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製中國人的銀河畫卷——紫金山天文臺90年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1928年,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這是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座現代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的前身。

  這年年底,所長高魯領導完成對臺址的踏勘測量,並做出天文臺的設計。但它的建設直到1931年才動工。經費短缺成了最大難題。那年日軍侵入東北,南方遭遇洪災……直到1934年,天文臺才建成。

  如今,最早一批天文儀器仍置放在風景如畫的山巔,但多用於科普目的。2017年紫金山天文臺入選中國十大科技旅遊基地。

  紫金山天文臺的名稱沒有改變,但已從一個紫金山上的觀測點發展為中國科學院下屬的現代化研究所,它的觀測點分布至更廣範圍:從山東到青海,從江蘇到黑龍江,從雲南再到……南極。

  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近地天體望遠鏡。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現代史的縮影

  紫金山天文臺無疑是對當代中國人日常生活影響最大的存在之一。

  作為唯一的曆書權威發布機構,它為13億多民眾提供每天太陽東升西沉以及清明、冬至等二十四節氣的準確時刻。

  實際上,頒行曆法也是當年建立天文臺的重要任務之一。

  紫金山天文臺自建國以來提供的航海天文歷編纂任務為保障航海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天文學家還為天安門廣場的升旗時間提供依據。

  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天文學家加大了對空間碎片的監測力度。「如果太空飛行器碎片掉下來,我們能做出準確預警。」紫臺應用天體力學和空間目標與碎片研究部助理研究員旃進偉說,天文臺還為太空中越來越多的中國太空飛行器提供防撞規避建議。

  做到這一切的前提是擁有強大的觀測設備。這曾令中國天文學家捉襟見肘。

  為進行1941年的日全食觀測,中國天文學界歷經艱辛多方籌款,才向美國訂製來一臺望遠鏡,這臺儀器卻在運至香港碼頭時被日本飛機炸毀。

  如今,紫臺與其他機構投資約7億元人民幣合作研發了世界領先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正在建造先進的天基太陽天文臺,還作為共建單位正在積極推動南極天文臺的建設,該項目預計投資超過10億元人民幣。

  紫臺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院長吳雪峰說,天文學是貴族學科。科研經費的投入近年明顯增加,這是國家綜合實力上升所致。

  最大變化是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帶來的。當時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比重不到2%,現在達到15%。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應用科學和基礎科學都獲得了大量投資。

  紫臺行星科學和深空探測研究部研究員季江徽說:「從高鐵、登月、空間站和天文大設施上面,我看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紫金山天文臺是中國現代史的縮影。」吳雪峰說。

  紫金山天文臺青海觀測站助理工程師張永興在檢查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設備運行狀況。天文學家正利用這臺望遠鏡實施「銀河畫卷」工程。新華社記者張宏祥攝

  中國人的答案

  今天,中國的天文學家可以做前輩們想做而無法做的事情。

  上世紀40年代戰爭時期,紫臺遷到雲南,那時天文觀測變得幾無可能,天文學家只得對已有資料進行一些整理和研究,取得的成果極其有限。

  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毛瑞青說:「我們正在開展銀河畫卷計劃,利用在青海德令哈的毫米波望遠鏡把能觀測到的銀道面全部掃描一遍,得到分子雲的分子譜線圖像,這個計劃目前已完成近70%。」

  30歲的陳燈意在紫金山天文臺新園區的實驗室裡做著第二代暗物質衛星探測器的設備調試。他是2011年來這裡工作的,被這個全新的項目吸引。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示意圖。圖片由紫金山天文臺提供

  2015年中國發射了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當時陳燈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控制大廳負責監測數據。「聽到太陽翼展開的消息時,我激動得哭了。」他說。

  範一中研究員是暗物質衛星工程地面應用系統副總工程師。他1977年出生在農村,依靠在深圳打工的哥哥支持才上了大學。

  他最初學的是「能掙錢」的工科。但他覺得,這不足以體現個人價值——他最大的興趣在宇宙奧秘,所以又去了南京大學讀天文學。

  「我受到霍金的影響。」他說。

  吳雪峰說:「宇宙哪裡來?為什麼會有人?意識怎麼產生的?彭羅斯認為,還有另外的宇宙,真是這樣嗎?中國人也要給出答案。」

  中國從2007年開始在南極建設的天文設施將幫助天文學家實現願望。在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這個獨一無二的位置上,中國已安裝了兩臺巡天望遠鏡,並計劃於2019年裝第三臺。利用巡天望遠鏡,中國天文學家在南極成功追蹤到人類首次發現的雙中子星併合所產生引力波的光學對應體,並發現了100多顆系外行星候選體。

  紫臺行星科學和深空探測研究部研究員趙海斌說:「我們的研究將大大改變對太陽系的認知。我們在太陽系住了這麼多年,但對它了解並不全面。今後還要走向比太陽系更大的疆域。」

  紫臺天體化學與行星科學研究室裡陳列著從各地採集來的隕石標本。王英副研究員在這裡探索太陽系和行星起源,並為「嫦娥五號」月球採樣研究提供建議。她認為,隕石可能為生命起源提供了一個解釋,地球上的有機分子或許是隕石帶來的。

  範一中說,用國產儀器觀測到新數據,心情跟以前大不一樣。首先是開心,同時也緊張,要忙著檢查,看是否不完美。

  中國南極望遠鏡探測到引力波對應光學信號。新華社資料圖片

  「宇宙命運共同體」

  紫金山天文臺在2018年加入了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下屬的國際小行星預警組織,把中國的資源與各國共享。

  1994年彗木相撞引起廣泛關注。國際天文學界決定把直徑一公裡以上可能威脅地球的小行星找出來編目。紫臺2006年起利用在江蘇盱眙建造的近地天體望遠鏡開始了相關工作。

  季江徽說:「紫金山天文臺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貢獻之一,就是對危險的近地天體進行監測預報。今年我們發現了很多這樣的小天體。今後可以想辦法改變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的軌道。」

  人類對小行星的監測主要在北半球,而紫臺在南極的巡天望遠鏡,可以與歐美的監測系統形成優勢互補。

  紫臺南極天文和射電天文研究部主任史生才說:「開放與合作對天文研究非常重要。」

  早年這也很不容易。上世紀30年代國際天文聯合會邀請中國國立天文研究所參加國際經緯度聯測,中方卻因為不能及時準備好儀器而無法參與。

  吳雪峰說:「2000年後,我們三分之一的學生有機會到國外去學習,國外學者也來中國與我們合作研究。」

  紫臺行星科學和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馬月華介紹,其團隊中有人參與了歐洲羅塞塔彗星探測計劃。

  吳雪峰說:「未來太陽系也許會不再宜居,就要尋找類地行星。我們在幾百光年外的鄰近太陽系發現了適合人類居住行星,或許幾百年後,技術可以發展到讓人類抵達那個行星。」(新華社記者記者韓松、喻菲、胡喆、王珏玢)

相關焦點

  • 繪製中國人的銀河畫卷——紫金山天文臺90年-新華網
    新華社南京12月28日電 1928年,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這是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座現代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的前身。  這年年底,所長高魯領導完成對臺址的踏勘測量,並做出天文臺的設計。但它的建設直到1931年才動工。經費短缺成了最大難題。
  • 【魅力江蘇】繪製中國人自己的銀河畫卷——探訪國立紫金山天文臺...
    【魅力江蘇】繪製中國人自己的銀河畫卷——探訪國立紫金山天文臺舊址(上) 2020-08-17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紫金山天文臺: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命名為「大江...
    「銀河畫卷」巡天計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日在天文學權威刊物《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取得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了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銀河畫卷」巡天計劃負責人、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楊戟介紹,「銀河畫卷」巡天計劃主要觀測北天銀道面±5的區域,總觀測範圍共2600平方度。該計劃於2011年開始,由紫金山天文臺主導,每年完成約250平方度的觀測。「銀河畫卷」將實現發現和編制全部區域的分子雲源表、分析分子雲物理化學性質等多項科學目標。
  • 中國「銀河畫卷」已完成80%
    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 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
  • 中科院銀河畫卷巡天新發現——大江和鳳凰分子雲恆星搖籃
    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布消息稱,銀河畫卷巡天團隊發現了兩個新的恆星搖籃命名為大江分子雲和鳳凰分子雲;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的朋友可能有些摸不著頭腦,所以先給大家做下名詞解釋:1、銀河畫卷巡天2011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工作人員完成了銀河畫卷計劃的準備工作,編制了規範巡天作業的《銀河畫卷手冊》,標誌著巡天正式開始。
  • 中國天文臺巡禮--紫金山天文臺
    紫金山位於南京城幾何中心,又稱鐘山,自古被譽為江南四大名山,紫金山天文臺位於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城遺址附近。
  • 「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
    浩瀚宇宙一直是人們所探索的地方,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研團隊「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人員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 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
  •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研究員 楊捷興:我們是搞小行星觀測幾十年了,這架望遠鏡是用來提早發現,新的小行星的我們,發現了159顆新的小行星,就是這個望遠鏡,但是最近自從94年彗星撞擊木星,這個事件發生以後,人們就提出一個問題,近地天體有沒有可能撞擊地球,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這個問題是我們天文學家,要認真對待的一個問題,我們國際上正在建立一個,近地天體觀測網,對那些有可能飛近地球附近的
  • 紫金山天文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紫金山天文臺坐落於南京紫金山西山腰上,是一個兼顧科研與科普遊覽功能的天文機構。很多人可能覺得紫金山天文臺一定能體驗天文望遠鏡吧?很遺憾,紫金山天文臺的天文觀測儀器僅供部分參觀,嚴禁觸碰。圖為圭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期便開始使用,古人能依據投射其上的日影長短來推測一年(回歸年)的時間長短及劃定不同季節的節氣。圖為天球儀,古稱渾天儀,球面上鑲有1449顆恆星,還能演示星座的周天運動。圖為地平經緯儀,能夠用來測定天體坐標。紫臺大院內有一個隕石博物館,陳列著十幾件天外飛石,可供遊客參觀。圖為橄欖隕鐵。圖為橄欖石鐵隕石。
  • 作為天文愛好者而言,紫金山天文臺是一個不可缺席的好地方!
    紫金山天文臺景色不錯,海拔200多米,可以徒步,打車或者乘坐景區索道到達。天文臺有關於天文學方面的介紹,還有各種供遊人參觀的儀器,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玄武湖。天文臺還是需要講解的,古天文儀器最老的是明代的,我們祖宗的鑄造工藝還是值得敬佩的,天文臺的建築也很有特點。
  • 1953年,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神秘來賓
    1953年2月23日,正月初十,南京依舊天寒地凍。 大約上午10點,在紫金山天文臺(下稱「紫臺」)擔任臺務秘書的李元突然被副臺長孫克定叫去,布置接待任務。
  • 紫金山天文臺建築群 毛石砌成莊重樸實
    原標題:紫金山天文臺建築群 毛石砌成莊重樸實 遠望紫金山,山上幾個半圓形建築在陽光下閃著銀光,這就是聞名世界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1934年建成時為「國立紫金山天文臺」。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國立紫金山天文臺舊址位於南京郊外紫金山第三峰。
  • 南京紫金山層林盡染呈現「醉」美畫卷
    來源:中國新聞網    航拍色彩斑斕的南京紫金山泱波 攝    市民在紫金山參觀遊玩。泱波 攝    航拍南京紫金山「美色」。泱波 攝    南京紫金山色彩斑斕。 泱波 攝 11月20日,航拍南京紫金山景致。眼下的南京紫金山層林盡染,呈現出一幅美麗的畫卷。
  • 紫金山天文臺:哈雷彗星的「禮物」亮相夜空
    紫金山天文臺:哈雷彗星的「禮物」亮相夜空
  • 紫金山天文臺發現新彗星 繞日周期長達114年
    原標題:紫金山天文臺發現新彗星 為第四顆以「紫金山」名字命名的彗星   記者昨天獲悉,國際小行星中心4月13日發布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剛發現的一顆新彗星C/2017 E2,命名為Tsuchinshan(紫金山的威妥瑪拼法),這是第四顆以紫金山名字命名的彗星。
  •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逝世,曾為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逝世,曾為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 現代快報消息,一生仰望星空的人,化身為天上星。1月4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遺體告別儀式在南京舉行,人們正式送別了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學家。
  •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紫金山天文臺)2020年碩士招生簡章   Ⅰ紫金山天文臺簡介  紫金山天文臺(紫臺)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
  • 「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紫金山天文臺迎來新臺長
    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官網消息,11月23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來紫金山天文臺組織召開主要領導調整宣布會議,分院分黨組書記朱懷誠同志宣讀了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有關任免通知,趙長印同志任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官方簡歷顯示,目前,紫金山天文臺臺長、黨委書記已由趙長印「一肩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