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星空下的奧秘!帶你探尋天體運行的真相

2020-12-04 小浪底不浪XU

點擊上方「小浪底不浪XU」,關注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浩瀚的蒼穹隱藏著無盡的秘密,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天文學者經過漫長觀察和伏案計算,為我們揭示了混沌星空下天體運行的奧秘。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尋「天體運行」背後的故事。

「布魯諾」之死

1600年2月17日,義大利天文學家布魯諾在羅馬的鮮花廣場火海中走完了他短暫而光輝的一生。

經過長達七年的審訊,羅馬教廷以「反基督」、「巫術」、「寓言」、「侮辱基督教」等八項罪名將其處死。

作為天主教的牧師,布魯諾因為崇尚「反基督教主流」思想而在歐洲各地流亡,由於個人性格的問題,到處受人排擠。

現代很多人把他當做哥白尼「日心說」的捍衛者。當時哥白尼認為太陽才是這個宇宙的中心,即我們熟知的「日心說」。

然而,雖然布魯諾的思想也是以太陽為中心,卻與哥白尼的「日心說」具有很大區別。

布魯諾的一生都在鑽研魔法和記憶術,他認為幻想中的世界是真實的,太陽是處在比地球更神聖的位置,太陽是神的啟示。所以這個已經超出科學的範疇,屬於神學。

可以說他是一位與傳統天主教義格格不入的天主教神父。

當時被視為權威的羅馬教廷,將「地心說」奉為圭臬,任何反對「地心說」的理論都被視為異教徒。尤其是布魯諾這種「尊崇神學」和「太陽中心論」的天主教牧師;再加上自己混的不好,得罪了很多人,在當時就被羅馬教廷視為異端典型。

值得肯定的是,布魯諾為了堅持自己的真理而勇敢獻身,他的死也讓哥白尼的「日心說」進入了公眾的視野,並在以後的一百餘年裡,逐漸動搖了天主教的根基。

哥白尼在義大利求學的時候,接觸到了大量的古希臘典籍,託勒密的「地心說」給了他很大啟發,為他日後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的啟發和靈感。

「地心說」理論

在羅馬教皇的宗教統治下,歐洲剛好經歷了「黑暗的中世紀」(公元476-1500年)。在「中世紀」行將結束的時候,很多一千年前的古代典籍被人們重新發掘出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了「地心說」,他認為,宇宙是上帝創造的,所有天體都是圍繞地球旋轉的,天體運行的動力是上帝提供的。

後來,羅馬時期的託勒密(相當於中國的漢朝時期),總結了亞里斯多德等古希臘學者的理論,是「地心說」的集大成者,他在《天文學大成》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地心說」理論:

地球處於中心,日月圍繞地球勻速運行;其他行星圍繞一個圓圈旋轉,稱為「本輪」;然後本輪的圓心圍繞地球做勻速圓周旋轉,這個圓叫「均輪」。本輪的構建為人們解釋了,為什麼月球與地球的距離一直在變化。

當時的天文學者,在託勒密「地心說」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地添加「本輪」和調整「均輪」,試圖去解釋各種不尋常的天體現象。

這種理論一直延續到16世紀。

哥白尼的「日心說」

哥白尼在託勒密的基礎上,進行了長達十年的觀察,試圖簡化託勒密的宇宙體系,他認為「神創造的世界不可能這麼複雜」,應該有一套非常簡單的理論,以凸顯「神」的權威和意志。

經過不斷的觀察,哥白尼發現越來越不對勁。因為根據託勒密的理論推算,很多運行規律都有偏差。

於是他大膽地萌生了「日心說」的想法。

哥白尼認為,地球其實和其他行星一樣,圍繞太陽運轉,我們看到的很多無法解釋的現象,是由地球本身的運轉導致的。

當時,哥白尼的「日心說」主要基於以下幾點內容:

地球是球形的;太陽是靜止的,地球與其他行星都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月球圍繞地球轉動運行;由於各個行星公轉的速度不同,導致了我們看到的很多「逆行」現象,如水星的逆行。各大行星在繞太陽公轉的同時,自己也在公轉軌道繞著一個本輪小圓轉動。這樣一來,整個天體運行的規律就完整和簡潔多了。

作為一名神父,哥白尼探尋天體運行的初衷是為了維護神學,他帶著宗教的虔誠,希望把這種完美的規律找出來,以證明神學的嚴謹和公正。

此刻,哥白尼知道「日心說」的價值和影響,他一直沒有發表自己30多年來研究的手稿。

直到1543年5月24日,在哥白尼去世前一個小時,《天體運行論》才正式發表,哥白尼當時已雙目失明,在病榻前撫摸著書的封面,不久便與世長辭。

「日心說」與《聖經》中暗示「地球中心論」的觀點相左,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轟動,動搖了宗教神學的根基。

用恩格斯的話說: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的發表,將自然科學從統治了幾個世紀的神學中解放了出來!

後來,「近代力學之父」、實驗物理學的集大成者伽利略,因為發表了維護哥白尼「日心說」的《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書被「終身監禁」。

《天體運行論》中對星體運行的觀測計算具有非常高的精確度。

例如,恆星年的時間為365天6小時9分40秒,比現在得到的精確值只多了30秒,誤差只有百萬分之一;

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離是地球半徑的60.30倍,和我們目前已知的60.27倍相比,誤差只有萬分之五。

然而,「天體運行論」中關於「星體沿著圓周軌道運行」的假設仍然存在缺陷;

這一缺陷直到50多年後,天文學大咖克卜勒的出現才被徹底彌補。

克卜勒與第谷

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是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大師級人物」,創造了科學史上無數個第一次,包括物體成像、望遠鏡的工作原理、小孔成像、眼鏡的配置和計算原理,被稱為「現代光學的奠基人」,並開創了天文學測量領域。

1571年,克卜勒出生在德國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就歷盡坎坷,因為「天花」毀容,後患上「猩紅熱」損傷了視力,患上了高度近視。

這些不幸經歷也讓他未來的輝煌成就顯得彌足珍貴。

18歲在大學研究神學的時候,接觸到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在數學和繪畫方面的極高天賦,為他日後在天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克卜勒為了籌集研究經費,平時主要靠「佔星術」給別人算命,艱難地維持自己的生活和研究。

1596年,克卜勒因出版《宇宙的神秘》一書,其數學才華被第谷賞識,邀請他到自己的天文臺做計算員。

第谷家境殷實,從小遊歷歐洲積累了大量的科學知識,後來因發現「第谷超新星」被丹麥國王賞識。國王專門給他建了世界上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觀天堡天文臺」。

第谷擅長觀測,但不擅長數學,當他看到克卜勒的著作後,希望他能夠給自己做助手,對觀測數據進行分析。

其次,第谷的所有研究都是基於「日心說」,而克卜勒尊崇「地心說」;

由於學術理念和出身不一樣,「資料庫」的擁有者第谷和「算法大師」克卜勒相談不歡,兩人互看不爽,在猜忌、爭執、謾罵中磕磕絆絆地一起工作著,直到後來第谷的去世(據說是因憋尿而膀胱破裂)。

臨死前,第谷將一生的觀測數據都交給了克卜勒,並囑託他幫自己完成「魯道夫星表」。

克卜勒的偉大成就

從此,克卜勒開啟了他科學生涯最輝煌的時刻。

遵照第谷遺願,在編制「魯道夫星表」的同時,克卜勒運用火星的觀測數據,經運算發現火星的運行軌道並非按照哥白尼所說的勻速圓周運動,而是按橢圓軌道運行的。

這一發現使許多困擾了無數天文學家的棘手問題都迎刃而解。

後來,克卜勒發現行星沿橢圓運行的速度是變化的,並提出了物理學上著名的「克卜勒第一定律」和「克卜勒第二定律」,把這些成果出版在了《新天文學》一書中,轟動世界。

克卜勒第一定律:每一個行星都沿各自的橢圓軌道環繞太陽,而太陽則處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中。

克卜勒第二定律:在相等時間內,太陽和運動著的行星的連線所掃過的面積都是相等的。

此時,克卜勒認為,一定存在一個能夠將所有天體運行的規律,完美聯繫在一起的簡單法則。

終於,經過不懈地觀測和計算,他提出了著名的「克卜勒第三定律」。

克卜勒第三定律:各個行星繞太陽公轉周期的平方和它們的橢圓軌道的半長軸的立方成正比。克卜勒三大定律是天文學的重大革命,奠定了「經典天文學」的基石!

現在回想起來,克卜勒三大定律還是我們當年高考的必考題。

巨人的肩膀

自此,人們終於破解了天體運行的奧秘,將自然科學推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在克卜勒三大定律提出的60年之後,牛頓在三大定律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觀察和計算,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提出了著名的「牛頓三大定律」,奠定了天體力學的基礎。

正如牛頓所說的那樣: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回顧「天體運行」背後故事,我們抬頭仰望星空,那一簇簇閃閃的星光,像先驅們璀璨的思想,為我們照亮了混沌的宇宙,不斷地激勵著我們去探索那無垠的廣袤!

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支持原創,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探尋天體運行的真相
    浩瀚的蒼穹隱藏著無盡的秘密,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天文學者經過漫長觀察和伏案計算,為我們揭示了混沌星空下天體運行的規律。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尋「天體運行」背後的故事。「地心說」理論在羅馬教皇的宗教統治下,歐洲剛好經歷了「黑暗的中世紀」(公元476-1500年)。在「中世紀」行將結束的時候,很多一千年前的古代典籍被人們重新發掘出來。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了「地心說」,他認為,宇宙是上帝創造的,所有天體都是圍繞地球旋轉的,天體運行的動力是上帝提供的。
  • 《星空詞典》:一本書裝下宇宙星辰的奧秘和人類精神的榮耀
    你可能聽過這些事實或觀點:很多科學家都是信上帝的教徒,牛頓,愛因斯坦,居裡夫人,普朗克……還有人說「佛教是真的」,你認為這些人都迷信嗎?身為科學家卻違背可科學嗎?看了這本書——《星空詞典》,也許你和我一樣,會又另一番認識。
  • 探索星空奧秘,帶孩子們走進奇美的天文學殿堂
    孩子想知道的關於星空的一切,都在裡面。為什麼孩子需要這套書?對孩子來說,星空是「既有吸引力又無趣」的矛盾體。他們既渴望仰望星空,尋找星座;看見一閃一閃的星星後,又是一頭霧水,興趣寥寥。觀星觀什麼我們按照時間順序講星座,分為春、夏、秋、冬四冊,能夠小朋友們充分互動,帶上這本星空觀測書,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進入星空世界。書中的12星座,可不是尋常的黃道12星座,而是每個月最容易觀測到的星座。尋找熟悉的獅子座。
  • 看完《流浪地球》後 孩子們去科技館探尋宇宙奧秘
    學生家長:觀影后孩子帶著好奇心來探尋宇宙奧秘  在三樓創造實踐展廳內的延伸探索足跡主題區,人山人海。無線盒展項為遊客朋友們營造出了浩瀚宇宙中無限深無限遠的景象。巨大的空間站模型,在主題區的中心非常醒目,走近空間站,我們可以看到太空人一天生活的場景,還可以看到空間站對接的模擬艙。
  • 探尋星空奧秘 兩岸媒體人共同探訪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
    海外網7月22日電東經117°34′38″,北緯40°23′45″,河北省興隆縣燕山山脈深處,每個晴朗的夜晚,9臺「觀天之眼」都會在此默默地守望星空。這裡就是目前東亞大陸地區規模最大的光學天文觀測基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
  • 【探索星空的奧秘】活動致辭稿
    衷心感謝各位領導、嘉賓來我校參與《探索星空的奧秘》活動!浩瀚的宇宙中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我們人類一直在探索、研究,希望能掌握宇宙的密碼,促進科學的進步、文明的發展。為了研究宇宙的奧秘,我們發明了天文望遠鏡,觀測星空;發明了宇宙飛船,翱翔太空;發明了空間站,進行太空探索實驗。探尋宇宙奧秘的過程,也是人類科技不斷進步的過程。
  • 格裡菲斯天文臺:感受天文魅力,探索星空奧秘
    如果你來到這裡,一定要在黃昏時分在此眺望,這時萬家燈火籠罩下的洛杉磯,在落日餘暉之中更顯輝煌壯闊。走進天文臺,這裡的每個展廳都會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向遊客展示天文知識,你可以看到掛在空中八大行星模型,也可以看到天花板上的精美壁畫。格裡菲斯天文臺頂部的球幕影院,是模仿天空而建,你可以仰靠在座椅上,360度欣賞有關天體演變的影片,感受天文魅力。
  • 《星際穿越》熱映 5款APP帶你看懂諾蘭「燒腦」大片
    原標題:《星際穿越》熱映 5款APP帶你看懂諾蘭「燒腦」大片   諾蘭科幻大片《星際穿越》在中國上映首周就斬獲2.6億票房,作為2014年最受期待的燒腦大片,影片中的「蟲洞」、「多維空間」、「時間稀釋」等眾多天文、物理冷知識,讓眾多網友紛紛表示無法看懂,並在網絡中引發了一輪科學討論浪潮。
  • 天體運行與音樂創作No.1
    在科學家不斷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的同時,音樂家也試圖將自己對於空間、宇宙的認識與音樂創作相融合。天體運動作為從古希臘時期就被持續研究的科學概念,不單對科學家有著持久的吸引力,也激發起音樂家們無限的創造力。本文主要探討音樂史中各個階段中體現的對空間、宇宙的認識,並重點討論了音樂家們對天體運行和音樂創作之間神秘關聯的認識以及當前空間探索對音樂藝術發展的意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他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深地探測要把握地球動力學研究這一核心「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當前重要的科技創新戰略,實施這一戰略要有方向和重點,我認為探尋地球動力的來源和內部運行機制是必須要把握的核心。」
  • 混沌理論的解釋與發展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偉健談,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混沌理論的解釋與發展混沌理論你早上去上班卻忘了帶錢包,你沒錢坐公交,所以上班遲到了,於是就被解僱了。第一個意識到物理和數學系統可能會表現出這種行為的人,是法國數學家昂利·龐加萊( Henri poincare)19世紀80年代,他研究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下三個大質量天體在彼此引力場中運動的解。龐加萊發現,當只有兩個天體時,存在明晰的封閉軌道,天體會周期性地返回起始位置,而三體問題通常沒有這種周期性。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東崑崙阿尼馬卿和西崑侖庫地蛇綠巖組合為建立高原北部古板塊體制的演化作出重要貢獻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他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深地探測要把握地球動力學研究這一核心「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當前重要的科技創新戰略,實施這一戰略要有方向和重點,我認為探尋地球動力的來源和內部運行機制是必須要把握的核心。」楊經綏說,我們看到的只是地球的「表皮」,板塊漂移、火山噴發、地震,動力來自哪裡?
  • 地心說到萬有引力,為探索天體運行的奧秘,為何用了一千五百年?
    可能有朋友不大懂什麼是恆星視差,實際上換句話講,就是說你既然認為地球公轉,那麼在一個公轉周期中,地球所在的空間位置是不固定的,比如相隔半年的兩處位置,在兩處位置去觀察同一個星座,為什麼星座裡面星星的相對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呢?
  • 揭開天體運行真相的勇士——哥白尼
    他除了帶上自己的家屬之外,還邀請城裡的各界名人。這些通曉文藝、音樂的社會人土在哥白尼家裡談笑風生,海闊天空。他們講述了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他們的談話都在哥白尼的腦海裡留有深刻的印象,為哥白尼埋下了知識的種子。10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從此哥白尼的家庭和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被送到舅父那裡去撫養。舅父為了把外甥培養成人,便把他送到自己主辦的教會學校去讀書。
  • 在柯伊伯帶中運行的天體算什麼?彗星還是行星?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在柯伊伯帶中運行的物體是行星嗎?這是一個目前天文學家正在討論的問題。目前,柯伊伯帶天體(也叫KBOs)被認為是獨立的一類天體,部分原因是為了避免其被稱為小行星或彗星。我們認為大多數的柯伊伯帶天體大約一半是冰,一半是巖石,所以它們可能更類似於彗星;同時,一些彗星「變成」小行星是因為它們不斷地接近太陽從而失去了冰,因此柯伊伯帶天體和彗星這兩種類之間的區別有點模糊。它們是小行星嗎?你的猜測是對的,有些人認為柯伊伯帶天體更像小行星而不是彗星。
  • 今年春節,帶著孩子來鄭州科技館「仰望星空」吧!
    」天文科普展在鄭州科技館一樓展廳布展完畢,一件件集聲光電於一身的新奇的展品、儀器吸引著小觀眾們搶先體驗,引領著孩子們放飛探索太空奧秘的夢想。設計「仰望星空」展覽,是希望觀眾可以通過參與體驗「走過四季」「萬有引力」「克卜勒三定律」等展項,從而進一步感知宇宙,了解宇宙、了解太陽系、了解地球,培養人對宇宙的好奇心,讓仰望星空成為一種習慣。
  • 劉慧根:星空下的仰望者
    多年來,劉慧根一直致力於系外行星領域的研究,探索著璀璨星空的奧妙,樂此不疲。正如哲學家黑格爾所言,一個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民族才有希望。「80後」劉慧根就是那群仰望星空、不斷探索未知的天文學家之一。投身科研以來,他始終秉持著探索、創新的科研精神,希望可以藉助南大這個優質平臺,通過一次次的天體觀測,逐漸揭開系外行星的神秘面紗,為中國天文學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 望星空燦爛,猜宇宙起源
    偉大如佛陀在黎明時睹明星而見性成佛;卑微如螻蟻奔波覓食之餘或許也曾仰望過星空,暫時獲得安寧;浪漫如詩人更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探尋世間真理的科學家更是對星空充滿遐思……我們普通人誰又沒有仰望過星空發出驚嘆和遐想呢?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可以比其它多些思考:這宇宙是如何產生的呢?茫茫星海有沒有邊際呢?生命是如何產生的?其它星球上有沒有外星人居住呢?
  • 《山上有座天文臺》——探尋佘山天文臺的前世今生
    12月24日晚22:00,人文紀錄片《山上有座天文臺》在上海紀實頻道播出,探尋佘山天文臺的前世今生
  • 開天之始,混沌之初的地球是什麼樣子的?
    星空如此浩瀚,上仙帶你去看,大家好,我是星學–菜上仙,關注我給你更多精彩。今天,上仙要說的是星空啟航第一站——地球!地球在我的的認知中通常是這樣的: 一顆蔚藍色的星球,有70%的水和30%的陸地,這是70億人口以及世間生靈萬物賴以生存的家園,這也是浩瀚無垠的星空裡我們最熟知的一顆星。然而你們知道混沌之初的地球是什麼樣子嗎,我們的母星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