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說到萬有引力,為探索天體運行的奧秘,為何用了一千五百年?

2020-08-10 賽先生科普

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拉開了太空時代的大幕,無數顆太空飛行器升空的背後是成熟的科學體系在支撐,然而當我們回望過去,在一段長達數千年之久的歲月裡,人類卻一直認為太陽是繞著地球轉,而地球則是萬物的中心。

人類早期對宇宙的認識手段很單一,就是憑藉肉眼進行觀測,想要在滿天繁星中找到宇宙奧秘,可實現這個目標並不容易,因為肉眼可見星星的數量大約有6000顆(這6000顆星星幾乎都是遙遠的恆星)。

在面對紛繁複雜的星群時,全球不同地區的文明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一種方法——用圖案來區別這些星群。

比方說,在某塊區域內有的一群星星,其中有幾顆非常容易辨認(比如亮度),那麼我們就將這幾顆星連起來,得到一個劃線圖案,然後再根據圖案的形狀賦予一個名稱,名稱的來源可以是動物、神話人物、日常物品等等。

像我們現在所熟知的88星座,大部分都是從古希臘傳統星座演化而來,但也有近代以來命名的星座,比如用物品命名的顯微鏡座等。當然了,我國古代也將天上的星群進行劃分,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三垣二十八宿」。其它地區的文明,也是類似的劃分方式,這裡就不多介紹了。

除此之外,在長期的觀察中,人們發現星座中星星的相對位置幾乎是不變的,也就是星座的圖案是長期穩定的,於是就認為夜空中數不盡的星星都是固定在一個被稱為天球的球體結構上,而我們所處的地球則是天球的中心,天球每時每刻都在以地球為中心而轉動。

相比於固定在天球上的星座,我們的先祖實際上感興趣的是天空中那些運動明顯的「星星」們: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大行星,再加上天上的太陽、月亮。

滿天繁星,為什麼尤其對五大行星、太陽以及月亮感興趣呢?

首先,這些星球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在天空中的運動比較顯眼

太陽、月亮就不用提了,其中五大行星的運動軌跡似乎不太有章法,在長期的觀察中,人們發現它們運動時而加速,時而減速,甚至有時候還會逆行,並且行星的亮度也在變化。

火星逆行

其次,這一點是關於太陽以及月亮的,相比於五大行星,太陽和月亮在天空中所佔的視覺面積非常大

雖然它們的運動規律相比於五大行星規矩的多,但因為視覺面積大,因為呈現的細節則更為豐富,比如太陽東升西落時顏色的變化,月亮的月相變化,還有月食、日食什麼的。

以上幾點就是古人為何沒有將行星、太陽、月亮與固定在天球的星星歸為一類的原因,因此這些天體的運動以及變化就是古時候天文研究的一大重點。

地心學說的發展

從先前提到的天球模型就知道,最早的宇宙模型應該是以地球為中心,再結合當時的哲學觀點,任意天體都必須以正圓勻速繞地球公轉。然而勻速圓周運動僅僅是人們的希望,因為現實情況卻並不是這樣,人們通過長期的地面觀察,發現行星的運動速度和亮度都是變化著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去修正這個模型,而不是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過人們最終還是想出了解決辦法,將行星運動分為兩個勻速圓周運動,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在原來的公轉基礎上(這個繞地球公轉的軌道稱之為均輪),行星還將按照均輪上的一點做勻速圓周運動,也就是大圓邊上又加進了一個小圓,稱之為本輪,見下圖

這樣的補救措施確實起到了作用,按照修正後的模型,行星在公轉的同時,還會繞均輪上的一點進行運轉(稱之為本輪),因此從地球角度,行星的視覺速度就不再勻速,還會周期性的出現逆行現象,行星亮度變化也能藉此解釋,地球與行星相距較近時,就比較亮,反之就比較暗。

可見觀測實際與理論預測是相符的比較好的,可是隨著觀測次數、時長的增加,一些不相符的現象又逐漸暴露出來,為此這個模型的修正工作一直在斷斷續續的進行著。

最終在公元140年,一位名叫託勒密的希臘天文學家,構建了一套複雜且精細的地心說模型。

這套模型上,以地球為中心,內外嵌套了80多個圓,而這麼多的圓都是為五個行星、一個太陽、一個月亮所服務,雖然看著複雜,卻也比較完美的解釋了當時的觀測現象。

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80多個圓本身就註定了這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系統,相比於後來的日心說,複雜程度簡直一個天一個地。

地球為中心,水星、太陽、火星

日心學說的發展

有朋友就疑問了,既然後來出現的日心說模型那麼簡單,為什麼沒有人早點想到呢?

這樣的人當然有了,大約在託勒密模型出現一兩個世紀後,一位名為阿利斯塔拉斯的希臘天文學家,就提出了所有星球都繞太陽公轉的觀點,按照這個觀點,很多天文觀測現象都能被很容易的解釋,完全不需要託勒密那一套地心模型。

然而事實證明,即便這樣先進的觀點早就被提出,但託勒密的地心說模型仍舊統治了人們的天文觀點長達一千四百多年,直到16世紀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才逐步衰落,可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些了解的朋友可能會知道這中間有宗教因素的影響,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維護地心說的那幫人對日心觀點提出了不少質問,下面就舉兩個例子:

①如果地球正在繞著太陽公轉,那為什麼我們沒有感覺,甚至連風都沒有感覺到?

這個問題在我們今天看來,可能有些可笑,此外關於宇宙空間是否存在物質這個問題,我們實際上也是最近一百多年才清楚的,畢竟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之前,近代的科學家們都認為宇宙中充滿了一種名為以太的物質

所以在一千多年前,沒法令人信服的反駁這個問題也就變得無可厚非了。

②如果地球繞太陽公轉,為什麼沒有觀察到恆星視差?

可能有朋友不大懂什麼是恆星視差,實際上換句話講,就是說你既然認為地球公轉,那麼在一個公轉周期中,地球所在的空間位置是不固定的,比如相隔半年的兩處位置,在兩處位置去觀察同一個星座,為什麼星座裡面星星的相對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呢?

也就是從不同觀察角度去看同一事物,為什麼沒有絲毫變化呢?(我們有句古詩,叫做「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個意思)

當時的人們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確實有難度,雖然我們現在知道背後的原因是因為那些星星距離地球太遠,即便是最近的比鄰星,其視差值也不過才0.77角秒左右,這單憑肉眼是絕不可能看出來差異的,事實上,我們在19世紀才測出了幾個距離相對比較近的恆星視差。

由此看來,出於宗教壓制和觀點本身的不完善等因素影響下,阿利斯塔拉斯提出的日心觀點沒有廣泛傳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哥白尼的出現

就這樣,託勒密建立的地心說幾乎是被完完整整的傳承了一千四百多年,直到16世紀,一位名為尼古拉·哥白尼的波蘭傳教士的出現。

在經過長期研究之後,哥白尼提出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日心說理論,有以下幾個要點值得講一下:

①明確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②行星都在圍繞太陽進行公轉,但月亮是在繞地球轉

③地球離星星的距離要遠遠超過地球離太陽的距離,因此夜空星座的移動,完全是因為地球自轉造成的

④行星的逆行以及亮度變化,是因為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行星都在繞太陽公轉所致,不同行星的公轉速度及公轉半徑是不一樣的,因此在視覺上就會產生逆行、亮度變化等怪異現象

⑤雖然日心說用太陽取代了地球原先的位置,但哥白尼並沒有放棄圓軌道的想法,甚至還保留了本輪等一些概念,雖然本輪要遠遠比託勒密的小(我們現在看來,這也是必然,因為行星真正的軌道並不是圓)

日心說和地心說比較

哥白尼將他的發現寫進了自己所著作的書——《天體運行論》,不過受限於當時的宗教環境,這本的出版變得異常小心,甚至直到哥白尼臨死前兩天才得到了該書出版的消息。

不過書籍的出版並不意味著日心說被廣泛流傳,實際上這本書所造成的影響很小,除了一些具有先進精神的科學家們,其餘的普通群眾根本不會關心這些東西。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但他並沒有解決先前所提到了那兩個關於地球公轉和恆星視差的問題,由此可見,日心說取代地心說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如果從16世紀出版算起,到19世紀觀測到恆星視差,這中間經歷了將近三百年的時間。

日心說解釋火星逆行

伽利略的觀測證據

而這三百年的時間裡,出現了以伽利略、克卜勒、牛頓為代表的重大貢獻者,他們分別從觀測和理論本質層面為日心說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先說伽利略,他是第一個用望遠鏡的觀測結果來支持並證明日心說的科學家(值得一提的是,望遠鏡的誕生時間是17世紀,也就是說在此之前的天文學家基本上只能用肉眼去進行觀測),下面就簡單舉兩個觀測例子:

①1610年,伽利略用自製的望遠鏡觀測木星,發現了木星擁有四顆衛星,這些衛星都在繞木星公轉

很顯然,這個結果與託勒密的地心模型嚴重不符,這些應當繞地球公轉的星體,怎麼會成為木星的衛星呢?

②望遠鏡下的金星竟然也像月球一樣,擁有「陰晴圓缺」,也有類似滿月、殘月等現象

關於這一點,咱們先從地心模型開始看起,在這個模型裡,太陽、金星、地球的位置關係:地球為中心,金星軌道在太陽軌道以內

也就是說太陽光在射向地球時,會被金星遮擋,考慮到金星除了公轉之外,還會按照本輪運轉,那麼在運行過程中,金星會有部分表面被地球看到,但遺憾的是,不論怎麼轉,金星都不可能露出完整的一個圓面

但伽利略通過望遠鏡卻實實在在的看到了金星「滿月」,這至少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金星在繞太陽公轉,無疑,這對日心說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可惜的是,在當時那個宗教環境,伽利略的一系列言行最終招致了教會的不滿,於是利用宗教法庭將其囚禁到死。

克卜勒的行星運行定律

但令人欣慰的是,當時不止伽利略一個人在「戰鬥」,同時期還有一個人,也在通過大量的觀測數據去支持日心說,他就是克卜勒。

從1600年開始,克卜勒利用他老師第谷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精準肉眼觀測數據,打算總結出一套在日心說的大基礎上,適用於所有行星的運行規律。

耗費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最終成功總結出三條行星運動定律,被稱為「克卜勒三定律」,這三條定律如下:

①行星軌道為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②在太陽與任意行星之間連線,連線在相同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同

③行星軌道周期的平方和軌道半長軸的立方成正比

這三條定律是建立在大量精準的觀測數據之上,因此可信度極高,克卜勒利用這三條定律闡述了這樣一個事實:行星繞太陽公轉,但公轉軌道是橢圓而非正圓,並且公轉速度並非勻速,而公轉周期與半長軸存在定量關係

至此,我們可以說託勒密的地心說在理論上已經完全沒有使用的必要了,因為日心說不但比其簡潔,而且經過克卜勒細緻修正後,可以說以一種完美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蘋果樹下的牛頓

然而克卜勒的成果並不是人類對行星運動探索的盡頭,就在克卜勒去世的十二年後,1642年,一位小嬰兒在英國林肯郡出生(那年伽利略恰好離世),他的名字叫做艾薩克·牛頓。

說到這,想必所有朋友對這個名字都不感到陌生,因為這位小嬰兒日後將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沒錯就是最偉大的科學家,沒有之一。

實際上,這時候讓我們回顧牛頓之前的科學史,不論是託勒密提出的地心說,還是哥白尼的日心說模型,以及日後伽利略、克卜勒等人利用觀測數據完善後的日心說。

我們發現,這段長達一千五百多年的科學探索過程中,並沒有任何一個人觸碰到了行星運行背後的原理,為什麼行星要這樣運行呢?

可以說在牛頓出生的年代,科學家在行星運動規律的探索上,已經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就差臨門一腳,而最後踏出這一步的正是艾薩克·牛頓。

1665年,受黑死病的影響,牛頓從劍橋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在家的那兩年,牛頓憑藉其在數學上的成果——流數術(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微積分),和力學上的發現,最後再加上前輩科學家打下的基礎,最終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當然了,很多故事都說萬有引力定律的導火索是一顆砸到牛頓腦袋上的蘋果。

然而「謙虛」的牛頓並沒有第一時間發表他的成果,而是藏了二十多年,最後還是在好友埃德蒙·哈雷的支持下,於1687年出版了科學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至此,萬有引力定律才浮出水面。

萬有引力定律告訴我們:宇宙中所有具備質量的物體,都會相互吸引,吸引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隱藏在行星運行背後的原因終於被牛頓找到了,至此,不論在實際觀測上,還是理論解釋上,人類終於掌握了行星運行的奧秘所在。

縱觀地心說到萬有引力定律的發展過程,從地球為中心,到太陽取而代之,從公轉軌道正圓,到橢圓軌道,直到後來集大成者的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補上了天體運行奧秘最核心的一塊拼圖,這十五個世紀,這一千五百個春秋,見證了人類試圖解釋並預測天體運動的艱辛歷程。


本篇內容結束,謝謝閱讀!

、、

相關焦點

  • 從地心說到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人類開啟了航天時代
    公元150年古希臘的天文學家託勒密提出了地心說,他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月亮,太陽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星球都圍繞著地球在不同的球面上運動,地心說符合人們當時坐地觀天的習慣,被封為金科玉律。一直到15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他認為太陽是不動的,是宇宙的中心,包括地球在內所有的行星都圍繞太陽運動,哥白尼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完成了《天體運動論》,提出了日心說體系,學說不僅僅在當時的天文學上引起了一次革命,而且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思想解放的浪潮,自然科學從此在神學中解放出來了。
  • 混沌星空下的奧秘!帶你探尋天體運行的真相
    浩瀚的蒼穹隱藏著無盡的秘密,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天文學者經過漫長觀察和伏案計算,為我們揭示了混沌星空下天體運行的奧秘。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尋「天體運行」背後的故事。直到1543年5月24日,在哥白尼去世前一個小時,《天體運行論》才正式發表,哥白尼當時已雙目失明,在病榻前撫摸著書的封面,不久便與世長辭。「日心說」與《聖經》中暗示「地球中心論」的觀點相左,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轟動,動搖了宗教神學的根基。
  • 萬有引力 | 克卜勒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知識點總結
    值是由中心天體決定的。通常將行星或衛星繞中心天體運動的軌道近似為圓,則半長軸a即為圓的半徑。我們也常用克卜勒三定律來分析行星在近日點和遠日點運動速率的大小。A.地心說的參考系是地球  B.日心說的參考系是太陽C.地心說與日心說只是參考系不同,兩者具有等同的價值  D.日心說是由克卜勒提出來的2、克卜勒分別於1609年和1619年發表了他發現的行星運動規律,後人稱之為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 【物理】萬有引力 | 克卜勒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知識點總結
    此定律也適用於其他行星或衛星繞某一天體的運動。3.克卜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軌道的半長軸R的三次方與公轉周期T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同,即值是由中心天體決定的。通常將行星或衛星繞中心天體運動的軌道近似為圓,則半長軸a即為圓的半徑。
  • 克卜勒在牛頓提出萬有引力之前,已經歸納出成熟的天體運動規律
    你相不相信,在牛頓提出萬有引力之前,就有人進行觀測和猜測,歸納出了至今仍然適用的天體運行的規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之前小編為大家介紹了彗星這種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天體,其實卻給咱們人類文明社會行為帶來很大的影響。那從科學上來講,這背後其實隱藏著太陽系的起源以及生命起源的奧秘。
  • 學者:行星圍繞太陽的運動是慣性 不需要萬有引力
    它為何能幫助科學家「看見」行星?它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讓蘋果落地,也讓行星繞轉太陽  提起引力,人們總會想起蘋果落地的故事。故事說的是坐在蘋果樹下的牛頓正為行星運動問題苦思冥想時,一個蘋果落在他面前,使他頓悟到使蘋果落到地面的重力,正是使月球圍繞地球運行的力;地球不僅吸引著蘋果,也吸引著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體,包括遙遠的星星。
  • 萬有引力的發現真的一顆蘋果引起發現的?
    實際上,在中世紀「地心說」就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在「地心說」中,物體朝向地心自然下落)。所以,「地心引力」對於牛頓來說根本不是什麼新鮮事,他需要回答的不是「蘋果為什麼落地」這樣的常識,而是更為複雜的問題——「星體為何沒有因為離心力而飛出太陽系,或者因為向心力而飛向太陽」。
  • 萬有引力的發現真的一顆蘋果引起發現的?
    實際上,在中世紀「地心說」就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在「地心說」中,物體朝向地心自然下落)。到了牛頓時代距離「日心說」差不多有兩百年了,且從伽利略至克卜勒,「日心說」都已經逐步替代了「地心說」。所以,「地心引力」對於牛頓來說根本不是什麼新鮮事,他需要回答的不是「蘋果為什麼落地」這樣的常識,而是更為複雜的問題——「星體為何沒有因為離心力而飛出太陽系,或者因為向心力而飛向太陽」。大佬們的歧義在牛頓看來,宇宙之中或許並沒有充滿某種「看不見的物質」的必要,它可以是空空如也的,星體之間的「引力」也並不需要某種「看不見的介質」來進行傳遞。
  • 科學分析,萬有引力是維繫天體運動的根本原因嗎?網友:學到了
    大家好,歡迎來到靜靜科學分享,2006年10月3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約翰馬瑟和喬治斯莫特,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以及集體溫度在空間不同方向的微小變化。他們用科學類型進行的精確觀測,為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論提供了有力支持。
  • 1687年萬有引力定律就已問世,為何直到1798年才測出地球質量?
    1687年,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被提出,它揭示了萬物之間都存在引力,可以用明確的數學公式表達引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距離的關係,至此人們終於知道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引力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影響機制。
  • 【物理定律】1687年萬有引力定律就已問世,為何直到1798年才測出地球質量
    1687年,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被提出,它揭示了萬物之間都存在引力,可以用明確的數學公式表達引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
  • 探尋天體運行的真相
    浩瀚的蒼穹隱藏著無盡的秘密,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天文學者經過漫長觀察和伏案計算,為我們揭示了混沌星空下天體運行的規律。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尋「天體運行」背後的故事。直到1543年5月24日,在哥白尼去世前一個小時,《天體運行論》才正式發表,哥白尼當時已雙目失明,在病榻前撫摸著書的封面,不久便與世長辭。「日心說」與《聖經》中暗示的地球中心論向左,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轟動,動搖了宗教神學的根基。用恩格斯的話說: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的發表,將自然科學從統治了幾個世紀的神學中解放了出來!
  • 萬有引力與航天的練習
    3.關於萬有引力定律的正確的說法是()A.萬有引力定律僅對質量較大的天體適用,對質量較小的一般物體不適用B.兩物體間相互吸引的一對萬有引力是一對平衡力C.恆星對行星的萬有引力都是—樣大的D.克卜勒等科學家對天體運動規律的研究為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作了準備
  • 天體運行與音樂創作No.1
    在科學家不斷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的同時,音樂家也試圖將自己對於空間、宇宙的認識與音樂創作相融合。天體運動作為從古希臘時期就被持續研究的科學概念,不單對科學家有著持久的吸引力,也激發起音樂家們無限的創造力。本文主要探討音樂史中各個階段中體現的對空間、宇宙的認識,並重點討論了音樂家們對天體運行和音樂創作之間神秘關聯的認識以及當前空間探索對音樂藝術發展的意義。
  • 「影響世界歷史100位科學家-10」天空立法者,天體運行規律發掘者
    阿基米德發展了天文學測量用的十字測角器,並製成了一架測算太陽對向地球角度的儀器。阿基米德還曾經運用水力製作一座天象儀,球面上有日、月、星辰、五大行星。根據記載,這個天象儀不但運行精確,連何時會發生月蝕、日蝕都能加以預測。
  • 萬有引力與天體運動備考指導
    (3)適用條件:嚴格地說公式只適用於質點間的相互作用,當兩個物體間的距離遠遠大於物體本身的大小時,公式也可近似使用,但此時r應為兩物體重心間的距離.對於均勻的球體,r是兩球心間的距離(注意:G在數值上等於質量均為1千克的兩個質點相距1米時相互作用的萬有引力)。
  • 宇宙中的行星為何不會下沉?因為萬有引力,因為有固定的運行軌道
    宇宙中並沒有方向的概念,行星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也不會存在下沉的概念,並在自己的固定軌道上運行。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地球之外宇宙的探索也不斷地深入。我們知道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圍繞著太陽不停地做著公轉運動。而月亮也作為地球的一顆衛星,也圍繞著地球做著公轉。
  • 高一物理:《3.1 天體運動》學案
    3.了解科學家探索宇宙奧秘的過程,學習他們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哥白尼根據自己的觀測記錄,提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在繞著太陽運動.哥白尼在病床上將自己的《天體運行論》發表。3.克卜勒第三定律:行星繞太陽運行軌道半長軸r的______方與其公轉周期T的____方成正比。克卜勒第三定律是克卜勒對第谷的觀測數據進行長達10年的分析後得出的結論,可見任何一個物理定律的得出都要經歷一個漫長且艱苦的過程。
  • 萬物之間都有引力,萬有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物質與運動之間的關係,這就是著名的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 簡單說,方程的左邊是時空彎曲情況,右邊是物質及其運動情況,用一句話總結 廣義相對論解釋了牛頓萬有引力的本質。雖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但他不知道為什麼萬物之間會有引力,直到愛因斯坦的出現,他異於常人的思維讓廣義相對論呼之欲出,徹底打破了人們的傳統思維方式! 那麼既然引力的本質是時空彎曲,也是時空彎曲的表象,為何多數時候我們仍用到萬有引力定律而不是時空彎曲呢?為什麼不用時空彎曲徹底代替引力呢?
  • 天體為什麼會轉?牛頓認為上帝推了一把,但有的天體上帝也推不動
    關於天體旋轉的現象,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就已經發現了,不過形成體系卻是在2000年前的古希臘時代,託勒密的地心說系統的總結了觀察到的天體運行,提出了地球為中心的宇宙說,當然大家都知道這是錯誤的,從地心說到現代宇宙論,我們不妨來簡單了解下從正圓的日心說到現代宇宙觀地心說統治了人類文明超過1500年時間,直到哥白尼開始懷疑地心說的各種設定,比如行星逆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