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雷射導星聯合實驗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進行

2021-02-06 中科院之聲

11月24日至12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聯合理化技術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與三十米望遠鏡(TMT)項目總部專家一道,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成功進行了系列雷射導星聯合外場試驗。


雷射導星是指利用雷射器技術,發射準確的鈉黃光(波長589nm),激發90-100公裡高度的大氣層的鈉層,所產生的人造「星像」或「信標」。基於雷射導星,配備自適應(AO)光學系統的望遠鏡,可以校正大氣對原始星像的擾動,使得地基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對天體目標的觀測達到口徑衍射極限空間解析度。


此次實驗重在檢驗中科院理化所自主研發的全固態雷射鈉信標雷射器原理樣機的物理性能指標,能否滿足下一代巨型望遠鏡TMT的多層共軛自適應光學(MCAO)系統的使用要求。為了達到實驗目的,各方自2010年起組成了聯合實驗組,開展了多年的分工協作。TMT總體部負責TMT/MCAO系統對鈉信標雷射器的技術指標論證;國家天文臺負責實驗平臺建設以及實驗數據的分析和仿真模擬;理化所負責雷射研製的技術攻關;光電所負責雷射器發射裝置(LGSF)的研發。聯合實驗組曾於2011年、2013年先後在雲南麗江、加拿大溫哥華UBC大學LZT天文臺進行了前期外場實驗,都成功獲取相關實驗數據。此次興隆實驗,是對鈉雷射器原理樣機性能否滿足TMT30多項技術指標要求的全面檢驗,諸多國內外專家都十分期待實驗結果。


在國際實驗團隊的聯合努力下,本次實驗成功實現了導星發射,導星亮度達到V=7.1等,導星光斑接近大氣視寧度水平。實驗過程中成功解決了雷射器抖動與頻率漂移問題。實現了在開機10小時情況下穩定的功率輸出:26W@800Hz。該項重要技術指標,已超出20W@800Hz的TMT要求;由於雷射器信標波長穩定,驗證了不同偏振輸出狀態下產生導星亮度的理論預期,特別是驗證了在圓偏振狀態下,D2b二次泵浦對增強導星亮度的有效性。興隆實驗說明,在絕大多數重要的性能指標方面,理化所雷射器已達到了TMT項目的嚴格要求,為2015年1月迎接國際專家評審打下了基礎,並為下一步工程化積累了經驗。


雷射導星發射現場


實驗組對雷射器進行調試


相關焦點

  • 探尋星空奧秘 兩岸媒體人共同探訪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
    這裡就是目前東亞大陸地區規模最大的光學天文觀測基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7月19日,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的「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首站就來到了興隆。
  • 兩岸網絡媒體人參觀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共同探索星空奧秘
    華夏經緯網7月19日訊,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的「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於2019年7月18日啟動,來自兩岸十餘家主流媒體記者和島內自媒體人士參加了此次採訪活動
  • 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實現與「墨子號」天地對接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之一,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1米望遠鏡(圖1)作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重要通信地面站承擔了多項測試實驗和天地一體化實驗任務。8月16日凌晨「墨子號」發射成功後,衛星進入了在軌測試階段。
  • 走進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兩岸媒體人回望LAMOST十載巡天路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麗媛】東經117°34′38″,北緯40°23′45″,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隱匿在河北省興隆縣燕山山脈深處。在每個晴朗的夜晚,9臺「觀天之眼」默默守望星空。7月19日,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的「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首站就來到這裡。
  • 天文營日誌(上)探訪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
    這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製造黑暗,是為了看到更多的光。為了避免人造光源對夜間觀測造成幹擾,興隆基地儘量減少人造光出現在室外。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 供圖:國家天文臺為了充分發揮天文營作為專題科學營的特色,也為了使營員中的眾多天文愛好者能有最大的收穫,整個天文營的大部分行程是關於天文的專門活動,尤其是和國家天文臺密切合作,分別赴興隆、懷柔兩個觀測基地和國家天文臺總部體驗天文觀測、學習天文知識。
  • 國科大學生赴興隆觀測站實地天文觀測
    編者按:為吸引更多學生走近天文科學,感受物理星辰的魅力,天文學院分別於12月5日、12月12日組織國科大本科生及研究生前往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前後共計約110人參與。報名採取抽籤的方式選取參加人員,不限專業年級,為國科大學子們帶來難忘且意義非凡的「觀測之夜」。
  • 天之涯、海之角,星空相伴過春節--來自國家天文臺6個臺站的守望故事
    南美國家智利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文觀測條件,聞名世界的阿塔卡馬沙漠曾因熱門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而廣為我國觀眾所知。現實生活中,南美天文研究中心是中科院「走出去」戰略支持下首個在海外揭牌成立的境外機構,國內依託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同時也是中智天文聯合研究中心。這才是真正吸引和培育從事科研工作的「都教授」們的第一線科學觀測實驗基地,也是我國發展未來天文臺站的前哨。
  • 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舉辦第九屆「天文開放日」活動
    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舉辦第九屆「天文開放日」活動 2017-05-17 國家天文臺 【字體:5月13日,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迎來了第九屆「天文開放日」,活動以參觀興隆觀測基地的2.16米望遠鏡、公共天文臺和科普展廳為主,為公眾提供近距離接觸專業天文設備的機會,當天有600餘人前來參觀。基地30多名員工參加了接待和講解工作。  為保證活動的安全有序進行,基地制定了詳細的活動方案和應對突發事件預案,設計製作了精美的宣傳海報和參觀引導圖。
  • 在興隆觀測站仰望秋季星空——記2020年星緣秋季星空大會
    在興隆觀測站仰望秋季星空文/宋愛武從草原天路夏季星空大會回來就開始惦記著秋季的約會,9月24日中午11點群裡秋季星空大會的通知剛剛發出色澤金黃塊兒大肉香的烤串前日提前出發追美食的小鋪墊已經讓我們開始回味,而導航到了觀星小鎮,爬上位於霧靈山南麓山頂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更感此行是如此值得
  • 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美景:《三體》中的紅岸基地取景在這就好了!
    《中國國家天文》雜誌官方微博23日發布了一組興隆觀測站的美景圖,展現了雪與藍天白雲共震撼的場面,攝影師是陳穎為。讓人不禁感嘆,電影《三體》中紅岸基地的取景要是在這裡就好了。在原著小說中,紅岸基地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的一座被當地人稱之為雷達峰的山頂,是在冷戰背景下,為對抗蘇修和美帝的太空計劃的絕密國防工程,代號「紅岸」。
  • 長空煉星——用雷射鈉導星點亮星空探索的道路
    基於多種雷射參數泵浦的鈉導星回光強度研究[J].鈉導星探測屬於光子級微光探測,其後向共振螢光散射強度與大氣傳輸效率、地磁場、以及泵浦雷射參數(波長、線寬、偏振、功率)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提高鈉導星回光亮度以獲得高信噪比的雷射導星波前成像點陣,是鈉導星應用研究中特別關注的問題。
  • 雲南天文臺40米射電望遠鏡觀測脈衝星
    我曾多次訪問雲南天文臺,最使我難忘的是2008年10月的那次。汪敏研究員邀請我訪問,參與他領導的脈衝星觀測組的一些工作。在這次訪問中,我看到的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研究團組,經驗不多,但勤奮好學;沒有專用的脈衝星接收設備,就想辦法採用VLBI的部分接收設備。不斷地實驗,不斷地改進,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成功地把脈衝星觀測開展起來了。
  • 我國四大天文臺聯合進行探月衛星測軌實驗
    目前,「嫦娥一號」還在研製過程中,但地面上的天文臺卻已提前開始了「演習」。據中科院上海天文臺透露,為檢驗探月衛星測軌系統的可行性和測量精度,我國和歐洲宇航局(ESA)進行了一次聯合演習。正在進行繞月飛行的歐洲衛星「Smart-1」友情客串「嫦娥一號」,接受了我國的測軌實驗。這次演習對明年「嫦娥一號」的發射具有重要意義。
  • 國家天文臺
    基地是由國家天文臺二部和北京市育榮實驗學校共同籌建的,現正式對外開放。該基地距市中心20多公裡,距京昌高速公路只有3公裡,交通便利。  國家天文臺是「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是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命名的「中國青年科技創新行動教育基地」。原北京天文臺沙河站的科普活動曾為此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走進國家天文臺河北興隆觀測基地(組圖)
    興隆觀測基地的LAMOST望遠鏡(圖左,又稱郭守敬望遠鏡)(11月9日攝)。興隆觀測基地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和中國科學院光學天文重點實驗室,始建於1965年,1968年初步建成投入運行。基地擁有口徑50釐米以上的天文望遠鏡9臺,具備覆蓋高、中、低色散光譜和高精度測光的觀測設備,探測能力覆蓋光學波段和近紅外波段。基地位於河北省興隆縣境內的燕山主峰南麓,平均海拔約900米。
  • 鈉導星雷射器研究進展
    LLNL基於上述雷射器原理為Keck天文臺和Lick天文臺完成了20W級和100W級緊湊型染料導星雷射器的研製。  1996年,德國的Max-Planck研究所為CalarAlto天文臺成功開發出ALFA染料雷射器。它採用30W的514nmAr離子雷射器作為抽運源,染料介質為若丹明6G,最高獲得了4.5W的近衍射極限連續單頻鈉導星雷射。
  • 天文臺向宇宙發射的「黃色雷射」是什麼?
    大家都見過天文臺,大多數天文臺都建在視野開闊、遠離城市光汙染的高山上。大家也經常會看到天文臺的圓頂被夜空圍繞的照片,其實每一個天文臺的圓頂裡面都有一架望遠鏡正對著天空,天文望遠鏡也是一個天文臺最主要的設備之一,它能用它強大的聚光能力來彌補我們肉眼的不足。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從這個天文臺向宇宙發射的神秘雷射,這是怎麼樣的一道光呢?
  • 地球磁場是用人造導星在90千米高度測量的!
    天文學家利用雷射束在這一層創建人造導星,或雷射引導星(LGS),以提高天文觀測的質量。2011年研究人員提出,人工引導星也可以用來測量地球中間層的磁場。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最近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這項技術還可以幫助確定固體地球巖石圈中的磁性結構,監測太空天氣,測量大氣層中電離層的電流。在過去的20年裡天文學家一直在使用雷射來製造人造導星。雷射束從地面定向到大氣層。
  • 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天文專題營走進國家天文臺
    7月22日至24日,來自多個省市的天文專題營的營員們參觀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興隆觀測基地和懷柔太陽觀測站,並在國家天文臺本部聽取了天文學家的專場報告。   在興隆觀測基地,由國家天文臺志願者帶領營員們分組參觀了2.16米光學天文望遠鏡和郭守敬望遠鏡。在2.16米望遠鏡圓頂內,基地的陳穎老師為營員們進行介紹瞭望遠鏡的性能參數,機架構成以及終端儀器。
  • 天文臺向宇宙發射的"黃色雷射"是什麼?
    大家都見過天文臺,大多數天文臺都建在視野開闊、遠離城市光汙染的高山上。,其實每一個天文臺的圓頂裡面都有一架望遠鏡正對著天空,天文望遠鏡也是一個天文臺最主要的設備之一,它能用它強大的聚光能力來彌補我們肉眼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