物體一旦被吸入黑洞就會永遠消失,但如果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黑洞可能會「滲出」一些被吸入物質的蛛絲馬跡。由於黑洞非常遙遠且半徑很小,以往設施沒有足夠的解析度來直接觀測黑洞,而是用觀察周圍恆星運動、吸積盤和噴流乃至引力波等間接方法來進行探測。
  • 「雙語彙」Black hole and EHT 黑洞與事件視界望遠鏡
    網友們還發揮想像將黑洞修圖成了甜甜圈的模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對黑洞的科普是:A black hole is a place in space where gravity pulls so much that even light cannot get out(黑洞是宇宙中一個引力強大到連光都無法逃脫的地方)。
  • 卓越的黑洞事件視界望遠鏡解決了我們所不知道的類星體之謎
    差不多一年前的今天,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織發布了黑洞事件視界的第一張圖像。它的出版標誌著我們第一次直接檢測到一個特殊空間區域,在該區域中,如此多的物質集中在如此小的體積中,甚至沒有光也無法從中逃逸。在同一觀測活動中,該活動同時在地球上的八個天文觀測站中進行,還對許多其他目標進行了成像,包括類星體3C279。藉助事件地平線望遠鏡的空前解析度,這種強大的宇宙望遠鏡第一次發現了類星體的射流起源。儘管它與理論上的預測相符,但這些細節以全新的方式令人讚嘆。
  • 事件視界望遠鏡
    然而,愛因斯坦的預言都是在弱引力場情形下的預言,廣義相對論尚未在諸如黑洞附近這樣引力極強環境下得到檢驗。目前,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將對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即人馬座A*的視界進行高解析度觀測,從而驗證廣義相對論對強引力場是否適用。
  • 超越黑洞:事件視界望遠鏡解開了許多我們不知道的類星體之謎
    暢遊科學海洋,共尋宇宙之妙,大家好,我是南城~差不多一年前的今天,事件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織發布了黑洞事件的第一張圖像。它的發布標誌著我們第一次直接觀測到了黑洞,在黑洞中,非常多的物質集中在一個很小的體積中,其吸引力之大甚至連光也無法從中逃逸。
  • 事件視界--黑洞不是「洞」
    為揭開黑洞的神秘面紗,2017年,一項黑洞觀測計劃,即「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劃正式啟動。路如森解釋,黑洞本身的確是不發光的,但是這種被極度壓縮的完全黑暗的天體,因為強引力的特性可以讓時空彎曲,併吞噬周圍的氣體。在此過程中,氣體的引力能轉化成熱能,氣體的溫度變得很高,進而發出強烈的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