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中國「銀河畫卷」已完成80%

2020-12-03 北晚新視覺網

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 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我們所處的銀河系,是一個旋渦狀星系。它的旋臂附近隱藏著一些濃濃的雲團,其中一些主要由氫氣分子組成的雲團,就是分子雲。分子雲不斷塌縮的過程中,壓力增大、溫度升高,逐漸形成原恆星胚胎。當原恆星胚胎中的核聚變能量足以對抗自身引力,一顆新的恆星便宣告誕生。所以說,分子雲是恆星的前身,被稱為「恆星搖籃」。

此次發現的「大江分子雲」和「鳳凰分子雲」,位於天鷹座大裂谷區域。其中,「大江分子雲」距離太陽系約1300光年,形態上看,它像一條蜿蜒在宇宙中的長河,實際長度約300光年。「鳳凰分子雲」則更像一隻展翅的大鳥,它距離太陽系約2000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20萬倍。「大江」和「鳳凰」都是銀河系中的「大個頭」。

「更令人激動的是,『大江』之中已能直接看到恆星形成的證據,『鳳凰』裡也很可能有恆星正在形成。」參與此項研究的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蘇揚說。

「銀河畫卷」巡天計劃負責人、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楊戟介紹,「銀河畫卷」巡天計劃主要觀測北天銀道面±5的區域等,總觀測範圍共2600平方度。該計劃於2011年開始,由紫金山天文臺主導,每年完成約250平方度的觀測。「銀河畫卷」將實現發現和編制全部區域的分子雲源表、分析分子雲物理化學性質等多項科學目標。這些研究,對人類了解恆星、行星以及整個銀河系的起源有重要意義。

「目前,『銀河畫卷』已經完成觀測計劃的80%,發布幾十項重要成果,預計還需3年左右完成全部觀測。屆時,我們將得到一幅前所未有的銀河系圖像,人們對銀河系的認知也將大為拓展。」楊戟說。

此次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天文學權威刊物《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延伸閱讀:

中國「銀河畫卷」觀測計劃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以東35公里海拔3200米的戈壁灘上,一隻巨大的白色「圓球」聳立在光禿禿的群山之間,裡面包裹著一臺望遠鏡,日夜不停地巡視著璀璨星河,並描繪著一幅壯闊而精細的「銀河畫卷」。

逯登榮介紹,這個觀測站內的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是中國惟一工作在毫米波段的大型射電天文觀測設備,為一系列重大科學項目提供觀測支持,並向全球天文學家開放使用。

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主要針對銀河系內分子雲與恆星形成、行星狀星雲、恆星晚期演化、星際介質物理、星際分子譜線巡天等天文和天體物理前沿領域開展觀測研究。目前主要用於「銀河畫卷」觀測計劃。

「銀河畫卷」觀測計劃覆蓋北天銀道面±5度範圍的天區以及近鄰恆星形成區、高銀緯星際分子雲等區域,觀測區域範圍共2600平方度。該計劃與2011年9月開始,每年完成約250平方度,將利用8到10年時間,完成數據獲取、數據校準、質量檢查、編目入庫、數據匯總等任務。

「銀河畫卷」巡天將實現包括發現和編制全部區域的分子雲源表,取得分子雲內部結構、動力學過程等一系列科學目標。

「『銀河畫卷』巡天計劃的主要優勢體現在能同時獲得多條分子譜線、空間解析度較高、空間覆蓋完整、天區範圍大等。巡天計劃主要觀測分子雲在銀河系分布、結構,分析分子雲跟其他物質相互作用和關係,了解分子雲的分布、結構、物理性質等,對我們了解恆星、行星乃至整個宇宙起源都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綜合 新華網

編輯:tf10

相關焦點

  • 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
    據新華社4月29日報導,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日發現了銀河系深處兩處「恆心搖籃」,這是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當原恆星胚胎中的核聚變能量足以對抗自身引力,一顆新的恆星便宣告誕生,所以說,分子雲是恆星的前身,因此分子雲又被稱為「恆星搖籃」。
  • 中科院銀河畫卷巡天新發現——大江和鳳凰分子雲恆星搖籃
    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布消息稱,銀河畫卷巡天團隊發現了兩個新的恆星搖籃命名為大江分子雲和鳳凰分子雲;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的朋友可能有些摸不著頭腦,所以先給大家做下名詞解釋:1、銀河畫卷巡天2011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工作人員完成了銀河畫卷計劃的準備工作,編制了規範巡天作業的《銀河畫卷手冊》,標誌著巡天正式開始。
  • 中科院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 對了解銀河系起源有重要意義
    新華社南京4月29日電 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我們所處的銀河系,是一個旋渦狀星系。它的旋臂附近隱藏著一些濃濃的雲團,其中一些主要由氫氣分子組成的雲團,就是分子雲。分子雲不斷塌縮的過程中,壓力增大、溫度升高,逐漸形成原恆星胚胎。當原恆星胚胎中的核聚變能量足以對抗自身引力,一顆新的恆星便宣告誕生。所以說,分子雲是恆星的前身,被稱為「恆星搖籃」。
  • 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組圖」
    新華社發(紫金山天文臺供圖)新華社南京4月2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 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
  • 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
    【解說】4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和「鳳凰分子雲」。  【解說】據了解,人類所處的銀河系是一個旋渦狀星系,它的旋臂附近隱藏著一些濃濃的雲團,其中一些主要由氫氣分子組成的雲團,就是分子雲。
  • 中科院紫臺天文學家新發現兩處恆星「搖籃」
    交匯點訊 近日,交匯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銀河畫卷巡天團隊與合作者發布一項重大發現,該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  「分子雲是以氫分子為主要成分的瀰漫星際介質,是恆星形成的搖籃。」銀河畫卷巡天團隊成員之一、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蘇揚告訴記者,目前的初步研究認為這兩個分子雲是從大尺度的原子氣體流中形成的,可能處於分子雲形成的早期。研究這些分子雲的形態結構、速度分布和化學組成,能夠增進我們對星際物質循環的理解。
  • 紫金山天文臺: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命名為「大江...
    「銀河畫卷」巡天計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日在天文學權威刊物《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取得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了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銀河畫卷」巡天計劃負責人、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楊戟介紹,「銀河畫卷」巡天計劃主要觀測北天銀道面±5的區域,總觀測範圍共2600平方度。該計劃於2011年開始,由紫金山天文臺主導,每年完成約250平方度的觀測。「銀河畫卷」將實現發現和編制全部區域的分子雲源表、分析分子雲物理化學性質等多項科學目標。
  • 我科學家發現銀河系兩「恆星搖籃」,其中一個質量約為太陽的20萬倍
    ,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 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 我們所處的銀河系,是一個旋渦狀星系。它的旋臂附近隱藏著一些濃濃的雲團,其中一些主要由氫氣分子組成的雲團,就是分子雲。分子雲不斷塌縮的過程中,壓力增大、溫度升高,逐漸形成原恆星胚胎。
  • 我國發現兩片「恆星苗圃」,長數百光年,有大量恆星正在「生長」
    宇宙中的恆星行星等天體是怎麼來的?我國「銀河畫卷」巡天計劃近日以實際觀測證據給出了答案。據《中國日報》、新華社等媒體報導,4月29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宣稱,該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發布一項重要成果,該計劃的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並分別將其命名為「大江分子雲」和「鳳凰分子雲」。
  • 「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
    浩瀚宇宙一直是人們所探索的地方,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研團隊「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人員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 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
  • ...個新冠疫苗獲批臨床試驗;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
    這是國內第四個獲批臨床的新冠病毒疫苗,也是中國生物獲批臨床的第二個新冠滅活疫苗。希望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儘早研製出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從根本上戰勝疫情。文章連結: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20-04/29/c_139016680.htm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恆星是怎麼形成的?你想過這個問題嗎?
  • 海量銀河系恆星光譜獲取成功,這將為銀河系研究帶來海量數據資料
    我們的銀河系是孕育人類生命的搖籃,正是因為銀河系的環境,才孕育出我們的太陽系,之後產生了地球以及我們的人類。古代的時候人們就開始關注銀河系,那時候傳出很多的神話故事,其實就是人們對於銀河系的一種嚮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科學家研究銀河系的腳步正在加快。
  • 中科院紫臺專家揭示 銀河系「外旋臂」秘密
    記者23日獲悉,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巡天研究團組利用青海觀測站13.7m毫米波望遠鏡,首次比較完整地揭示了位於銀河系第二象限處的「外旋臂」分子氣體結構。該成果對研究銀河系的形成等大有裨益,將在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增刊》上發表。假如給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畫一幅「肖像」,可以看到它是有一個旋渦結構的旋渦星系,由1個銀心和2條或者4條旋臂構成。這些旋臂,就像銀河系的手臂一樣,層層環繞在銀心的外側。「外旋臂」是銀河系的一條主旋臂,在銀道坐標系的第二象限處,大約距離我們1.6萬-2.3萬光年。
  • 中國天文學家最新發現591顆高速星 其中43顆將飛出銀河系
    空間望遠鏡最新發現591顆高速星,其中43顆能夠擺脫銀河系引力束縛,未來將飛出銀河系。這是自第一顆高速星發現以來,天文學家一次性捕獲高速星最多的研究發現,也將人類此前歷時15年使用多個望遠鏡發現高速星的總量(550餘顆)翻了一番,使目前發現的高速星數量突破1000顆,從而極大擴充了高速星的研究樣本。中國科學家完成的這一重要天文發現及其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際知名天文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報增刊》(ApJS)在線發表。
  • 歐洲南方天文臺發現銀河系中心的古老恆星
    天文學家們凝視著銀河系的中心,發現了關於我們銀河系引人注目的新線索。
  • 科學家發現連結銀河恆星的巨大結構
    本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太空人對銀河系中恆星的概念,同時也可能推翻舊觀念,引發人們對星系的全新思考。  視野之外  凱薩琳·祖克是哈佛大學天文學院的研究生,她參與的某項早期研究發現了雷德克裡夫波。據她所說,雷德克裡夫波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恆星形成結構。
  • 科學家首次在銀河系中心發現吸血鬼恆星
    用綠色圓圈圈出的位於銀河系膨脹區的可能的「吸血鬼」恆星。(圖片由美國宇航局和歐洲航天局提供) 北京時間6月14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科學家最近第一次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心發現「吸血鬼」恆星,它們從鄰近恆星吸取能量。 科學家曾在銀河的其他部分發現這種名叫藍離散星(blue stragglers)的「吸血鬼」恆星,它們的年齡顯然滯後於其他恆星,它們明顯更熱、更年輕和更藍。
  • 中國LAMOST巡天發現銀河系「外來移民」化學證據
    《中國國家天文》/繪圖中新網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30日在北京宣布,基於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巡天數據最新發現並研究證實,銀河系內一顆重元素含量超高的恆星起源自被銀河系瓦解併合的矮星系。
  • 加入銀河「探險隊」?你也可以,了解一下銀河系9個有趣的現象
    很巧,雅典娜和赫拉在田間散步無意間發現了這個孩子,雅典娜心生憐愛,於是勸赫拉給孩子餵奶後,由於赫拉克勒斯饑寒交迫,吮吸奶水讓赫拉生氣,將他扔到地上;灑下的奶汁在天空形成了「銀河」。許多這樣的矮星系繞我們的軌道運行,有時它們被銀河系吞噬。銀河系是碳基生命的搖籃嗎?銀河系中,某些類型的恆星會產生稱為脂肪族碳化合物的油性有機分子,然後洩漏到星際空間中。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這些油脂狀物質可能佔銀河系星際碳質量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