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布消息稱,銀河畫卷巡天團隊發現了兩個新的恆星搖籃命名為大江分子雲和鳳凰分子雲;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的朋友可能有些摸不著頭腦,所以先給大家做下名詞解釋:
1、銀河畫卷巡天
2011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工作人員完成了銀河畫卷計劃的準備工作,編制了規範巡天作業的《銀河畫卷手冊》,標誌著巡天正式開始。
這項計劃的觀測點位於青海德令哈,觀測工具為13.7米毫米波望遠鏡和多波束超導成像頻譜儀,觀測範圍為北天銀道面±5的區域,總觀測範圍共2600平方度,目前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已進行10年,完成了80%的巡天任務,預計再有3年左右完成全部計劃。
2、分子雲
在銀河系中恆星之外存在的物質是什麼呢?正確答案是星際介質,而分子雲就存在於星際介質中,分子雲的主要成分為氫分子,含量第二高的是一氧化碳,但只有氫分子的萬分之一,其他成分含量極低。
分子雲的密度相對較低,只有100個/cm3,但與周邊環境比相對緻密,分子雲內部的溫度非常低,但是範圍很大,可達30000000億千米,質量達到太陽質量的 10~100 萬倍 ,可以說分子雲是銀河系內溫度最低但質量卻最大的天體。
3、恆星搖籃
「搖籃」顧名思義就是指事物的發源地,恆星搖籃就是孕育恆星的東西,也就是說銀河系中的恆星是由分子雲發展進化出來的,自日心說被認可後,人們一直好奇星體的起源,直到上世紀60年代,人們通過毫米波望遠鏡發現了分子雲。
首先分子雲內的塵埃在大約1000萬年的時間內成長為行星核,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分子雲核向內收縮坍塌,通過吸集逐漸形成原恆星,在分子雲內存在的磁場和局部角動量的影響下形成原恆星盤,目前從原恆星盤到恆星的過程還不清楚。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巡天團隊發現的兩個星際分子雲,大江和鳳凰,位於天鷹座大裂谷區域,大江分子雲是一個纖維狀分子雲,長度約為300光年,而鳳凰分子雲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二十萬倍。
鳳凰分子雲距離太陽系約2000光年,大江分子雲距離太陽系約1300光年。這兩個分子雲的發現為人們進一步研究分子雲的形成和性質提供了高質量的樣本。
除了這兩個分子雲,天文學家還發現了很多其他的分子雲,比如獵戶座分子雲(OMC)和金牛座分子雲(TMC),以及銀河系內質量最大人馬座B2分子雲,還有2012年日本科學家發現的形狀奇特的「豬尾巴分子雲」。
我們仰望星空,那些看得見看不見的星星神秘又美麗,正等著人們去發現和探索,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