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銀河畫卷巡天新發現——大江和鳳凰分子雲恆星搖籃

2020-12-03 上弦月涼

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布消息稱,銀河畫卷巡天團隊發現了兩個新的恆星搖籃命名為大江分子雲和鳳凰分子雲;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的朋友可能有些摸不著頭腦,所以先給大家做下名詞解釋:

1、銀河畫卷巡天

2011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工作人員完成了銀河畫卷計劃的準備工作,編制了規範巡天作業的《銀河畫卷手冊》,標誌著巡天正式開始。

這項計劃的觀測點位於青海德令哈,觀測工具為13.7米毫米波望遠鏡和多波束超導成像頻譜儀,觀測範圍為北天銀道面±5的區域,總觀測範圍共2600平方度,目前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已進行10年,完成了80%的巡天任務,預計再有3年左右完成全部計劃。

2、分子雲

在銀河系中恆星之外存在的物質是什麼呢?正確答案是星際介質,而分子雲就存在於星際介質中,分子雲的主要成分為氫分子,含量第二高的是一氧化碳,但只有氫分子的萬分之一,其他成分含量極低。

分子雲的密度相對較低,只有100個/cm3,但與周邊環境比相對緻密,分子雲內部的溫度非常低,但是範圍很大,可達30000000億千米,質量達到太陽質量的 10~100 萬倍 ,可以說分子雲是銀河系內溫度最低但質量卻最大的天體。

3、恆星搖籃

「搖籃」顧名思義就是指事物的發源地,恆星搖籃就是孕育恆星的東西,也就是說銀河系中的恆星是由分子雲發展進化出來的,自日心說被認可後,人們一直好奇星體的起源,直到上世紀60年代,人們通過毫米波望遠鏡發現了分子雲。

首先分子雲內的塵埃在大約1000萬年的時間內成長為行星核,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分子雲核向內收縮坍塌,通過吸集逐漸形成原恆星,在分子雲內存在的磁場和局部角動量的影響下形成原恆星盤,目前從原恆星盤到恆星的過程還不清楚。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巡天團隊發現的兩個星際分子雲,大江和鳳凰,位於天鷹座大裂谷區域,大江分子雲是一個纖維狀分子雲,長度約為300光年,而鳳凰分子雲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二十萬倍。

鳳凰分子雲距離太陽系約2000光年,大江分子雲距離太陽系約1300光年。這兩個分子雲的發現為人們進一步研究分子雲的形成和性質提供了高質量的樣本。

除了這兩個分子雲,天文學家還發現了很多其他的分子雲,比如獵戶座分子雲(OMC)和金牛座分子雲(TMC),以及銀河系內質量最大人馬座B2分子雲,還有2012年日本科學家發現的形狀奇特的「豬尾巴分子雲」。

我們仰望星空,那些看得見看不見的星星神秘又美麗,正等著人們去發現和探索,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中國「銀河畫卷」已完成80%
    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 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
  • 紫金山天文臺: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命名為「大江...
    「銀河畫卷」巡天計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日在天文學權威刊物《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取得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了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 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銀河畫卷」巡天計劃負責人、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楊戟介紹,「銀河畫卷」巡天計劃主要觀測北天銀道面±5的區域,總觀測範圍共2600平方度。該計劃於2011年開始,由紫金山天文臺主導,每年完成約250平方度的觀測。
  • 中科院紫臺天文學家新發現兩處恆星「搖籃」
    交匯點訊 近日,交匯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團隊與合作者發布一項重大發現,該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其中一個被研究人員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 Cloud)」,距離太陽系約1300光年,長度約為300光年;另一個被命名為「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它的質量達到了二十萬倍的太陽質量。  「分子雲是以氫分子為主要成分的瀰漫星際介質,是恆星形成的搖籃。」
  • 「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
    浩瀚宇宙一直是人們所探索的地方,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研團隊「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人員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 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
  • 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
    【解說】4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和「鳳凰分子雲」。  【解說】據了解,人類所處的銀河系是一個旋渦狀星系,它的旋臂附近隱藏著一些濃濃的雲團,其中一些主要由氫氣分子組成的雲團,就是分子雲。
  • 中科院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 對了解銀河系起源有重要意義
    新華社南京4月29日電 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我們所處的銀河系,是一個旋渦狀星系。它的旋臂附近隱藏著一些濃濃的雲團,其中一些主要由氫氣分子組成的雲團,就是分子雲。分子雲不斷塌縮的過程中,壓力增大、溫度升高,逐漸形成原恆星胚胎。
  • 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組圖」
    這是「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圖像(資料照片)。新華社發(紫金山天文臺供圖)新華社南京4月2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
  • 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
    據新華社4月29日報導,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日發現了銀河系深處兩處「恆心搖籃」,這是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分子雲:是星際雲的一種,它的密度和大小允許分子最常見的是氫分子的形成,它的密度高到可以開始產生分子,據我們所知,在目前的宇宙中,新誕生的恆星完全都是在分子雲中被製造出來的, 這是它們在適當的低溫和高壓下的狀態下分子雲不斷塌縮的過程中,壓力增大、溫度升高,逐漸形成原恆星胚胎。
  • 我科學家發現銀河系兩「恆星搖籃」,其中一個質量約為太陽的20萬倍
    」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 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 我們所處的銀河系,是一個旋渦狀星系。它的旋臂附近隱藏著一些濃濃的雲團,其中一些主要由氫氣分子組成的雲團,就是分子雲。分子雲不斷塌縮的過程中,壓力增大、溫度升高,逐漸形成原恆星胚胎。
  • 我國發現兩片「恆星苗圃」,長數百光年,有大量恆星正在「生長」
    宇宙中的恆星行星等天體是怎麼來的?我國「銀河畫卷」巡天計劃近日以實際觀測證據給出了答案。據《中國日報》、新華社等媒體報導,4月29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宣稱,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發布一項重要成果,該計劃的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並分別將其命名為「大江分子雲」和「鳳凰分子雲」。
  • 「分子雲與恆星形成2017學術研討會」在宜昌順利召開
    2017年10月9—14日,由紫金山天文臺主辦三峽大學協辦的「分子雲與恆星形成2017學術研討會」在宜昌召開。
  • 中科院紫臺專家揭示 銀河系「外旋臂」秘密
    記者23日獲悉,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巡天研究團組利用青海觀測站13.7m毫米波望遠鏡,首次比較完整地揭示了位於銀河系第二象限處的「外旋臂」分子氣體結構。假如給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畫一幅「肖像」,可以看到它是有一個旋渦結構的旋渦星系,由1個銀心和2條或者4條旋臂構成。這些旋臂,就像銀河系的手臂一樣,層層環繞在銀心的外側。「外旋臂」是銀河系的一條主旋臂,在銀道坐標系的第二象限處,大約距離我們1.6萬-2.3萬光年。由於距離如此之遠,它的分子氣體信號十分微弱,以往的巡天只能探測到該旋臂上的極少數明亮的分子輻射。
  • ...個新冠疫苗獲批臨床試驗;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
    近日,英國一個研究團隊認為,鼻子裡面的杯狀細胞(分泌細胞)和纖毛細胞中或是新冠病毒的初次感染場所,而且這兩類細胞很有可能是新冠病毒實現高效人傳人的病毒存儲庫。近期也有臨床研究發現,在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中,鼻拭子的病毒載量顯著高於咽拭子。所以大家假期遊玩期間,帶好口罩、護住口鼻仍是非常重要的。
  • 繪製中國人的銀河畫卷——紫金山天文臺90年
    天文學家正利用這臺望遠鏡實施「銀河畫卷」工程。新華社記者張宏祥攝  中國人的答案  今天,中國的天文學家可以做前輩們想做而無法做的事情。  上世紀40年代戰爭時期,紫臺遷到雲南,那時天文觀測變得幾無可能,天文學家只得對已有資料進行一些整理和研究,取得的成果極其有限。
  • 繪製中國人的銀河畫卷——紫金山天文臺90年-新華網
    天文學家正利用這臺望遠鏡實施「銀河畫卷」工程。新華社記者張宏祥攝  中國人的答案  今天,中國的天文學家可以做前輩們想做而無法做的事情。  上世紀40年代戰爭時期,紫臺遷到雲南,那時天文觀測變得幾無可能,天文學家只得對已有資料進行一些整理和研究,取得的成果極其有限。
  • 鹿豹座天區的分子氣體旋臂結構研究獲進展
    2月2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巡天團隊發表了鹿豹座及周圍天區位於銀經140°至150°,銀緯-5°至5°範圍內的分子氣體旋臂結構的研究結果
  • 2019年度「分子雲與恆星形成研討會」在阿勒泰召開
    7月11日,2019年度「分子雲與恆星形成研討會」在阿勒泰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新疆天文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參會。分子雲與恆星形成是當今天體物理學一個活躍的分支,它對其他領域諸如宇宙學、星系的形成與演化、銀河繫結構以及行星系統的形成等都具有非常重要影響。
  • 中國郭守敬巡天望遠鏡構建世界最大恆星光譜庫
    新華社南京7月25日電題:新華社記者蔣芳、王珏玢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為制訂新曆法,令天文學家郭守敬開展「四海測驗」,在全國範圍組織大規模天文測量。700多年後,以郭守敬命名的光譜巡天望遠鏡(全稱: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探尋宇宙又獲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