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星空奧秘 兩岸媒體人共同探訪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

2020-12-04 人民日報海外網

海外網7月22日電東經117°34′38″,北緯40°23′45″,河北省興隆縣燕山山脈深處,每個晴朗的夜晚,9臺「觀天之眼」都會在此默默地守望星空。這裡就是目前東亞大陸地區規模最大的光學天文觀測基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

7月19日,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的「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首站就來到了興隆。

在興隆觀測站,來自兩岸的媒體實地探訪了該站的「兩大鎮站之寶」——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和2.16米天文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是中國天文學家自主研製的大視場兼大口徑的新型光學望遠鏡。2.16米望遠鏡則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臺兩米級光學望遠鏡。

郭守敬望遠鏡(譚志東 攝)

據LAMO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趙永恆研究員介紹:「郭守敬望遠鏡完全是我們自主創新,自己提的想法,自己加工製造,自己調試運行。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廣角』鏡頭,相比其他望遠鏡只能看到一個或幾個目標,LAMOST可以看到更廣的星域範圍。」

趙永恆帶著兩岸媒體人在郭守敬望遠鏡的「鏡頭」裡走,相繼參觀了組成望遠鏡的三個設備。對於如何解決大視場兼具大口徑,趙永恆解釋說,LAMOST在同一塊大鏡面上採用可變形薄鏡面和拼接鏡面的主動光學技術,就像被「上帝之手」操控,4000根光纖並行可控的快速定位技術,也使LAMOST成為全世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

「2.16米望遠鏡雖然年紀大,但它依然保持著年輕的工作狀態,工作效率和準確度都很高。」興隆觀測基地副研究員王匯娟稱,雖然2.16米望遠鏡的觀測效率沒有LAMOST那麼高,但它卻可以對天體開展更高精度的光譜觀測,是目前興隆站唯一具備通過視向速度方法探測「超級地球」(質量比地球稍大的太陽系外行星)能力的天文望遠鏡。

2.16米天文望遠鏡(譚志東 攝)

「雖然有些聽不太懂,但感覺蠻奇妙的。」一位臺灣自媒體人表示,利用圖片和視頻的報導形式是講述「天文故事」的一個好形式。來自臺灣的媒體還將對星空的好奇轉化成了一個個問題:為什麼選址興隆進行觀測?與貴州的天眼區別在哪?到底有沒有外星人?

臺灣TVBS記者高嘉甫回憶起上次去貴州「天眼」的經歷,「上次是觀測比較多,但這一次是學習比較多。在興隆觀測站聽到更多的科學講解,其實在臺灣我都沒有這麼近距離看過望遠鏡。這一次感覺機會難得。」

「中國大陸與臺灣在觀星和天文領域有很多合作。」 趙永恆告訴海外網,臺灣許多大學,包括臺灣『中央大學』、『中研院』、臺灣大學的老師和學生們也都在用興隆觀測站的數據做研究,而且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今年9月,臺灣還將舉辦一個海峽兩岸天文技術研討會,是雙方專家進行學術交流的一個平臺。在國際重大項目上,雙方在科學研究和數據分析上都參與了不少。前一段時間發布的全球首張黑洞照片,大陸和臺灣地區都參與了相關工作,中國上海和臺北還全球同步發布了該張歷史性照片。(海外網 張琪)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相關焦點

  • 兩岸網絡媒體人參觀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共同探索星空奧秘
    華夏經緯網7月19日訊,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的「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於2019年7月18日啟動,來自兩岸十餘家主流媒體記者和島內自媒體人士參加了此次採訪活動
  • 走進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兩岸媒體人回望LAMOST十載巡天路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麗媛】東經117°34′38″,北緯40°23′45″,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隱匿在河北省興隆縣燕山山脈深處。在每個晴朗的夜晚,9臺「觀天之眼」默默守望星空。7月19日,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的「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首站就來到這裡。
  • 看滿天星光 尋天文奧秘——兩岸媒體人的觀星之行
    在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麗江天文觀測站,來自兩岸的「追星者」們架起相機,拍攝下令人心醉神迷的星空大片。  近日,由國家天文臺主辦、雲南省臺辦協辦的2020年兩岸新媒體人「感受七彩雲南·探秘南國星都」活動在雲南省舉行。20餘位兩岸媒體人來到昆明市、玉溪市和麗江市探索天文奧秘。  「我在這裡完成了人生第一次銀河打卡。」
  • 在興隆觀測站仰望秋季星空——記2020年星緣秋季星空大會
    在興隆觀測站仰望秋季星空文/宋愛武從草原天路夏季星空大會回來就開始惦記著秋季的約會,9月24日中午11點群裡秋季星空大會的通知剛剛發出色澤金黃塊兒大肉香的烤串前日提前出發追美食的小鋪墊已經讓我們開始回味,而導航到了觀星小鎮,爬上位於霧靈山南麓山頂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更感此行是如此值得
  • 天文營日誌(上)探訪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
    這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製造黑暗,是為了看到更多的光。為了避免人造光源對夜間觀測造成幹擾,興隆基地儘量減少人造光出現在室外。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 供圖:國家天文臺為了充分發揮天文營作為專題科學營的特色,也為了使營員中的眾多天文愛好者能有最大的收穫,整個天文營的大部分行程是關於天文的專門活動,尤其是和國家天文臺密切合作,分別赴興隆、懷柔兩個觀測基地和國家天文臺總部體驗天文觀測、學習天文知識。
  • 天之涯、海之角,星空相伴過春節--來自國家天文臺6個臺站的守望故事
    新華社北京1月28日電 題:天之涯、海之角,星空相伴過春節——來自國家天文臺6個臺站的守望故事  董瑞豐、萬昊宜、朱蘭  有一群人,一直在仰望星空。從南極冰穹到西藏雪山,從阿塔卡馬沙漠到德令哈,星在變,心不變。在春節團圓的日子裡,他們仍地處天南地北,與璀璨星空相伴隨。
  • 兩岸媒體人走進雲南體驗天文探索魅力
    中新網麗江11月15日電(李雪峰)連日來,參加「感受七彩雲南·探秘南國星都」活動的20餘位兩岸媒體人,先後走進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鳳凰山園區
  • TMT雷射導星聯合實驗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進行
    11月24日至12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聯合理化技術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與三十米望遠鏡(TMT)項目總部專家一道,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成功進行了系列雷射導星聯合外場試驗
  • 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美景:《三體》中的紅岸基地取景在這就好了!
    《中國國家天文》雜誌官方微博23日發布了一組興隆觀測站的美景圖,展現了雪與藍天白雲共震撼的場面,攝影師是陳穎為。讓人不禁感嘆,電影《三體》中紅岸基地的取景要是在這裡就好了。在原著小說中,紅岸基地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的一座被當地人稱之為雷達峰的山頂,是在冷戰背景下,為對抗蘇修和美帝的太空計劃的絕密國防工程,代號「紅岸」。
  • 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天文專題營走進國家天文臺
    7月22日至24日,來自多個省市的天文專題營的營員們參觀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興隆觀測基地和懷柔太陽觀測站,並在國家天文臺本部聽取了天文學家的專場報告。   在興隆觀測基地,由國家天文臺志願者帶領營員們分組參觀了2.16米光學天文望遠鏡和郭守敬望遠鏡。在2.16米望遠鏡圓頂內,基地的陳穎老師為營員們進行介紹瞭望遠鏡的性能參數,機架構成以及終端儀器。
  • 國科大學生赴興隆觀測站實地天文觀測
    編者按:為吸引更多學生走近天文科學,感受物理星辰的魅力,天文學院分別於12月5日、12月12日組織國科大本科生及研究生前往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前後共計約110人參與。報名採取抽籤的方式選取參加人員,不限專業年級,為國科大學子們帶來難忘且意義非凡的「觀測之夜」。
  • 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實現與「墨子號」天地對接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之一,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1米望遠鏡(圖1)作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重要通信地面站承擔了多項測試實驗和天地一體化實驗任務。8月16日凌晨「墨子號」發射成功後,衛星進入了在軌測試階段。
  • 【FM95.1推薦】暑假天文觀測營,帶孩子與科學家一起仰望星空!
    >這個暑假,和科學家一起仰望星空!孩子們還可以向藍老師請教各種關於宇宙、星空、外星人的奇思妙想。藍松竹老師:中國科學院興隆觀測站原站長、國家天文臺專家、高級工程師天文望遠鏡1609年,伽利略發明瞭望遠鏡,用這個幾個玻璃片做出的神器
  • 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舉辦第九屆「天文開放日」活動
    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舉辦第九屆「天文開放日」活動 2017-05-17 國家天文臺 【字體:5月13日,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迎來了第九屆「天文開放日」,活動以參觀興隆觀測基地的2.16米望遠鏡、公共天文臺和科普展廳為主,為公眾提供近距離接觸專業天文設備的機會,當天有600餘人前來參觀。基地30多名員工參加了接待和講解工作。  為保證活動的安全有序進行,基地制定了詳細的活動方案和應對突發事件預案,設計製作了精美的宣傳海報和參觀引導圖。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姚永強:站在離星空最近的地方—新聞—科學網
    姚永強(左二)向美國合作團隊介紹阿里站建設望遠鏡的臺址條件。 去年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首席研究員姚永強因表現突出,作為第15批博士服務團成員繼續留在了西藏阿里。2010年,項目組優先選定在阿里獅泉河點啟動阿里觀測站建設。 2014年,國家天文臺與阿里地區行署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國家天文臺阿里觀測站、阿里天文臺,同時組建阿里天文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委員會,共同推進阿里暗夜保護區和暗夜公園建設。
  • 《山上有座天文臺》——探尋佘山天文臺的前世今生
    》在上海紀實頻道播出,探尋佘山天文臺的前世今生。圍繞文物與人、與時代的關係展開,描繪出一幅歷代天文人在文物修繕與科學研究領域的奮鬥長卷,一段段小故事在全片尾聲匯聚起來,共同逐漸佘山天文館的瑰麗,成為松江的驕傲、文旅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的文化品牌。航拍鏡頭下,修繕一新的佘山天文臺再度開館,續寫下一個百年的「仰望星空」計劃。
  • 國家天文臺
    基地是由國家天文臺二部和北京市育榮實驗學校共同籌建的,現正式對外開放。該基地距市中心20多公裡,距京昌高速公路只有3公裡,交通便利。  國家天文臺是「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是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命名的「中國青年科技創新行動教育基地」。原北京天文臺沙河站的科普活動曾為此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走進國家天文臺河北興隆觀測基地(組圖)
    興隆觀測基地的LAMOST望遠鏡(圖左,又稱郭守敬望遠鏡)(11月9日攝)。興隆觀測基地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和中國科學院光學天文重點實驗室,始建於1965年,1968年初步建成投入運行。基地擁有口徑50釐米以上的天文望遠鏡9臺,具備覆蓋高、中、低色散光譜和高精度測光的觀測設備,探測能力覆蓋光學波段和近紅外波段。基地位於河北省興隆縣境內的燕山主峰南麓,平均海拔約900米。
  • 玩轉星空「經濟學」 ,在全景帳篷中觀星是啥感受?
    其中,作為承德旅遊發展大會的重要一站--興隆觀星小鎮項目得到廣泛關注。    興隆觀星小鎮是全國首家天文科普題材的特色小鎮文化旅遊景區,全部設計規劃都由新加坡奧薩設計團隊承擔。目前一期建設已經完工,正在進行內外裝飾。
  • 混沌星空下的奧秘!帶你探尋天體運行的真相
    浩瀚的蒼穹隱藏著無盡的秘密,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天文學者經過漫長觀察和伏案計算,為我們揭示了混沌星空下天體運行的奧秘。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尋「天體運行」背後的故事。作為一名神父,哥白尼探尋天體運行的初衷是為了維護神學,他帶著宗教的虔誠,希望把這種完美的規律找出來,以證明神學的嚴謹和公正。此刻,哥白尼知道「日心說」的價值和影響,他一直沒有發表自己30多年來研究的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