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請注意,在基地活動的時候,晚上一定不要將手電指向天空,天黑之後在宿舍開燈之前必須拉好窗簾,晚上回去的時候注意安全,因為基地沒有路燈……」什麼地方這麼神秘,要將自己置於黑暗之中?
這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製造黑暗,是為了看到更多的光。為了避免人造光源對夜間觀測造成幹擾,興隆基地儘量減少人造光出現在室外。
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 供圖:國家天文臺
為了充分發揮天文營作為專題科學營的特色,也為了使營員中的眾多天文愛好者能有最大的收穫,整個天文營的大部分行程是關於天文的專門活動,尤其是和國家天文臺密切合作,分別赴興隆、懷柔兩個觀測基地和國家天文臺總部體驗天文觀測、學習天文知識。今天下午天文營的同學從北大出發,經過近三個小時的車程抵達了位於河北省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營員們一路上難掩興奮之情。
營員們抵達興隆基地
在興隆基地安頓好住宿後,大家在國家天文臺翟萌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基地展廳,了解了我國天文臺(站)的分布情況,不少營員在得知我國在南極也建有天文觀測站時,感到十分驚訝和欣喜。在展廳裡同學們看到了許多天文觀測儀器的實物,了解了它們的工作原理。
國家天文臺的翟萌老師在展廳為大家講解
隨後大家參觀了建於六十年代的六十釐米望遠鏡。天文臺陳老師給大家詳細介紹了建造這座望遠鏡的曲折歷史,營員們深刻體會到了科研事業的發展和國家實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同學們還和老師就CCD相機、熱噪聲問題展開了討論。
天文臺陳老師為大家介紹六十釐米望遠鏡
晚餐過後由翟萌老師為同學們做報告,詳細介紹了興隆觀測基地的建站過程和基地內的各類儀器設備以及科研成果。通過這場報告,營員們對於技術與科學、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等一系列天文學中的核心話題有了真切的了解與感受。翟老師講述的許多幕後故事也讓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不由得更加期待第二天對LAMOST望遠鏡和2.16米望遠鏡這兩個基地最重要設備的參觀。
翟老師為大家展示的圖片,圖為我國天文學家程茂蘭於1965年第一次到達興隆觀測站
營員們在報告結束之後和翟老師交流
因為天氣原因,報告之後的觀測活動沒能進行,不過自己動手製作星圖的活動還是順利進行,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國家天文臺的志願者在指導大家製作星圖
晚上回宿舍時,在靜謐而黑暗的基地中行走對營員們也是全新的體驗。為避免人造光源幹擾觀測,基地內的整個室外環境是完全漆黑的,只有夜空籠罩其上。這種完全不同於城市的黑暗,讓營員們感受到了天文觀測和宇宙自身的無窮魅力。
第二天上午營員們繼續參觀興隆觀測站,大家首先參觀了興隆觀測站的2.16米望遠鏡。陳老師在講解時力求大家真正明白一些關鍵原理,如望遠鏡抵消地球自轉影響的原理。陳老師進行了十分詳細的解釋並提了一些問題以檢驗大家的理解,營員們也和陳老師進行了積極的互動並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陳老師在介紹望遠鏡時,尤其提到了我國科學家建造這一望遠鏡的創新點,並且特別允許大家近距離觀察望遠鏡,營員們顯示出十分高漲的興趣,問題連連,輔導員不得不多次延長預定的參觀時間。
2.16米望遠鏡 供圖:國家天文臺
隨後是本次活動的重頭戲,參觀郭守敬望遠鏡,即LAMOST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望遠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天文望遠鏡之一,是威力最強大的獲取天體光譜的觀測設備,由我國科學家自主創新設計和研製,它的存在使我國在大規模光學光譜觀測和大視場天文學研究上處於領先地位。
大家在LAMOST望遠鏡前的合影
LAMOST示意圖 供圖:國家天文臺
營員們在前一天的報告中已了解了LAMOST的相關知識,今天是懷著無比期待的心情來參觀望遠鏡實物的。望遠鏡設備裡的一切都讓營員們感到好奇,哪怕只是乘坐空間巨大的貨梯也讓大家感到興奮。國家天文臺的翟萌老師為大家講述瞭望遠鏡的工作原理、建造過程和他自己使用望遠鏡進行觀測的感受和趣事。通過和翟老師這樣一線科研人員的接觸,營員們對於天文學的理解不再停留於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變得更加立體豐滿了,真切地看到了人在科學研究中發揮的作用,也被天文學家的熱忱所深深感染。
翟老師帶領大家參觀LAMOST
結束了上午的參訪之後營員們將趕赴下一站國家天文臺懷柔太陽觀測基地。在興隆基地一天的參觀對營員們而言是難忘的,不僅是因為基地裡各種震撼的觀測設備,更是因為天文臺老師和志願者們所展現出的對天文事業的熱愛,讓大家對這一崇高的事業又多了幾分嚮往。營員之間也逐漸建立起了感情,在一起說笑玩鬧不再像前幾天一樣拘謹,友誼的種子已在天文營的土壤中發芽。
編輯/劉周巖
攝影/陳子衣
感謝國家天文臺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