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7月22日電東經117°34′38″,北緯40°23′45″,河北省興隆縣燕山山脈深處,每個晴朗的夜晚,9臺「觀天之眼」都會在此默默地守望星空。這裡就是目前東亞大陸地區規模最大的光學天文觀測基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
7月19日,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的「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首站就來到了興隆。
在興隆觀測站,來自兩岸的媒體實地探訪了該站的「兩大鎮站之寶」——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和2.16米天文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是中國天文學家自主研製的大視場兼大口徑的新型光學望遠鏡。2.16米望遠鏡則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臺兩米級光學望遠鏡。
郭守敬望遠鏡(譚志東 攝)
據LAMO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趙永恆研究員介紹:「郭守敬望遠鏡完全是我們自主創新,自己提的想法,自己加工製造,自己調試運行。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廣角』鏡頭,相比其他望遠鏡只能看到一個或幾個目標,LAMOST可以看到更廣的星域範圍。」
趙永恆帶著兩岸媒體人在郭守敬望遠鏡的「鏡頭」裡走,相繼參觀了組成望遠鏡的三個設備。對於如何解決大視場兼具大口徑,趙永恆解釋說,LAMOST在同一塊大鏡面上採用可變形薄鏡面和拼接鏡面的主動光學技術,就像被「上帝之手」操控,4000根光纖並行可控的快速定位技術,也使LAMOST成為全世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
「2.16米望遠鏡雖然年紀大,但它依然保持著年輕的工作狀態,工作效率和準確度都很高。」興隆觀測基地副研究員王匯娟稱,雖然2.16米望遠鏡的觀測效率沒有LAMOST那麼高,但它卻可以對天體開展更高精度的光譜觀測,是目前興隆站唯一具備通過視向速度方法探測「超級地球」(質量比地球稍大的太陽系外行星)能力的天文望遠鏡。
2.16米天文望遠鏡(譚志東 攝)
「雖然有些聽不太懂,但感覺蠻奇妙的。」一位臺灣自媒體人表示,利用圖片和視頻的報導形式是講述「天文故事」的一個好形式。來自臺灣的媒體還將對星空的好奇轉化成了一個個問題:為什麼選址興隆進行觀測?與貴州的天眼區別在哪?到底有沒有外星人?
臺灣TVBS記者高嘉甫回憶起上次去貴州「天眼」的經歷,「上次是觀測比較多,但這一次是學習比較多。在興隆觀測站聽到更多的科學講解,其實在臺灣我都沒有這麼近距離看過望遠鏡。這一次感覺機會難得。」
「中國大陸與臺灣在觀星和天文領域有很多合作。」 趙永恆告訴海外網,臺灣許多大學,包括臺灣『中央大學』、『中研院』、臺灣大學的老師和學生們也都在用興隆觀測站的數據做研究,而且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今年9月,臺灣還將舉辦一個海峽兩岸天文技術研討會,是雙方專家進行學術交流的一個平臺。在國際重大項目上,雙方在科學研究和數據分析上都參與了不少。前一段時間發布的全球首張黑洞照片,大陸和臺灣地區都參與了相關工作,中國上海和臺北還全球同步發布了該張歷史性照片。(海外網 張琪)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