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臺向宇宙發射的「黃色雷射」是什麼?
大家都見過天文臺,大多數天文臺都建在視野開闊、遠離城市光汙染的高山上。大家也經常會看到天文臺的圓頂被夜空圍繞的照片,其實每一個天文臺的圓頂裡面都有一架望遠鏡正對著天空,天文望遠鏡也是一個天文臺最主要的設備之一,它能用它強大的聚光能力來彌補我們肉眼的不足。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從這個天文臺向宇宙發射的神秘雷射,這是怎麼樣的一道光呢?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能探測量子引力嗎?
在做出這個預言的一個世紀後,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團隊宣布他們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我們期待更多的發現,這些將以前所未有的準確度驗證愛因斯坦的理論。這,如果有的話,對科學家為尋找量子引力的理論—仍缺失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組合—而付出的努力來說意味著什麼?
-
雲南天文臺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
記者 楊質高實習生 阿倩 盧希穎雲南網訊 前晚,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用雷射測量了地球與月球間的距離,這是國內首次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20世紀50年代以來,雷達測月和雷射測月技術逐漸發展。雷達測月在1957年獲得成功,測得月地距離為384403千米,誤差在1千米之內。1969年,美國用「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把兩名太空人送上月球,他們在月面上安裝了供雷射測距用的月面反射器組件。這個組件反射的雷射脈衝嚴格按原路返回,供地面接收。目前,國際上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的國家僅有美國、法國和義大利。
-
幾十年來,人類為什麼要從地球向月球不停的發射雷射?
在過去的十年中,經過多次嘗試,都收到了成功的信號,研究結果可以補充未來用於研究太空的雷射實驗。法國格拉斯的一個雷射站向約24萬英裡外的NASA軌道器發出了雷射束。光束必須經過該距離才能撞擊到軌道飛行器上的反射器,該反射器的大小僅是平裝小說的大小。該研究於上周發表在《地球,行星與空間》雜誌上。
-
TMT雷射導星聯合實驗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進行
11月24日至12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聯合理化技術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與三十米望遠鏡(TMT)項目總部專家一道,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成功進行了系列雷射導星聯合外場試驗
-
一種超快、可調製的用於生物醫學的黃色光的雷射問世
研究表明雷射的光譜在黃色光譜範圍內的時候,是比較理想的用於醫療處理的光源。但是這一波長範圍的光源在以前通常是使用效率低下和大的銅蒸汽雷射來實現的、或者使用光參量振蕩器(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ors)和染料雷射器來實現的。這些黃色的雷射可以有效的且在很寬廣的範圍內使用,這一黃色的雷射具有一種或者多種缺點,例如,缺乏優異的空間光束整形、較低的平均功率、較寬的輸出脈衝以及受限的或者不能對波長進行調製等。
-
人類向宇宙發射大量信號,這樣安全嗎?黑暗森林法則是否成立?
我們人類一直都嚮往著宇宙,也好奇是否存在地外文明。195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費米在與別人討論飛碟及外星人問題時,突然冒出一句:「他們都在哪兒呢?」,這句問話引出了著名的科學論題,被稱為「費米悖論」。
-
引力波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探測引力波?
引力波是時空中「漣漪」,是由宇宙中某些最劇烈和充滿活力的過程引起的波紋。在1916年,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在其相對論的一般理論中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愛因斯坦的數學計算表明,巨大的加速物體(例如中子星或彼此繞軌道運行的黑洞)會破壞時空,從而使時空起伏的「漣漪」向遠離源的所有方向傳播。
-
國內首次完成月球雷射測距,怎麼做到的?
文/魯暘筱懿 行星物理博士,國家遙感中心副研究員 審稿/苟利軍,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近日,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利用阿波羅15號任務中置於月面的哈德利峽谷處的反射鏡陣列完成了我國首次月球雷射測距實驗,填補了我國在月球雷射測距領域的空白。
-
引力波是什麼?引力波的發現意味著什麼?
於2001年首次投入運行,2015年升級重啟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就是專門為探測引力波而建設的。從2015年9月開始,關於它已經觀測到引力波的傳言不斷,而就在前不久,又有物理學家在網上流出小道消息,終於引爆了大量媒體的報導。那麼,引力波是什麼?為什麼探測引力波如此困難?用當前探測引力波的途徑和方法取得了哪些成果?發現引力波意味著什麼?
-
宇宙中的光子發射出來以後,又最終會去哪兒呢?
宇宙中的光子既是一種能量的載體,也是一種基本的粒子。在粒子的標準模型中,光子同電子一樣都是不可再分的,且光子是一種傳遞傳遞電磁作用力的媒介粒子。那麼,宇宙中的光子的最終的結局又是什麼呢?我們把距離原子核較近的電子軌道能級叫做E1,把距離原子核較遠的電子軌道能級叫做E2,原子在收到高能量的受激輻射後,高能級的電子向低能級的電子躍遷會伴隨著能量的釋放,這種向外釋放的能量就是光子。光子的能量為E1-E2。而光子的消失大部分是被其他物質所吸收,像太陽這樣的恆星通過核聚變而通過光子向外發射能量,照射到宇宙塵埃及較大的星體時的光子被當作一份能量被吸收。
-
1991年4月5日 康普頓伽瑪天文臺衛星發射成功
1991年4月5日 康普頓伽瑪天文臺衛星發射成功 2018年04月23日 10:35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1991年4月5日 康普頓伽瑪天文臺衛星發射成功
-
啟航,探索極端宇宙專題六---探索極端宇宙: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
德國圖賓根大學啟航,探索極端宇宙專題六----探索極端宇宙——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對浩瀚宇宙的探索我們從未止步,從1962開始,有一批X射線望遠鏡被發射進入太空,比如說1999 年7 月發射的錢德拉(Chandra)和1999 年12 月發射的XMM-牛頓(XMM-Newton)衛星,但是中國一直沒有自己的X射線天文望遠鏡,只能用國外的二手數據,科研就像在撿漏。
-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重啟引力波探測
新華社洛杉磯4月1日電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在完成對雷射、反射鏡及其他部件的一系列升級後,4月1日恢復開機,啟動第三輪引力波探測。LIGO官方網站發布的新聞公告說,升級後的LIGO靈敏度比此前增加了約40%,可以擴大其對引力波的探測範圍,希望能探測到更多包括黑洞碰撞在內的引力波事件。
-
天琴計劃正在緊張籌備,或將引領世界探索宇宙
任何天體在宇宙中運行的同時,都會憑藉自身的質量造成時空的漣漪,這就是引力波 。普通的天體所產生的引力波非常微弱,而像黑洞併合、中子星相撞這樣的極端宇宙事件,是探測引力波的絕佳對象,同時引力波也是我們了解這些極端事件中一些細節的最完美工具。
-
華科成立華中首個天文學系,天文臺、星空館、科普公園均在規劃中
他向記者介紹,目前天文學系擁有教學天文實驗室和數值模擬實驗室,為學校天文學人才培養開闢了陣地。系裡的研究方問主要包括星系和活動星系、緻密天體、引力波科學和天文技術,天文光學技術等。在超大質量黑洞活動性、不同尺度緻密天體綜合研究、脈衝星計時陣列搜索超大質量雙黑洞、脈衝星輻射機制、伽瑪暴、黑洞雙星、宇宙線以及引力波科學和探測技術、光學望遠鏡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
在引力波的背後,宇宙發生了什麼?
2015年9月,科學家們藉助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第一次捕捉到微弱的引力波信號。引力波只有在宇宙中發生劇烈的能量爆發時才能產生,這種爆發顯然是超乎人們想像的。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呢?比較合理的解釋是,13億年前,發生了黑洞合併!
-
香港天文臺推出介紹雷射雷達網頁 推動氣象科普
香港天文臺推出介紹雷射雷達網頁 推動氣象科普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網香港9月22日電 香港天文臺
-
<每周一館>格裡菲斯天文臺
坐落在格裡菲斯公園的格裡菲斯天文臺是世界著名的天文館之一,也是洛杉磯的第七大景點,人們來到這裡可以俯瞰整個洛杉磯市。每年來這裡參觀的觀眾幾乎達到200萬,這個數字比當年天文館開放時洛杉磯市的全部人口還要多。2002年格裡菲斯開始進行改擴建,直到2006年年底重新開放。遊歷新格裡菲斯天文臺 讓我們走進重新開放的格裡菲斯天文臺,看看這個裡程碑式的天文臺帶給我們什麼。在好萊塢山頂,一個地標性的建築終於回到了人們的視線。
-
華中地區首個天文學系成立 湖北將再增一座天文臺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喻家山天文臺同時啟動規劃建設。這意味著,除了九宮山天文臺外,湖北將再增一座天文臺。天文學是研究宇宙及宇宙間各類天體的形成、結構和演化的學科,也是六大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數、理、化、天、地、生),其關注最前瞻的科學問題,相關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學和應用價值。近年來,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發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