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晚22:00,人文紀錄片《山上有座天文臺》在上海紀實頻道播出,探尋佘山天文臺的前世今生。錯過的朋友不要慌!下面小編帶你重溫本期節目。
▲點擊播放節目回放
佘山天文臺,中國境內最早的天文臺,從1900年至今,120年見證中國近現代天文發展史,它不僅是一座天文臺,一座博物館,更是上海的城市名片,中國天文事業的發源地之一。
節目精彩回顧
▼
沿著佘山的石階拾級而上,抵達「佘山之巔」,歷史的腳步定格在了1899年。一群人肩扛手推,在這裡築起了一座天文臺,於1900年完工。而當時遠東地區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就被安置在這西佘山的山頂。為松江,為上海,打開了一扇仰望星空的天窗。
這座赤道式裝置的天文望遠鏡,採取了當時流行的「天圖式」。就是在一根鋼製的長方管上,一端裝置口徑為40釐米、焦距長約7米的透鏡兩具。
遠東第一鏡重達三噸,鏡筒長約七米。面對這個龐然大物,往往需要多人合作來調整鏡筒的方向。
捕捉遙遠且黑暗宇宙中的星星點點,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程。此外,尤為關鍵的是——保持小氣候,也就是觀測室要與外界恆溫。這樣的要求,讓酷暑嚴寒的工作尤為難熬。
從目鏡裡看星星,短則幾十分鐘,長則數小時。鬥轉星移間,研究員們就在這張觀測椅上,堅守、探索。從1900年起,他們前赴後繼,共留下了7000餘張珍貴的底片。
上世紀50年代之前,中國僅有上海佘山天文臺一家著力於對於天體的拍攝、記錄,且大量底片都源於初創時期的1900至1920年代,為中國天文事業之絕無僅有。
內容來源:「人文松江」微信公眾號(佘山天文臺紀錄片,在上海紀實頻道播出)
▶ 位於佘山的上海天文博物館9月29日起恢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