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天文臺組織群眾在科普教育基地觀測太陽活動。
國家天文臺在2002年科普活動周上舉辦活動
國家天文臺天文科普教育基地建在原北京天文臺沙河站原址即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文化區內。基地是由國家天文臺二部和北京市育榮實驗學校共同籌建的,現正式對外開放。該基地距市中心20多公裡,距京昌高速公路只有3公裡,交通便利。
國家天文臺是「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是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命名的「中國青年科技創新行動教育基地」。原北京天文臺沙河站的科普活動曾為此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繼承和發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科普傳統,充分發揮和利用站內原有專業天文設施,天文儀器的作用,國家天文臺二部專門開闢建立了這個基地。基地除保留該站原有的專業儀器,諸如中星儀、目視等高儀、太陽望遠鏡、列印經緯儀、原子鐘等可供參觀外,還可實際用望遠鏡觀測太陽活動、太陽黑子及美麗的星空、月球等。近年來又新增加了參觀者可以自行操作、自己動手拍攝天文照片的小型美國進口天文望遠鏡、天文知識展板、實物展廳和現代化的天文知識演示報告廳。演示天文節目如:浩瀚的宇宙、隱秘的星球、神秘的太空、尋找外星人、登陸火星、宇宙與人等20幾套天文節目。進行天文知識講座報告等。該基地曾多次接待黨和國家領導到基地觀測特殊天象活動。接待大、中、小學和科技館、青少年等組織的青少年到基地進行參觀,天文科普培訓。並多次舉辦天文夏令營和冬令營等活動。
該基地對外開放的天文觀測設備及展示廳有:
太陽光學觀測室。該觀測室裝備有1980年南京天文儀器廠生產的物鏡口徑18CM,色球成像口徑25CM的太陽光球色球雙筒望遠鏡。參觀者可用望遠鏡實際目視觀測太陽光球、色球,看太陽光球層的黑子,太陽色球的耀斑、日珥、暗斑、暗條等太陽表面的活動現象。
人造衛星觀測室。觀測室放置有南京天文儀器廠生產的雙筒口徑200MM的人造衛星跟蹤列印經緯儀。可根據國內外衛星的軌道預報對衛星實行跟蹤觀測,同時可供目視觀察天體如月球、土星、火星及慧星等
小型望遠鏡觀測室。備有兩臺美國咪特公司生產的9CM小型望遠鏡,可以自己動手觀測太陽、月球、土星、銀河系、星雲等,還可以自己拍攝感興趣的天文照片。同時還備有3-5臺國產114CM的小型望遠鏡供大家同時觀測。
天文科普圖片展示廳。主要展示我國古今天文觀測臺站、儀器設備,世界最新大型天文觀測設備。如甲骨文中的天象記錄、古觀象臺、國內主要天文臺、國內外重大天文設備、太陽和九大行星、恆星和星系等100多塊展板。
現代時鐘展示廳。該基地曾是我國標準時間工作的發源地,從1960年6月1日開始給中央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發送時號,發布北京時間標準。所以基地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展示現代時鐘及附屬的設備展品,包括用於60年代的電子管石英鐘,70年代的電晶體石英鐘、80年代的銣原子鐘、90年代的小銫鐘、GPS接收機、相對應年代的時間比對系統、及送往中央電視臺的標準時號放大設備等實物展示。
該基地是原北京天文臺天文科普培訓中心。曾舉辦了十屆全國青少年天文夏令營、冬令營;多次舉辦了天文講習班、天文科普講座;多次與國內有關單位聯合面向社會舉辦「偉大的宇宙、可愛的地球」天文科普展覽。我們除了堅持以上三種開展天文科普教育活動的主要途徑外,還充分利用國家天文臺與興隆基地,懷柔基地、密雲基地的有利條件實施「天文科普旅遊」,其中包括「天文科普一日遊」、「周末二日遊」。「周末三日遊」等等。並多次組織特殊天象的觀測培訓班。並將天文科普推向全國。
近年來,成功地舉辦了各種各樣別具特色的科普活動,其中包括:
慧星的觀測。從1986年觀測哈雷慧星以來,基地曾多次組織對慧星的觀測。因為慧星是天文的熱點話題,很多人對此非常感興趣,都想親眼看一看慧星是什麼樣子。1986年的慧星觀測,基地就接待將近一萬人包括中央領導如,張愛平將軍、陳幕華副總理、宋健主任等及中小學生、市民、外賓。
流星雨的觀測。流星雨的觀測是天文愛好者特別熱衷的一項觀測活動,因為觀測流星雨不需要什麼觀測設備,只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之下就可進行觀測並能取得資料。1998年一次觀測基地就接待了將近3000人。2001年基地又和科旅合作成功的組織了獅子座流星雨的觀測。在基地內觀測的大約有300人。
日全食的觀測。日全食是一種常見的特殊天象,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如何發生的。為了普及天文知識,1997年我們組織在基地進行日全食的觀測,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01年6月基地和科旅合作組團去南部非洲津巴布緯觀測日全食,獲得圓滿成功。拍攝到了日全食的全過程,獲得了珍貴的日全食照片資料。
天文奧賽教師培訓班。今年初為了能使我國青少年的天文科普活動走向世界,基地和天文館合作組織一期天文奧賽教師培訓,請專家授課,圍繞天文奧賽進行天文知識及天文望遠鏡的培訓,並將歷界天文奧賽題進行分析講解。使大家對天文奧賽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今年參加第六次國際天文奧賽打下了基礎。
天文科普活動走出基地。近年來為了發揮我們天文的優勢,使天文知識面向社會,為青少年和廣大公眾普及天文知識,我們多次參加了北京市科普活動,如2001、2002年的科普活動周。建立了南方、鄭州、柳州、河北承德、山東泰安等天文科普教育基地。
天文互動展品的開發研製。為了讓廣大青少年能動手操作天文科普展品。今年我們和豐臺科技館共同製作了天外來客隕石、地球大氣層、七色光演示儀、日月食演示儀等十一件天文展品,並參加了今年在北京舉辦的科普活動周。受到領導的好評和同學們的歡迎。
為了更好的搞好天文科普,充分滿足全年假日和雙休日開展的科技旅遊活動,基地計劃與育榮實驗學校合作,在基地建設能接待300人左右的天文愛好者活動和生活的「天文公寓」及天文科普樓。增加一臺20CM左右的全自動天文望遠鏡。10M的天象廳,能演示多種天象節目。及多功能廳。充分發揮國家天文臺一流人才的作用,把國家天文臺科普基地辦成國際化的天文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