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立天文臺呼籲減少人造衛星對天文觀測影響

2021-01-09 環球網

減少人造衛星對天文觀測的影響

科技日報東京7月15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國立天文臺日前發表聲明,對圍繞地球運動的人造衛星造成的天體觀測負面影響表示擔憂,要求衛星運營公司考慮和採取措施減少對天文觀測的影響。建議衛星運營公司通過與天文學研究機構協調、開發難以反射太陽光的衛星材料、調整衛星電波頻率等方式解決這一問題。

聲明中說,在現代社會,通信衛星和廣播衛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另一方面,由於人造衛星反射陽光,天文研究用的可見光及紅外望遠鏡已把這些人造衛星誤認為「人造恆星」。此外,衛星與地面的通信電波已對電波天文觀測產生了影響。鑑於這種情況,日本國立天文臺從保護和維持天文觀測環境觀點出發,於今年4月設立了「周波數資源保護室」。

聲明中還稱,2019年5月24日,美國空間X公司開始發射利用通信衛星連接網際網路的「Starlink」衛星群。一期計劃最終將發射12000顆衛星,目前已經發射60顆衛星,以建設巨大通信衛星群網絡。該衛星群建成後,每時每刻天空中將能夠看到200顆衛星。美國亞利桑那州洛厄爾天文臺在觀測星系時,已有「Starlink」衛星光線在觀測圖像中產生了多條斜線。

鑑於此,由世界各國天文學者組成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於6月3日發表聲明,對「Starlink」等巨大衛星群對天文觀測產生的影響表示擔憂。聲明對可見光觀測的憂慮,以及對衛星和地面的無線通信對電波天文觀測的影響表示擔憂。

宇宙和星空是全人類的寶藏。為了讓人類更好地了解這個宇宙,有必要保持各種波長的「天空」清晰。

相關焦點

  • 日本國立天文臺觀測到來自小行星的流星
    日本國立天文臺發現,2017年於日本關西地區目擊到的明亮火球(明亮流星)起源於小行星。此次發現的小行星釋放流星機制,是研究保護地球免於天體撞擊的重要成果。  圍繞太陽的塵埃粒子撞擊地球,會在大氣中發出光亮。流星體塵埃直徑一般為毫米級,而數釐米大小的流星與地球相撞,人們會觀測到比負4等級金星更明亮的火球。
  • 日本國立天文臺啟用新型超級計算機 運算速度世界最快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楊子晴】日本國立天文臺水澤VLBI觀測站正式啟用天文類超級計算機「阿弖流為2號」。其運算速度是上一代 「阿弖流為」的三倍,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快的天文類超級計算機,將在銀河系起源研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據日本共同社6月3日報導,「阿弖流為」名稱來源於日本平安時期英勇的蝦夷酋長阿弖流為,包含了「希望勇敢向太空之謎發起挑戰」的願望。
  • 日本天文臺發現新的巨大黑洞
    東方網8月8日消息:日本國立天文臺近日發表科研報告說,在距地球約8500萬光年的星系中心,存在著一個質量為太陽的約280萬倍的巨大黑洞。這個黑洞是該天文臺使用口徑為45米的大型射電望遠鏡觀察到的,它存在於唧筒星座的渦旋星系IC2560的中心,根據它周圍的脈衝波的旋轉半徑和旋轉速度,科學家們推定其質量為太陽的大約280萬倍。1995年,這家天文臺曾經在距地球約2300萬光年遠的渦旋星系M106中心發現了質量是太陽的3900萬倍的巨大黑洞。
  • 【中國科學報】打造南方天文觀測研究集群
    日前,中科院雲南天文臺臺長韓佔文就此接受了《中國科學報》記者的採訪。  一個園區兩個基地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正式成立於1972年。今天的雲南天文臺,一臺兩站,包括雲南天文臺本部、麗江天文觀測站和撫仙湖觀測站,是專業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綜合科研機構。
  • 地球上空人造衛星增多,影響天文數據的準確性
    夜空中的快速閃光與不斷增加的人造衛星數量和繞地球軌道滑動的碎片有關。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經常被誤認為是恆星的軌道閃爍每小時發生1000次,這可能會影響天文數據的準確性。「這是我們第一次以系統的方式研究閃光,這將有助於減少它們對天文發現的影響。」UNC教堂山分校的團隊與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和巴塞隆納大學的合作者一起報告說,在六個月的時間內閃現了100,000多次。
  • 日本建成東亞最大天文望遠鏡
    (觀察者網訊)據《日本經濟新聞》2月21日報導,日本京都大學和國立天文臺在岡山縣建造的東亞最大天文望遠鏡「晴明(Seimei)」日前建成,於2月20日舉行了紀念活動。據報導,晴明望遠鏡的口徑為3.8米,通過可見光和紅外線等進行觀測,將捕捉像超新星爆炸那樣突然發生的天體現象等。還將挑戰直接拍攝太陽系之外的行星。「晴明」取自日本平安時代的著名陰陽師、天文博士安倍晴明。日本國立天文臺臺長常田佐久表示,「建成了日本首臺充滿技術野心的望遠鏡」。該望遠鏡將供日本全國的研究人員使用。
  • 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機構與國立天文臺合作共同開發「6G」技術
    人民網東京12月9日電 據日本時事通訊社報導,日本總務省下轄的信息通信研究機構和東京都三鷹市國立天文臺日前籤署一系列合作協定,確定共同開發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和射電望遠鏡接收機等基礎技術的方針。協議籤署後,信息通信研究機構的理事長德田英幸指出:「圍繞日本國內手機研發企業即將投入使用的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日企在此項技術研發中並未取得顯著成果。但對於繼5G之後的6G,我認為日本企業還是大有可為的。」信息通信研究機構與國立天文臺在同美國、歐洲等國在南美智利高地建設阿爾瑪射電望遠鏡時,共同開發了最高頻率射電接收機。
  • 日本天文臺發現目前距地球最遠新銀河
    【環球網駐日本特約記者 邢熠】據日本新華僑報網6月5日消息,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不斷向前。6月4日,日本國立天文臺公布消息,稱他們發現了距離137億年前「宇宙大爆炸」7.5億光年的新銀河,比此前觀測到的銀河系又向前推進了約40億光年。
  • 日本天文臺宣布觀測到110億年前銀河形成過程
    中新網9月12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國立天文臺的研究小組11日宣布,通過昴星望遠鏡等的觀測確認了110億年前的銀河中心星體大量誕生並進一步成長為巨大銀河的情形。據分析,儘管已知多個銀河合體成為巨大銀河的現象,但觀測到單一銀河自身成長、變換形態的過程則尚屬首例。
  • 【魅力江蘇】繪製中國人自己的銀河畫卷——探訪國立紫金山天文臺...
    【魅力江蘇】繪製中國人自己的銀河畫卷——探訪國立紫金山天文臺舊址(上) 2020-08-17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被評為日本天文遺產
    (現在的日本國立天文臺)歷經千辛萬苦建成於三鷹校區。該望遠鏡是世界第三臺、日本首臺毫米波射電望遠鏡。雖然直徑只有6米,小身材也能立大功,取得了新種星際分子檢測、獵戶座星雲及銀河中心區域星際分子分布觀測等一系列劃時代的成果,支撐起了日本射電天文學的序幕。
  • 未來,月球是否會成為人類最理想的天文觀測基地?
    地面天文觀測必然會受到地球大氣層各種效應的影響,並在觀測對象、資料可靠性以及可觀測波段等方面,給天文工作的深入發展帶來嚴重限制,為了從根本上克服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必須把天文望遠鏡及其後端探測設備送到儘可能遠離地球大氣層的太空中去,變地面觀測為空間觀測。
  • 天文觀測也受全球變暖影響?建在沙漠裡的超大型望遠鏡也逃不過
    與全球變暖有關的氣候變化會影響天文觀測。這是科隆大學科學家參與的一項研究的結果。這項名為「氣候變化對天文觀測的影響」的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上,人們可以在網上瀏覽。它的結果不僅對天文學家調整觀測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很重要,而且在規劃新的大型望遠鏡時也必須加以考慮,比如目前正在靠近帕拉納爾建造的極大望遠鏡(ELT)。
  • 地球大氣層對天文觀測的影響及解決辦法
    採用光學設備觀測天體輻射出的電磁波是實現天文觀測的一種有效方法,對天體輻射、大氣層對天體輻射的影響以及目前的主要觀測手段進行清晰認識是本文的主要科普內容,下面一起開始吧。在正式開始之前,先一起瞻仰以下這位首次提出太空望遠鏡概念的人物:小萊曼·史莊·斯皮策,(Lyman Strong Spitzer, Jr.,1914年6月26日-1997年3月31日)。
  • 地球大氣層對天文觀測的影響及解決措施
    採用光學設備觀測天體輻射出的電磁波是實現天文觀測的一種有效方法,對天體輻射、大氣層對天體輻射的影響以及目前的主要觀測手段進行清晰認識是本文的主要科普內容,下面一起開始吧。在地球表面安裝天文望遠鏡探測宇宙天體輻射電磁波,需要考慮地球大氣的影響,地球大氣對天體輻射的影響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蒙氣差:即大氣折射,它可以改變天體輻射的傳播方向,對天體的精確定位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2)大氣消光:大氣對天體輻射的電磁波進行吸收和散射,改變天體輻射電磁波的成分和強度;例如日出(日落)時太陽的顏色與中午時的幾乎完全不同,這便是大氣消光的緣故
  • 【魅力江蘇】濃縮古代天文學之輝煌——探訪國立紫金山天文臺舊址...
    【魅力江蘇】濃縮古代天文學之輝煌——探訪國立紫金山天文臺舊址(下) 2020-08-21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座大學天文臺下的家國情懷——記抗戰時期的葉述武、鄒儀新伉儷
    1927年2月,國立中山大學把數學系改為數學天文系,1929年建成中國大學中的首座天文臺。抗日戰爭時期,國立中山大學遷徙於坪石,在塘口村附近設立天文臺。在張雲先生主導國立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期間,培養出眾多在中國乃至世界天文學界的星級人物。葉述武、鄒儀新夫婦赫然名列其中。
  • 日本今日下午有望觀測到日食 下次將在明年6月出現
    人民網東京12月26日電 據日本NHK電視臺報導,12月26日下午,將出現被月亮部分遮掩的「日偏食」景觀。由於日本各地多為陰天,天氣晴朗的衝繩縣地區觀測環境將會比較良好。「日食現象」在日、月、地球同處於一條直線時才會發生,在地球位置觀測時會出現太陽被月球部分遮擋出現陰影的景觀,這是日本自1月份以來能夠被觀測到的第二次「日食」現象。本次「日食」在地球南側觀察會看到更多的陰影,例如新加坡和關島有望觀測到「日環食」的金環奇景,在日本地區只能在下午2時至日落前後的4時半期間觀測到「日偏食」。
  • 江南天池天文臺向天文愛好者開放望遠鏡觀測時間
    一、適合天文愛好者的部分觀測課題一覽  1.巡天觀測:以搜索太陽系內小行星/彗星、變星、新星、超新星等天體為主要目的,通過對相同天區多次觀測,發現新天體,並在獲得這些天體的位置和亮度基礎上,可分析小行星/彗星的運行軌道、變星、新星和超新星的亮度變化規律等。
  • 國家天文臺
    為繼承和發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科普傳統,充分發揮和利用站內原有專業天文設施,天文儀器的作用,國家天文臺二部專門開闢建立了這個基地。基地除保留該站原有的專業儀器,諸如中星儀、目視等高儀、太陽望遠鏡、列印經緯儀、原子鐘等可供參觀外,還可實際用望遠鏡觀測太陽活動、太陽黑子及美麗的星空、月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