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7年萬有引力定律就已問世,為何直到1798年才測出地球質量?

2020-12-05 科學探索家

1687年,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被提出,它揭示了萬物之間都存在引力,可以用明確的數學公式表達引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距離的關係,至此人們終於知道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引力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影響機制。

這條定律甚至也成了後來人類探索太空的理論基礎,但為何如此強大的一條定律,科學家們卻花了111年的時間,直到1798年才能用它來完成測量地球質量的任務呢?咱們得從早些時候說起。

為什麼蘋果會落地而不是「掉」到天上去?地球自轉速度這麼快(赤道附近線速度可達每秒460米左右),為什麼人不會被甩到太空去?為什麼地球要繞著太陽轉呢?

這些問題在17世紀之前,人類還沒有找到準確的答案。直到17世紀初,約翰尼斯·克卜勒在其老師第谷·布拉赫的基礎上,經過艱辛的整理、思考、試驗、計算,最終提出了克卜勒三定律。

約翰尼斯·克卜勒

而這三定律揭示了太陽系內行星的運行規律:

①克卜勒第一定律:行星繞著太陽運行的軌道都是橢圓,且太陽的位置位於橢圓兩焦點其一

②克卜勒第二定律:行星與太陽之間的連線,在相等時間段內,掃過的面積相等

③克卜勒第三定律:行星軌道半長軸的三次方與其公轉周期的平方比值相等

克卜勒在提出這三大定律後,還對為什麼行星會如此運動產生了疑惑,他提出了一種太陽磁力流假說,認為太陽系內的所有行星都受到太陽的磁力控制,但後來我們知道,克卜勒的這個假說是錯誤的。不過對天體運動感到好奇的,並不止克卜勒一位,還有當時著名的科學家笛卡爾,他認為宇宙空間充滿了不可見的流體物質,而各部分的流體運動會產生旋渦,旋渦正好導致了行星的環繞運動,當然了,這樣的解釋並不能完全解釋所有行星運行規律。

勒內·笛卡爾

此後還有科學家胡克、雷恩、哈雷等人在此問題上做出了積極貢獻,他們已經認為到了物體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其實和宇宙中行星運行所受的是同一種力,甚至還提出了引力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假說,但最後完成臨門一腳的還是牛頓。

羅伯特·胡克

牛頓利用自創的微積分數學工具、以及牛頓運動定律還有克卜勒三定律,最終得到了萬有引力定律。這個定律表明任何物體都存在引力作用,兩個物體間的引力大小同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但反比於它們之間的距離。

如上圖,這就是萬有引力定律的數學表達形式,而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的時候正是1687年,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發表。不過讓牛頓遺憾的是,萬有引力常數G的數值無法推導出來,只能靠實驗測量。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拉丁文)

但因為引力實在太弱了(我們現在知道,引力是四種基本力當中最弱的一個),以至於在萬有引力定律問世後的一個世紀左右的時間內,都沒有科學家能夠測量出來。

直到英國科學家亨利·卡文迪許的出現,這位著名的科學家在約翰·米歇爾利用扭秤測量磁力規律時受到啟發,改進出一種新的扭秤。實驗的原理簡單來說:

用一根將近1米長的金屬絲,懸吊起一根金屬啞鈴(所謂的金屬啞鈴,也就是在一根木桿的兩端放上等重的小鉛球,木桿長約1.8米,大鉛球的直徑是5釐米),然後在用兩個固定的直徑為30釐米的大鉛球去吸引小鉛球,而當小鉛球移動時,木桿就會作旋轉運動,從而帶動金屬絲的扭轉,當金屬絲轉到一定角度時,力矩平衡,那麼金屬絲就會保持這個轉動角度。有了這個角度,接下來只需要在知道其它的一些數值,就能直接通過理論計算出萬有引力常數G的數值了。

當然了,實驗原理說著容易,但因為引力實在是太弱了,這樣就導致了一個困難:金屬絲的扭轉過於微弱,如果單用肉眼盯著金屬絲,想要測出它的轉動角度精準值,是不可能的。

為此卡文迪許還特地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就是在金屬絲上面掛上一個小反光鏡,用光線照射反光鏡,然後在遠處放置一塊刻度尺,只要刻度尺距離金屬絲足夠遠,那麼再小的扭轉角度也可以較為直接的被觀測到。

除此之外,實驗的幹擾因素還有很多,我們要知道,萬有引力之所以叫萬有引力,那是因為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能產生引力,所以理論上來講,實驗時,附近的人員走動都能影響實驗結果;還有實驗時的環境溫度,也能對金屬絲帶來影響等等……為此在實驗時需要儘可能的排除外界幹擾,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這個實驗卡文迪許一直做了好幾年(當時卡文迪許已經快70歲了),最後才得出結論的。

亨利·卡文迪許

最終卡文迪許測出了的引力常數數值為6.754*10^-11N·m2/kg2(現代值為6.67408*10^-11N·m/kg),由此就能得出地球的質量(這個推導過程,只需簡單的中學物理知識即可完成),大約為60萬億億噸。這也使得卡文迪許被稱為:「測量地球質量的第一人」!

本篇文章的內容到此結束。

謝謝各位閱讀!

相關焦點

  • 【物理定律】1687年萬有引力定律就已問世,為何直到1798年才測出地球質量
    1687年,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被提出,它揭示了萬物之間都存在引力,可以用明確的數學公式表達引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
  • 中國科學家測出國際最精確的萬有引力常數
    團隊成員薛超及同事在研磨球體 華中科技大學供圖  1687年,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有人說這個發現得益於一顆砸到牛頓腦袋上的蘋果,也有人說這種說法純屬虛構,但無論如何,牛頓成功地讓世界各地的中學課本裡多了一個描述萬有引力的公式:F=G(m1m2)/r2,其中G是萬有引力常數。
  • 中國科學家測出國際最精確的萬有引力常數—新聞—科學網
  •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卡文迪許給這個偉大理論錦上添花
    牛頓在1687年出版了一本書,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本書裡面提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理論,叫萬有引力定律。這個G本來很好得出,只要測出兩個物體的質量和它們之間的距離,再測出它們之間的引力,代入萬有引力定律,這個G就出來了。但由於地球上一般的物體質量太小,它們之間的引力也微乎其微,實在沒有找到方法能夠測量出來;而天體質量又太大了,那時有沒有辦法測出其質量,所以這個公式就無法完善。
  • 知識點總結 | 萬有引力定律章節知識點總結,很詳細!
    丹麥開文學家克卜勒信奉日心說,對天文學家有極大的興趣,並有出眾的數學才華,克卜勒在其導師弟谷連續20年對行星的位置進行觀測所記錄的數據研究的基楚上,通過四年多的刻苦計算,最終發現了三個定律。2.萬有引力定律及其應用(1)內容:宇宙間的一切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兩個物體間的引力大小跟它們的質量成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平方成反比,引力方向沿兩個物體的連線方向。
  • 歷時30年,中國學者測出迄今最高精度萬有引力常數
    萬有引力常數G是最難測量的常數之一,確定G值對於檢驗萬有引力和深入研究引力相互作用有重大意義,團隊開發的技術和設備也已用於空間探索及引力波探測相關研究。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羅俊院士團隊就採用扭秤技術精確測量萬有引力常數G,歷經10多年的努力,在1999年得到了第一個G值,被隨後歷屆的國際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CODATA)錄用。
  • 地球重量怎麼稱出來的?
    關於地球的形狀,從最開始的天圓地方到後來的球體,人類進行了很久的探索。1522年,麥哲倫的船隊成功實現了環球航行,證實了地球是球體的猜想,此後又有人腦洞大開,非常好奇地球到底有多重呢?當時地球已經測出了地球的半徑為6400公裡,於是就學者就提出了這樣的計算方法,知道了地球的體積,如果算出地球的密度,根據公式:質量=密度*體積,就可以就算出地球的質量,這個想法看似非常合理,但是地球的構造非常複雜,地區各部分的密度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根本就不可能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
  • 牛頓未解之謎 中國科學家測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
    來源:中國科學報1687年,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有人說這個發現得益於一顆砸到牛頓腦袋上的蘋果,也有人說這種說法純屬虛構,但無論如何,牛頓成功地讓世界各地的中學課本裡多了一個描述萬有引力的公式:F=G(m₁m₂)/r²,其中G是萬有引力常數。萬有引力定律認為,大到宇宙天體,小到看不見的粒子,任何物體之間都像蘋果和地球之間一樣,具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例,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為解牛頓未解之謎 中國科學家測得迄今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萬有引力定律認為,大到宇宙天體,小到看不見的粒子,任何物體之間都像蘋果和地球之間一樣,具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例,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定律雖好,要想派上實際用場,還得知道G的值。然而,這個值到底是多少,連牛頓本人都不清楚。
  • 高中物理常考十大公式之萬有引力定律公式
    歷史:萬有引力定律是牛頓在1687年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上發表的。  牛頓的普適萬有引力定律表示如下:任意兩個質點通過連心線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該引力的大小與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它們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兩物體的化學本質或物理狀態以及中介物質無關。
  • 地球60萬億億噸的重量是如何測量的?原理囊括了眾多科學定律
    ,為精密研究的、月系的運動作了重要貢獻,最廣為人知的貢獻就是他對一顆彗星的準確預言,他在1682年見到的那顆彗星,就是別人分別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見到的同一顆彗星,這顆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約16年之後。
  • 追尋萬有引力常數G
    ▲1687年,牛頓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科學史話  1687年,當牛頓躊躇滿志地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時,不知當時的他能否想到,在三百多年後的今天,他在書中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會印在全世界的每一本物理學教科書上。
  • 月球為何會繞著地球轉?引力的本質是什麼?
    月球為何會繞著地球轉?引力的本質是什麼?宇宙中有四大基本力,強核力、弱核力、電磁力、以及萬有引力。萬有引力也是四種力中最弱的一種力,關於這些力的本質曾困擾了幾代的科學家,幸運的是關於這些力的本質已經有了基本統一的解釋,為何會產生引力,月球為什麼會繞著地球旋轉?讓我們一起去解答一下這個問題吧!物體的質量越大,產生的引力就越強,人類對於引力的真正認知是始於牛頓時期。
  • 學者:行星圍繞太陽的運動是慣性 不需要萬有引力
    它為何能幫助科學家「看見」行星?它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讓蘋果落地,也讓行星繞轉太陽  提起引力,人們總會想起蘋果落地的故事。故事說的是坐在蘋果樹下的牛頓正為行星運動問題苦思冥想時,一個蘋果落在他面前,使他頓悟到使蘋果落到地面的重力,正是使月球圍繞地球運行的力;地球不僅吸引著蘋果,也吸引著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體,包括遙遠的星星。
  • 萬有引力 | 克卜勒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知識點總結
    A.地心說的參考系是地球  B.日心說的參考系是太陽C.地心說與日心說只是參考系不同,兩者具有等同的價值  D.日心說是由克卜勒提出來的2、克卜勒分別於1609年和1619年發表了他發現的行星運動規律,後人稱之為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 中國科學家花了30年測出牛頓引力G值,實驗被刊登上《自然》雜誌
    近日,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刊登了一篇來自中國科學家的試驗,報告指出中科院院士羅俊團隊花了30年,用試驗測出了目前世界上最高精度的萬有引力常數值,即G值。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物體間相互作用的一條定律,1687年為牛頓所發現。任何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例,而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m2表示兩個物體的質量,r表示它們間的距離,則物體間相互吸引力為F=(Gm1m2)/r2,G稱為萬有引力常數。
  • 【物理】萬有引力 | 克卜勒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知識點總結
    A.地心說的參考系是地球  B.日心說的參考系是太陽C.地心說與日心說只是參考系不同,兩者具有等同的價值  D.日心說是由克卜勒提出來的2、克卜勒分別於1609年和1619年發表了他發現的行星運動規律,後人稱之為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 武漢科學家「遁地」30年 測出最精準萬有引力常數
    武漢科學家「遁地」30年 測出最精準萬有引力常數 2018-08-31 15:42:03來源:長江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歷時30年探索牛頓之謎,中國科學家測出迄今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
    萬有引力常數G是最難測量的常數之一,確定G值對於檢驗萬有引力和深入研究引力相互作用有重大意義,團隊開發的技術和設備也已用於空間探索及引力波探測相關研究。 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羅俊院士團隊就採用扭秤技術精確測量萬有引力常數G,歷經10多年的努力,在1999年得到了第一個G值,被隨後歷屆的國際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CODATA)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