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氣層對天文觀測的影響及解決措施

2021-01-15 一起搜天下

採用光學設備觀測天體輻射出的電磁波是實現天文觀測的一種有效方法,對天體輻射、大氣層對天體輻射的影響以及目前的主要觀測手段進行清晰認識是本文的主要科普內容,下面一起開始吧。在正式開始之前,先一起瞻仰以下這位首次提出太空望遠鏡概念的人物:小萊曼·史莊·斯皮策,(Lyman Strong Spitzer, Jr.,1914年6月26日-1997年3月31日)。

圖1 小萊曼·史莊·斯皮策

1 天體輻射

天體輻射電磁波的波長範圍從長到短可以分為射電、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射電主要來源於宇宙中磁場的運動以及射電星系,紅外線主要來源於冷塵埃雲以及氣體和行星,可見光主要來源於恆星發光、行星及衛星反射,紫外線主要來源於超新星遺蹟、熱恆星、活動星系核,X射線主要來源於星系團中的氣體、超新星遺蹟、恆星冕區、活動星系核,伽馬射線主要來源於吸積盤、超新星爆發、中子星碰撞等。

圖2 天體輻射在不同波段的輻射源分布
圖3 太陽在不同輻射波段的成像結果
圖4 處於不同輻射波段的銀河系成像
圖5 不同輻射波段的漩渦星系M81

2 地球大氣對天體輻射的影響

在地球表面安裝天文望遠鏡探測宇宙天體輻射電磁波,需要考慮地球大氣的影響,地球大氣對天體輻射的影響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蒙氣差:即大氣折射,它可以改變天體輻射的傳播方向,對天體的精確定位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2)大氣消光:大氣對天體輻射的電磁波進行吸收和散射,改變天體輻射電磁波的成分和強度;例如日出(日落)時太陽的顏色與中午時的幾乎完全不同,這便是大氣消光的緣故。

(3)大氣本身的輻射會嚴重影響紅外天文觀測;

(4)大氣湍動也會影響光學成像質量。

針對大氣消光現象,科學工作者已經給出了一個「大氣窗口」的概念,即大氣允許天體輻射波通過的電磁波段。具體如下:

(1)由於氮氣分子、氧分子以及臭氧對紫外線的較強吸收作用,地面上幾乎接受不到天體輻射的紫外線輻射,這對探測超新星遺蹟、熱恆星、活動星系核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2)地面望遠鏡無法觀測長於23.5米的電磁波,這是由於大氣電離層的阻擋作用所致,這會影響地面天文望遠鏡對宇宙中磁場的運動以及射電星系的觀測;

(3)地面無法觀測天體輻射的X射線和伽馬射線,這也就導致地面望遠鏡對星系團中的氣體、超新星遺蹟、恆星冕區、活動星系核以及吸積盤、超新星爆發、中子星碰撞等宇宙天體的觀測存在不可逾越的困難。

圖6 大氣窗口

3 解決措施

最早使用的減弱或避免大氣對天體輻射影響的手段是對天文臺選址的考量,這樣才能保證大口徑天文望遠鏡的有效工作。對天文臺選址要求主要有:晴夜較多、天氣變化少,空氣乾燥,塵埃少,氣流穩定,視寧度好,地質結構好,無光汙染,海拔高。

圖7 夏威夷莫納克亞山
圖8 阿卡塔瑪大型毫米波天線陣(ALMA)
圖9 貴州「天眼」

另外一種解決方案便是建造天基望遠鏡,這樣可有效避免地球大氣帶來的所有幹擾。

圖10 哈勃望遠鏡
圖11 斯皮策紅外望遠鏡
圖12 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
圖13 康普頓伽瑪射線望遠鏡
圖14 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
圖15 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

相關焦點

  • 地球大氣層對天文觀測的影響及解決辦法
    採用光學設備觀測天體輻射出的電磁波是實現天文觀測的一種有效方法,對天體輻射、大氣層對天體輻射的影響以及目前的主要觀測手段進行清晰認識是本文的主要科普內容,下面一起開始吧。在正式開始之前,先一起瞻仰以下這位首次提出太空望遠鏡概念的人物:小萊曼·史莊·斯皮策,(Lyman Strong Spitzer, Jr.,1914年6月26日-1997年3月31日)。
  • 日本國立天文臺呼籲減少人造衛星對天文觀測影響
    減少人造衛星對天文觀測的影響科技日報東京7月15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國立天文臺日前發表聲明,對圍繞地球運動的人造衛星造成的天體觀測負面影響表示擔憂,要求衛星運營公司考慮和採取措施減少對天文觀測的影響。
  • 看見宇宙,在地球的大氣層之上
    但哈勃太空望遠鏡的位置在地球的大氣層之上,因此影像不會受到大氣湍流的擾動,視相度絕佳又沒有大氣散射造成的背景光,還能觀測會被臭氧層吸收的紫外線,是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之一。讓我們利用天文望遠鏡在地球的大氣層之上看看浩淼美麗的宇宙。
  • SpaceX星鏈現棘手問題:衛星對天文觀測影響超出預期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光學紅外天文研究實驗室的康妮·沃克在周二的通話中對記者和科學家說:「緩解措施的結合不會消除衛星對光學紅外天文學的影響。」這句話表明Starlink衛星增加的遮陽板和特殊塗層對於改善天文觀測沒有太大的作用。而且隨著更多衛星的發射使用(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已經批准了12000顆Starlink衛星),這一問題會變得更加棘手。
  • 俄專家發現:地球大氣層範圍驚人,月球從地球的大氣層中穿越
    北京時間2月21日消息,最新研究發現,地球大氣層的最外層遠遠超出了月球軌道——幾乎是地球到月球距離的兩倍。根據歐洲航天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ESA/NASA)太陽和太陽風層天文衛星(SOHO)的觀測結果,環繞地球的氣體層可達63萬公裡外,即地球直徑的50倍。
  • 為什麼天文學家想到月球上建天文觀測站?
    人類進行天文觀測需要用到望遠鏡,望遠鏡是依靠電磁波來獲取信息的,不同的望遠鏡需要藉助不同頻率的電磁波,甚至工作條件也是不一樣的。月球的背面是人類進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的理想場所。小學時候學的課文告訴你,星星會「眨眼」,一閃一閃的。
  • 未來,月球是否會成為人類最理想的天文觀測基地?
    地面天文觀測必然會受到地球大氣層各種效應的影響,並在觀測對象、資料可靠性以及可觀測波段等方面,給天文工作的深入發展帶來嚴重限制,為了從根本上克服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必須把天文望遠鏡及其後端探測設備送到儘可能遠離地球大氣層的太空中去,變地面觀測為空間觀測。
  • 天文學如何最終擊敗最大的敵人:地球大氣層
    但我們對地球上存在的事物的看法是有限的。即使在無雲的夜晚,任何來自太空的光線都必須穿過100公裡(60多英裡)以上的大氣層,而大氣層本身在密度、溫度和分子組成上都有連續的變化。任何進來的光線都必須與大氣相抗衡,即使大氣是透明的,光也不可避免地會被扭曲。天文學家第一次終於有能力克服地球的大氣層,看到「真實」的 太空。
  • 流星雨、日全食...2020年底天文「收官大戲」別錯過!一份觀測指南...
    且12月13日夜間至14日黎明剛好趕上農曆十月二十九至三十,正值殘月,月光對流星雨觀測完全沒有影響,這麼棒的時機還等什麼?根據國際流星組織預報數據顯示,雙子座流星雨極大期為北京時間12月13日16時至12月14日14時,峰值出現在14日8時50分。
  • ...土大合...2020年底天文「收官大戲」別錯過!一份觀測指南請查收→
    且12月13日夜間至14日黎明剛好趕上農曆十月二十九至三十,正值殘月,月光對流星雨觀測完全沒有影響,這麼棒的時機還等什麼?  根據國際流星組織預報數據顯示,雙子座流星雨極大期為北京時間12月13日16時至12月14日14時,峰值出現在14日8時50分。
  • 天文望遠鏡為什麼可以觀測太空?哈勃望遠鏡為什麼要在天上觀測?
    上文我們討論了顯微鏡,現在我們來談談另一個極端——天文望遠鏡,它們有的在地面,有的在太空,儘管都是非常大的儀器,卻是由相對簡單的光學成像元件構成,通常只用一個弧形的反射表面和一個簡單的「目鏡」來調整光線,以便與現有探測器充分匹配。這些成像系統的顯著特徵就是它們的尺寸。
  • 巨型衛星星座正在改變天文觀測
    美國天文學會在近日公布的報告中總結道,該情況將會「從根本上改變天文觀測領域」,其中就涉及到了光學和近紅外探測的發展。報告作者寫道,「夜空照片中充滿被太陽照亮的衛星將成為一種常態。」去年發射後不久,首批 Starlink 衛星已經在天空中清晰可見。一些天文臺發現,他們的夜空照片效果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如今,Starlink 已有 713 顆在軌衛星。
  • 最新觀測顯示太陽大氣層出現「巨型黑洞」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天文學家最新觀測太陽大氣層中存在一個巨大的「黑洞」,但是人們不必擔憂,該現象並非預示著太陽系末日來臨。太陽大氣層中出現洞狀結構是一種普通現象,本月初美國宇航局太陽動力天文臺(SDO)觀測到太陽北半球大氣層覆蓋著這個特殊黑洞。
  • 月球竟然在地球大氣層裡面!這是真的哦~
    嚴格地說,地球和太空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我們的大氣層不會在某一高度結束,它只是會逐漸消失。這項研究利用SOHO(太陽和日光層觀測站)的檔案數據來尋找地球大氣層的氣體延伸。這是一個巨大的氫原子云,位於地球大氣層與空間融合的地方。SOHO船上有12臺科學儀器,其中一臺叫做天鵝號(Swan)(太陽風各向異性)。
  • 宇宙射線對地球生命的影響
    它們可能會產生二次粒子穿透地球的大氣層和表面,主要的初級宇宙射線(來自深太空與大氣層撞擊的粒子)成分在地球上一般都是穩定的粒子,像是質子、原子核、或電子。像是正電子或反質子,這剩餘的小部分是研究的活躍領域。
  • 新視野號觀測到冥王星大氣層:高度擴散
    這也是第一次近距離觀測到距離冥王星表面270公裡以上的大氣層。這幅冥王星全球地圖顯示了新視野號在對冥王星掩食太陽觀測時,冥王星上日出與日落的位置這次對冥王星大氣層的觀測是在新視野號14日最近距離飛掠冥王星之後的一個小時,約在北京時間14日晚20點51分,當時新視野進入到冥王星日食陰影區,即被冥王星星體遮掩太陽光的地方,新視野號上的Alice紫外成像光譜儀通過測量透過冥王星大氣層的太陽光,得到它的大氣層高度、成分、溫度等分布
  • 流星雨、日全食、木土大合......2020年底天文「收官大戲」別錯過!一份觀測指南請查收→
    且12月13日夜間至14日黎明剛好趕上農曆十月二十九至三十,正值殘月,月光對流星雨觀測完全沒有影響,這麼棒的時機還等什麼?根據國際流星組織預報數據顯示,雙子座流星雨極大期為北京時間12月13日16時至12月14日14時,峰值出現在14日8時50分。
  • 700顆小天體可能撞地球 有關機構正擬訂措施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介紹,15日發生的「隕石雨」事件其實就是個頭很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所造成的。根據所掌握的信息,此次事件是一顆直徑約2米、重10噸的小行星,以每秒約15千米的速度衝進地球大氣層所引起的。該小行星在進入大氣層後分裂為幾塊較大的隕石和許多小隕石塊,強烈壓縮前面的空氣,產生高溫氣體火球和很強的衝擊波,從而衝擊和打碎玻璃,擊傷附近居民。
  • 什麼樣的天文望遠鏡可以清晰觀測月球表面的細節?
    目前沒有一臺天文望遠鏡是可以從地面上清晰觀察到月球表面的。無論你把這臺光學望遠鏡造得有多大,都無法清晰地拍攝到月亮,不僅是因為地球與月球之間隔著38萬公裡,更因為地球表面有一層厚厚的大氣。天文學家們想了許多辦法來克服大氣湍流的影響,包括通過智能光學補償的方式來對圖像進行修正。配備了光學望遠鏡的天文臺會被建設在乾燥的高原,或是很高海拔的山巔,這裡受到空氣湍流的影響會更小一些。同時,先進的光學望遠鏡還會配備光學補償系統,一束強雷射會從望遠鏡側邊向前射出,指向需要觀測的目標。
  • 天文觀測大家第谷
    星 趣 天 文帶 你 啟 航青島星趣天文愛好者 | VXID:QDXQTW文:啟航君 | 圖:baidu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16歲進入大學學習法律,但業餘更加愛好天文觀測。丹麥國王非常崇拜和信任第谷,1576年授予他一座島嶼興建天文臺。第谷做了大量的觀測記錄,並且記錄非常的詳細精確。第谷還曾發現並記錄了仙后座的一顆超新星的爆發,這個發現動搖了亞里斯多德的天體不變理論,開闢了天文學發展的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