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營日誌(上)探訪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

2021-01-13 PKU學術科創

「大家請注意,在基地活動的時候,晚上一定不要將手電指向天空,天黑之後在宿舍開燈之前必須拉好窗簾,晚上回去的時候注意安全,因為基地沒有路燈……」什麼地方這麼神秘,要將自己置於黑暗之中?


這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製造黑暗,是為了看到更多的光。為了避免人造光源對夜間觀測造成幹擾,興隆基地儘量減少人造光出現在室外。


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 供圖:國家天文臺


為了充分發揮天文營作為專題科學營的特色,也為了使營員中的眾多天文愛好者能有最大的收穫,整個天文營的大部分行程是關於天文的專門活動,尤其是和國家天文臺密切合作,分別赴興隆、懷柔兩個觀測基地和國家天文臺總部體驗天文觀測、學習天文知識。今天下午天文營的同學從北大出發,經過近三個小時的車程抵達了位於河北省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營員們一路上難掩興奮之情。


營員們抵達興隆基地


在興隆基地安頓好住宿後,大家在國家天文臺翟萌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基地展廳,了解了我國天文臺(站)的分布情況,不少營員在得知我國在南極也建有天文觀測站時,感到十分驚訝和欣喜。在展廳裡同學們看到了許多天文觀測儀器的實物,了解了它們的工作原理。


國家天文臺的翟萌老師在展廳為大家講解


隨後大家參觀了建於六十年代的六十釐米望遠鏡。天文臺陳老師給大家詳細介紹了建造這座望遠鏡的曲折歷史,營員們深刻體會到了科研事業的發展和國家實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同學們還和老師就CCD相機、熱噪聲問題展開了討論。


天文臺陳老師為大家介紹六十釐米望遠鏡


晚餐過後由翟萌老師為同學們做報告,詳細介紹了興隆觀測基地的建站過程和基地內的各類儀器設備以及科研成果。通過這場報告,營員們對於技術與科學、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等一系列天文學中的核心話題有了真切的了解與感受。翟老師講述的許多幕後故事也讓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不由得更加期待第二天對LAMOST望遠鏡和2.16米望遠鏡這兩個基地最重要設備的參觀。


翟老師為大家展示的圖片,圖為我國天文學家程茂蘭於1965年第一次到達興隆觀測站


營員們在報告結束之後和翟老師交流


因為天氣原因,報告之後的觀測活動沒能進行,不過自己動手製作星圖的活動還是順利進行,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國家天文臺的志願者在指導大家製作星圖


晚上回宿舍時,在靜謐而黑暗的基地中行走對營員們也是全新的體驗。為避免人造光源幹擾觀測,基地內的整個室外環境是完全漆黑的,只有夜空籠罩其上。這種完全不同於城市的黑暗,讓營員們感受到了天文觀測和宇宙自身的無窮魅力。


第二天上午營員們繼續參觀興隆觀測站,大家首先參觀了興隆觀測站的2.16米望遠鏡。陳老師在講解時力求大家真正明白一些關鍵原理,如望遠鏡抵消地球自轉影響的原理。陳老師進行了十分詳細的解釋並提了一些問題以檢驗大家的理解,營員們也和陳老師進行了積極的互動並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陳老師在介紹望遠鏡時,尤其提到了我國科學家建造這一望遠鏡的創新點,並且特別允許大家近距離觀察望遠鏡,營員們顯示出十分高漲的興趣,問題連連,輔導員不得不多次延長預定的參觀時間。


2.16米望遠鏡 供圖:國家天文臺

 

隨後是本次活動的重頭戲,參觀郭守敬望遠鏡,即LAMOST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望遠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天文望遠鏡之一,是威力最強大的獲取天體光譜的觀測設備,由我國科學家自主創新設計和研製,它的存在使我國在大規模光學光譜觀測和大視場天文學研究上處於領先地位。


大家在LAMOST望遠鏡前的合影



LAMOST示意圖 供圖:國家天文臺


營員們在前一天的報告中已了解了LAMOST的相關知識,今天是懷著無比期待的心情來參觀望遠鏡實物的。望遠鏡設備裡的一切都讓營員們感到好奇,哪怕只是乘坐空間巨大的貨梯也讓大家感到興奮。國家天文臺的翟萌老師為大家講述瞭望遠鏡的工作原理、建造過程和他自己使用望遠鏡進行觀測的感受和趣事。通過和翟老師這樣一線科研人員的接觸,營員們對於天文學的理解不再停留於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變得更加立體豐滿了,真切地看到了人在科學研究中發揮的作用,也被天文學家的熱忱所深深感染。


 翟老師帶領大家參觀LAMOST

 

結束了上午的參訪之後營員們將趕赴下一站國家天文臺懷柔太陽觀測基地。在興隆基地一天的參觀對營員們而言是難忘的,不僅是因為基地裡各種震撼的觀測設備,更是因為天文臺老師和志願者們所展現出的對天文事業的熱愛,讓大家對這一崇高的事業又多了幾分嚮往。營員之間也逐漸建立起了感情,在一起說笑玩鬧不再像前幾天一樣拘謹,友誼的種子已在天文營的土壤中發芽。

 

編輯/劉周巖

攝影/陳子衣

感謝國家天文臺提供圖片


相關焦點

  • 探尋星空奧秘 兩岸媒體人共同探訪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
    這裡就是目前東亞大陸地區規模最大的光學天文觀測基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7月19日,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的「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首站就來到了興隆。
  • 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舉辦第九屆「天文開放日」活動
    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舉辦第九屆「天文開放日」活動 2017-05-17 國家天文臺 【字體:,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每年都會舉辦「天文開放日」活動,為社會大眾和天文愛好者們進行天文知識普及和望遠鏡開放展示。
  • 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美景:《三體》中的紅岸基地取景在這就好了!
    《中國國家天文》雜誌官方微博23日發布了一組興隆觀測站的美景圖,展現了雪與藍天白雲共震撼的場面,攝影師是陳穎為。讓人不禁感嘆,電影《三體》中紅岸基地的取景要是在這裡就好了。在原著小說中,紅岸基地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的一座被當地人稱之為雷達峰的山頂,是在冷戰背景下,為對抗蘇修和美帝的太空計劃的絕密國防工程,代號「紅岸」。
  • 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實現與「墨子號」天地對接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之一,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1米望遠鏡(圖1)作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重要通信地面站承擔了多項測試實驗和天地一體化實驗任務。8月16日凌晨「墨子號」發射成功後,衛星進入了在軌測試階段。
  • 玩生活寒假天文營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教授全程帶隊授課,首期體驗價限額招募中!
    上周一的時候我們發布了寒假天文營的招募方案,玩伴們的反響非常熱烈,已經有幾位玩伴搶先預定了名額。但是很快我們接到了一個通知:深圳天文臺因為一些客觀原因,暫時不能接待此類活動了。*森林湖營地各種各樣的活動室、會議室而且在之前的方案裡,教授只有上課的時候才會在,這次我們直接把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教授請到營地裡來,跟孩子們同吃同住同活動,相信指導效果一定會更好。
  • 走進國家天文臺河北興隆觀測基地(組圖)
    興隆觀測基地的LAMOST望遠鏡(圖左,又稱郭守敬望遠鏡)(11月9日攝)。興隆觀測基地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和中國科學院光學天文重點實驗室,始建於1965年,1968年初步建成投入運行。基地擁有口徑50釐米以上的天文望遠鏡9臺,具備覆蓋高、中、低色散光譜和高精度測光的觀測設備,探測能力覆蓋光學波段和近紅外波段。基地位於河北省興隆縣境內的燕山主峰南麓,平均海拔約900米。
  • 兩岸網絡媒體人參觀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共同探索星空奧秘
    華夏經緯網7月19日訊,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的「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於2019年7月18日啟動,來自兩岸十餘家主流媒體記者和島內自媒體人士參加了此次採訪活動
  • 走進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兩岸媒體人回望LAMOST十載巡天路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麗媛】東經117°34′38″,北緯40°23′45″,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隱匿在河北省興隆縣燕山山脈深處。在每個晴朗的夜晚,9臺「觀天之眼」默默守望星空。7月19日,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的「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首站就來到這裡。
  • TMT雷射導星聯合實驗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進行
    11月24日至12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聯合理化技術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與三十米望遠鏡(TMT)項目總部專家一道,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成功進行了系列雷射導星聯合外場試驗
  • 國家天文臺
    國家天文臺在2002年科普活動周上舉辦活動  國家天文臺天文科普教育基地建在原北京天文臺沙河站原址即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文化區內。基地是由國家天文臺二部和北京市育榮實驗學校共同籌建的,現正式對外開放。該基地距市中心20多公裡,距京昌高速公路只有3公裡,交通便利。  國家天文臺是「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是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命名的「中國青年科技創新行動教育基地」。原北京天文臺沙河站的科普活動曾為此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天文專題營走進國家天文臺
    7月22日至24日,來自多個省市的天文專題營的營員們參觀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興隆觀測基地和懷柔太陽觀測站,並在國家天文臺本部聽取了天文學家的專場報告。   在興隆觀測基地,由國家天文臺志願者帶領營員們分組參觀了2.16米光學天文望遠鏡和郭守敬望遠鏡。在2.16米望遠鏡圓頂內,基地的陳穎老師為營員們進行介紹瞭望遠鏡的性能參數,機架構成以及終端儀器。
  • 「世界光譜望遠鏡之王」興隆「巡天」
    人民網承德6月5日電 (記者王明浩、武海波)4日,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拉莫斯特」望遠鏡通過國家竣工驗收,正式開始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執行「巡天」任務。  目前世界上天文望遠鏡有兩大類,一類是哈勃望遠鏡那種盯緊單個天體、觀察細節的望遠鏡,一類就是「拉莫斯特」這種重視廣度的望遠鏡,用普查的方式大規模觀測天體,叫做「巡天」,能為大量天文工作提供基本素材。
  • 臧侃帶隊赴國家天文臺訪問交流
    5月11日至13日,受國家天文臺工作邀請,縣委書記臧侃率隊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參觀訪問並開展座談交流,強化臺地溝通對接,促進雙方共同發展。臧侃一行先後參觀訪問了探月工程地面應用系統遙科學探測實驗室、興隆觀測基地、LAMOST望遠鏡、2.16米望遠鏡等,並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進行了座談交流。
  • 天之涯、海之角,星空相伴過春節--來自國家天文臺6個臺站的守望故事
    南美國家智利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文觀測條件,聞名世界的阿塔卡馬沙漠曾因熱門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而廣為我國觀眾所知。現實生活中,南美天文研究中心是中科院「走出去」戰略支持下首個在海外揭牌成立的境外機構,國內依託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同時也是中智天文聯合研究中心。這才是真正吸引和培育從事科研工作的「都教授」們的第一線科學觀測實驗基地,也是我國發展未來天文臺站的前哨。
  • 走進國家公園 探訪熱帶雨林|探訪黎母山生態研學基地——山中一間...
    ■海南日報記者 謝凱 於偉慧見習記者 王迎春9月2日,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走進國家公園,探訪熱帶雨林」全媒體採訪團在黎母山發現了一幢擁有多重「身份」老房子,它是特色民宿,是生態研學基地,是不少大學、企業、
  • 國家遙感中心與國家天文臺組織開展主題聯學活動
    2018年9月7-8日,國家遙感中心與國家天文臺共赴興隆觀測基地進行了主題聯學,中心黨支部成員與國家天文臺郝晉新副臺長、韓金林研究員等參加了此次活動。    興隆觀測基地主任姜曉軍研究員帶領大家參觀了興隆基地展廳、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和2.16米望遠鏡,讓大家對光學望遠鏡的結構和使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通過具體的科研成果講述了這裡如何從一個渺無人煙的小鎮到遠近聞名的「觀星聖地」。同志們紛紛表示這離不開所有科技工作者的堅守與貢獻。
  • 懷柔區區委書記戴彬彬到國家天文臺懷柔太陽觀測基地參觀考察
    3月17日上午區委書記、懷柔科學城黨工委書記戴彬彬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懷柔太陽觀測基地參觀考察並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郝晉新座談交流(了解太陽觀測基地整體情況)座談會上,與會人員聽取了關於懷柔太陽觀測基地發展歷程的報告。
  • 在興隆觀測站仰望秋季星空——記2020年星緣秋季星空大會
    自此濤同學迷上了天文攝影,在閒魚上在搜羅了二手赤道儀,又置辦了快門線、頭燈.....接連參加了明安圖19秋季、草原天路20夏季星空大會,不斷跟老師們學習和夥伴們切磋。而雪和然同學則一直非常痴迷神秘星空,在草原天路被銀河的壯觀震撼到後,我們就在仰望星空的路上開始結伴同行。
  • 國家天文臺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同時測量出冷亞矮星的質量和半徑
    近日,由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任娟娟博士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首顆存在掩食現象的白矮星+冷亞矮星雙星(圖1),並藉助該雙星首次同時準確測量出了冷亞矮星的質量和半徑。該研究工作由來自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UPC)、加泰隆尼亞太空研究所(IEEC)、英國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共同合作完成。相應成果於2019年4月8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