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紫金山天文臺建築群 毛石砌成莊重樸實
遠望紫金山,山上幾個半圓形建築在陽光下閃著銀光,這就是聞名世界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1934年建成時為「國立紫金山天文臺」。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國立紫金山天文臺舊址位於南京郊外紫金山第三峰。1929年由原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籌建,1934年底落成。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天文臺。由我國天體物理學家、第一任臺長餘青松親自勘測設計並主持施工。主建築由楊廷寶參與設計。限於當時的財力和物力,臺址由原先擬定的紫金山第一峰,改為第三峰。整體建築按軸線對稱布置,中軸大臺階經民族形式牌樓直達龐大圓頂觀象臺。建築外牆採用就地開採的毛石砌成,與環境渾然一體,莊重樸實。各級平臺均設有民族形式的欄杆。拾級而上,臺本部四周為一大平臺。平臺中央圓頂內一架當時遠東地區最大的、直徑為60釐米的現代折反射式天文望遠鏡和陳列在臺本部下面的幾架中國古代的天文儀器,同居一座山峰,交相輝映。
建築群分為天文臺本部、子午儀室、赤道儀室、變星儀室等六座。天文臺的興建在當時極受重視,主要建築的奠基碑文分別為蔡元培、汪精衛、戴季陶、于右任題寫。「天文臺」牌坊橫額為林森題書,至今保存完好。紫金山天文臺現仍保存了明、清時代複製的古天文儀器件。如渾天儀、圭表、天體儀等。這幾件天文儀器,明代就置於南京北極閣山上觀象臺內,清代運到北京,1934年運回南京,放在紫金山天文臺內。這批珍貴的古天文儀器曾遭八國聯軍劫掠,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歸回我國。至今在圭表上還留有德法軍鐵鋸的槽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